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9:35:25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
x}n#ɵT]Ջ6\y c~\3(&q)QHj妍drynFd~d2 Q"'N;'ND}߫qWD~ V663ylJ5 &1?b2u 9=jϲx+\ڥQ=G9GpEv6l/ ƉsIEE,EBw̷sZ?iXjeԓۊ_u ŖiXaLN1u-lvLr .7\C5Ϛ2H qyLĪ2VJ=qϹn7$3!Z,`5/ǍZp5 :ОL"{"Q6fȦrU L:Z8C"Aد<@vEfB \Cv_SDwvE7D˽#.hiWtcJ3Ħո`7S"v)e!ZF϶;;ԦuV;/_`7bYmÖ\i{etБr(zq7ݘlJ!2dbD~܋cYFw!ÞZp9<&K{2qD}6D'- -?gDgx~Lj1ICk o[p6 7fgg5 |{"-Ft\jHL0ze5;M4|m%cPQ,U.dgw ?Yll?*qrF 1p~#J:)P`%@춶`hв8͹&)[84n3Wt Ћ9Zsu^ߵVCkjiD;4O]}w'Ѻ"ie\_\8Ȏ̀j41?s(L H_XHu0b@` D4t*ajgMM8]0BurX'5ЦN,9o@|싐< =+\[tSt%"qw7DZ)qiۉ]ovunYd98H c"n{aCorv?|oS l n]Թ>Z/K6 u$򛟉"28DԿ.^F.5Tm!Xo#g <+Ksd"F { 7X&S@a|FnaQցĴ(c*z/~-Z-Jbuj0V4yi[ӮaL6mT\zJ5{T )F XTkj w>s!vDsI N"8MCf.1S\ ?`ِ˴L`;6Q𰽡*VksQPkRW>,?6d>۶ ګŒM/͹Cd BĕUܱ20drɕ}XH$84]#=R@x ë 3!^MJBz=s0;bx*DM|\_ |bmq+'}2h!ra}CMx^Hȥs7DXHK h\bVKv;Ja wx<;({ 9VrN7}j\ѐ<A*S^S( D:A,ѭ@#j'EH Fr#?S.Rq+ra>ៗnuKUO{'.,hUmC{YPN;">YN9HieD kGb|y pD>Q 2);{elY6tTvmy!v[ݧ_n!$lI +abeM_բB8jSS7+91bEe`doT&xCd=צcի0h/lȰԝF9jU/  qY-VZI\+! r-"aXӍ̀J0fr^cOᴬ#-,>h} ӝ>MN$GN"K]b'b0[W:KB%4"-|Ȏ-Cľ Xf与=/ iP/ 3ܚӸrBV7N ,yZaF`oZh5qrn5K0rւ#v)84h=]9ªPIwN5&KH3*]?tP:kbF ^ +,Jp@J Ȱ4s|g3|mTDn1ٱ1B-ʄ f(2ɰii ~oe6'eԉ :lvd1_ٰ9Xl={x/=i Ҥ'݈KOZQai1+vjhT4Q!3xkZ  04hsn(T곬5ZE>~Q"j@iv?F XDtySO^L]X:;3dmf/NQ{dUKpIX-}]YKn<;}+}:>ȊDxҞaGD8f=c1Q3s4sY|n?.;zFJ\uP w@_ɮE gzRVunݜz# 9[od^SLL)ʓuoPzXXb*UXת#VɈ'< ڭ1q֎{"a|ɴ՜QX NCՕ\ #jTj'. D?s Ζt>ssڏw8՘Z1Y-CR3Y5 Uk7;+gvT+څ6߽ve(ϊOT5,{w;&agһA8ZE]w>eKVuxSɍ&aq鄛h 9.yi/Fpcowޒ 5B&VGf9ܥx 4}W֕тU@+}N T'Cd9d 0VMEPŮަ.cagP¹wH6j clܽ7e=BM3Jjk!;ݤ9Ѭt\l|9~ؕ^Rqdʭ<2۵nFY.Ss)9]pq7":+ꫛ_0ʸ#', 5nօk%7d$_+uǒ3e *j~PR{Oto]A@Z t.48ffY!#ב1ŲVEɚ6tؖSxj,QkzATea&Mr>-#z[6NsbE}$4C߱rÙ%!RitըvZn0|k C>g8DW6鹚[35vg5BdYb_GӕSc >S~]~Lg˳=w:ϰmX&Hsfɺ:{ zA<¦Qg5rŧ}߈Ԗ)ipé*t~I*bF"dmT NuUL+nj)d(Iw$䮙R'LBp,|Z OoLbv9n8Ց'X*f$ IDIzjcGm*Y-W!Ps0E3sTkSUuwr\H X5'tRY5:4u/.CjčH,/Q@\|&xKG _R ;ܖ XWA|y.(&&מR7HVnH#fx⾠q[QG"|Uvٴݯ< (sv<7Q@O`^i=GE|/F _l=޴pZSO#Vqgp+{cz, OY1w/IiT0"w*='!P[Q9O/FM Pדp6x,>R7ƙǤݡapRfuȟyycV=\ZNڀqXb(,Z%3n+K%@_C(9EynjgNsnݴ9G߁9/7}YfI`Ɵdx{vRpIn,DawhJ{LFy73vONe.C5<:g>qeDIK3 vDܓ~AdUaA(%dBPP u t 2$bz9DeG?:*|pVT'eib'Ot0S#NpnPX#VGdFE}q+:&3SxWsHw뜤a }@H֖Vlѩ5{R?b耐Mqv\&fy0kʤG|)GS3R 9]48݉+Vc#BNU: E1|`ѭ5l|-rHiS7go*/3+SÄ́{rOL:uD=sfa9yw,Zr.G8B TjG]dINd:%3W26*gFLl1c+ٴM{pm};ޜ'gPfMẘWВ2 F*@^C& e{h\6Mهw 㑦|E=+3N|Y3"v ݩLթQsv'Dq<.+>cH Xshߤٷ.D$"f;t7i4Fl_.d3z9D*)tQ˼rாo'>>,.7+:pD޽T߲5['~5S{u0O*KW㉾ m;rRfj1IWUJ#|p +Ȯ'mĔ}F"d P;)2s(<% LSGA'NH؛:&nod?/p]BTw /~j#6a?)9Y} =&KթםG }&bONvqEK'|)E1 S)P_/PKu.zђ'q/;:eǎyS +Uy.QcGcyYDEq;gȭ$^ZS^"z}]ʞuW-V]w+bt '~}3|?Uy1PtiWD M8eVi{;.뗾/reu*݇h}|0#}٭'3nq,Q?1<%9rvܙ̈́Ud#꟢Oߩ>| Xy;ǕGDGӹ uQT;~D)E72F4Q--W_J̿ṺkeO*>Ԭ uTGL+~{c;QWb#&W]Uw:%jL>Ž%T֐_MUzaIr_P+[X"bU ͼhޖr |WCZ6בq .Vrs G^_H}\x9/19 p\n]DZFb1zE@.eTiڗA< _xF}cI[k8q${eFՎfF'˥.nÒ3bKIv e[ɱ&qr 1KϿhe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

一,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二,副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1)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
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六 名词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将来,将.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即“伪”,伪装、假装.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要是觉得还不够的话,就去查百度百科.解释也是很详细的.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1。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那些;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假如,如果;大概,也许;一定,可要,还是;岂,难道;助词。
2。以:认为;使用;用来,凭借;把;因;和,跟;在,于;而;表锈蚀关系;通已,已经。
3。于:在......;比,胜得过;表被动。
4。而:如;表因果,假设,递进等(灵活翻译,句子顺了就行)。
5。为:做;制造;治理...

全部展开

1。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那些;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假如,如果;大概,也许;一定,可要,还是;岂,难道;助词。
2。以:认为;使用;用来,凭借;把;因;和,跟;在,于;而;表锈蚀关系;通已,已经。
3。于:在......;比,胜得过;表被动。
4。而:如;表因果,假设,递进等(灵活翻译,句子顺了就行)。
5。为:做;制造;治理;作为;成为;是;表被动关系。

收起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全部展开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收起

可以用古汉语字典查,每个字都有多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