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改革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改革作文
感悟:1、作文前师生一起准备材料,讲作文分解步骤,降低难度。
篇一: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改革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
“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
“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
(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下页篇二:试论作文修改评价的改革
试论作文修改评价的改革
福建莆田市霞林街道中心小学吴秀丽指导老师:刘心
【摘要】传统的作文修改评价方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作文的修改评价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服务。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首先应该改革习作评价的标准,评价学生习作时应坚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的原则,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其次是改革习作修改的评价语。评价语言应该具体化且因人而异,同时还应该富有感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最后是改革习作修改的方式,可采用师评、自评和互评等方式。
【关键词】评价标准;评价语言;评价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修改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但对作文精批细改,不仅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加繁重,而且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收效甚微,我们痛心地看到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位学生这么对我说:“老师,每次作文分下来,我只看分数。您在我作文上改了那么多,我看了就头疼。再说写不好老师您会帮我们改好。”听了学生的话,我着实心头一震,难道长期以来的作文批改方式错了吗?为了研究这一课题,我对我校5-6年级400多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习作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的作文评价方式,已经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反对。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服务。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和写作兴趣,已经刻不容缓了。
一、评价标准的改革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领袖们》中谈到:“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象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①的确,在我们评价的准尺下,已经很难再看到那些稚嫩的话语,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了。翻开学生的作文,随处可见老师的圈圈点点,甚至大段地删除。在作——————————————————
①理直德·尼克松.《领袖们》.刘湖等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
特体验,总是塞给学生我们认为“就应该这样”的东西,使学生的习作越来越接近我们的要求,按我们的意图来描述。如学生在写《我的老师》时,总不忘写上“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歌颂的语句。写有关妈妈的习作,总是“我生病了,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或“冒雨为我送雨伞,自己被雨淋出病来。”等等。每次看到类似的作文,我的心总会隐隐作痛,是谁剥夺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感情?是谁让小学生的作文变得如此老成?教师用成人化的作文标准来要求、评价小学生作文,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我们从国外小学生的习作中,可以发现一种与我们不同的习作教学观念,那就是他们把作文训练看作一种思维和语言的自由演练。在习作的题材选择上,他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①“日本一位小朋友在《我的梦》一文中,提出了长大要养猪的理想,她想象自己养猪后,怎样给猪盖一个干净的住宅,里面要分为食堂、卧室、教室和澡堂,教猪和着音乐跳舞,把它们喂成聪明伶俐的猪。在猪的卧室里铺上松软的稻草,还要让它们锻炼身体,每天在广阔的原野上跑十圈。这篇习作想象丰富,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天真和浪漫的情趣。假如这篇文章出自我们的学生之手,我们会怎样评价它呢?我们会不会从作文的价值角度提出问题呢?对待这样的作文,如果我们简单地否定了它的价值,将完全有可能打消了孩子想象和幻想的热情,让他们从此关闭想象的大门。”②“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或校正他们,这种矛盾是成人和儿童在认识上存在差异的结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和影响儿童的习作,又要避免将自己认识的局限强加给儿童。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前提是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③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坚持“多留少删,多就少改”的原则,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哪怕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是把有意义的内容表达出来,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二、评价语言的改革
作文发下去,学生只注重分数,对老师评语漠不关心,因为每篇作文的评语几乎是千篇一律,而且评语笼统,缺乏人情味。翻开学生的习作,我们看到最多的评语是“语句自然通顺,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内容不够具体,表达不够清楚,结尾太仓促。”这样的评语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就是想修改也无从下手。我认为教师的评语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评语要因人而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一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因此他们的习作表现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针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对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不能一味地赞赏,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的心理,在评价时可以对谋篇布局、语句的精彩生动、材料的创新等方面提高要求。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作文常常无从下手的同学,在对其习作评价时,应尽量寻找他的闪光点,鼓起他写作的信心,然后着重于选材是否合理,表达是否通顺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语要具体化
①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
④同上
题的要害,而是泛泛而谈,那么学生要进行修改就缺乏可靠的依据而无从下手。我在评改
学生的文章写好后也应该像欣赏名篇一样,来细细品读,学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同时通过读可以找到毛病,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长期训练,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评自改,并不等于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就可以放手不管,在批改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批改目的,交代批改的方法、步骤等具体问题,还要在整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批改动态,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修改能力。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习作后面附上自评表。如下:
语,“你真可是个小老师”、“将来你可能成为文学批评家”诸如此类。
(二)相互评议取长补短
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修改作文,对互评作文感到新鲜的同时,更多的是无从入手。我
病句并修改。其次是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写上喜欢的理由。最后还要你有哪些更好的建议。中等生也是人手两本,一本是中等生的习作,一本是后进生改过的优等生的习作。在和中等生互改习作中,彼此发现问题,相互借鉴。在看后进生改过的优等生的习作中,既协助了后进生完成任务,又学习了优等生习作的技巧。
通过互评作文,我发现学生对作文评价的关注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前作文发下去,他们关心的是分数,现在截然不同,他们更关心同学的评价。不服输的心理,会促使他们认真判断同学的评价,如果有异议,他们会找同学理论一翻,在据理力争中辨是非。这样,学生在交流的平台中,发挥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分析能力,渐渐掌握了写作知识,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毕竟还存在着与理论指导的较大的差距。考试的要求如何必然左右着我们对作文的评价,如何让作文评价与考试溶为一体呢?一周只有八节语文课,我们该如何协调好课时,保证作文评价的到位呢?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如果我们的作文评价标准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通过制定恰当的标准,来引导儿童用“童言”写童真、表童情,那么,儿童的作文世界也一定会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乘着课改之风,为作文修改评价的改革抛锚起航吧!
参考文献:
(1)著作图书文献
[1]李玉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99年2月
[2]刘雨,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3]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6月
[4]宋祥,孙明学,尹学林.小学语文教学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99年11月
[5]王一军.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1年8月
2网上期刊
[1]高文萍.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J/OL],http://2004-7-28
[2]石俊芝.批改作文的空间留给学生.[J/OL],http://.cn2004-08-27
Thereformofappraisingcompositionrevision
Collegeofliterature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StudentNo:030203101094WuxiuliInstructor:Liuxin
Abstract:Thetraditionalappraisalwayofcompositionrevisionhasseriouslystrangledtheenthusiasmandthecreativitywhichthestudentswrite.Appraisingthestudent’scompositionrevisionshouldnotbethelastprocedureoftheentirecompositionteaching.,butthegasstationwhenthestudentswriteagain.Thatservesforthestudentswell.Weshouldreformthecompositionrevisionappraisalway.Firstly,weshouldreformthestandardofappraisingthecomposition.Whenweappraisethestudent’scomposition,wemustmaintaintheprinciple“remainmore,deleteless,unchangemore,changeless”,whichprovidesthefreeexpressionspaceforthestudents.Secondly,weshouldreformtheappraisallanguageofrevisingthecomposition.Theappraisallanguageshouldbeconcreteanddifferentfrompersontoperson.Meanwhile,itshouldbefulloffeelings,respectingthestudent’sindividualityexperience.Finally,weshouldreformthewaysofrevisingcomposition.
下页篇三:作文评语的改革
漫淡作文评语的改革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整体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
难”几乎成了广大师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难题,“作文难”“文难作”
“难作文”。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的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
理——“难”字。教师从指导学生作文指导作文收上来精批细阅,
花费了很大精力,但作文本发下来,筋络速通学生只大概看下分数,
扔在桌斗,不再过问。教师一味抱怨学生水平太差,然而并没有思
考学生为什么不爱看评语,我们的评语怎么样?其实问题在于我们
的评语。大部分教师给学生的评语是“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条理
清楚,中心突出”;反之是“语言不够深刻,观点不够鲜明,主题
不够突出”;其次是“构思不够巧妙,层次不够清楚,材料不够新
鲜;事例不够典型,语言不够生动,词汇不够丰富”;最后干脆来
一句“字迹模糊难辨,不知所言。”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眼睛
瞪了,手脚凉了,脑子僵了,心也烦了,整个人全呆了。对这样的
评语哪来的热情去看,什么写作热情,神农百草膏
的情感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小字
辈,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朋友。这样就要求我
们对学生作文评判时,对学生作文中所蕴含的情绪、志向、兴趣、
爱好在评语中给予回应。重视他们的思想,与他们交流,探讨。如
有的学生在作文流露出:自己真心对待别人,别人回报给自己的是
虚情假意,以致发出了这个世界没有“回应”的感慨。
“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但毕竟是个别的,不能代表全部,
如果是我,我会从全局着眼,不会把偶然的事情看成必然规律。xx
同学,试着用真情对待別人,你的生活必将充满阳光”。这样的评
语,虽说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作文,但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磨练思想,从根本上开发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再一次题为《老师,
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学生敞开心扉,神农百草膏向老师倾诉,
他们把老师当成朋友,看成恩师。我给了他们一个公开的回应与答
谢。“同学们我很欣慰地看到你们在与我相处的日子里有长进。说
真的,我讨厌高居三尺的讲台,让你们仰视我,我喜欢站在你们中
间,我渴望教室是圆桌会议室,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我把知识传授
给你们??同学们,谢谢你们的褒奖和鼓励,我会借你们的鼓励不
停地耕耘”。这样,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志向、兴趣、爱
好等,教师在评语中给予回应,不应该把学生作文的这些内容看成
是为文造情,而应视为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寻求理解,抚慰、交流、
引导、对学生的求助信号予以回应,不仅是对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
一种肯定和提倡。而且能给作文教学造成一种温暖的人情关怀,是
作文真正回到它本身的存在中去,从而成为学生一种真实写作,成
为正处于觉醒之中的自我意识与世界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人
陸的证明。学生的作文也具有真情实感,也看不到大话,空话,套
话,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评语中应充满鼓励和关爱
据心理学家测试表明,勉强地完成某种任务时,人的力量只有发
挥50%,而在调动创造力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可能是前者的3.1倍,
甚至更多。著名的教育家罗森塔尔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其核
心成果两个字——“鼓励”,鼓励就会出人才,甚至奇才,这就是
罗森塔尔效应。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它是反试不爽的点
金术。作文评语就是罗森塔尔“鼓励”艺术的最佳载体。
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有诗曰“黄金无足赤,白璧犹微瑕。”世界上
没有绝对的纯净物,物如此,人如此,学生作文也如此,学生这块
璞能否琢磨成为一块美玉,主动完全在我们手里,于事于物,我们
应该从大处着眼。
现代散文家秦牧成名后,少林活络膏曾谈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情,他十一岁在一篇文中说梦见自己上了月亮,写到地球之外是什
么?之外之外又是什么,之外之外又是什么。当时老师并没有训斥
他,而是写了一段评语:“无事好作非之想,幻境白曰梦中来,若
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从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
老先生实在是一位深情“鼓励”之道的高手,妙用评语巨擘,语言
诙谐,文笔曲折,耐心呵护,热情鼓励,鼓励学生从无字读书,从
未知想象,可得妙理,终成正果。我想老先生的评语在秦牧心中的
地位,对他以后走上文学道路,无疑是非常主要的。
在作文评改中,尤其对那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更要立足鼓励,
在批阅他们作文时,要用高倍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发现他们的作文闪
光点,即使一个词,一个比喻句,要用恰当的话,都要鼓励他们,
如“这个比喻新颖,别致,看得出你费了一番功夫”。不对地方以
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探讨,尽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以欣慰的
心情,欣赏的心境去评点学生作文。激情鼓励,衷心肯定,这样会
使他们真心的感激、喜悦。
三、作文评语应该讲究语言美,应该有多样化的形式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了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一篇文章中蕴含多种美。
这就要求阅学生作文时,尤其注意评语的语言美,对那些形式和内
容,语言都优美可读性很强的作文。教师的评语尽力精美,歇后语、
寓言故事、精妙的比喻句都可以来点评学生作文,以增添学生作文
的活泼性、新颖性,这是对学生作文讲究形式要创新性的一种示范,
一种潜移默化。如读到一篇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
时,我们不妨批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文
章,开头并不怎么样,可越到越妙的文章,批上“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在评阅学生习作《感受父母》这篇文章时的
一组评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行于里母牵挂,娘挪
一步准思念”,“让我们高擎孝的大旗,把炽热的爱献给为我们默默
耕耘的父母。”“你的成功写进父母的脸庞,那皱纹就绽放开了。”
力求从语言形式,给学生一种示范。
作文评语其实也就是教师的作品,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
语,那字字珠玑,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字熏陶,一种
精神愉悦的审美感觉,永远难忘。
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给于肯定和表扬是必然的,同样,对子学
生作文不足予以指正和批评也是必要的。虽说文无定法,但语言毕
竟要符合规范,思维也要符合逻辑。文章东一榔头,洗衣棒槌,所
言不得要领。甲乙丙丁,平均用量??诸如此类问题,评语中必须
指出。如何指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我国古代文论家,评论家的方
法和艺术。如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增加了卷首词《临江仙》(滚
滚长江东逝水),然后又增添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又将卷来《古风》“鼎足三分梦,一统乾坤归晋朝”。改为“鼎
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一段鉴赏
性的评语,“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结束两语,
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卷首词中之一相结合,一部
大书,以词起,以诗收,绝妙章法。”这种对原文修改后,又对修
改处赏析评语方法。不仅解决了“应该怎样写”的问题,而且还拓
下页篇四: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2013年6月15-16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所属《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在武汉主办了“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活动暨作文教学高峰论坛”活动。这次活动虽已结束,但管建刚、何捷、张祖庆、吴勇老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各自展示的自己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究,给参会代表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因此,我编辑部特征集了如下问题,针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详尽的疑问,并得到四大名师的点拨与解答,以期为各位行走在作文教学改革路上的一线教研、教师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引导与帮助。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管建刚、何捷、张祖庆答《新课程研究》问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的教材编写体例给人以作文教学好像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与配衬,不少一线教师呼唤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训练与教学模块或教材,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
管建刚: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只要爱读书,多读书,作文自然会写。甚至有人说,一个小学生读了1000万字,不会写作也难。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背后的“阅读万能论”。一个读了不少书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一个写了不少东西的人,往往很会读书。写作在阅读的上位。30年来,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学生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却依然如故。只要睁开眼看看现实,我们便不能不怀疑,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其本身是不是已经决定了语文教学,只能“到此为止”,难以深入。如果我们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如果我们有教学改革的勇气,我们便不能不思考,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对此,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认同,而是尝试的步伐。当每一个人都“认同”你的时候,你所做的“尝试”,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与价值。至于“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以我切身的体会,大致有三点:(1)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出发,老师对写作这件事,有切己的认识和的见解;(2)从儿童作文的实际出发,知道儿童喜欢写什么,怎样写来得开心、自在,知道儿童写作文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3)从教育的普遍规律、人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而不是从变异的“应试”出发。
何捷: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二者本来就是两回事。要说关系,任何两件事都会有关系,都能扯上关系。所以,阅读是基础,作文是上层;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阅读是积累,作文是表达??各种阅读作文关系论应运而生。说白了,二者有关系,但各自独立。有的人,读书不多,写的书却占据整整一大书架,怎么说?有的人,读的书很多,让他写,他却说“这是说什么笑话”,所以,我们不要在纠结于二者关系论,还是下力气把二者都做好。都做好了,就互相融合,共通,达成化境。
我用了二十年试图撰写有体系的作文教材,写下了数百个案例,最后发现是徒劳。构成写作的各种能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很难用一个体系,次序,把
它们条分缕析的剥离出来。即便这样做了,也未必科学。个人的经验很难适应大众的写作需要,适合千变万化的学情。但也不能随意而为!我主张大板块的体系观——按照课标要求,写好话,练习写作,写作。三步走,走得慢就科学了。近年来我的“写作教学进行时”也提出三阶段的训练体系:想得到,写下来;想得好,写下来;想得妙,写下来。(具体见《语文建设》2013
管建刚: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让孩子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话,写他们自己的那点儿事。学生不是在写自己想写的话、想写的事,而是在揣摩,老师要我怎样写、写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老师的要求,我才能交差,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跟“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是一回事。兴趣的激发,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至于“观察生活”,我以为,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没有一个写作的人是靠“观察生活”,“观察”出来。写作和生活从来不是“观察”和“被观察”的关系。两者是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放下所谓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放下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放下”,不是说,教育不要“健康”,不要“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不要用这些去“套住”学生的笔。不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跟作文教学,死死捆绑在一起。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情趣,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思想和情趣本质上是靠“影响”的。影响是个慢过程。一个思想、情趣不高的学生,作文里,你偏要他有高雅的情趣、向上的思想,他除了伪装,还有什么路可走?我一直以为,将真实的自己袒露在文字的世界里,那种“真实”,就是最大的健康。
何捷:害怕写作外因:命题难,命题教学无效;单兵作战式的写作模式造成难度增加;与生活的割裂,应试压力大,没有给儿童空间,闭门造车带来难;教师指导的方式错误,造成困难叠加;评价的唯美追求,造成人为困难。
内因有写作的各种不良心理,如:应付心理,畏难心理,依附心理,厌倦心理,定势思维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保有童心,所谓教,就是想方设法呵护童心,发掘童趣,表露童真,倾听童言。
不提倡诸如“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培养体系”等任何偏颇式的体系构建。写作,考量的是综合素养。任何中心都是一种倾斜,唯独以儿童为中心除外,但这又何须说呢?原本,我们就应该这样去做。中国的教改问题就在于理念多于实践,大于实践,代替实践。
张祖庆:“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是为教作文而教作文,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没有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作文”。教作文是为了分数,写作文也是为了分数,于是,作文就游离于生命。人,怎么能把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事情做好呢?反过来,一旦师生认识到:作文,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作文是生命存在的证明,作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师生都会将写作文视为一种需要,如此,作文就不难教了。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训练儿童的“敏感性”。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切可以与大家分享的写作因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他人分享。
“构建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培养体系”,不是课标强调了“语言的运用于实践”才有人提出的,其实,这样的声音一直没有断续过,只是因为这样的声音“非主流”,而没有成为当前的“主流”。其实,日本的国文教科书,就是以写作为核心编写的,日
本的语文教学,也是以写作为中心的。现在,新课标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为建构“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如何去建构这个体系?我想,最理想的状态,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语文教学的高层人士,要高屋建瓴地从“课程目标”、“课程框架”、“教材编写”、“学业评价”等这几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否则,老师们还是会在“以阅读为核心”的老体系中,”旁逸斜出“地小打小闹,无法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当然,在课程框架还没有做大的改动的前提下,一线教师,不妨可以学习管建刚等老师的做法,尝试着站在“写作”的角度教“阅读”。当然,“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握度,老师们可以参阅《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
至于“有效指导”与“学生动笔”比例各多少为合适,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前提语境是:习作指导课,必定有写作的环节。而事实上,习作指导课,不一定非得写作文。比如教学生写读后感,教师用一节课时间,把常见读后感的几种写法讲清楚,然后欣赏一些精彩的范文。而写作,则让孩子们利用一星期时间课余去完成。这是不是习作指导课?我认为是的。当前的习作指导课,往往太急功近利,认为只有当堂见效果,才是好的习作指导课;凡是当堂课见不出效果的,就不是好的习作指导课。其实,作文能力哪有这么快就形成的?如果撇开上述观点,语境设定是习作指导课必须要统计指导与写作的比例,我的观点是,4:6。也就是说,40%时间,用来指导;60%的时间,用来写作。至于为何是这个时间?来自于我长期课堂实践的概括,没有学理依据。写作的时间,要稍多于指导的时间,否则就容易沦为泛泛而谈的“发胖式”指导。
“以2个学时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指导、构思、习作、修订的全过程”,非常值得提倡。这样的模式,将“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贯通起来了,目标明晰、反馈及时,务实高效。只不过它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既能精于指导,更要长于诊断,善于赏评。
2013年6月15-16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所属《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在武汉主办了“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活动暨作文教学高峰论坛”活动。这次活动虽已结束,但管建刚、何捷、张祖庆、吴勇老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各自展示的自己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究,给参会代表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因此,我编辑部特征集了如下问题,针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详尽的疑问,并得到四大名师的点拨与解答,以期为各位行走在作文教学改革路上的一线教研、教师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引导与帮助。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管建刚、何捷、张祖庆答《新课程研究》问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的教材编写体例给人以作文教学好像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与配衬,不少一线教师呼唤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训练与教学模块或教材,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
管建刚: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只要爱读书,多读书,作文自然会写。甚至有人说,一个小学生读了1000万字,不会写作也难。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背后的“阅读万能论”。一个读了不少书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一个写了不少东西的人,往往很会读书。写作在阅读的上位。30年来,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学生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却依然如故。只要睁开眼看看现实,我们便不能不怀疑,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其本身是不是已经决定了语文教学,只能“到此为止”,难以深入。如果我们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如果我们有教学改革的勇气,我们便不能不思考,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对此,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认同,而是尝试的步伐。当每一个人都“认同”你的时候,你所做的“尝试”,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与价值。至于“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以我切身的体会,大致有三点:(1)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出发,老师对写作这件事,有切己的认识和的见解;(2)从儿童作
下页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