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点点知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6:20 体裁作文
点点知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指导

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指导

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诗歌节奏规整,本身就具备音乐性;诗歌又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使字音在长短方面交错出现,体现了统一之中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诗都是可以唱的。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回事。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几位诗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一块儿到外边儿喝酒。听到歌女正在唱歌,就打赌说,我们记下她们所唱的诗歌,谁的作品唱得最多,就算赢家。这个故事不仅使我们知道古诗是可以传唱的,而且使我们知道古代诗歌的发表方式主要是朗诵演唱会。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诗常常到市场上念给老百姓听,这不也就是开诗歌朗涌会吗?

然而,诗歌虽然有优越的朗诵先天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朗诵好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朗诵诗歌时矫揉造作,平淡乏味,不得要领,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诗歌朗诵的技巧问题。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例如《教师之歌》是一首抒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情感的诗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的岗位永不调换,

我的足迹却遍布四方。

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

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地延长??

笔者曾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朗涌到这一节,眼前仿佛出现了我历年的学生,他们遍布国内国外,我觉得我的青春并没有失去,而是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时候不需要考虑技巧,我的精神自然地亢奋起来,我的声音因为自信而变得饱满。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作为业余的朗诵者,最好选择自己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题材,以便于自己领会和产生共鸣。千万不要给自己出难题。

——《语言文字周报》

例谈诗歌朗诵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

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

《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巧语启悟 以小见大——寓言朗诵指导》

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但是寓言并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我们常见一些朗诵者从感情到外形都"化"成了寓言中的某个动物,一旦要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回都回不来了。

为了说明寓言朗诵的要领,我们用著名的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为例: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寓言是由狼吃小羊的故事和作者从这个故事引出的教训这样两个部分构成的。因此在朗涌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把寓言当作故事来读,只注意到它的生动情节,却忘记了它给人们以教训。其实,在寓言中,故事只是作者说道理的一种工具,作者最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却是最后的那个教训。就拿这篇《狼和小羊》来说吧,狼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吃掉了小羊。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教训:恶人是不讲理的,千万不要像善良的小羊那样去跟狼讲道理。注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最后那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中国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次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寓言中的角色。一般说来,寓言中有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例如这儿的狼和小羊;另外还有一个讲故事的角色,那是作者本人,也就是在讲完故事之后再给我们一个教训的人。弄清这个问题,很有作用。我们常听一些朗诵者一开始朗诵"狼和小羊碰巧??",就作出满脸凶相,声音也变得狠巴巴的。其

实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而不是狼。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朗诵不是戏剧。朗诵某一个角色的语言也还不是表演某一个角色。当然我们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但是这仅仅是"化妆"而已,作为一个朗诵节目,本身还是

有其完整性的。朗诵的音色虽然因角色不同而有变化,但还是应该保留一定的连贯和统一性的。我们可以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说书”来比照。说书人有时也会模仿一些故事中角色的声音,但是模仿得更多的是语气、语调,而并非真的要变得跟角色的嗓音完全一样。如果说书人是男性而故事中偏偏出现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那么说书人只要把声音放轻,语调起

伏柔和些,和原来语调拉开距离,观众也决不会苛求说书人能完全和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声音柔美。这和男性京剧演员担任“青依”必须唱出女性的嗓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寓言都是在幽默中批评某种行为或思想。为了幽默,常常需要夸张,或者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掌握“度”,不能一味夸张而影响表达。我们在许多朗诵比赛中常常见到朗诵者为了想要“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模仿、夸张过了头,从而完全破坏了效果。有一篇寓言名叫

《乌鸦和猪的“谅解”》

乌鸦在一株树上,看见下面有一只浑身长满黑毛的猪。

“哈哈!这个黑家伙,多难看呀!”乌鸦说。

猪向四处看了看,发现说话的是乌鸦,也就说:“讲话的,原来是一个黑得可怜的小东西!”

“你说谁?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乌鸦气愤地说。

“你也看看你自己吧!”猪也很气愤。

它们争吵了一阵,就一道去池塘,证实谁更黑更难看。它们从水里照了照自己,有互相端详了一下,谁也不开口了。但乌鸦忽然高兴起来说:“其实,黑有什么不好看呢?”

“我也以为黑是很好看的。”猪也快乐地说。

这则寓言说的是猪嘲笑乌鸦黑,乌鸦也嘲笑猪黑,当他们发现彼此一样黑时,又互相“谅解”了,他们一致认为黑并不难看。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声音可以尖一些,因为乌鸦体形很小;可以加快语速,因为乌鸦总是被认为比较狡猾。而朗诵猪的话时,可以把声音放低一些,粗一些,因为猪被认为愚笨。这样立刻就可以使两个角色声音拉开距离,形成对比。不但可以塑造不同的角色,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有些朗诵者过了头。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尖声大叫;在朗诵猪的话时瓮声瓮气,口齿不清。朗诵者的本意当然是想追求艺术效果,但是事与愿违。试想,你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还谈什么艺术效果呢?

有时,有些寓言所说的故事寓意已经很明显,就会省去“教训”的部分。在我国传统的语言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叶公好龙》、《刻舟求箭》、《画蛇添足》等。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

《清音流韵 哲理人生——议论文朗读指导》

议论文,是指有感而发,对某一件事表示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其中包括演讲稿、辩护词以及随笔等。从广义上说,也有人把随笔归入散文,但随笔跟抒情散文是完全不同的文体,随笔是一种议论文。

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它应该是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所以,议论文的朗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声音明亮清晰,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要明确地亮出作者的观点,而且是毫不犹豫,为了表现坚决,应该使用明亮的音色,在发音时,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肌肉紧绷,这样声音就不至于显得拖泥带水。

(2)语句重音作用明显,因为在议论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为了论证,一定会有所强调,所以语句重音就显出特别重要的作用。

(3)层次分明,在议论文中的思考和议论必然有一定的脉络和思路,由此一步步带着听众走向结论,所以必须是层次分明的,朗读时必须运用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逐步推进到结论的出现,这也就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下面,我们以《理解万岁》为例,来说说议论文的朗涌方法。

《理解万岁》这篇短文从《论语》中的一句话:"患不知人也"说起,论述了"理解是人类一种宝贵的境界"这个道理。在论述时,全文十个小节又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加以阐述。这五个层面环环相扣,结构是很严密的:

(1)开题与立论:第一小节一一引用《论语》,提出话题。第二小节一一论点:理解是人类宝贵的境界。

(2)历史的回顾:第三小节一一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第四小节一一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3)人们需要它:第五小节一一人渴望相互理解。第六小节一一理解与否,影响巨大。

(4)理解是什么:第七小节一一理解是热源,给人力量。第八小节一一理解是罗盘,改变方向。第九小节一一理解是霓虹,增添绮丽。

(5)怎样达到它:第十小节一一从一点一滴开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全文的重点在第四个层面。在这一层中作者用了三个小节来反复论证,同时也在这一层中用了很具体很生动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由此可见,作者说到这儿,倾注了感情,眼前似乎出现了堑壕里的战士,误入歧途的青年,历史上的伟人:耳边似乎听见了"十五的月亮"的歌声??因此我们在朗诵时,也要把这一层次作为重点来处理。我们在朗诵这几个小节时,一定要倾注我们的热情,例如:朗诵"紧紧地","久久地","山一样的"应该有重音,以体现理解给人的力量是如何巨大;朗诵"怦然心动',"反省","疚悔"时,要一个比一个高而强,体现理解所带来的这些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像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一样,把跌入深渊的人托上彼岸;在朗涌"霓虹","绮丽","书信","渴求"时,要把声音放得很柔和,不用加强而用延长的方法来处理重音。使声音充分表现出人们被理解之后的欢欣。

既然全文是以第四层次为中心的,前面的三个层次就要为第四层次做铺垫。第一层次用平实的语调,体现庄重;第二层次用较为缓慢低沉的语调,体现沧桑感。第三层次开始,要逐步加快节奏和语速,从反面说时可以稍稍放慢放低,以便和正面说有所对比。

这样就可以和第四层次相衔接。而最后一个层次,应该是引起听众深深思考的一节。朗涌时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给人以"语重心长"的感觉。在这一小节中,有些重音是决不能忽视的。"一点一滴","小草","树叶","尘土","风","光"。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重音放在草和叶上,朋友、父母就不重要吗?当然重要!父母、朋友,怎么说也比草、叶重要。惟其重要才不能作为这儿的重音。请注意。这儿特别说的是"一点一滴"。是指要从身边最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做起。因此后边一连串的人和事物是由大到小来排列的,不信,我们来看看:和尘土相比,小草和树叶是不是还算大的?但是眼风和光相比,尘土是不是还算"有形"的?所以,这儿是由大到小排列的。作者的意思是:要是你连小到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理解,那你就能达到这个宝贵的境界了。由此可见作者要强调的正是那最最小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树叶尘土处理为重音的缘故。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

真情描述人生段落——记叙文朗读指导

"记叙"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引人入胜",要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渲染气氛,交代脉络,塑造人物。

首先说说如何渲染气氛。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不幸的?是富有哲理的,还是幽默风趣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嗓音来表现。例如《齐白石买菜》

这则短文说的是老画家想买点儿白菜,卖菜的小伙子认出了他,提出要用画来换。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诵。

篇二:诗歌知识点

诗歌知识点 鉴赏诗歌方法:一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二看主体,首先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其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三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一、 鉴赏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

1、意象(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效果(氛围/情感)

2、意境:描绘意境+意境特点+效果

例:练习7《石州慢》题1;练习12《采桑子》题1

意境常用术语:雄浑开阔、恢弘高远、宁静恬淡、清净幽远、苍凉悲壮、雄奇瑰丽、冷森幽僻、凄清悲凉、清新优美、远离尘俗,清幽静谧等

3、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诗中诗人自身形象):身份+性格(或外在+内在)

例:练习10《生查子·独游西岩》题1;练习11《少年行》题1

二、 鉴赏语言:语言风格、炼字

1、语言风格:风格+内容

古诗词语言风格:绚丽、简洁、清新飘逸、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2、炼字、炼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手法+表达效果 例:练习9《题武关》题1,《北山》题1

三、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如何使用(结合诗句)+效果

例:练例: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一)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借代

例:练习9《题武关》题2;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1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象征、对比、用典、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例:练习7《石州慢》题2;练习12《采桑子》题2

(二)抒情方式(情与景的关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注:“情”(意)、“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练习8《渔家傲》题1;练习10《登崖州城作》题2(间接抒情);练习11

《少年行》题2

(三)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例:练习12《长安夜雨》题1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和工笔

四、 鉴赏诗人情感

(一)羁旅诗

1、羁旅愁思: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思念亲友: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幽怨愤慨之情。

3、征人思乡: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田园山水诗

例:练习7《归隐》题2,练习9《北山》题2

练习11《西江月·题潥阳三塔寺》题2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放任自适的情怀,或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4.远离尘世,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及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情怀;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7. 自己遗世独立乐观旷达的高尚情怀,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悠然自得、轻松愉悦、隐逸的情趣

8.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或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三)边塞征战诗

1、主战思想。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讴歌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2、反战情绪。A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与灾难,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B或控诉将领的腐败无能,表现朝廷的用人不当;C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3、异域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描绘边塞的雄奇瑰丽、苍茫雄浑、奇异独特的塞外绝域风光与异于中原的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4、征人思乡。描写作战环境的恶劣、战争场面的酷烈,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边地生活的单调,抒发征人思念亲人的悲伤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5、民族交往。描写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表现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

(四)闺怨诗

1、抒发别离苦情

①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②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2、描写美人迟暮

①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②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③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3、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五)送别诗

1、哀伤凄婉。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情感2: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情感3: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2、慷慨豁达。

情感1: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情感2: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难分难舍 。

3、 坦陈心志。

情感1: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情感2: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六)托物言志诗

(1)描摹情态类 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类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 “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 描写或吟咏之“物”以喻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 (七)咏史怀古诗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篇三:诗歌鉴赏知识点整理

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类型

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咏史怀古,即事感怀,写景抒情,

常见修辞

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双关,映衬(正,反),通感,互文,倒装

表达方式

1. 描写:动静结合,空间变化,色彩组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

2.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用典,化用 主要情感

①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②人生志向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③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D告慰平生的喜悦

④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

B思亲念友

C边关思乡

D闺中怀人

⑤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恋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2、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概括诗歌的公式: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形象。

语言风格

1. 清新,雅致,自然

2. 明快,明白,晓畅,直率,洗练

3. 含蓄,含蓄慰藉,委婉含蓄

4. 朴素,朴实质朴,冲淡自然

5. 华丽,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6. 豪迈,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婉约细腻,幽默讽刺,慷慨悲壮

2、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①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②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③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④ 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⑤ 平淡无奇、清新淡雅

⑥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⑦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⑧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⑨ 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 富有哲理: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 淋漓尽致:写得详尽透彻,或对于某些东西暴露得彻底

3、语言手法类——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一语言上的效果的

① 白描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②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③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 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入微、刻画生动

1、常见“分析手法类”方面术语

①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名主旨

②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③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④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⑤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⑥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⑦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⑧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⑨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⑩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1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2)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待、暗示

(13)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14)呼应照应:前后的相互联系

(15)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6)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常见意象—— 物性 —— 表达情感——现实形象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菊、东篱)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常用作家:陶渊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动物类

11、大雁(雁、鸿雁)——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也有写初夏思乡的,写法同“虫声新透绿窗纱”,还有借蝉讽刺的)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消愁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擅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来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样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史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