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成语故事
篇一:勤能补拙名人故事
?勤能补拙?
同学们在学习中,是否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我和别的同学在一个班,可是我们的成绩却会‘天壤之别’??有的同学说,老师喜欢他, 给他讲的多,还有的同学说,人家比我聪明,成绩当然比我好很多.还有的同学干脆就说,瞧我的熊样,考成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其实,你们都理解错了,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那也是陷阱。
有些同学一定还不信或者是对我说的半信半疑,因为你一定缺乏自信(不是自傲)。成绩好的同学你们焉知他们的成绩不是通过勤学苦练取得的?也许他们在睡觉前,都在背诵课文和单词;也许他们在吃饭时,心中还在默默思考数学公式该怎样灵活运用;甚至也许他们在上厕所的时间,还在思考这种类型题是否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解答……,不说在这些情况下你在做什么?请反思下在上课时头脑在想些什么呢?当你自己作业写完后,你又在做些什么呢?大部分同学我不用回答都应该知道答案了。那就是?玩” “玩??玩?……?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学们要珍惜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哪。
这里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极度不信任,太缺乏自信。他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可见,人与人的聪明才智基本都是一样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指的是我们所需要付出的勤劳程度,?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下面我讲几个名人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请大家参考。
(一)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 以后,每当天还没有亮,豆腐店的人起来磨豆腐的时候,就发现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店里包棉花的纸上也写满了他做习题的字迹。每逢年节,华罗庚一般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即使去了,也是匆匆返回。华罗庚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白天还要帮父母照顾小店,他一边照顾小店,一边钻研数学,经常不是忘记接待客人,就是把客人气走了;经常会心不在焉的算错账,多找给客人钱….
(二)童第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三).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坚其志 苦其心 劳其力 事无大小 必有所成”
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四)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其实他说的一点不假.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留他.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在京剧表演舞台上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篇二:勤能补拙的故事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阎若璩小时候因为口吃所以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当他更不爱说话不想上学的时候,母亲鼓励说:“孩子,你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只要你肯努力,有一天你一定会超过所有的孩子!”于是小若璩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了,每天天刚亮,他便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开始学习,为了改掉口吃的毛病,他经常一个人跑到野外、大声地朗读文章、苦练发音,晚上别的孩子进入梦乡时他却仍然捧着课本在灯下苦读。在不懈的努力下,阎若璩逐渐赶上了周围的孩子,并最终成为清代著名的学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所以健全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光阴,好好认真学习就能出好成绩
篇三:成语故事
1、天道酬勤
【拼音】tiān dào chóu qín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成语故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解释】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 出处】出自 《论语》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没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
2、砥柱中流
【注音】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故事】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出处】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起重要作用
【相近词】中流砥柱、坚定不移、力挽狂澜
【反义词】独木难支
【成语例句】
◎ 这次展览是由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筹办的"砥柱中流--1991中国抗灾纪实摄影展览"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筹办的"全国抗灾救灾摄影展览"合并而成。
3、尔虞我诈
【拼音】ěr yú wǒ zhà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出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近义词】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相反词】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其它使用】
◎ 这正是写作主体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劣习的否定和抨击。
◎ 人类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奸狡欺骗弱肉强食横行霸道以及杀人越货之类的丑恶行径将荡然无存。
◎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假象:似乎竞争就意味着瞒天过海,尔虞我诈。
◎ 那时,大地一片光明,人间充满了欢乐、和睦、友爱,没有杀戮,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了罪恶。
◎ 世界上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强词夺理,没有人剥削人,没有流血,更没有战争。
4、动辄得咎
【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出处】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唐·韩愈《进学解》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近义词】跋前踬后
【反义词】八面圆通
【成语造句】
◎ 而凶悍阿婆,奸刁的小姑,处处都有啼笑皆非,动辄得咎的痛苦。
5、收买人心
【拼音】shōu mǎi rén xī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出处】他也知道收买民心,开仓赈济,并恤被兵之家,四县亦如此行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
【释义】指用金钱、感情等笼络人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笼络人心
【近义词】笼络人心
【成语举例】你不要再收买人心了。
6、舍生取义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7、视死如归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成语故事】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的阻挠,变卖首饰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她加盟孙中山的同盟会。1906年她带领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敢死队回国,任大通学堂督办。后因徐锡麟起义失败而被捕,临刑前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出处】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吕氏春秋·勿躬》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近义词】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视死若归
【相反词】贪生怕死
【成语例句】
◎ 鲁迅先生曾说过,士兵并不怕死,但一看到将军脸上的铁面,也就不能视死如归了。 ◎ 可我们中国却多有视死如归的壮士!
◎ 培养人们爱鬼想鬼、视死如归的不怕死精神,让你们死得舒服、死得有趣儿、死得痛快、死得有价值……
8、始终如一
【拼音】shǐ zhōng rú yī
【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
【解释】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近义词】一如既往
【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成语例句】
◎ 今年整党开始,他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始终如一地参加学习,一时传为美谈。
◎ 他认为,先辈们最了解《古兰经》的意义,他们在基本信仰方面是一脉相承、始终如一的。
◎ 而人地关系又确是地理学的始终如一的主题,所以,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对哲学的爱好并不那么始终如一。
◎ 4年来我都感觉她这种始终如一的目光的真实存在。
9、顺手牵羊
【拼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
【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打败辽国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动。在清剿的过程中,田虎的大将马灵会巫术,被公孙胜破解。马灵如飞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把马灵打倒,顺手牵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典故】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礼记·曲礼上》
【释义】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顺便行事
【近义词】信手拈来
【相反词】困难至极
【其它使用】
◎ 这时,大家顺手牵羊每人拿一个,却也听不到什么意见了。
◎ 新华书店因开架售书而被人顺手牵羊,大量丢书。
10、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典故】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汉书·食货志》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相近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其它使用】
◎ 可是,从当前的一些影片(包括文学剧本)看,恰恰未在这一中心环节上下功夫,相反,舍本逐末,热衷于编排一些热闹有余,趣味不高的离奇情节。
11、事半功倍
【注音】shì bàn gōng bè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处】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相反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事倍功半
【其它使用】
◎ 照理,以这样的精神传教于最不绝对的民族,应该事半功倍才是。
◎ 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出好的决策,可能收到事半功倍或转害为利的效果。
◎ 因为只有职工思想统一起来了,思想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今日国家需要人才至为迫急,我们不能再如已往之泄沓松弛,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事实教训了我们,只有正确地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放开市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利。
12、手不释卷
【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习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习,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13、投笔从戎
【注音】tóu bǐ cóng róng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处】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相近词】弃文就武
【相反词】解甲归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