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北大荒文学小说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23:30 作文素材
北大荒文学小说读后感作文素材

篇一:曹文轩小说读后感

曹文轩小说读后感

最早接触曹文轩小说是在大学时代,前两天又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他的小说,再次翻阅感觉还是那么的美,于是借回去看。在静静地夜里品尝着它的纯净、悲伤、无邪和真爱。

曹文轩小说称为纯美小说,我是这样解读纯美的。纯美,就是纯真而美丽,就是人类生命初始所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那是一种没有被尘世沾染的至高无上的美。那是非常圣洁,非常美丽的东西。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的心,是清澈而透明的。他的小说意境很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如梦如幻,闭眼想象,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那里的水清澈甘甜,白茫茫望不到尽头,那里的芦苇荡成片成片,肆意生长,随风摇曳,那里的人淳朴憨厚,整个环境是那么的静,让人感觉没有什么可以打破那种静。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成长的主人公命运却很悲,人物的命运与诗般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壮。书中描写的少年有的俊美,有的憨厚,有的其貌不扬,但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们贫穷,家庭大多遭受挫折,有很多不如意,于是他们便过早地承载了生活的重负,过早地品尝到了世态炎凉,在人情冷暖中,童心童趣扭曲甚至产生裂变。因此他们个个倔强坚毅,虽然他们都很单薄,他们用倔强表示着对命运的不屈服。而他们又非常善良纯真,渴望着友谊,当他们遭遇同伴冷遇自尊心受到伤害,当小伙伴离去的时候,他们伤心难过 ,而这个时候往往是独自静静地品尝着孤独。当他们无意做错了事的时候,他们不敢去道歉,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慢慢的弥补。

当他们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他们没有认为理所当然而是加倍的回报。曹文轩笔下的孩子各个重情、倔强、苦难。有时我会埋怨作者,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为什么不写点令人轻松愉悦的故事,我总是感觉到压抑,这种惆怅的思绪隐藏在那一片片芦苇荡里只能随着风慢慢的飘去,但似乎永远不会散去。也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在这种生活中孩子们的纯真和美好才更吸引人,才会令我如此着迷。

篇二:小说迷津读后感

小说《迷津》读后感

《迷津》出自上海柯艾公司签约青年作家萧凯茵之手,小说以主人公余栋的口吻,记叙了其从小到大的一生,有迷茫、堕落、谎言、背叛······主人公开始在生活中从一个男孩蜕变成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小说集中了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有关于亲情的、友情的、爱情的。作者萧凯茵以一个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写出了一个男性的纠结和彷徨,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我们都只是浩瀚宇宙中小小的星辰,我们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无奈,我们会迷茫,会害怕,会妥协,从小说从,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绕过人生的各个弯道,顺利走过每道坎······

著名作家郭敬明这样评价:“她的文字就像浩瀚的大海,她用柔软的水,掀起了足够粉碎一切的海啸巨浪,她在风平浪静柔情似水的描写下,隐藏了巨大邪恶的摧毁力量。她能击穿你的一切防线,让你在小说里无法自拔。”笛安这样说:“这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愉快的小说,不是一本为了消磨时光而存在的小说,萧凯茵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地踩灭了所有青春的星星之火,行走在一片更宽广也更荒凉的原野之上。”落落说:“在她的笔下,是回归似的传统文学的气息,是触类旁通似的外国的语感,她的阅读面和知识面终究是如同壶口的江水,势必要掀起十几米的巨浪。”很难看到一部小说,集合了柯艾几位有为作家为其写序,细细品读,你真的发现了这一部经典小说,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

一开始在杂志上看到了相关热门小说推荐,《迷津》就是其中一部,当时觉得这个名字让人产生香港警匪片的感觉,小说里写出的警匪片是怎么样子的,带着这样的好奇和错误的想法,我买下了《迷津》这本小说,我一直有一个感受就是,自己买的东西总觉得反正一直在身边,什么时候想看的时候再看也无所谓,但是如果是借别人的,也许会考虑到自己可以使用的时间不长而抓紧时间看,就是因为这样,买下《迷津》后,除了把封面拆开,我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翻开看看这本曾经有那么一下让我好奇的书。

一直到高三一次月考后,也许是无聊,也许是迷茫,也许是想在高考压力之余分散一下注意力,好让自己有可以喘气的机会,突然想起了这一本一直没有阅读过的小说。翻开小说的第一页,就看到柯艾公司新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高度评价,我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柯艾是上海的公司,他们的签约作家都是一些年轻作家,应该不会有人把目光投向重口味的香港警匪片。后来我想想,读书读书,如果遇到境遇相同的或许从中会反思人生,如果是另类人生,似乎有体验生活之外的一种生活的感觉,这么说好像有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亲情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我觉得婚姻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却是牵扯了许多的家庭,让许多原本不曾认识,不曾相遇,不曾想象可以联系到一起的人都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它联系的不仅仅是过去,不仅仅是现在,还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未来。如果说余栋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么与他相关的的那些人何尝不是串联小说的重要角色,背叛了家庭的父亲余辉,隐忍而坚强的母亲沈娇阳,从哥们儿变成了媳妇儿的豆芽(曾巧巧),还有过早离开人世的女儿余虹,以及最后的期望——儿子余生。

还记得在“引子”部分,余辉在产房前焦急的等待,沈娇阳在产房里大汗淋漓,余栋在沈娇阳的肚子里蠢蠢欲动,在当时的那个情景,所有人都感受这个家庭的美满和幸福,但是幸福不是延续的。余栋也不曾想过自己的成长反而成为父亲离开家庭离开母亲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后来想想也许不是自己的固执己见,妈妈不是为了陪自己读完小学,也许,爸爸还一直是他余栋的爸爸。余栋说“大人总是喜欢把谎言说得认认真真、有板有眼、煞有其事,却把严肃的事情说得像玩笑一样大大咧咧”。每个人总是希望可以一直活在美好的谎言中,

可是现实还是现实~~~

余栋高考结束那年,余辉算是彻底走出了与余栋和沈娇阳一起的世界,余栋一面接受高考成绩的冲击,一面面对的是父亲于母亲离婚的事实,想想过去的时光里,父亲没有一直出席过他人生多少重要场合,当然除了他的出生,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出生。所幸,父亲留给他一笔出国的费用,算是减轻他自己的愧疚。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余栋一直与母亲沈娇阳生活。

我总觉得看这部小说,感受到的是亲情是如此伟大。所以无论过去余栋多么痛恨余辉抛弃了他母亲,无论余辉缺席了余栋多少重要的人生场合,无论余辉是多么不称职的父亲,故事的最后,余栋还是原谅了这位被岁月打败的老人,这就是亲情;当然,也许是余栋人到中年,也看开了纷争,看开了矛盾,看开了父亲的错。但是,我也明明可以感受到,余栋不顾一切想保护母亲,保护女儿,保护家庭的那种压力,这也是亲情。

很多读者想我一样,疑惑萧凯茵是以怎么样冷静的心态处理这一系列的、一连串的故事情节?有人说她太过于冷淡,太过于平缓的处理一个平静的故事。而我觉得,她不仅冷静的塑造了一个余栋,我佩服的还是她笔下的沈娇阳,丈夫的背叛,儿子渺茫的前途,一个绝对坚强的人才能顶住这生活的打击。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生命可以是顽强的!如果说一个男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女人,那么沈娇阳陪伴了余栋走过最艰难的时光。

母子之间,尽管只之中有过谎言,有过欺骗,可是那一心一意为了对方着想的心情是不会有错的。从余辉离家之后母子的相依为命,从沈娇阳大病到余栋的“伪留学”事件并且投机买股票亏本,从余栋结婚到搬离家里,我总觉得无论母子之间有任何心里的想法,面对血缘的亲人内心都是坦荡的。我一直觉得母亲总是更偏爱男孩子,可能这部小说刚刚好迎合了我的看法。所以我总是对母子的相处颇有感触。但是,母亲毕竟不仅仅是陪伴一个男人唯一的女性。

就像沈娇阳对余栋说的,“毕竟你妈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而这个可能走一辈子的人,应该就是这一个男人生命里另一个女人(曾巧巧)。虽然他们从“哥们儿”走进了婚姻,虽然这段婚姻里有过插曲,有过不愉快,也许他们可能差点走到了婚姻的尽头,但是结果终究是好的,每一段感情都希望有甜蜜期,但是每一段感情都不可能一直让双方保持永久的热情高涨,如果冲过了那一段倦怠期,稳定期里的双方就是对方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那一部分,不再是恋人、情人,而是知己,亲人!所以我觉得他们之间与其说是爱情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亲情的收尾。

也许仅仅通过我的只言片语是无法描述余栋与沈娇阳的母子亲,也无法描述余栋曾巧巧是怎么从朋友变成情人,变成夫妻,变成亲人,甚至我的只言片语也无法描述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一生都那么纠结,一个活在不是那么勇敢,不是那么坦率,不是那么爱恨分明,一个想有所作为,有所担当的男人的一生,说不说情都在那里,明不明事实只在能够读懂的人心中。

友情

我不知道那句古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男性了,虽然看似那句话是对女性极大的不公,但是我觉得那应该是说男性友谊的纯正和男子义气的表达,毕竟人生有一知己是很难得的。当然,友情不仅仅是同性,异性的友情也是每个人的追求。

其实友情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呈现,我一直觉得小说里的友谊都不是我所定义的纯粹友谊。无论是余栋与从小认识的杨络生之间,还是打小喜欢的戴梦归之间,或者是半路出来的豆芽,以及雇主和师傅双重身份的阿清,对余栋而言,这一些人,那一些事,感觉不过都是生命的过客,在我看来,余栋是没有朋友的,而一个连朋友都没有的人是多么可怜的人。

对于杨络生,可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候,他们是朋友,毕竟儿童的世界里没有利益,

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而对于戴梦归,她最多不过是余栋心里的梦想,因为没有办法实现而只是想想,所以叫梦想,豆芽不能说是余栋的朋友,因为她是陪伴余栋走完一生的人。

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多么可悲的人生,有朋友而不珍惜朋友的人生又是多么可恨的人生,而余栋恰恰是这个可悲之人与可恨之人,注定了他人生的平凡无趣。有些人是一生之中应该珍惜的,有些人是我们一生里不能奢求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能把所有事情所有人看得清清楚楚,并不是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智者的睿智和理智,我相信,人生只有走过一次才能大彻大悟,没有人可以随便评论别人的人生,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因为我们都只是别人人生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和实践者。

我不知道余栋是怎么度过了似乎没有朋友参与的人生,但是我知道,朋友,在我生命里每个阶段一定都非常重要,我难过的时候,我希望有朋友的安慰,我喜悦的时候,我希望朋友可以和我分享庆祝,我们的所有感情中,所有情绪里,不是有亲人和爱的人就足够了的。

无论生活是精彩的,是无味的,是平坦的,是曲折的,我们没有选择生活性质的权利,但是我们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让这个时间里的我们不那么累,不那么现实,不那么功利,不那么计较,我们为什么不和这个时间里的人和睦一些,友好一些,感情更进一些。生活需要有心人的经营~~~~

爱情

爱情是什么,很多人经历爱情,享受爱情,但是却也说不出什么是爱情。一样的,爱情给予我们很多,可能也让我们失去很多,没有在爱的世界里可以成为专家,很多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能看的清清楚楚,可是深陷其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句毫无联系的话,常常成为爱情里的烦恼。

其实对于余栋来说,可能他的人生里并没有出现爱情,或者说他与豆芽的感情是爱情吧!毕竟小说不能把一个人写得那么完整,作家不是圣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有我们读者自己揣测,如果一对结婚生子的男女之间都谈不上爱情,那么只是对于暗恋的戴梦归又怎么谈到爱呢!是的,我并不认为余栋与戴梦归之间有爱情,因为我传统地认为爱是两个人的事,与单恋无关,与暗恋无关,而余栋,他一生他小心翼翼,太拘谨,太畏畏缩缩,这样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太奢侈了,他舍不得把自己的爱情给别人,也不相信或者说也不自信有人愿意把爱情给他。对于戴梦归是,对于豆芽也是。

也许戴梦归追求过爱情,因为她活的太自由了,随性的人才能做想做的事,不用考虑太多人的想法,不用介意太多的牵绊。很多人都想追求自由的生活,可是极少的人可以自由,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有人的社会里。

可能是我太固执,或者是我太绝对,不,是爱情太神圣,即使面对感情再好的人,也不敢那么轻易下定义。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很多人经历一样的事,可是不是很多人遇到爱情,我宁愿相信那些为了延续后代而在一起,也不愿意相信每一段感情都是他们对的人,都是他们认为的爱情。

结尾:一个人的经历的事不外乎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与一个人相关的人也不外乎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角度,写下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的想法,有点像点评,有点像人生感悟,只是觉得《迷津》真的让人觉得我们的生活是迷一样的日子,不管日子是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滴!人生有“三情”却也不是说缺少其一人生就不完整,因为,我们的生命里少不了过客。生活里,还是要且行且珍惜!

篇三:《浮城》读书心得

《浮城》阅读心得

当一场不可预知的灾难突然降临,一座城市在一夜之间无声无息地从陆地上断裂,孤岛似地飘浮在惊涛骇浪之中。从此“浮城”就似一艘巨舰,带着一群茫然的人们走向未知的命运。梁晓声以犀利的目光击透浮躁现实,将国人心态最深层的紊乱和扭曲,巨细无遗地抖落给世人看。游戏般的残忍、邪狞的嫉恨、同胞互憎的丑恶、无政府状态的心理病毒??真实凸现人性的原欲与本恶。——题记 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因为一次偶然从图书馆看到《梁晓声自选集》,觉得其中故事描写细腻,叙述的场面让人每读一次都久久不能忘怀的,竟是有中看后令人心灵震撼的感觉。自那以后,我每次去图书馆总会不自觉的寻找梁晓声这一优秀作家的书籍。

在此,先对梁晓声做个简单的介绍:梁晓声 男,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原籍山东荣城县。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编辑,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对其创作作品及创作风格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也略展示一些:其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而其相关作品则有::《人间烟火》 《欲说》 《梁晓声自选集》 《泯灭》 《伊人,伊人》 《人间烟火 》 《政协委员》 《一只风筝的一生》 《雪地上的足迹》 《父亲/梁晓声文集》 《母亲/梁晓声文集》 《弧上的舞者 - - 水卷》 《表弟/梁晓声获奖小说选》 《梁晓声作品集2表弟》 《弧上的舞者 梁晓声中篇小说自选集.水卷》 《弧上的舞者 梁晓声中篇小说自选集.火卷》 《心灵的花园/梁晓声作品自选集》 《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梁晓声卷》 《梁晓声另类小说选》 《荒原作证--当代中国当红作家名作·跨世纪文丛》 《父亲》 《梁晓声自白--站直了不容易》 《梁晓声中篇小说自选集--弧上的舞者(金卷)》 《未死的沙威:梁晓声随笔新作(随书赠送精美的梁晓声随想录记事本)》 《我的人生笔记(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梁晓声(一只风筝的一生无琴的城喷壶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中国当代名家自选集系列》 《梁晓声(荒原作证冰坝冉之父)/中国当代名家自选集系列》 《雪城(上下) - - 新版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梁晓声卷》 针对《浮城》,虽是高中时看过的书,可最近我又再次翻看,除了高中懵懂的觉得书中描写的场面,人心的惶惶,自私和正义的对比,以犀利的目光击透浮

躁现实,将国人心态最深层的紊乱和扭曲,巨细无遗抖落给世人看——游戏般的残忍、邪狞的妒恨、同胞互憎的丑恶、集体渲泄的嚣乱,无政府状态的心理病毒,字字怵目,跃呈纸上以外,书里没有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但是市民抢购《1999世界大劫难》与《刘伯温推背图》两种预言书,以弄明白所面临的奇怪处境,点明是未来图景。

书中重要讲述凌晨,一个二百万人的沿海城市,从中国大陆断裂开,朝大海飘去。天亮之后,乱民开始抢劫商店,并有人趁机报私怨,侮辱作弄党干部;烧毁飞机场,不让高官溜走。群氓为所欲为,此时一个中学教师给市长参谋,宣布此城市正飘向日本。一时群众兴奋若狂,秩序恢复。飘近日本海岸,才发现日本不放这二百万中国人入境,用“电子冷”筑起千里冰墙。小说用悲悯眼光看世道人心,辛辣讽刺了90年代初中国城市各色人等,盲目拜金,成为最基本的生活动力。全城漂移的情景,类似黄祸的庞大难民潮,在此书中,虽是地裂漂移,出逃却是主动选择。

除此以外,小说对党政要人的媚外心理,更不容情,让人想起晚清小说之讽刺官场。实际上此小说攻击中国社会能见到的任何人,尤其是各式新人物:亿万新富、新潮女性、学生领袖。凡是有点好心的人,下场一律很惨:全书死人无数,好心人首当其冲。《浮城》可以说是一部当代怪现状目睹记。

既然举世皆浊,面临危机,利益冲突大爆发。危海浮城,竟然分成三派:怕丧失特权地位的干部,与人民币太多的富户联合,组成“五星红旗派”,反对加入日本;希望打工赚钱的老百姓,组成“太阳旗派”,坚决要求加入日本;大学生组成“新公社派”。三方割据,筑街垒、动枪炮。等到中国军舰来载市民回国时,一半人拒绝救援,并把另一半人囚禁批斗,相信正漂向美国。最后,城市碎裂在太平洋里。

这个未来奇景,滑稽而恐怖。如果说作者是讽刺媚外奴骨,他对“爱国主义”一样嘲弄;如果说是在反对权钱交换,此书对理想主义更嗤之以鼻。

至今为止,我依然觉得这么好的一部小说应该有多些人看,多些人分享才能让更多想看好书的人在另个书域里也能得到更另一种感悟,另一种体会,市面上也见不到有卖,这的确让我觉得太可惜和不解。《浮城》是梁晓声第一部的荒诞现实主义长篇,也是中国小说自现代至当代的第一部荒诞现实主义长篇。不看可惜了。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过程中/ 欲说还休之时/ 于是荒诞生/ 故荒诞者/ 欲休不休之演绎而已

——梁晓声

国人的人性的丑陋在这部荒诞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虽不至于世界末日,虽不至于真的漂浮于浩瀚的大海,一个城市没有着落,但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与环境真的有什么关系么!荒诞现实主义,并不难懂,只要你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荒诞现实主义,却很难写得好看。《浮城》充盈的是刻板的严肃和赤裸的批判,缺少的是温柔的注视和阅读的乐趣。 91年梁晓声笔下的《浮城》,恰如当年大街小巷的《跟着感觉走》,是首好歌,只是过时。 虽然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情况还是这么个情况。

《浮城》,很震撼的一部小说,我相信不止撼动了我一个人。

是谁说它荒诞,不要以为给了主义,就是给了名号。它是这么的现实,现实的让人感觉海鸥就在头顶,混乱的城市,失去人性的市民,还有各种丑恶的嘴

脸,都现出了原型。

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了,你是去为所欲为一把,还是像宛儿一样,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被一个个人感化,又被一群群人惊吓,只想做一回自己认为对的人?

残忍,现实的残酷不亚于小说里的残忍,那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可憎的嘴脸,一步一步葬身海鸥的尖哕之下,从剥离的土地上滑入海水之中,不忍于心。然而,我们这个非和谐的社会,不是如此吗,只不过那些戴着引号的正义,将此掩饰了起来。

宛儿,曾经堕落过,曾经亵渎过上帝,曾经被人唾弃,而在这场灾难中,有谁敢说她只是个妓女?宛儿疯了,我很心痛,痛心这个黑暗的世界,扭曲的灵魂,在这样的世界,请不要太善良。善良也要懂得善良的方法和方向。

总之,作为90年代一位颇“主流”的作家所写的“社会幻想”作品,这个值得研究者关注。它无法摆脱现实主义的某些僵硬枷锁,不能真正飞腾成为鲲鹏,直露的愤慨使它无法在艺术与政治中求得平衡,但无论如何,它本来可以省事儿地来走老路,偏要吃力地提出一个形式的问题,值得研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