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歌初中作文
篇一:l乡愁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思乡怀亲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爱国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篇二:乡愁
《乡愁》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想法
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通篇只有88个字,没什么华丽的词语,学生一看就懂。但是,越是通俗易懂的文章,越是朴素无华的语言,就越含义丰富、韵味无穷。初中学生,要体会那种“把我烧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绝对是很难的事情。教好《乡愁》,肯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上课开始,我按部就班先介绍作者,介绍余光中的创作成就,导出这首诗歌。然后直接给学生讲解,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的教学思路是“有感情地朗读——用心细细地感悟——分组畅快地评论——按节奏熟练地背诵”,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形式美,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力图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共鸣。就这首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读,自由读,读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语调,感受诗歌。二读,听读,模仿读,学习名家在朗读时,朗读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用声音表现诗的感情,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在诗歌的赏析教学上,我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对这首诗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学生的随堂背诵,我的做法是先帮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清四个层次,四个人生阶段,抓住四个意象,掌握四个形容词,反复咀嚼,诵读吟咏相结合,达到随堂背会的效果。全诗共4节,自然分4层;“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是4个人生阶段;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4种意象勾起读者想像;4种意象用了4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进行修饰。学生只要抓住这首诗的特点,背诵即省时又省力。
作业设计是让学生学写短诗。
在教完在这节课后,我认真反思,发现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导语的设计没诗意,没让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氛围中,尤其是没把学生熟识的表现乡愁的古今诗句引入课堂教学。
2学生分组讨论不深刻,学生想像能力没充分发挥出来,说明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3在赏析教学上,虽指导学生抓住了一些关键的词,但分析不细,不深,特别是不会拓展学生思维,激发不了学生的想像,不能很好地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4朗读指导上偏重于学生的自读,领悟。精读,研读不够深,依赖名人的范读太重,自己范读指导基本功欠缺,对学生朗读表现出的问题指导不到位,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自我感悟。
5练习题设计得有些单一,课程标准也不要求初中生写诗歌,有点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对于以上问题,我觉得自己要多读一些现代诗歌,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识乐,只有多读多看,才能加深自己的现代诗歌赏析水平。
具体到以后的教学,我的改进做法是:
1、在导语上要精心设计,不走老路,不讲套话,不按一般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力求导语新奇,新颖,有吸引力,直接指向主题。如教《乡愁》,我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古代表现乡愁的诗句,上课时学生相互展评,把古代离乡背井的乡愁和海外赤子对祖国思念之情做对比,激起学生兴趣和热情,导入新课教学。
2、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上,多设计一些问题,用问题进行引导,严格控制学生思考的方向。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和情趣,对于初中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就是诗词的意象和情趣。为突破这一难点,运用点拨法,提问法,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像体会诗人熔铸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感情。对于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
3、朗读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朗读又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复读,而是要将整体朗读、分节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听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比如指导朗读时,我今后应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然后是结合学生朗读实际水平,指导朗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读,并提高朗读的要求,最后又在想像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集体朗读。如此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而且会教给学生朗读诗歌的一些方法。
4、课后的练习设计上,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读一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台湾作家席慕容的《乡愁》,加深对诗情的理解,感受不同形式,不同意象所表现的相同主题。要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悟和人生经验欣赏诗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歌,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领悟作者借各种意象抒发的个人情怀,引导学生揣摩、品位语言;鼓励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诗歌的看法。
5、今后如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要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的经历,尤其是思想发展历程,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诗歌是以联想想像等艺术手法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借助于资料获取有用信息,以了解远离于我们的诗人的生活背景,加深对作品深刻意义的理解。 “人禀其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刘勰)。诗歌的美,是现实美和诗人的精神美的结合,是诗人理想美,情感美,这种美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明白,艺术想像在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它是创造诗美的生命力;先从理清思路入手,进行理解;抓住诗人创作时采用的各种意象,如《乡
愁》中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披文入情,将语言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诗人在诗作中所创设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会欣赏诗歌的目的。
篇三:一缕乡愁
一缕乡愁
窗外满眼的绿呀
我多么想
张开双臂拥抱一巷子的梧桐
让我的爱意弥漫在它们微冷的心扉
我多么想
伸出双手将一地的灯光收集汇拢
攒成一盏夏的萤火诗意整个夜晚
我多么想
飞向对面的山峦丛林把它们的苍茫解读
亲吻它们的额头抚慰斑驳的岁月
可是呵
我离着它们才是最好的结果
只为世上的美丽需要距离才能产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