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诗歌鉴赏知人论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23:11 作文素材
诗歌鉴赏知人论世作文素材

篇一: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作者:王美智

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2期

【摘 要】“知人论世”是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从孟子到鲁迅都深入的阐述了同一观点,“知人论世”要求读者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要求教师从整体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古代诗歌进行触类旁通的鉴赏。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代诗歌;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论文研究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的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所云:“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可见,做好了“知人论世”才能正确“以意逆志”,由此看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而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有意识、有序地进行引导,在持续的“背景简介”中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那么学生将在不自觉的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谈到陶渊明时曾说:陶氏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所以他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陶渊明《咏荆轲》更是他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即便“君子死已知”依然“提剑出燕京”。朱熹曾评论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木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的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学课本只选了陶渊明诗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归隐

诗作,以致造成陶潜先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永远是飘逸脱俗。由此可知,没有对作者及其作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诗作的理解。

李商隐《无题》诗多写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首,便是被传诵千古的爱情诗。然而,在笔者看来此诗应是记梦诗,作者以梦写实,将梦幻之景写得如同现实,以致蒙住了许多人的眼睛,以为诗中别离乃现实中之情事,如此理解则大谬矣! 首联言梦中与亡妻相会不易,别离更是难舍难分,“东风”句写分别时双方不能自持之状;颔联写梦回之后,对亡妻的刻骨相思;颈联悬想暝府之亡妻的生活情景;尾联则希望阴阳两界沟通,能藉青鸟探得亡妻之消息,一片痴情尽在迷离幽梦之中。这样理解,诗歌便更有韵味 !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写闺情,极富生活气息,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名流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来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水部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张籍也流露出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诗歌的精彩教学,可以让灿烂的文学瑰宝成为学生精神上的珍馐大餐,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知人论世”对于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于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轲.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

[3]鲁迅.鲁迅选集第六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篇二: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作者:于雪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

“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

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后面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几句,情感低沉,又有婉约的影子。因此,简单的将这一首词定义为豪放词有失偏颇。

因此,在诗歌学习中,最好能够避开对于作者的标签性解读。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过多地引入作者的生平、风格可能会对我们的阅读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并不是否定作者经历对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而是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就具体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把知人论世这种方法运用得当。

知人论世并不是在所有的学习情境中都适用,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是我们选择是否采取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标尺。同时,知人论世不能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应当成为我们的阅读感受,充分发挥对于文本各种可能性认知的权利。

篇三: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摘要】 诗歌留下了作者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的思想情感痕迹,鉴赏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注重抓住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两个环节是做到知人论世的关键。更多还原

【正文】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作品,享受古人为我们烹制的文化美餐。诗歌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诗歌就无法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作者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痕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古诗词教学中除要挖掘古诗词的意境,赏析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外,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时代着手,从作者的生平着手,即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

一、抓住知识积累的环节。

要准确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然后利用自身的文化积淀去理解作品,不仅能增加理解作品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因此,教师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传授或者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时代的诗歌的侧重题材和思想内容,了解北朝诗歌多写战争、军旅生活,南朝诗歌多言情感生活,盛唐多边塞诗。晚唐多悯农诗,宋代多爱国诗、理议诗等知识。二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本质,明白现实主义诗歌多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浪漫主义诗歌则是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并要知道理解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直接从字面上去挖掘,理解浪漫主义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则要从字面背后去挖掘的方法。三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柳姜的婉约;李白的诗多写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态度,杜甫诗既有个人遭际的反映,也有心忧天下苍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反映,苏辛诗词多写政治抱负等。四是要让学生了解并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创作背景、代表作品等。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就会轻松、准确。

二、抓住知识运用环节。

有了上述知识积累还不行,还必须通过具体古诗词的学习来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运用知人论世之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就行。

1、在诗歌意象中捕捉作者的身影。一般诗词作品中的意象,都有作者内心的寄托,思想的的影子。作品中意象的特征,往往就是作者遭际的折射。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中雁的形象特点是不饮不啄,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既悲壮又执着。颔联中“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颈联中的 “望尽”、“哀高”形象地刻画了孤雁被思念缠绕,被痛苦煎熬的心理。再联想杜甫一生颠沛流利,尤其是当时他寄居夔州,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不正是诗中这只孤零零的雁儿么?

2、把诗词内含与作者的政治立场遭遇结合起来。许多作家都把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悲愁忧思的心路痕迹寄叙在作品之中,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善于把文字与作者的立场遭遇品格心境结合起来,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一生坚持抗金救国,自始至终与投降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词中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破败不堪的“断桥”, 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被人欣赏,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迎春报春,即使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也要“香如故”。这梅花正是陆游一生难遇的遭际,孤傲不屈的品格和坚贞自守的傲骨的表现。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正是诗人谪居黄州时的孤寂、忧惧而又傲岸不屈的心性的折射。

3、把诗词内容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创作题材结合起来。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是有所侧重的。鉴赏诗词时,最好把作品的文字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题材结合起来分析主题思想,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晚唐诗人的作品多反映政治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正是作者忧时伤乱,同情劳动人民的直接表露。再如宋代多哲理诗,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内蕴丰富,正是宋朝哲理诗的代表。

理解诗词作品的主题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学会知人论世,自会水到渠成。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