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图书
篇一: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今天我们在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下,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整的神话,跨越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峰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乌江天险,弯弯赤水,大渡激流,还有蒋介石的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每一条路都使人恐惧和绝望。
可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双脚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溅湘江,四度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越过大雪山,二万五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九死一生,在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长征路上一步步地艰难走来,走向光明和胜利。 同学们,巍巍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葬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沼泽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无情的子弹夺取了烈士们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爱国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班驳的痕迹,冲天的硝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永恒。
同学们,今天我们面对革命先辈,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吗?人生可以平淡,但决不能虚度光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先烈的火炬,从红军长征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遗志,为了祖国更加强盛,从现在起我们就努力吧!
红军长征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中国古代思想家曾说过:“数典不忘祖。”就是要求我们时时以民族精神自励,不忘祖先,不忘历史,不忘国耻,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贡献力量!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胜利之际,结合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系列教育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活动时时不忘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不忘记像红军不怕远征难那样的无畏精神和抗日将士誓死疆场的牺牲精神,因为只有民族精神的复兴,才会有经济的复兴、社会的复兴、教育的复兴!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年的金秋十月,我们不仅迎来了祖国61岁的生日,同时也是红军长征胜利74周年,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长征精神,纪念长征胜利74周年。
1934年10月的赣南,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河边出发,纵横11个省,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晃74年过去了。今天,于都河的潺潺流水和大度河的翻滚波涛中,历史的痕迹依稀可辨。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图书)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手挽手,肩并肩,互相救助,迎难前进。这种信念,可以挫平凶险的娄山关,可以融化冰封的夹金山。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百折不饶、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慨。这是艰苦军旅中的一幕:天上有飞机,身后是追兵,红军战士的背包上贴着白纸,写上生字,边行军边学文化。面对血与火的考验,我们的领袖和战士们放声高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长征路上,年长的帮年幼的抗枪、身体强的扶身体弱的前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一块干粮,辗转多人。红三军一个连先后有九名炊事员相继倒下,却没有一个战士因饥饿而牺牲。
美国作家史特来说:“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远不仅于此。”湘江之战,数万将士血染江水;安顺场上,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夹金山上,瘦小的女红军餐风饮雪??70年来,长征,就这样成为积淀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集体记忆,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
我们作为英雄的后代,祖国的未来,今天纪念长征,是为了不断从历史的馈赠中吸取力量,永远保持一种精神和信念,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续写前辈震古烁今的长征故事,用创造延展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
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看一本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走访一位健在的革命老前辈,做一件展现红军精神的小事。74年前的历史,就以这样的形式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亲身体会并延续那段开始于74年前并且永未结束的伟大征程!
国旗下讲话-------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历尽千难万险完成战略大转移,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粮食吃完了就吃草根,草根吃完了就吃树皮,树皮吃完了就吃皮带、皮鞋。子弹打完了,他们就凭着勇气与智慧与敌人巧妙的周旋,取得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战友受伤了,他们就团结互助,背着伤员翻雪山,过草地。在危难时刻红军战士总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震撼人心的故事,课文《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病号,把鱼汤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吃鱼骨头,最后因饥饿牺牲在草地中,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挨冻的战友,自己却在大雪中化为一座丰碑。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勇气、生命谱写了历史,铸就了长征精神。
同学们,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先辈们的鲜血、勇气、生命换来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纪念长征,是为了让我们铭记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长征精神。70年前的红军之所以能胜利,就是因为他们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到底、一往无前的精神。今天我们可以从先辈们的精神中得到无数的启迪。 当我们认准目标,努力前行时,我们需要坚持到底的信念。 当我们面临挫折与困难时,我们应当有百折不挠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们在集体中生活时,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就是我们应当有的态度。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以礼待人、互帮互助,先人后己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次长征,而你们正处在人生长征的起步阶段,希望红军长征的精神永远伴随着你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篇二:问:唐先生,作为书法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大
笔 走 龙 蛇 颂 长 征
——书法家唐双宁专访
《中国文化报》记者 朱弘子
问:唐先生,作为书法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大活动之一,中国美术馆将举办“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展览。据说,几十年来,您几乎走遍了红军长征的大部分路段。请问,您为什么对长征这么感兴趣?您又是怎么把长征同书法艺术创作联系起来的?
答:好,我很愿意回答您这些问题。我最近写了两篇短文,一篇叫《长征点燃的激情》,一篇叫《为了弘扬一种精神》,都是写长征的,不知您看过没有?其实,这两篇短文就可以作为我的回答。我写这些东西,没人要求,没人提示,没有任何功利,只是一个早晨的一个闪念,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把它写出来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生长在崇拜英雄的年代,感染了一种英雄“情结”。而那个时候,长征的英雄又是我们这代人最为崇拜的英雄,就像现在的年青人崇拜歌星、崇拜影星一样。所以,长大后,我就利用休假或出差的机会,分次走了长征的大部分路段,从跨过于都河,到湘江血战,到翻越老山界,到强渡乌江,到遵义会议,到四渡赤水,到娄山关大捷,到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彝海结盟,
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跃大雪山,踏过水草地,到抢夺天险腊子口,翻越巍巍六盘山,一直到吴起镇会师……走了这些路段,就诱发了我对长征史研究的兴趣。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参加长征有哪些队伍?长征一共走了多少路程?长征中有多少次会师?怎样从广义上理解遵义会议?怎么看待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都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但是,由于工作实在太忙,我没有时间把这些写出来,有的只是拉了一个提纲,比较成型的有一篇《巴西会议会址考》,那是我2004年休假时亲自考察后得出的一个“一家之言”,发表在《百年潮》杂志上。我对长征感兴趣,不是要重复过去的物质生活,而是认为应当弘扬长征的精神。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应当说已经非常满足了,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比较贫乏。我觉得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好比一个人的血肉和灵魂。人不能没有血肉,不能魂不附体;人也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成为“植物人”,成为“行尸走肉”。国家也一样,GDP是一个国家的血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认为物质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我们现在就面临着一个物质需求的有限性和精神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我走长征的路段,实际上就是在解决面临的这个矛盾,或者说填补我这方面的欠缺。进一步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什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没有现在发展得快。全世界大
概除了产业革命时期外,任何国家也没有我们这样能保持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的政治民主化建设相对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来讲,也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我国的社会稳定状况,尽管还有一些矛盾,但我们有能力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算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我们的对外关系也是近现代以来处理得最好的时期。但是,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一千年后的人们看今天,恐怕我们还拿不出能和唐诗、宋词相媲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广义上的文化不仅指文学艺术,还应当包括其他意识形态,甚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也就是相对物质生活而言的整个精神世界。我觉得我们这方面有欠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解决好这些问题,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问题。所以,受长征的感染,加上我对书法的爱好,我就用手中的笔创作了一幅幅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书法作品。我在《长征点燃的激情》中说,“毛泽东的澎湃激情,昂扬气势,更令多少江河倒流,山岚俯首;而毛泽东一幅幅讴歌长征的狂草又感悟了多少书家,赢得了多少绝音?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太多,太多。走进长征,我发现了一座光芒四射的艺术殿堂”、“我不是书法家,更不是诗人,充其量有些业余爱好。人们可以对这些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评头品足,艺术存异,君子不愠。但我希望人们理解这颗‘心’。这些都是我的心里话。 ”
问:长征对您的书法创作是否有具体的启发?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狂草大家,您也擅长狂草,那么毛泽东的书法对您又有哪些影响呢?您怎么评价毛泽东的书法?
答:这几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回答。上面我说了,长征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引燃了我的创作激情,让我情不自禁拿起笔来满足我的“创作冲动”。同时,走长征路也引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比如我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过无数次。这首诗中有两个“军”字。大家知道书法中是忌讳雷同的,而我过去写“军”字,两个都是一竖下来的。当我四渡赤水以及来到二、六方面军经过的石鼓长江第一湾时,我的脑子就突发奇想,产生了将“军”字写成连绵环绕形式的闪念,不知道这可不可以叫做“艺术来源于实践”?
说到毛泽东的书法,确实对我影响非常之大。说来还是文革写大字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正在念小学。其实,人们都有对美的追求,而我们过去生活的那个年代,我感觉最美的就是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讲,“在文革的年代,什么这个光芒万丈,那个光芒万丈,其实我感觉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才真正是‘光芒万丈’。”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上过大楷课,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一百个不好,却练就了一批书法家。有了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供我们临习,又有写大字报的客观要求,所以,可以说毛泽东是我的第一个
书法老师。我认为毛泽东的书法可以概括为“四个第一”:“草书第一,章法第一,读帖第一,书外功夫第一”。所谓“草书第一”,毛主席最推崇草书,并在50年代攀上了狂草的高峰。所谓“章法第一”,毛主席最注重章法,毛主席许多字的结构严格说来也不符合草书要求,但他在章法上达到了狂草的水平。所谓“读帖第一”,是相对临帖而言的,很多书法家提倡临帖,我也不反对临帖,但是据说毛主席不临帖,就是读帖,读完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的。临贴只能做到像,只能做到形似,读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做到神似。所谓“书外功夫第一”,就是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一个人学识、修养、胸怀、人品、气质的综合反映,仅有书内功夫,仅练习技法,当不了真正的书法家,只能是一个书匠。只有书内功夫与书外功夫结合,才是真正的书法家。所以我就把毛主席的书法思想概括成“四个第一”。然后我还概括了“三有”:“有哲学,有性情,有美感”,就是书法之中有哲学,特别是狂草的章法,处处体现着对立统一;书法是人的性情的反映,尤其是狂草,其实不是在写字,而是抒情,是人的感情的总爆发;书法是创造美感的艺术,特别是狂草,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运动中的美,撞击视觉的美。我还同时总结了八个字叫:“学习、借鉴、实践、创新”,就是练书法要学习借鉴前人的东西,及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敢于突破前人的东西,做到不断创新。我把以上内容总结概括了一下,叫“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不知道读者怎样看?
篇三: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小报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电子手抄报
篇四: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
—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之际70 年前结束的万里长征,是 20 世纪的人类壮举,它庄严宣告:代表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 70 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靠什么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强敌,靠的是拼 死杀出一条生路的血气, 在挫折迷惘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的勇气, 为穷苦 百姓打江山的浩然正气! 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 远是新世纪军人最崇敬的光辉榜样。 (一)长征路是什么路?严格说是没有路。在沟壑纵横、激流咆哮 的漫漫征途中,是红军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 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军人,要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要忍受饥 饿和伤病的折磨,要经受风霜雪雨和枪林弹雨。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 准备牺牲。在这条路上,作为一支军队,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大仗、小仗、险 仗、恶仗、遭遇战、伏击战??仗仗打得惨烈,战战生死攸关。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政党,要战胜教条主义桎梏,要经受党内路线 斗争的考验, 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危机, 要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寻找出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毛泽东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 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路,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是一面昭示后人的镜子。 (二)打仗须有英雄气概,古人云“夫战,勇气也”。红军敢于拼 杀的士气、与敌血战到底的豪气,饱满、旺盛、持久,压过一切强敌。 攻占娄山关,敌我双方相向朝娄山关进发,距离大致相等,而红军比 敌人还晚出发两个小时。 就在敌军距山顶两三百米时, 红三军团 100 多名 官兵已登上制高点。 飞夺泸定桥,红 4 团的官兵忍着饥饿,冒着掉进滚滚江水的危险,一 昼夜急行军 120 多公里,赛过了对岸增援的敌人,抢先占领泸定桥。而对 岸的敌人,却停下来生火做饭??如果红军冲锋陷阵的精神稍微弱一点, 就不可能先敌抢占娄山关, 不 可能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可能就要改写。但历史不存在“如果”,红 军的字典里也没有“如果”。 在敌陆军第 37 师的战斗详报中, 曾感叹自己的部队“行军力不强”, 追击中不能坚持到最后 5 分钟。在敌陆军第 15 师“剿匪”详报中,附有 6 条感想,最后一条是:“我军一切成分,均较‘匪’方为优,惟耐劳耐 苦精神,尚不如‘匪’。” 长征路上恶战多,恶战方显英雄本色。突破天险腊子口,担负强攻任 务的红 6 连向敌人发起多次冲锋
,28 人的突击队拼得只剩下 2 人,桥上 桥下铺了一层手榴弹片。 一封国民党的信函如此描述: “川军以三四倍于‘赤匪’之兵力‘围 剿’,而致于失败者,由于各军步调不齐??望风即行崩溃。” (三)这是一条用草鞋走出的光明之路。真诚地相信党,无畏地跟 党走,长征路上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表现出令人敬仰的理想信念和志气。 在罗家堡战斗中负伤的红六军团第 16 师政委晏福生、在大渡河阻击 战中受伤的营长李庸, 拄着拐杖, 拖着伤躯, 千里乞讨, 找到了红军队伍。 途中,晏福生还带伤渡河——真是难以想象。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的脚趾受伤了, 为赶上队伍, 挥斧砍掉了自己溃烂 的脚趾,以坚强毅力坚持走完长征路。 过草地,红军吃野菜、吃草根、吃皮带、吃马鞍、吃皮鼓,吃遍草原 上能吃的一切。有一 封电报曾这样描述:“红一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 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 以致日牺牲者约百余人。 ”后续红三军团派人专门 负责掩埋红一军团官兵的尸体,看到有的 遗体被秃鹫啄开,红军将领们 泪如雨下。一位老红军在 70 年后谈及此事,仍悲痛至极:“草地上一具 具烈士遗体,成了明显的路标。” 雪皑皑,野茫茫。一具具冻僵的红军遗体都卧向前方。这就是钢铁的 红军,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始终相信:只要跟党走,革命一定能胜利。 过了雪山草地,当地群众视红军为从天而降的“神”。 (四)红军的士气哪里来?是血气方刚、充满锐气的各级指挥员和 共产党员带出来的。冲锋时,共产党员喊的是“跟我上”,敌人喊的是 “给我上”。一字之差,勇怯立判。 血战湘江时,红 14 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 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以 至于师长“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红 18 团长征途中四易政治委员。余秋里、杨秀山负重伤,董瑞林、 周声宏相继牺牲,4 位政治委员前赴后继,热血洒在同一个战斗岗位。瓦屋塘战斗中, 时任红 5 师师长的贺炳炎面对敌人重围, 端起机枪杀 开一条通路,他的右 臂 6 次负伤。战斗结束后,必须立即截肢,当时无 手术器械,只好用伐木头的锯子锯臂,且没有麻醉药,他咬烂了含在嘴中 的毛巾。贺龙特意用手绢包起两块碎骨, 用以激励官兵:“看看,这就 是共产党员的骨头。”这样的骨头,如钢似铁。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长征,红军营以上干部牺牲 430 余名,其中师以 上干部 80 多人。 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对身边的将领们大发感慨: 红军经过二万五 千里长途跋涉,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们
都是带兵的,这万 里长征, 你们谁能带?谁能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 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 早就带没了。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区别, 红军指挥员与军阀有 着本质区别。长征路,把这种区别展示得淋漓尽致。 (五)红军有战胜强敌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人民坚定、无私的支 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 量在人民。” 如果单从人数、 装备、 后勤保障条件来讲, 国民党是强大的, 有飞机、 大炮,以及源源不断的弹药和补给,动用的总兵力数十万人,是中央红军 的 10 多倍。红军则不同, 最好的武器, 莫过于从敌人手里夺来的重机枪和迫击炮。 但红军始终没被拖垮、打倒。国民党在战斗详报中称:“我以数倍之众, 沿途堵截穷追,未克聚歼,愧愤莫名”。 打仗,打的是武器装备,打的更是人心向背。长征经过 10 多个省, 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很多群众对红军并不了解。红军在短短几天里, 就能聚集人气,赢得人心,使百姓从“躲红军”到“迎红军”。真是得人 心者得天下。 行动,是最好的“宣传队”。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给穷苦百姓分 田地、分盐巴、分粮食。红军有超乎想象的约束力,铁纪严明,再饿,不 抢老百姓的粮食;再冷,不擅进民宅。 而国民党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欺压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连他们自己 也承认: 因过去军队纪律不良, 民众都在躲避我们。 这样的部队貌似庞大, 实际上是与劳苦大众离心离德的“孤家寡人”。 老百姓在对比中感到——红军好!这样的红军,看起来人数不多,但 全中国劳苦大众都是红军的“战略预备队”。 走长征路,使我们对“强大”有了新感悟。所谓强大,须用“人心” 来测量。(六)战争“以正合,以奇胜”。面对残酷的战争,任何人都很难 做到“从容不迫,轻松自如”,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旷世奇迹,留 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千古佳话。这一切源于创新出奇的韬略、 打破“框框”的勇气。 红军长征中很多战例, 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 吸引无数军人 痴迷研究。其中,“以空间换时间”的大规模运动战,更是精彩绝伦。 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党内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然有了 “灵气”。毛主席打破 常规,实行高度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有时走 老路、有时走新路,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向东、有时向西,避 实击虚,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其绝妙之 笔是“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 将国民党几十万追兵远远甩在身后, 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蒋
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 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尚 未把人马调拢,就宣告破产。一条小船、13 根铁索,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有人说:“红军在此夺取的不仅仅是 13 根铁索,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夺取”时代,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创世之举。长征之前,毛泽东 就有许多引领时代的 伟大创新: “农村包围城市”、 “支部建在连上”、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等等。这 些创新一次又一次推动着中国革命大踏 步前进,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巨人。(七)当我们把红军称为老前辈时,不要忘了,他们长征时很年轻, 英姿勃发,充满朝气。 当年采访红军的斯诺前夫人、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 记》 中写道: “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使这支军队有独特性的两点——年 轻和牺牲精神??” 红一军团第 15 师政委肖华只有 18 岁,红 25 军政委吴焕先牺牲时才 27 岁。 红军的队伍,战士平均十七八岁,由二十出头的师、团长带领,在一 批三十岁上下的将领 指挥下,所向披靡。红 1 团强渡大渡河,指挥作战 的团长杨得志 24 岁。红 4 团飞夺泸定桥,敢冲敢打的政委杨成武 20 岁。 就是这两个红军团,数次担任中央红军 先遣队、先行官。韦尔斯认为, 这样的军队,其前途你无须担忧,“红军是不能征服的!” 朝气是年轻人的优势,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长征路上,还有年 过半百的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人,他们老当益壮,豪情满怀。谢觉哉带了 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途中,他宁可把毯子扔掉,也 要把印章挂在脖子上,一直到陕北。 朝气背后是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点燃的激情。激情在,事业 兴,革命人永远年轻!(八)红军万里长征所具有的勇气、士气、血气、朝气、锐气、志 气、骨气、底气、人气和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是人民军队青春永驻、 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解长征,就能理解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 美援朝、边境自卫反 击作战以及和平年代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 中涌现的英雄们, 其身上都洋溢着红军长征中的那么一股子气、 那么一股 子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豪气、黄 继光堵枪眼的非凡勇气、邱少 云在熊熊烈火中严守纪律的极强定力??都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今天, 我军方方面面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 我们遇到的困难无法与红 军长征时所遇到的 艰难险阻作量上的比照,能比的是那么一股子气、那 么一股子劲。
有了这样的“气”和“劲”,再艰巨的使命都能履行好。邓 小平曾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 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 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长征留下太多的传奇、 太多的“不可思议”。 新一代军人应该续写人 民军队新传奇新辉煌——因为我们是红军的传人, 红军传人应该有这样的 志气。
篇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讲座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讲座
原常德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顾问:李兆麟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伟大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是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的胜利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长征光辉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不到半年,东三省100万平方公里锦绣河山踏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又不断进犯长城要塞华北等地,民族危机空前学生。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置民族危亡而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先后调动上百万军队,配备两百架飞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和进攻。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接连四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当时,王明“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共临时中央,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坚持“城市中心论”,与敌人强大兵力死打硬拼,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使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为了保存力量,北上抗日,党中央决定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即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之后,其它苏区的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的领导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只顾夺路突围,不敢主动寻机歼敌。红军虽然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红军刚进入湖南时,毛泽东虽然失去领导权,但还是建议,乘敌军尚未靠拢时,在湘南地区杀个回马枪,寻机歼灭敌人,打破敌人“围剿”计划,开展新局面。可是王明、博古拒绝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终于酿成湘江之战的悲剧,红军伤亡惨重,(略)。此后,蒋介石判明红军北上湘西的意图,调集几十万兵力追击埋伏,等红军去钻口袋。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赴湘西的原计
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就是我党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重整旗鼓,进行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这样红军不但摆脱被动挨打局面,而且牵着敌人鼻子走,寻找战机大量歼灭敌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当蒋介石急忙调兵向贵阳东进时,红军又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时,威逼昆明。而当敌人调兵固守昆明时,红军就直奔金沙江。其实,红军朝云南走只是虚晃一枪,目的是为了抢渡金沙江,进入四川。我军选定在绞平渡口过江,这一段两岸是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敌军为防红军渡江,抢走所有船只,对岸且有守军。红军侦察班深夜在渡口找到两只船,原是敌便衣过江探听消息乘坐用船。当夜红军一个排分乘2只船渡过江,歼灭了对岸全部守军。然后依靠六只小船,在周恩来亲自指挥下经过九天九夜抢渡,红军指战员搏风击浪南来北往,于1935年5月,红军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等敌军赶到绞平渡时已是11天了,他们只能望着江水瞪眼。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被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的圈子,结束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实现北渡长江的目的,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渡过金沙江后,红军继续北上,5月下旬挺进到大渡河口的安顺场渡口。大渡河是长江支流,河宽二、三百米,每秒流速4米,河水奔腾怒吼,两岸崇山峻岭,渡河非常艰难,蒋介石幻想,红军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又有几十万大军追击,红军插上翅膀也难飞过。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十七名勇士驾一只缴获的小船强渡登岸,消灭敌军一个营,又缴获2只船,5月28日,迅速将一个师的战士运过去,完全消灭了沿河的敌人。由于船少人多,毛泽东果断下令,兵分两路,其余红军随即奔向离安顺场渡口以北160公里的泸定桥。泸定桥离水面几十丈,是由13根铁索组成,上面铺有的木板已被敌人抽走。桥对岸是泸定城,有
2个团的守军。红军22位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炮火,攀着铁索爬过去,冲进城去消灭了敌人,后继者铺设木板。紧跟在他们后面的三连战士冲过来,敌人狼狈逃散,红军主力部队从泸定桥上顺利地渡过了大渡河这一难以通过的难关,完全占领了泸定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两个最动人的战斗场面。
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同年6月进入川康边境,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山-夹金山,即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一上一下得走30多公里,进而狂风暴雨,时而雨加冰雹,野兽不敢走,鸟儿不敢飞,人上去呼吸也困难。那时红军衣服破了,草鞋也烂了,为了摆脱敌人追击,北上抗日,红军战士与残酷无情的风雪、冰雹搏斗。上山时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狂风、冰雹没头没脑地袭来,战士们又冷又痛,拼出浑身力气,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地前进。以无比坚毅的精神,通过了大雪山。到了山脚时,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前头部队已在迎接。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全军振奋,欢喜若狂。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总兵力已达10万多人。1935年8月下旬红军进入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方圆约600里,到处有陷阱般的无底死水潭。“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颈”。没有房屋,没有道路,连一块石头也没有,尽是些潮湿的野草和烂泥坑。当红军进入草地时,蒋介石断定,红军要想通过大草地,等于自己找死,所以用兵把守其它要道,唯独放开草地。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被吓倒,粮食吃完了吃野菜,甚至把皮带煮了吃,连树皮、书、纸等也当粮食充饥,有的同志因为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热量,走着走着就倒在草地上牺牲了。最害怕的还有泥坑,上面硬下面软不留神就陷下去,越是挣扎越会陷下去再也无法出来,草地气候多变,有时浓雾弥漫,有时大雪夹带冰雹。晚上奇寒难耐,难得找块干地歇脚,同志们三三两两只能背靠背坐着互相取暖,闭闭眼睛养养神,在寒冷中度过漫长的黑夜,有时天亮起来有的同志已冰僵了。经过千辛万苦的七天六夜,经受风雨、泥泞、寒冷和饥饿的折磨,红军战胜重重困难,终于走出了大草地。
通过大草地后,决定北上陕西、甘肃,在艰苦的行军中,攻占天险腊子口,翻过岷山,浩浩荡荡地进入甘肃,征服长征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在整整的一年里,历尽千难万险,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翻过18座
大山,跨过24条波涛汹涌的河流,爬雪山过草地,战胜自然界的无数险阻,平均日行74里。同时进行了三百多次战斗,攻克过草地,战胜自然界的无数险阻,平均日行74里。同时进行了三百多次战斗,攻克过62座县城,击溃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和堵截,最后胜利地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也胜利地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历时两年的全国红军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长征播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后来,英勇的红军奔向抗日前线,先后终于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言队,长征是播种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今天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旗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特提下面三点希望和要求。
1、弘扬长征精神,就是学习红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救国救民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理想。今天讲理想,应该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长征历史证明,树立正确的理解信念,就会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就会无往而不胜。青少年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和目标,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学习2005年《感动中国》人的大学生洪战辉为榜样,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13岁就挑起家庭重担,在困境中靠打工赚钱,既要自己上学读书,以优秀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和大学,又要支撑一家人的生活,还带着无血缘关系的小妹妹在校读书。他的爱心,弥合了一个破碎家庭,重塑了一个遗弃生命。同学们,大家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塑造思想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用的人,实现人生价值。
2、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精神,勇攀科学高峰。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知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号召,
发扬长征精神,艰苦拼搏刻苦勤学,学习上要刻苦,生活上要艰苦,“一分辛苦一分才”,现在大家都能刻苦勤学,取得好成绩。但也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怕苦怕难,不肯下苦功夫,在生活上比阔气,不讲艰苦,不守校纪。“难不难,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只要学习长征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奋勤学,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技术,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今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青少年一代就要胸怀国家前途,肩负时代重任,既要学好科技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动脑动手全面发展。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体育活动,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敢于创造。希望同学们立大志,做好人,做能人,做强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