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17:24 单元作文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单元作文

篇一: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歌唱古诗,导入新课

欣赏啊《烟花三月》,知道这首歌是根据哪首诗做的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内蕴丰富深邃。在我们积累的古诗中很多都蕴藏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十分耐人寻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编写古诗里的故事。

谁来读一读这节课的要求:根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景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二例文引路,明确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那篇课文的题材是文包诗。课文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故事。是根据古诗编写出来的。让我们重温一下课文,看看如何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2、找找文中描写古诗意思的句子。

3、找出文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小结:由此看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诗的内容;第二要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抒发的感情具体地表达出来。掌握了改写古诗的方法,但我们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三 想象: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设想:杜甫是怎样知道收复蓟北的消息的?

听到这个惊喜,他有何反应?(想象语言,神态)

2、开头加入环境渲染气氛。

过度:这是在看看他的妻子和孩子,又有什么变化?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想象:杜甫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来体现他的喜欲狂?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边饮着美酒,时不时唱上几句,好不惬意,回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杜甫又是如何打算的?

三、 改写:激发表达,真情创作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随着诗人杜甫感受到听到喜讯时的惊喜欲狂以及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难道此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吧!

四、评析:交流修改,完善作品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 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和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总结:同学们,今天跨越时空的界限,同古人同喜,与诗人同乐。获得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

板书

改写古诗

把握古诗的原意

、 理解古诗的意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

? ? ?

篇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一天下午,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听见窗外有许多人在谈论藓北被收复的消息,杜甫听了又高兴又怀疑,就连忙跑了出去想问个究竟,可是路人已经走了。杜甫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朋友今天刚刚从蓟北回来,他便到这些朋友家一一拜访,朋友们给了杜甫同样的回答:“今天早上,朝廷的军队把被叛军占领了八年的蓟北收复了。”

杜甫也顾不上是在朋友家里,滚滚的热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滴在了衣服上,把衣裳都给湿透了。杜甫顾不上擦干眼泪就跑回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听了个个[内容来源于]眉开眼笑,多年积聚在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杜甫胡乱卷起书稿,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就象发狂了一样。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他要放声高歌,他还想喝酒,喝个一醉方休。趁着明媚的春光,杜甫要回他八年末回的家乡,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先走水路,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就来到了襄阳,再上岸走陆路就可以回到家乡洛阳了。 想到这里,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藓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篇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不在家乡的杜甫,突然听到自己故乡的领地已经被我军从叛军手中要回来,她喜极而泣,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烦恼和忧愁全部都消失了。 带着兴奋的心情,随意收了收书籍和杂物,拿着行李准备返家。大家一起喝酒、唱歌,庆祝我军拿到了胜利,他们趁着春天天气好的时候起程,返回家乡。 杜甫一家人,坐船从巴峡穿越到巫峡,顺着江流而下,又从襄阳到洛阳,一刻也不停留。最终,归心似箭的杜甫一家人,回到了故乡。

篇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正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大意。

2、 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

2、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有谁还记得呢?(出 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在这首诗中,杜甫在感 叹什么?(国破家亡)

是啊,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 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痛心流泪。这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了他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

2.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

二、初读感知。

1、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诗人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 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样?(师随机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后三字稍缓一些。)(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 )

3、师范读。读完后,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4、齐读。

5、谁来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 )

6、看来,同学们把诗意真的读明白了。诗人盼了八年,终于盼到了这样到好消息,自然很高兴,你从诗中的那个词感受到诗人高兴的心情?(板书:喜欲狂)“喜欲狂”你怎么理解的?

三、细读悟情。

啊,怎不能让诗人欣喜若狂呢!请同学们再好好默读这首诗,想一想:

1、作者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

2、你从诗歌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

(1)学生自品诗句。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去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八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课件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这是老师摘录的杜甫这两首诗中的部分诗句,请你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破茅草屋的秋夜里,杜甫辗转难眠;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日子里,杜甫苦盼家书。)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八年呀!八年, 28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杜甫回想这8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也是喜悦的泪,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师: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谁能把他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读出来?(请生读,评,再读)这种喜在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吗?

A、“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读)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师补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

“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C、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出示地图,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单句读)李白有一首诗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齐读:)真是欣喜若狂啊!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诗人这样欣喜若狂究竟为何而喜呢?仅仅为了自己可以回家乡吗?(为结束颠沛流离生活,重返故乡为战争结束,为百姓过上安定生活,为国家统一)是啊,他为战乱平息,祖国统一而喜,为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杜甫的悲和喜都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依的,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剑外收蓟北”,他会“涕泪满衣裳。”他确实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诗圣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篇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著名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二)文意赏析

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译文: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鉴赏: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能,

如今“忽传收蓟北”,表现了捷报的突然,使得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因为捷报来得太突然,所以诗人在“初闻”捷报的一刹那,感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喜极而悲、悲喜交集。

颔联(第二联)落脚在“喜欲狂”上面,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此刻,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抒写。此时,诗人已人到老年。而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这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尾联(最后一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虽然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这四个地方之间虽然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阅读测验

1. 给下列带底线的字写入正确的读音,并多读几遍; 却看 ( )妻子愁何在,漫卷( )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 )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 )乡。

2. 请同学借助工具书并结合生活实践,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妻 子:。 ○

2愁何在: 。 ○

3漫 卷: 。 ○

4喜欲狂: 。 ○

3. 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用自己的话理解说明;

4. 古诗中除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用一句诗说明;

5. 这首诗与战争有关系,是哪场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请同学自己搜集相关史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