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6:17 初中作文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初中作文

篇一: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二:《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及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执教人:李 土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

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

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

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 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 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 (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

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谈话:请看实验要求:①分工明确到位②实验小心翼翼③交流轻言细语④发言声音洪亮⑤做一名倾听者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

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

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

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

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

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

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

2、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

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

(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

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

(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

(7)用电安全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

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

(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

(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断。

a) 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

b) 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

c) 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d) 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六、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人体 食盐水 金属 石墨 塑料 橡胶 陶瓷

不锈钢勺子 笔芯 塑料尺子 橡皮筋 陶瓷勺子

不锈钢尺子 塑料梳子 橡皮

回形针 塑料勺子 透明胶带

铁夹子

钥匙

七、教学反思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

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

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篇三:《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教法

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

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5.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①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②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

③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一)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探究物体是否能导电的检测过程。

1.预习教科书第11~13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物体称为导体?什么物体称为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做什么?我们利用绝缘体做什么?

(3)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

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2.师:请同学们把你的预习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学生交流第1题时,板书:容易让电路通过(容易导电)、不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导电)。

学生交流第2题时,多媒体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作用。

学生交流第3题时,出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

(1)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

(2)检验电路检测器。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检测灯泡是否发光。

(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

师质疑: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3.师:哪位同学能上台来向同学们演示一遍检测橡皮的过程?

(二)分组试验:检测20种物品 ,经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过程。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几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容易导电的,哪些是不容易导电的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表上了。请大家先猜一猜,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的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绝缘体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20个物体。

3.师:试验前老师有两个提示:

第一,要分工与合作。

第二,检测后的物体,容易导电的放在一个盒里,不容易导电的放在另一个盒里。

师:请小组长从抽屉里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响起)

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完成得快的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把物体的名称卡贴在黑板上相应的集合里。)

5.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①师:(给音乐停止)检测已经结束,请小组长整理试验器材,放回抽屉里。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展示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容易导电是导体,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三、拓展练习(全班探究)

1.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绝缘材料?

2.插头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提示:下节课学习制作插头,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工作。)

3.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表扬合作得好的组。

观看一段安全用电的视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价

设计特色简述:

创设情景教学环境,以探究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活动和探究获得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对自然的科学态度。情景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有效性在于;第一,大

篇四: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检测区分常见物体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理解从物体构成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示范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

实验盒十套,每套含试验记录表一张、电路检测器1个;橡皮、小刀、钥匙、纸板、泡沫、回形针、普通布料、石头、等待检测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曾经发生的故事:前几年一个晴朗的周末,有一个小男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春游。休息的时候,小男孩看到地上草丛里露出一截白色的金属丝,就好奇地把手伸了过去。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爸爸妈妈只听见小男孩发一声惨叫,就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原来那截金属丝是一根意外断开掉落的电线,他触电了。

离他最近的妈妈赶忙一步跨过去就往孩子手上抓,她想把孩子拉开。哪知道手才搭上去,就全身一麻,也被电了。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小孩的爸爸紧张而不慌张。他迅速地朝四周扫了一眼,没找到合适的工具。这时情况已万分危急,不容耽误。他一把脱下身上厚厚的外厚,包住手,小心地靠过去,迅速拔开小孩触电的手,再把他们拖到旁边。两人终于得救了。

在这个事件中,小男孩被电以后,爸爸妈妈两人都去救,可是一个也被电,一个却没事,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包括人体在内,有的很容易导电,有的却不容易导电。男孩妈妈一紧张之下,忘了自已拉孩子也会被电,而爸爸却知道用不容易导电的工具来救人。所以在这个充满电器的时代里,要安全健康地生活,保护好自已。我们要学会分辨常见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的。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检验物体是否容易导电。

二、引导学习,合作展示:

1、首先请问怎么才能检测一个物体是否容易导电呢?

(用电路检测器)

对,可以使用同学们前一课所学的“电路检测器”。

现在将每相临的前后三桌分成一小组,老师将发给每小组个实验盒。拿到实验盒后,大家先不要乱动里面的东西。(分发实验盒)

现在大家看看实验盒里有些什么:每个实验盒里都装有电路检测器,还有橡皮、纸板、钥匙、石头等物体需要大家待会检测其导电性能。另外还有一张“导体与绝缘体材料检测记录表”,在这张表上已经列出了一些待检测物体的名字,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检测另外一些表上没列出的物体,但是每检测一种,都请在“被检测物体”列的空格里填上相应的名字。

2、在进行检测之前,谁来说说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

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引脚接触被检测的物体,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容易导电,反之,说明被检测体不容易导电。

3、演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并作下记录。

思考: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4、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出示要求,要求学生朗读):

(1)分工合作、认真仔细。

(2)每次检测前检查检测器是否正常。

(3)按“预测—检测—观察—结论”的步骤,重复检测两次以上。

(4)分析总结,填写检测情况记录表。

5、读懂了吗?现在请一位同学来重复老师刚才的演示过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做得对不对。

6、他做得对不对?你们理解了吗?(理解了)好,分组检测现在开始!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并根据实验情况,完成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三、成果总结,知识延伸

1、检测已经结束,各组整理好试验器材,放回盒子里。各小组整理实验记录。

2、抽取代表小组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3、把被检测物体按照能否导电分成两组。

这部分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板书),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导体;反之,这边这部分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板书),我们把它们称为绝缘体。

4、观察两组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生:导体大多是金属,而绝缘体都不是金属。

对,实际上,导电不电是看物体中拥有自由电子的多少。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当然,除金属外,还有石墨、人体、一些溶液等也是导体;还有一类被称做半导体的材料,它们通常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导电的,但在温度升高等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变成容易导电的物体。

离我们最近的一种会转化导电性质的材料就玻璃,它在固体的情况下是绝缘体,如果加热到熔化状态下则会变成导体。

5、导体有用还是绝缘体有用?为什么??

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去;

绝缘体:阻止电流能不能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去。

四、拓展练习(全班探究)

1、能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家里的电源插孔是否导电吗?为什么?

2、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与电有关的设备?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它们起什么作用?

3、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你怎么知道的?

4、家里电线冒火花、烧起来了,赶紧用水浇灭对吗?

5、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小结提升 sy19050 842849

现在回到本课开始的故事当中,故事里男孩被电时,爸爸、妈妈都去救它,结果妈妈被电,而爸爸却没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好希望同学们把本课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来,注意用电安全。下课。

篇五:四年级科学下册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科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