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条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1:59 作文素材
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条腿作文素材

篇一: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创)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 )

A.二人转 B.黄梅戏 C.越剧 D.梆子、秦腔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答案:D

解析: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2.(原创)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冲刷的支离破碎,呈现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

3.(原创)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

A.塬 B.梁 C.峁 D.川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条件对人口和农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在黄土高原地区,地势低平、适合发展农业和居住的地貌类型是川。

4.(原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

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人多地少,过度开发破坏地表 ④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本题中①②④属于自然因素,③则属于人为因素。

5.(原创)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A.陡坡地应全部退耕,保留的缓坡耕地应修建梯田耕作

B.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C.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

D.退耕会减少农民的收入,让农民陷入贫困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答案:D

解析:为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实施退耕时应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保证农民的收入,不至于使其陷入贫困。

6.(原创)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 )

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 B.黄土具有黏性

C.黄土比较湿润 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的特征。

答案:A

解析: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7.(原创)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的形成原因。

答案:C

解析:在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成因解释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各种证据证明黄土来自于内陆干旱地区,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

8.(原创)与黄土高原相连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北平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北连内蒙古高原,其与华北平原之间有太行山脉阻隔,与四川盆地之间隔着秦岭,与东北平原则相距更远。

9.(原创)“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与 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影响。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干流及多条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下,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10.(原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及土壤的关系是( )

A.植被覆盖率低,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B.植被覆盖率高,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覆盖率低,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D.植被覆盖率高,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影响水土流失的植被及土壤因素。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当地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11.(原创)以下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

A.石林 B.丹霞 C.塬、梁、峁、川 D.雅丹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了塬、梁、峁、川等地貌类型。

12.(原创)以下不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

B.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

C.河水富营养化

D.破坏农田和村庄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河水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河水富营养化不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13.(原创)黄土高原部分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人为原因是( )

A.黄土的特性决定的 B.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C.暴雨集中 D.水土流失

考查目的:人类对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大。现在人们的过度垦殖以及开矿、修路等活动的增加,使得这里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

14.(原创)黄土高原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湿地退化 B.冰川萎缩 C.水土流失 D.草原退化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15.(原创)根据下列各省轮廓图判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七省(区)。从图中判断A为广东省,B为湖北省,C为云南省,D为陕西省。

二、综合题

16.(2011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6分)

材料1: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04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其中黄土高原总面积35568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2347平方公里,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篇二: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篇三: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十大细节对比

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十大细节对比 自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7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适当而稳妥的模式。与“极左”的福利国家模式相比,美国模式更加轻松而有效率;与“极右”的完全积累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则更加稳健而安全。

中国和美国同为世界上两个重要大国,两国国土面积大体相当。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则是欠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两国均为传统社会保险型模式,两国均认同“部分”基金制的改革取向。然而,美国的市场经济十分发达而成熟,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则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通过中美两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比较,分析两国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框架、覆盖范围、筹资模式、退休年龄、给付标准、收入检测、税收待遇、养老中的家庭福利、社保基金投资与管理、财务预算模式等方面的存在的共性与个性,这将对我国正在进行中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一、养老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美国人的养老保障体系被形象地比喻为“三条腿的板凳”。第一条腿是政府责任下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它是美国人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第二条腿是雇主责任下的雇主年金(private pension)及雇员团体保险,这是美国人养老保险的“载重主体”;第三条腿则是家庭责任下的个人退休储蓄(如IRA等)与个人人寿保险,它是美国人养老的自我保障部分。这一多元化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极大地分散了国家(政府)承载养老社会负担的风险。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是由政府责任下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来支撑的,而来自用人单位和家庭个人的承载能力则仍势单力薄。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年龄”偏小,整体盈利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较弱,进而为企业员工提供福利的能力不强;其二,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构建较为迟缓,目前只有少数企业为其雇员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其三,我国人均GDP水平仅2000美元(而美国人均 GDP超过4万美元),家庭用于退休目的的储蓄或个人购买商业人寿保险的能力也很弱,这直接导致国民自我保障水平低下。因此,我国公民(主要是城镇居民)基本上只能单一地依赖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从体制结构来看,显然有必要尽快地分散我国政府社会养老保险压力过于集中的风险。

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美国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一个捆绑式的复合养老计划,名叫OASDI(即老年、遗属、残疾保险)。它不仅包括了养老保险,而且还包括了基于养老保险的遗属保险和残疾保险。或者说,美国人的社会养老保险既包含了投保人自身的养老保险,又包含了投保人的配偶(甚至离异者)、未成年子女(含成年残疾子女)、父母(由投保人赡养的)、遗属(投保人死亡后留下的家属)等人群的连带养老保险。(具

体内容见下述第八部分)

此外,OASDI还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统筹层次高,并直接由联邦政府在全美范围内统筹。凡能获取工资收入者,均必须参加OASDI计划,并依法缴纳工薪税。具体而言,OASDI覆盖人群包括私人企业雇员,联邦公务员,非营利性宗教、慈善和教育组织的雇员,州和地方政府的雇员,自雇者(即自由职业者或称个体户),农场主,农场工人,家庭工人,收取小费的雇员,牧师,现役军人,铁路工人,国外就业者等。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也是一个强制性计划,但它的覆盖范围要比美国OASDI小得多。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1999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2002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这一计划目前主要在城镇各类企业推行,尚不能覆盖其他人群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

显而易见,在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上,中美两国均采用了“选择性原则”而非“普遍性原则”,并且两国均以“工薪者”作为优先覆盖的选择对象。这一共性也将构成两国养老保险模式彼此借鉴的制度基础。

三、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

美国OASDI计划是以工薪税(payroll tax)的形式——OASDI税来筹资的,它由雇员及其雇主平均各缴付一半的税金。自从1990年以来,OASDI税率一直固定为12.4%,雇员与雇主各缴付6.2%。相应地,自雇者则由自雇者单方缴付12.4%的工薪税。由于OASDI是采用纳税方式来融资的,因此,它的强制性有法律的高度保证,实施起来更为威严而有效。

OASDI税的征缴是先于联邦所得税的,故而等同于免征联邦所得税,也有的州规定它还可以免征州所得税。再加上 OASDI计划毕竟是一种福利性计划,为了防止在退休给付上的贫富悬殊,也是为了防止高收入者借OASDI计划逃避联邦所得税,因此,美国每年都制定并公布了参与OASDI税缴付的最高年收入限额,超过部分不予缴付OASDI税。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条腿)

例如,2005年和2006年,OASDI税的最大应税年度工资基数限制分别为90000美元和94200美元。也就是说,在2006年,雇员年度工薪超过90000美元的,最多只按90000美元缴付OASDI税,超过这一限额的工薪收入部分不得缴纳OASDI税。

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则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缴费(而非税收形式)的方式来筹资,它同样具有强制性,但由于缴费不如纳税那般的严格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经常存在雇主有意少缴、漏缴或不缴养老保险费的现象。我国养老保险缴费规则是:雇员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雇主缴费

比例则要求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按2006年开始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雇员缴费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雇主缴费则全部进入“统筹账户”。目前,我国尚无养老保险缴费的最高“应费”收入限制统一标准,这也许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法定退休年龄规定

何时才能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给付,美国规定了三个年龄界线:一是正常退休年龄;二是提前退休年龄;三是推迟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年龄的标准是动态的(见下表),只有达到正常退休年龄的人才能获得完全的退休给付;提前退休年龄不得低于62岁,提前退休者只能获得低于正常退休年龄的退休给付;相反,美国鼓励推延退休,因此,凡是推迟退休者,均能获得大于正常退休年龄的退休给付,但最大奖励退休年龄不能超过70岁。

为了应付人口老年化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大多数发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变化都呈现出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男女退休年龄趋向一致;二是退休年龄不断延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大体在65岁左右。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具体规定是:一般情况下,男性员工为 60岁;女性员工为55岁。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有可以推延的空间,考虑到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因此,我国也可以将男、女退休年龄调整统一。

五、养老金给付标准及物价因素调整

美国养老金给付计算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方法,大致地,它是按如下步骤操作的:

第一步,将雇员全部工作年限的各年度工薪收入按同一基期指数化,即可得到雇员各年的指数化收入(Indexed earnings);

第二步,选择35个最大的年度指数化收入相加总后,除以35(年),再除以12(月),即得到雇员月平均指数化收入(AIME);

第三步,根据每年公布的两个拐点(bend points)数据,通过“三级超额累退”法计算,即可得到基本保险额(PIA)。这便是每月支付给在正常退休年龄退休的雇员的养老金基本额度。

第四步,为了保证物价上涨不影响退休者的养老金购买力,美国从1975年开始构建了生活费用自动调整机制(cost-of-living adjustments,COLAs),使养老金给付随物价涨幅而同步调整。2006年美国公布的COLA值为4.1%。它是将2005年第三季度与2004年第三季度的月平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对比的涨幅,分子与分母均采用定基指数计算。假设某退休者2005年的每月退休金(PIA)为4000美元,则他在2006年的月退休金就调整为4164美元(即4000×104.1%)。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而在退休金水平调整上,我国并未完全与物价指数挂钩,而是一种阶段性的“累积式”调整,这种调整尚未能制度化、规范化。

六、养老金给付的充足性衡量

养老金给付标准是高或是低,或者说,养老金给付是否充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美国学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种标准可以衡量养老金给付的充足性:

(1)给付替代率。即雇员第一笔OASDI退休给付与退休前一年收入的比率。这一指标既可以用总收入来计算,也可以根据税费调整后净收入来计算。替代率表明退休给付在何种程度上保证退休雇员的生活水准与退休前相当。据统计,在2000年正常退休(65岁)的美国老年人中,平均收入者所获OASDI给付的替代率为43%;低收入者替代率为57.8%;高收入者替代率为25.4%。但在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替代率约为85%,从数字上看,似乎我国的养老金给付要远比美国充足,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养老金给付还有很重要的另外一个“补充”,这就是美国庞大规模的雇主年金计划。相反,我国目前尚缺这一重要补充部分,因此,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替代率应当逐渐向企业年金分流与共担。

(2)在获得OASDI给付人群中的贫困人口比重。比方,在65岁及以上领取OASDI给付的退休人口中,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这一指标过大,则意味着在正常退休老年人口中存在着相当部分的一类人,他们虽然在领取养老金给付,但却仍无法解决温饱,并处于贫困之中,这说明退休金给付水平过低,或者说给付不充足。

(3)在获得OASDI给付人群中申请社会救济人口比重。一般地,退休金给付应该能够满足退休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如果退休者在领取OASDI给付的同时,又在申请社会救济,则说明养老金给付不足。从整个社会来讲,在领取OASDI人群中,如果申请社会救济的人群比重过高,则表明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整体水平偏低或不足。

上述三个指标对于养老金给付标准的制定及其充足性衡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七、退休给付中的“收入检测”与税收待遇

为了体现OASDI计划的社会适当性,联邦立法规定,对于OASDI给付必须经过收入检测程序,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额定给付标准。这一限制主要是针对办理了正常退休手续后、再继续工作的退休人员的。如果退休后的工作收入超过一定的限额,则从退休给付中扣减一定数量。但7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再从事工作的,不受这一条款的限制,他们的退休金给付不需要进行收入检测。

换句话讲,从最早可提前退休的62岁一直到69岁之间退休的人员,当他一边在领取退休给付,而另一边却仍在工作时,则需要酌情扣减他的养老金发放数量。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美国是鼓励推延退休的,但你不应该提前退休或是正常退休

后(不足70岁)仍继续工作。既然你退休了,就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不再工作)。否则,就有悖社会保障的“游戏规则”,因为退休金应该是给予因不能继续工作而真正退休的投保人的。

此外,美国的OASDI给付是需要缴纳联邦所得税的。这一规定是根据1983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而制定的。当时规定,凡个人申报纳税的,含OASDI给付在内的综合收入超过25000美元的,其OASDI给付的至多50%要作为应税收入参与缴纳联邦所得税;凡夫妻联合申报纳税的,含OASDI给付在内的综合收入超过32000美元的,则其OASDI给付的至多50%要作为应税收入缴纳联邦所得税。该笔税金直接记入 OASDI信托基金中。

1993年再次立法规定:凡个人申报纳税的,含OASDI给付在内的综合收入超过34000美元的,其 OASDI给付的50%——85%要作为应税收入参与缴纳联邦所得税;凡夫妻联合申报纳税的,含OASDI给付在内的综合收入超过44000美元的,则其 OASDI给付的50%——85%要作为应税收入缴纳联邦所得税。该笔税金不再记入OASDI信托基金中,而是记入HI(医院保险)信托基金。

关于OASDI给付是否应该做“收入检测”、是否应该纳税,这些都是值得争议的问题,但美国目前仍然在坚持这一做法。目前,在我国的养老金给付制度中尚无这一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安排,我们是否需要借鉴这一做法,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八、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妇女及孩子福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持。相反,如果家有残疾、离异、遗属、未成年小孩子,则该家庭收入就会受损,甚至经济无保障。因此,在美国OASDI计划中充分体现了对家庭亲情的照顾。OASDI是一个复合式养老计划,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主要成员(多为丈夫)参加了该计划,则他本人及其配偶(包括离异或是遗属)的退休福利,以及残疾子女和未成年孩子的抚养均由OASDI给付。

以丈夫作为家庭主要创收者为例,可以区分为两类不同的给付待遇:

第一类情形的待遇:只要丈夫参加了OASDI计划,并且满足正常退休的“完全给付资格”,则其家庭成员(包括维持婚姻10年以上的离异者)可以同时享受由他带来的“捆绑式”按月发放的福利待遇。这些连带的受益人群包括:(1)达到正常退休年龄的妻子(即使她一辈子不工作);(2)有16岁以下子女需要抚养,或是照看在22岁之前残疾的任何年龄的子女的配偶;(3)18岁以下的未婚子女;

(4)18岁以上的未婚残疾子女(在22岁之前严重残疾的)。这四类人群每人均可以按月领取基于丈夫(或父亲)退休给付的50%,

第二类情形的待遇:如果丈夫参加了OASDI计划,但由于未到正常退休年龄而早逝的,则其家庭成员(包括维持 10年以上婚姻的离异者)可以同时享受由他带来的“捆绑式”福利待遇。这些连带的受益人群包括:(1)18岁以下的未婚子女;(2)未婚伤残子女(22岁前致残且未愈);(3)抚养有16岁以下子女的在

篇四:各国的母亲河

有人把河流称为大地的动脉,河流世世代代的滋润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摇篮。所以很多河流也就被称为“母亲河”。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源头叫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 464千米,总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其中97%的流域面积集中在上中游地区。黄河流量不大仅为长江的十七分之一,珠江的七分之一,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但黄河上中游穿行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但由于黄河中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故“水少沙多”成为黄河的突出特点,特别是黄河水在进入下游后,约有1/4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使下游河道每年抬高约5至10厘米,成为

著名的“地上悬河”,随处都会有决口的危险。并且每年冬末春初,内蒙古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还有凌汛灾害时有发生。

但现在更大的问题 是由于气候还有人为的的原因近年来黄河流域频繁的发生季节性断流,这给沿岸地区的人们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有人说这样下去黄河将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性河流。真的到那时候我们以何面目面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

印度的母亲河―――恒河

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作为印度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580千米,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千米。中、上游有2100多千米在印度境内,下游大约500千米在孟加拉国,并在孟加拉国境内注入孟加拉湾,在这里它汇合了来自中的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叫布拉马普特拉河)。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但在印度人心目中是一条至高至圣的河。在印度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恒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甘露,无声地滋润着流经过的

这片沃土,同时又是乳汁,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子孙,因而印度人又称它为“母亲河”。在印度,恒河被印度教徒奉为圣河,每年有数百万的印度教徒前往沐浴。

东南亚六国共同的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688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北麓。流经西藏东部进入云南省,由北向南纵贯云南西部,在西双版纳出境。出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其中,中国段的叫澜沧江长2161公里(含界河),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湄公河的意思是“幸福之母”,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国际上通常把老、缅、泰交界处以下的河段称“下湄公河”,以上河段(包括澜沧江)称“上湄公河”。该河是一条流贯东南亚的重要国际河流,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是沿岸六国人民共同的母亲河。

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中国西藏的察隅附近,全长2714公里,由北向南贯穿缅甸,形成

了巨大的中央纵谷最后注入安达曼海。伊洛瓦底江流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约占缅甸国土总面积的60%。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文明的摇篮,缅甸历史上各著名王朝的都城如蒲甘、卑谬、曼德勒等,基本都是沿着这条母亲河分布的。

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

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9个国家,跨越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全长6600多公千米,最终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之一。它的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其中贯穿埃及全境的河段长达1350千米,在沙漠占国土面积达96%的埃及,尼罗河就意味着生命: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就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

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母亲河。

埃塞俄比亚的母亲河――― 阿瓦什河

阿瓦什河全长近1000公里,发源于亚的斯亚贝巴西部的高原,蜿蜒流向东北,经吉布提汇入亚丁湾。阿瓦什河被埃塞俄比亚人称为“母亲河”,在这条河边,不仅发现了350万年前的“露茜”和大量的人类遗迹, 阿瓦什河谷是非洲大陆最重要的古生物群遗址之一,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场所。和所有历经苦难的“母亲河”一样,阿瓦什河既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自然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

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的湖沼间。全长3690公里,最后注入里海,流域面积达138万平方公里,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因此河水流速缓慢,沙洲、浅滩、废河道广为分布,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

篇五:影响世界的三大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西方的“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理”,我们可以知道: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2]

帕金森定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缺一不可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要在这个组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组织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都存在着管理的组织。[6]

第二:寻找助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是说权力对这个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轻易丧失。这个条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何以要找两个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这样也就不会产生“鲜花”插在 “牛粪”上的现象。[6]

第三:这个管理者能力极其平庸,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何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6]

第四: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组织,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6]

具体定律 定律一

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

帕金森定律中反映的官僚主义现象[7]

造成的。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8]

定律二

中间派决定原理:中间派是指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意志薄弱、耳朵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组织的“票决制”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8]

定律三

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花费很多时间。[8]

定律四

无效率系数: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决策性委员会多的非必要成员愈来愈多,以至于会议开始变质,变得效率低下。于是,不得不在委员会重新设立核心决策委员会或核心决策团体。[9]

定律五

认识遴选庸才:人们设计了许多的认识遴选方法,但大部分测试都是徒劳无功的,最终不得不靠偶然性标准遴选。[9]

定律六

办公场合的豪华程度与机关的事业和效率呈反比:事业处于成长期的机关一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设计完美无缺的总部。所以,“设计完美乃是凋零的象征”,“完美就是结局,结局就是死亡”。[8]

定律七

鸡尾酒会公式:会议与鸡尾酒会(饭局)同在,不同重要性的人物参加鸡尾酒会,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并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把会场从左到右分为A-F六段,从进门处到最远端分为1-8八段,则可划分出48个区域;在假定酒会开始的时间为H,且最后一名客人离开的时间是最初一名客人进场后2小时20分钟,则,重要人物都会在H+75至H+90的时间在E/7区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会在其中。[8]

定律八

嫉妒症(分三个时期):在嫉妒症流行的机关里,高级主管辛苦而迟钝,中层干部勾心斗角,底层人员垂头丧气而不务正业。

第一阶段,出现了既无能又好嫉妒的人物,即患上了“庸妒症(平庸而嫉妒)”;

第二阶段,这些庸妒症患者不幸进入或原本就在高层,尽一切可能手段排斥比自己强的人,拒绝提升能力强的人;“愚蠢比赛”;

第三阶段,机关仿佛被喷了DDT,凡才智者一概不得入内,机关病入膏肓,此时的机关已经无药可救了。[8]

定律九

财不外露。[9]

定律十

退休混乱(50岁现象):一般退休的年龄是R,在前3年(R-3)人的精力会开始减退;问题在于如何挑选合适的接替者,工作表现越优秀,任职时间越长,越难寻得合适的接替者,而在位者总会设法阻止职位较低的人接近自己的职位,以至不得不延长自己的退休时间。[8]

彼得原理(管理心理学术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国有关干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

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能力所不及的地位。产生彼得原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提拔雇员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酒与污水编辑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说,不在于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会造成一个整体的破坏。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以对付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马太效应编辑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木桶定律编辑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零和游戏编辑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合作规律编辑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国“三个和尚”的故事。(搭便车效应)

手表定理编辑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当时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