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慈心慧命佛法改变人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1:59 作文素材
慈心慧命佛法改变人生作文素材

篇一:相由心生──改变人生由心开始

相由心生──改变人生由心开始

佛法言:“相由心生”。美丽的容颜,不代表拥有美好的人生。如是因,如是果,今 世的果报是过去的努力,因中心存善念,庄严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来;放下对外相的执着 ,开展心灵的慈悲与智慧,因缘具足之日,正是生命华果圆满之时。

长相与人生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人

生的经验、阅历累积记录而成,若懂得用

心品尝,可以丰厚我们的人生,增广见闻。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

旆法师

金刚女改朱颜

佛陀时代,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妻子末利夫人,生一公主,名叫波阇罗(华译:金刚)名叫波阇罗(华译:金刚)。波阇罗的容貌丑恶,肌肤粗糙、干涩,头发像马毛般生硬。

波斯匿王看了就不欢喜,便下令守卫不让她出皇宫,且不让外人看见,怕丢皇室的脸。

渐渐的,波阇罗长大了,波斯匿王请臣子找到一位家道中落的

贵族青年。波斯匿王告之:“我有一面容丑陋的公主,现在嫁给你,

希望你能接纳。我将供应你们的生活所需及财富,赐你官位,并建

造宫宅给你们住;此宅有七重门阁,如果你要出门时,务必将门锁

住,不得使公主外出,千万不要让人见到公主的面相。”男子答应

波斯匿王要求娶公主为妻,并与朝中大臣往来密切,相互设宴款待。

而每次的宴会中,每位大臣均是夫妻一起参加,唯独驸马总是单独

前往,久而久之,其他大臣开始觉得奇怪,私下猜测:“公主若不是非常美丽,就是极丑恶,不然怎么不敢带来赴会?”

就在一次的设宴中,大臣们设计将驸马灌醉,取走钥匙,欲开门一探究竟。而波阇罗长年被关在屋中,心中十分懊恼,这时公主忽然想到佛的慈悲、相好庄严,更生忏悔,至诚遥礼世尊,愿佛能垂慈哀愍,示训教诲。佛知因缘已到,以神通力从地涌出,示现于前,公主见佛心生欢喜,丑貌立即消灭,姿容庄严出色。当大臣们开门闯入时,见公主竟是美若天仙,于是又关住门户,偷偷离去。其夫回来见状,心中讶然欢喜,得知因由,二人即刻去见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兴,前往精舍请示佛陀原因,

佛于是说出波阇罗出生豪贵

却受丑陋形貌的因缘:

波阇罗过去世时,为一长者女。长者全家供养一位辟支佛,但这位辟支佛面貌丑恶,长者女因此呵骂辟支佛。这位辟支佛在将入涅槃时,示现种种神变,长者女见状,方知是圣人住世,心生悔意,向尊者忏悔,求其原谅。当时的长者女即是波阇罗,因毁谤贤圣的罪过,而感得相貌丑陋的果报。后又因忏悔而回复端正相。

长相是果 修持是因

人的长相,高矮、美丑、胖瘦等,都是有因有果的。这一生的相貌,缘定于累世累劫的修持。佛陀相好庄严,慈悲喜舍,累世累劫度众功德愿力加持下,使波阇罗生一念虔诚忏悔心,化解前世恶口业报;故知长相是果,修持是因。

世尊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功行圆满,故感得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且证得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

三身圆满,进能随类化现,随类度众生。所以要得相好庄严

身,唯修善断恶,最后连善法也不执着,精进行道,慈悲修

慧,证得三身圆满,方是究竟。

佛法言:“相由心生。”现代人多凭藉美容、整形,以为如此就能使自己更加美丽庄严,殊不知长相乃因过去的业报加上现在的修持而生。若是念念慈悲喜舍,为人着想,救护众生,则心胸宽广开阔,心无挂碍,人见欢喜,不生怖畏;广学多闻,则增长智慧,能利益众生,人人敬重;以此修持,久而久之,心常于定慧中,相随心转自能相好庄严。若是念念贪瞋痴,身行杀盗淫,口行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行嫉恚痴等造十恶业,则再好的面相亦变成凶神恶煞,恒结恶缘,人人避而远之。是故佛法言:“一心造十法界”,一念瞋心则现修罗身,一念悭贪现饿鬼身,造十恶业现地狱身,修持五戒得人身,修四谛法得声闻身,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身,三觉圆满现佛身。这一生要学诸佛菩萨的悲智愿行,用功修行,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开发内在慈悲、智慧,明心见性,转凡成圣,将人身变成佛身,就是最佳美容方法。

佛法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世间的任何长相不足贵,只是四大五蕴假合身,终归毁坏,唯证诸佛法、报、化三身不仅圆满庄严,又能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助众生离苦得乐;是故现在的长相如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色身,努力修行,用有限的色身成就无限的法身慧命,方不枉费人生这一遭。

面子问题

放下俗世的一切,回归原点,便能发现:原来幸福并

不来自别人的肯定,心得解脱自在,才是真正的幸福。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聆法师

自古以来面子问题似乎是众人关心的焦点,与面子有关的形容词也特别多,如丢脸、没面子、面上无光等;对大部分的人而言,似乎身命财产均可抛,唯有面子要保住。说穿了,挣面子只是要挣得别人的肯定。

时代巨轮推动人类前进,随着医学文明的演进,面子问题也日趋白热化。时下化妆品虽能增添脸上几分色彩,却掩饰不了业力在脸上所造成圆扁、大小等差异。为了磨除这些痕迹,人们开始在一尺大的脸上,斤斤计较,在上面刻画未来蓝图。但是,由涂抹到刻画,人生是否因此而更多采多姿?美丽的容貌和美丽的人生是否画上等号?这就值得人们深刻思惟与探索。

相随心转

所谓“相由心生”,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

巧遇一行禅师。大师看了裴度的面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

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

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禅师,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湛,面相完全改变,

告诉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因为裴度不断的修善、断恶,耕耘

心田,相随心转,因此面相有如此不同的差别。所以一行禅师曾

说:“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

寸之鼻,又不如一点之心。”孟子也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由此可知:脸,正如实地记录我们的心。

真正的幸福

佛法教导人知道“万法唯心造”之理,令人舍却外在,藉清净持戒、修定、修慧,磨除习气;透过不断反照自心,薰习磨炼,使心恢复本来面目,为自己开辟一条光明自在的人生大道。

世间人为了拥有幸福的人生,在物质界上汲汲营营,追到的只是一场梦;修行人放下俗世的一切,回归原点,便能发现:原来幸福并不来自别人的肯定,心得解脱自在,才是真正的幸福。

虚妄不净的色身

到了坟场,田主人发现那里到处散着尸体骨骸,皆已发胀臭烂,且有鸟兽正在食啖这些尸体。比丘指着这些鸟兽对田主人说:“这些鸟兽就是我的证人!”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铃法师

从前有一位比丘,每日皆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到

达坟场的路途当中,必须穿越一块田地。田主人见到那位比丘老

是穿越他的田地,禁不住地起了瞋心。一日,田主人终于忍不住,

便将比丘拦下问道:“你是打那儿来的乞士,每天在我的田中纵

横往来,田地都被你走出痕迹来了!”比丘回答道:“我目前在兴

讼当中,急须有人为我作证,为了寻找证人,所以必须经过你的

田地。”比丘说完便又走了。这位田主心生好奇,因此便跟在比

丘后头,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到了坟场,田主人发现那里到处散着尸体骨骸,皆已发胀臭烂,且有鸟兽正在食啖这些尸体。比丘指着这些鸟兽对田主人说:“这些鸟兽就是我的证人!”田主人觉得很疑惑,便问道:“为什么这些鸟兽就是你的证人?你身为一位出家众,又能够和谁有争讼?”比丘回答道:“我的心镇日追逐着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细滑之五欲境界,有许多烦恼、恶念。为了使心中的烦恼贼从命,因此每天都到旷野当中,观察这些骨骸臭秽不堪,再转而观察自己的这个色身,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与那些死尸相异的,教这念心要作恶露不净之观想,并提醒自己:‘这念心是如此的生灭变异,无常变迁迅速,错乱不定,今日应忏悔改过,不要再造作恶业。’而这些每日食啖尸体的鸟兽,正是色身不净的证人啊!”

这时田主人听闻比丘对自心所说之教诲,便以手挥泪,哽咽难言。原来这位田主人过去生于迦叶佛住世时,一万年的时间当中,皆修不净观,观想三十六物不净。因而当田主人听闻比丘所言,当下即与比丘皆开悟证得须陀洹果。

欲解脱烦恼的束缚,脱离三界,当如公案当中的比丘与田主人一般。若不发勇猛精进心,持续在法上用功,如何能破除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能开悟证果非一蹴可几,乃由于其无始劫以来的精进用功累积而来的深厚善根,因缘时节一到自然能一念相应,有所契悟。是故吾等,当勤精进!

美丽的升华

追寻身心灵的真善美,是生命得以升华的契机。唯有认清美丽的真相,方能不为虚妄的假相所迷障,进而照破缠缚自心的一切执念。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庄法师

认清美丽的真相

喜爱美丽的事物,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倾向。然而,“美”的真相是什么呢?

一次法会当中,人潮蜂涌之际见到了一对身着海青的母女。

在阳光下所展现的妍丽神

采,令往来的人群为之再三回首,然而,旁立于她们身侧的老奶奶,却已然预演了她们数十年之后的模样。所谓青春永驻,是一则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因此,“美”的真相是:永远无法抗拒的岁月侵蚀。

日复一日,我们试图使用各种方法美化自己,然而,层层的彩妆、衣着或是香水都只是一种遮掩。事实上,无论外表的装饰造作或是深层的肌肤美白,都不能改变身体不净的真相。日日夜夜,我们身上的九处孔穴犹如烂疮,常流不净。因此,“美”的真相是:永远禁不起本质的探究。

盛唐之时,体态丰盈的杨贵妃能够得到帝王的宠爱,然而,

唐朝的美人若是生于当今之世,恐怕要为了减重而满腹忧愁。

不同时代、种族和文化对于美丑的介别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在

不同的因和缘当中,“美”的觉受是因为分别比较而产生。其实,

美、丑、胖、瘦只是相对的存在,所谓环肥燕瘦,各擅其美。

因此,“美”的真相是:永远没有一定的标准。

人们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心力以雕塑自己的容貌和仪表,

日日寻思着如何完美地展现“我”的存在。然而──美丽是脆

弱的暂现,禁不起些微的撞击和病缠,更遑论韶光似箭催人老。

美丽是肤浅的假相,薄薄一层皮肤当中所包裹的是不净的血肉和屎溺。美丽是虚妄的觉受,时尚是商场行销的策略,流行是徒劳无益的追寻。

雕琢出来的美丽是短暂而虚妄的。虽然美的本身并非罪过,却因人们的分别与执着而成为滋长贪欲的因由。正如《大宝积经》当中的开示:“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正念无贪着,余烦恼亦尽。”不净,是我们身体的真实相貌;美丽,仅是虚妄短暂的假相。

从根本寻求真善美

对于美的追寻是人性的一种本能,然而人们只是在果报上竭力营求,却不知道要从因地上播种耕耘,殊不知身相庄严或是形仪丑恶,端视过去生

中的因行是善是恶。外相的美是易逝的,唯有发自于内心的

美才是真正的青春之泉;因为,本着这一份良知良能,人生

将会丰足而美好。春日播种,必有秋获之时;明了佛法中的

因果定则,就如同掌握了通向十法界的地图,不再盲目地沉

浮于生死大海。

依循因果定律,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寻求身心灵的真善

美。

茹素是庄严身心的初步。素食者不仅可以避免在体内累

积致病的毒素,更能够长养自心的慈悲和柔软。

《楞严经》

篇二:以慈心悲愿善待生命

2013年1月16日,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慈心悲愿、善待生命”为主题,来自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语系的约四十名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佛教人士指出,“慈悲”和“不杀”是佛教生命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2500多年传统的佛教始终以慈悲为怀,把“不杀生”列为根本戒律。作为佛教徒,理应坚持正信,阐扬正见,持戒守法,以大慈大悲之心,珍惜人身,善待生命。

谈到一段时间以来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地区发生的自焚事件,与会佛教界人士纷纷表示痛心和惋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指出,佛 教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宗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对劝诱、鼓励和赞叹自杀的行为更是予以严厉呵责和禁止,认为这与亲手杀人的暴力行为无异。中国佛 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表示,僧人自焚,僧人参与自焚,僧人煽动他人自焚,完全违背教义和戒律,必须反对。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甲登 ?洛绒向巴指出,珍爱生命是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职责要求,要以因果不虚为准则,明辨是非,正信正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说,宗教作为 人类精神信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体现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这尤其在佛教“不杀生”的观念上得到了典型体现。爱惜生 命,是宗教信仰对人生态度的基本底线。

对境外一些人散布的言论,与会代表从佛教教理教义上予以澄清,阐发了正信佛教的观点。

针对自焚不违背佛教戒律的言论,三大语系佛教人士引用《阿含经》、《梵网经》、《四分律》、《五分律》、《比库巴帝摩卡》等佛教经典明 确指出,自杀是违反戒律的愚痴行为,犯“偷罗遮”罪(粗重罪)。劝诱、鼓励、赞叹、随喜自杀,以及为自杀行为提供条件和方便,与亲手杀人无异,犯“波罗 夷”罪。所谓“波罗夷”,意思是“断、灭”。若犯此罪,就像人的咽喉被割断一样,会丧失法身慧命。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祜巴龙庄勐指出,对于佛教徒而言,这 是佛教戒律中最严重的犯戒罪业,对犯有如此重罪的僧人要永远逐出僧团。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也指出,借佛教的名义劝诱、胁迫人自焚,乃毁佛谤法之举,从佛法 看,难逃因果法则的惩罚。

针对自焚是非暴力的最高形式的说法,与会高僧大德指出,制造自焚事件是以极端的形式给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给他人带来恐惧、给社会造成恐慌的行为,怎会不属 于暴力?无论释迦牟尼佛,还是历史上的祖师大德对这种极端残忍、触目惊心的行为都是明确给予谴责的。这种行为与佛教展现的慈悲精神和菩萨心肠显然相距甚 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日,珍惜和尊重生命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像自焚这样的暴力行为是文明社会的大敌和大痛。青海省佛教协会 会长赛赤·确吉洛智嘉措呼吁,要认清自焚“反社会、反人类、反人性、反宗教教义”的本质。

与会佛教人士对自焚能成佛的谬论,更是感到难以理解,很难想象竟有人将这样的话与倡导慈悲智慧的佛教联系在一起。从常识就可以知道,受 邪说蛊惑而自焚,这是明显的愚痴行为。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指出,佛教认为死亡有三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非时而死,自杀即属于非时横死之一 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指出,按照佛陀的教诲,只有发菩提心,正信正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得到修行上的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

针对自焚可以为根本上师增寿的说法,与会佛教人士指出,按照密宗的看法,在人身上住有本尊,自杀等于杀害了自己的本尊,所犯罪孽属于佛 教经典所讲的“五大无间罪”之范畴。自焚会给根本上师增寿的说法毫无依据。从佛教因果的道理看,慈心不杀,利益有情众生,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与会代表呼吁所有佛教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向广大信众宣讲正确的佛教生命观,认清是非,抵制邪说,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保护僧俗群众的生命安全。 文章地址来自 佛香www.zjypw.com

篇三:生命寿命与慧命

生命寿命与慧命

文珠法师讲述

1991年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一、生命的组织 二、寿命的长短 三、慧命的康复 四、生命的启示

一、生命的组织

世间事物,由无而有谓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断生长,得以延续的有机体谓之命。所以,生命不仅限于动物,一切植物皆能生长,皆有限期的延续,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与值物的枯死,同样是有生必有死。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值物的生命,也不涉及其他动物的生命,只限于人类的生命。

人类生命的组织,不外物质与精神两大元素。人的生命,是否健康正常,要视乎组织生命的两大元素能否获得平衡发展。如果偏于物质,或偏于精神,人的生命,必然毛病百出,甚至走向死亡边缘。

佛经将构造人体的物质部份,名为色蕴。精神部份,名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合言之名为五蕴。

五蕴中的色蕴,是指人体中的物质元素。例如:人体中的骨骼,是地的元素,属于坚性;人体中的水份,是水的元素,属于湿性;人的体温,是火的元素,属于暖性;人体可以俯仰屈伸,行动进止,是风的元素,属于动性。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能构造万物,因名四大,有形色可见,故名色蕴。

五蕴中的受,指人体五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领纳于心,引生情绪反应谓之受。因外境有顺逆,人的感受便有苦乐之分,苦则憎,憎则嗔,嗔则烦恼无尽。乐则爱,爱则贪,贪则欲望无穷。人生于世,生存于顺逆二境不断交替中,憎爱贪嗔的心理亦恶性循环不已。因而产生种种颠倒妄想谓之痴。人的生命,既充满贪嗔痴,也就带来罪恶与苦恼的命运。

五蕴中的想,指人类意识的想像力,人因外境牵心,故心取境,构成概念,安立名言,分别是非好丑,而产生喜怒哀乐种种意念,谓之想。

五蕴中的行,其定义是迁流造作。人对外界之顺逆二境,引生内心的反应,经过思考、判断,而策动于语言行为,心理学称为人的意志,佛学名为思心所。人类精神界,除前之感受及想像外,一切有关心理活动,皆属于行蕴。

五蕴中的识,定义是对境明了识别,心理学名为认识,但认识只限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生起见、闻、嗅、味、觉、知等识别作用。佛学认为,人除眼等生理器官,对色等物质产生认识,感受、取舍,以及意志活动等作用外,还有微细的精神活动,及精神的主体。前者是唯识宗所立的第七末那识,后者是唯识宗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

末那译名意。因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引生自我的观念与执著,产生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心理状态,恒审思量,因名意识。以七识执我,引起眼等六识的心理活动,对色等六尘,产生感受、领纳、占有等反应。又名意根,是我法二执的根本。

阿赖耶识译名含藏,可分为能藏,所藏及执藏。因此识是人类生命的主体,亦是宇宙万法的生因,以其能接收眼等六识所传递的经验——业种子,妥为储藏,为储藏业种子的仓库,因名所藏;以其能保持业力种子,令其不失不坏,作为开展未来一切现象的主因,因名能藏;以其是我执的发源地,第七识依之坚执自我,而产生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心理病态,因名执藏。

由精神与物质等五蕴所组成的人类生命,是不断成长,不停的衰老,而终至于死,所以说:有生必有死,但死并不等如生命的完结。而是此一生结束时,又开展另一新的生命。所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彼此间似乎互不相关,实际上彼此是继往开来的过程,人的生命物质部份虽然死亡,但精神部份却永恒不死,特别是作为精神主体的八识心王,含藏著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引生现世的结果,再由现世行为形成不可磨灭的业种子,储藏放入识田中,作为引生未来生命的主因,遂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命的流传,生生不已。

楞严经说:‘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此从不休息,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又因八识田中所含藏的业力种子有善恶好丑的关系,而有六道苦乐天渊的结果。虽然,一般人仅凭眼见耳闻的官感知识,无法理解此作为人类精神主体、万物生因的八识心王,所含藏善恶业种的微妙关系,而不肯信受三世生命延续之说,但三世生命的延续,及六道因果轮回之理,并不因一般人的不信受而不存在。正如牛顿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地心吸引力已经存在一样,可惜人没有先知先觉的智慧。虽然先知先觉的佛陀,把生命的原理、识心的秘奥给人类说明,但人仍然没有智慧接受。即使中外古今的典籍,很多记载著有关生死轮回的道理,及生前死后的事实证明,但人限于智慧,仍然不肯相信,宁可流浪在失望、痛苦、空虚的人生旅途中,无依无归。宇宙秘奥固无法揭开,人生意义与理想,也无法实现,多么可惜。

事实上,唯有佛教所说生命三世流转,及六道因果轮回之理,才符合现实,人类才有希望,有进步,有前途。因为依据生命三世因果轮回之理,人的际遇随时可以改变,而改变的主权,又操纵在人类自己。虽然,人今生的遭遇多半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但现在可从因缘方面寻求补救。一方面停止坏的助缘,冻结恶的种子,使恶果不生;一方面努力开发精神领域,散播良善的种子。由于理解业因所感不可避免,则当逆境之来,唯有逆来顺受,不怨天,不尤人,才不会愤世嫉俗,做出越轨行为,自害害人。即使顺境当前,亦知世事无常,好景不永,不生

贪恋以误前程。如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不贪不嗔,超然物外,自然可以跳出物欲陷阱,粉碎烦恼枷锁。由于积极开发精神领域,散播良善种子,就可以取消妄想错觉,驾驭意识野马,纳入真理正轨;以真理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南,也以真理作为人生旅途的依归,使人性恢复清净光明,使人的生命更健康,更充实。

所以,佛教的生命观,是积极的,向上的,不但可以驱除人心的颓丧,还可以扭转人恶劣的命运。如果人能学佛,彻底取消八识田中不良的种子,洗刷人性污染的部份,发挥人性光明至善的一面,保证可以改善充满苦恼与缺憾的人生。成为究竟圆满的正觉生命。

二、寿命的长短

人的际遇,幸与不幸,皆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善恶业种子引生的结果,而人的寿命长短亦然。人的肉体——物质部份,由婴儿诞生开始,接著是由幼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壮年、而老年,念念不住,刹那生灭。今天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明天之我,又非今天之我。结果,匆匆数十寒暑,随其业力因缘,寿命长短,终归于尽,所以佛说,人的生命无常,四大皆空,五蕴无我。

可惜世人不知五蕴无我,因而执我,著我,爱我,为我。在短暂生命中,不但求财富积多,还求寿命的延长。讲到死字,谁都害怕。其实,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此后生可能比今生更痛苦,万一不幸投入牛胎马腹,或走向地狱之门,才是真正的可怕。即使侥幸,保持人身不失,但一生又一生的作业,一生又一生的受报,生死无限期相续不断,于其中间,或苦或乐,或升或沉,实在太劳累。

所以学佛的人,不但要重视生死,还要了生脱死,因为了脱生死之后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可惜人不肯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悦,反而贪恋有限的生命,自己死了,还寄望于家族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是以每当婴儿诞生,恐其夭折,便求神拜佛,保祐婴儿长命富贵,青春不老,以达到传宗接嗣之目的。及其年老,子孙又为之祝寿,求其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可见一般人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渴望长寿。其实,人有生必有死,婴孩会死,青年、壮年亦会死,老年死亡率更高,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少少年人。’人能活到六、七十岁,寿命已是不短,活到八十或九十,已是寿星公,人生百岁,或百岁以上,该是人瑞了。昔日秦始皇,遣使出国,寻求长生不死药,结果难免一死。古代帝王,每学仙练丹,希望长寿,于今何在?可见寿命,是不可强求。

佛说:人的死有三种:

第一种是寿尽该死。人是由宿业所感的果报体,一期寿终,不得不死,谁也不能逃避。但今生可以积福修德布施戒杀,使来生的寿命延长。

第二种是福尽而死。人的福报,亦是宿业招感,无论贫富,大都可以维持一期寿命,俗语所谓:‘天生天养’,如果不懂得惜福,奢侈放逸,挥霍无度,致

使福报享尽,寿又未终,则在衣食欠缺时,不是冻死、便是饿死。懂得惜福的人,在享福的同时,又能种福,培福,这种死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种是不该死而死,即是横死,枉死。例如:水灾、火灾、风灾,以及地震、海啸等自然界的灾害,暗杀、谋杀、自杀、战场互相残杀,以及飞机失事、车祸丧生等都是人为的祸患。凡在天灾人祸中惨死的人,大都是命不该死,只因生平不肯修福积德,加以心术不正,行为残暴,或宿业所牵,枉送生命。如果能自求多福,慈心不杀,自可逢凶化吉,遇祸成祥,得免一死。

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此正是佛教慈悲戒杀,提倡素食的主要原因。美国人虽然不懂佛法,但基于卫生,素食的人甚多。回顾东南亚信佛学佛的人虽多,但长期素食的人反而很少。特别是有人做生日,拜大寿,每于早上拜佛祈福,拜忏普佛,祝寿求寿,晚间却在海鲜馆大宴亲朋,大开杀戒。一碟虾仁、一盅鱼子酱,多少生命?一席海鲜,杀生多少?结果是否求寿得寿?当事人应该心知肚明,无需本人多讲。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在获得生命的永恒。否则,仅在有限的生命中,渴望长寿,无异是舍本逐末。因为人生于世,百岁光阴一刹那。何况‘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功名富贵,岂能久享?当你床头金尽,权力丧失时,人又老了,加上体弱多病,儿孙不孝,贫病交逼,个中凄苦,实不足为外人道,然则,长寿何益?报章时载老翁跳楼惨死,老妇自缢身亡的消息,这就是有寿无福的收场。

所以学佛的人,目的不是在于今生寿命的延长,而是在于真理永恒的生命。但是为了救度众生,不妨再入生死。所谓:‘倒驾慈航,随流九界’,非生而示现生,非死而示现死;其生也有益于世,其死也有利于后,如是出生入死,随顺众生,修福修慧,直至福足慧足,二死水亡,便可证同于佛,与佛同寿。

但佛道遥远,菩萨道难行,未证不退转位,欲在生死苦海中救度众生,谈何容易?因此,当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以其独在遥远的菩提路上,孤苦奋斗,毋宁走捷径,修净土,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慈悲摄受,命终得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抛弃烦恼,结束生死,与佛同寿。然后乘愿再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以无量的寿命,作无边的佛事,广度无数的众生,人生至此,夫复何憾?何止求寿得寿,而且能发挥寿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再醉生梦死,浪费生命。

三、慧命的康复

当我们证同于佛时,已非四大五蕴所组合的生命,而是经已回复本具的慧命。所谓慧命,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亦是诸佛所说的法身慧命。原本生佛体同,圣凡无二,灵明觉照,清净无染,故又名实相般若。实相是真理生命的本体,般若是能康复真理生命的功用。诸佛以最高的般若智慧,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除烦恼,了生死,使法身慧命康复,而成为福慧双足的佛陀。

可惜众生迷而不觉(无明),致使真理生命(本具智慧)蒙尘纳垢,产生幻觉(见分),再因见分的幻觉,攀缘于相对的幻境(相分),产生自我的错觉(第七识),由于错觉妄想的执著,分别取舍(前六识)遂是非蜂起,私欲泛滥。在私我统治的世界中,在私欲操纵的生命里,人的法身慧命,便披上假我的外衣,扣上烦恼的枷锁,而人本具的智慧,也就隐而不现。

楞严经说:‘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学佛的人,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见闻学习佛的正法;若能更进一步,出家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自然可以使人性本具的法身慧命,得以苏醒。因而萌智慧芽,开智慧花,结智慧的果实,证得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戒,能令人离过止非,清净无染。依佛的正法出家严持禁戒的人,能令三业清净,成就如来的戒身。

定,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修习出世间禅定,能使人心远离妄念,寂静无垢,成就如来的定身。

慧,是人本具觉性,因人持戒修定,启发本具觉性,理解诸法缘起性空,深达实相,真智圆明,谓之慧身。

解脱,是由戒定慧力,断惑证真,解除烦恼生死缚束,获得真理生命的自由,名解脱法身。

解脱知见,指二乘圣人,了生死、证涅槃后,确知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永断见思,不再为生死所困,名解脱知见法身。

五分法身中,前三身是因,后二身是果。行宗记言:‘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又王介甫的金陵话录中说:‘五分法身,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二乘圣人因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五分法身,故以五分法身为慧命。

若能回小向大,既断分段生死,复截变易生死之流;既灭见思,复破尘沙,更侵无明,为众生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本其慈悲的精神,驾大乘的慈航,来回往返于生死涅槃之间,置众生于智慧的彼岸,救人性于苦海沉沦。以六度万行来孕育众生的慧命,也以六度万行来增长自己的慧命,一定可以挥智慧的宝剑,冲刺无明的迷网,破一分无明,即证一分法身,如是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直至无明破尽,佛性显现,本具法身慧命,将活跃于天地之间,证同于佛,与佛同寿。至此,何止百岁,千岁,万岁,万万岁,简直是寿命无量,而且是无量的无量。因为断尽无明,使法身寿命统一的人,必然证得佛的三身。

篇四:佛法的深奥及造业

净业三福 变化气质

三福属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来自《观无量寿佛经》。当韦提希夫人哀请世尊开示往生净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法之后,在未介绍观想方法之前,首先就开显净业三福。 第一福叫人天福,又叫世间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小乘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那么,我们要体会这三福的提出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不在韦提希夫人请法的范围。那么,为什么要说出这三福?这是针对未来时代,末法的众生,他的根机没有能够达到闻即信受的水平,心里很散乱,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观想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对根机钝劣,心散乱的众生,佛是慈悲摄受不舍,所以提供他一个前方便,进入到净宗念佛信心的前方便。所以,就谈到修福的问题。 修福是我们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常常讲是培福载道,福德培植深重,才能运载、安立这个道啊。菩萨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范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都是修福,第六度才是般若智慧。那么这里面福和慧有一个转化关系。福积得深厚,就能够转化为智慧。对于未来众生,不能马上产生信心,是由于他的智慧缺乏。智慧缺乏,就得要给他提供积累产生智慧的基础。所以我们从中理解释迦牟尼佛开显净业三福的意思。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一个净业行人,虽然指向的是了生脱死的终极出世的本怀,然而,由于净业三福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知见行为的规范,也令我们能够融摄通途的教法与世间的善法。这三福包含着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能够庄严国土,能够积累往生的资粮。那么,我们现在一条一条来看看,净业三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的道业,对于利益众生,服务社会,庄严国土,都是很不可缺少的。

第一是孝养父母。

提出一个“孝”的观念,这个观念正好跟我们中国本土文化非常地吻合。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孝”。你看《论语》,孔子的心法是传承给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大弟子里面,是以孝顺著称的。曾子为了孝敬他的父母,宁可放弃高官厚禄。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古人都很厚道,要热情招待客人。曾母这时不知所措,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赶快回来。古人又没有手机,又没有通讯设备,怎么能够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呢?但是曾母有办法。这时候曾母就用牙齿咬自己的中指。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就疼痛一下,他就想肯定是母亲有什么事找他,赶紧回来。果然是母亲要他回来。你看,由于他这种孝心,母子天性相关,都有感应啦,感应!这就是孝,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天经地义的一种做人的准则。做人有孝的基础,他就能够在朝廷是忠臣。孝的扩大,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孝的观念,确实是做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WWW.JNSJJX.COM

儒家很强调,佛家的圣人也强调。大家读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号称是佛门的孝经。地藏菩萨的大愿之王,他的最初的这种动力就是孝。他有一世做婆罗门女,知道自己的母亲邪见,讥毁三宝,不信因果,母亲死后去处必然不好。那婆罗门女是个孝女,所以她就把一切财产变卖,去供养佛。当时,是佛的像法时代,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就供养。这时候,她的那种悲痛,希望佛加持她,让她知道母亲到什么地方去了,要超度她的母亲。这一念的至诚心,感得虚空有一个声音告诉她: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这婆罗门女回家,就开始念佛。念了一昼夜,忽见自身到了海边地狱。无毒鬼王接待了她。这时候,无毒鬼王告诉她,由于她的这种供佛的因缘,尤其是念佛功德,她的母亲已经超度出去了。不仅是她的母亲超度出去了,与她母亲

在一起的地狱众生,都出去了。那么这个婆罗门女这时候能够到地狱,她已经证得了念佛三昧了。她不是去地狱受罪,而到地狱看望囚犯,她的身份资格不一样了。她这时候就证得了一种同体。才发现,不仅是这一世的母亲是她的母亲,地狱里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啊!她由这一念的这种现量,同体的证悟,才感觉到,哎呀,要把所有的母亲、父母救度出来,要把所有的地狱众生救度出来!所以,才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由这一念孝心的扩大,所发起的大愿。

佛教的孝,除了世间的赡养、承欢之外,尤其要把令父母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圆证本具的佛性,这个目标,作为大孝的内容。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本土生根开花,它与本土很多文化理念,是很耦合的。从中看到,儒道释三家的文化,这种圣人之心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就像一家医院一样,只是他们开的门诊科类不同。虽然有的开儿科,有的开外科,有的开内科,然而他们治病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么,孝养父母到了现在,这应该是优良的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然而,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现在受那种功利主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文化的影响,现在很多年轻人孝养父母的观念比较淡薄,现在很多父母都感到很失落啊!自己养大的这个子女,跟自己的隔阂感太大。在大陆,很多大学生跟父母很少交流,很少写信。如果他要是写信,就是要钱。但是,父母还是父母的一片痴心,希望知道子女在学校怎么样。可是,如果这个子女不要钱,他就不写信。于是,父母就给他设计一封提供标准选择性回答的信,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还是一般,让他打勾。打完勾,给父母寄过来。你看看,在孔子的《论语》里面讲,如果一个做子女的,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是不孝啊!那你可以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做一个调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啊?!那现在父母要管他的一辈子啊,小时候要管,念大学要管,现在有很多人念完大学,觉得薪水低,他不愿工作,父母用他的养老金来养他,而且还认为父母是应该的呀。

所以,这个孝一定要张扬出来。一个不孝的人,他什么都免谈。孝还是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最好的理念。他孝养父母,就必然要想到我做这个事,父母欢喜不欢喜,愿意不愿意。父母都是对子女一片爱心,都希望子女走正路啊。这一念的孝心,也就使他能够规范行为。孝顺父母,孝顺三宝,孝名为戒,孝本身就有戒的意思在里面。

孝养父母,这种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来。

第二是奉事师长。

父母养育了我们的生命,师长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德,以及修心养性,法身慧命的栽培,对我们很有恩德,我们要奉事师长。古人对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那种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尊师重道,恭恭敬敬。那么到了现在,我们也觉得啊,世风浇漓啊,这种师生关系,在现在的大中小学,已经衰微到了可悲的地步。我原来是做老师的,也是感觉到一年不如一年。在高等院校,一般评判他状态的好坏与否,师生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数。现在很多大学的教授,由于受这种市场经济影响,使得这种师生之间的道义感情,这种纽带,越来越淡薄。学生觉得,我是交钱来学知识的,你给我传授知识,我们是一个买卖关系,交易完成了,在大街上,见到面,可以不打招呼。那么,上课的时候,那种恭敬也看不到了啊。我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有个老教授,他有一天下课的时候,气呼呼地出来了,一边说着“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我们都知道他有点高血压,赶紧安慰他,不要生气。“有什么事啊?”他说他上课的时候,叫了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那个学生也没有预习,他就说他不知道。不知道就行了,那你就坐下来。只是说了一句:“下课注意温习功课。”这个学生反而还生气了,他站起来就走,而且走出门的时候,那个门还“咣当”一下。这下就把这个老教授气坏了,以前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这是一堂必修课,本来是不应该走的,他走了,而且还这样带着好对不起他的样子。本人原来在学校也碰到这种事情。我正在讲儒家文化,怎么改造命运,这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他就走。我说:“你干嘛?”“我不爱听啊!”我说你给我

坐回去。然而,他却扬长而去。我那时候也很气啊,好像也是有些发抖。但我那时候不能拍桌子,因为还有很多学生在那里,我就说好好好。事后,等下完课,我让班长把他叫来。我说你今天上课的情况,你这种举止会怎么样,你是不是觉得有错误啊?他说我没有错误。我这个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我很坦率,很真诚啊。你看看,没有起码的那种涵养。事后,我了解到,原来从高中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已经形成习惯了。在念高中的时候,想听就听一听,不想听就走。现在很多学校,那些专业课,比较好的课,他也不来听。不来听,有时候,是父母在那里听。所以,我们看到,古人的那种师生关系,到了现在,真的是变得很糟糕。我觉得在佛教里还比较好一点,还有一点尊师重道的样子。

在这个时代,我们尊重师长,选择善知识,尤其要有眼光。比如我们居士去求法,对一切出家的僧众都要平等地恭敬。但是你要去向哪个法师请法,就要有智慧的观照了。七觉分里面,择法觉分放在首位,尤其是选择善知识。在这个末法时候,选择善知识的标准是正知正见,你不要把标准看错了。看到哪个法师知名度最高,钱最多,地位最高,那就是善知识,不一定的。往往这个法师、善知识、弘法人士的水平怎样,是取决于信众水平怎么样。所以,我们看他是否有正知正见,哪怕他身上有一些毛病、缺点,我们看他的正知正见,跟着他学。毛病缺点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要用完美的标准尺子去要求师长、善知识,那是不可能有的。在《圆觉经》里面,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大智度论》有一个比喻,就好像某个人尽管长得不好看,身上也很穿得很褴褛,似乎不怎么样,但是他手上有一个火把,你夜间走在山路上,最重要的是这个火把,不要去计较他长得怎么样,不念其短,火把能照亮你走的路,你就取用他的这个火把嘛。

“不念其短”,而且对师长真的要作如佛想。这个很重要,不是这个善知识需要你把他看得很高,因为你通过对善知识高看一眼,你的恭敬心上来,对你有好处。所以,这个恭敬很重要。侍奉师长里面,“奉”就包含恭敬,有恭敬他才会侍奉。如果他轻慢的话,他是不会去侍奉的。那么,佛在经典当中讲的,对于一个弟子,对师父,对和尚阿阇黎的恭敬,要到什么程度啊?每天要去顶礼。请法的时候,要跪在那里请法。走路的时候,不能踩着师长的影子。而且,回去要退着走。到很远的地方,再恭敬顶礼三拜,再慢慢走。如果和尚阿阇黎在里面没有时间,门关着,不理睬你,你不能随意闯门进来,你要在门口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再回去。那么,如果对和尚阿阇黎,你不能说他坏话,如果你说了一句和尚阿阇黎的坏话,都要到地狱里面去,六十小劫,遭受苦报啊。这是《佛说正恭敬经》这本经里讲的。阿难听了后,泪流满面,因为末法的众生不可能有这个恭敬心,恭敬心生不起来。那么,和尚是给你受戒的和尚,剃度受戒的和尚。阿阇黎是什么,只要有一位法师给你讲过一个偈子(四句为一偈),就是你的阿阇黎。你对这个阿阇黎说一句坏话,都会堕到地狱去,那是非常严格的。所以,现在众生确实很难做到。由此,为什么印祖再三讲,有一段话在印祖文钞反复提到: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这种恭敬很重要,然而,现在我们众生烦恼很重,我慢啊,骄慢啊,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他就很难生起恭敬心。

奉事师长,恭敬师长,对自己有好处。有这么一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优婆夷,她信心很好,每半个月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师父来家应供。僧团一般就是按照戒腊的次序来派比丘去。哎,有一次,差到一位年老的比丘,这位年老的比丘开始不愿去,但是,这是按照戒腊排下来的,不能不去。他就去了,这位优婆夷给他好吃的供养,用完斋之后,又供养了他衣料。供养完之后,她就去搬了个小凳子,小床,就在旁边,在那里静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意味着,这位比丘得到居士的财供养之后,他要进行法供养啊。这也有个交易行为啊,一般它是一个规矩。但是,这个年老的比丘为什么不敢来呢?因为他不会讲法。但是他一看到这个优婆夷,在那里一坐,他就慌了,自己说不出来。他看到优婆夷在那里,闭上眼睛,他就偷偷地遛了。但是,这个优婆夷她很恭敬,静静地,用恭敬心在听,她坐在那里就在思维:身无常,心无常。思维思维,就证到了初果。证到了初果,这位优婆夷很高兴。今天请到的是位恩师,由于他说法,由于他的加持,让我证到了初果。她就要感谢他,再睁开眼睛一看,这位比丘师父不见了。不见了,她就到寺院去找他。这个老比丘一看这个优婆夷来找他,他心里就更加忐忑不安。你看看,我没有和她讲法,现在,她来找我的麻烦,他就到处躲。这个优婆夷是下定决心,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躲不过去,

就勉强出来。这个优婆夷顶礼,至诚感谢恩师。哎呀,这个老比丘听到这个情况,心里生起了惭愧心。你看看,一位优婆夷都证到了初果,自己还这么苦恼,什么都不会。所以,这位比丘也非常精进、努力,过了几个月,这个比丘也证到了初果。所以,这个优婆夷她不是说怎么样怎么样,就是靠恭敬心得到的利益。恭敬心首先是对自己有好处啊。阿弥陀佛大愿里面,就有要求,让他座下的声闻菩萨弟子对佛要有恭敬心,不是阿弥陀佛求这些弟子恭敬,因为恭敬心对弟子修行太有好处了。这是侍奉师长。如果对于不是正知正见的某个善知识,他就不是善知识,是冒充的善知识,你可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三是慈心不杀。

不杀生是培植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离开慈悲心,修一切善业,都是魔的事业。那么具体体现在不杀生,因为一切有情识的生命,都有贪生怕死的生命本能。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不能以强凌弱,剥夺对方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去杀生。第二个原因,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有佛性。虽然,形体跟我们不一样,但是,理体,心性平等无二,尊重它的佛性故,不能吃它,不能杀它。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异类,蜎飞蠕动的众生,鸡羊猪鸭,它生生世世都跟我们互为父母啊,眷属啊,兄弟姊妹啊。由这个孝顺故,我们不能杀他,所以,要素食。佛法传到中国,从梁武帝以来,中国有个良好的传统——素食,就是培养我们慈悲心的。这次来,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新加坡人民真是很有善根,很有慈悲心。几百个素食馆啊,这很好啊,很好。所以,我们新加坡能够经济繁荣,社会安宁,跟我们新加坡国民有这一念的慈悲心,是有关系的,把这一念的慈悲心发扬光大,我们的国泰民安、人民安乐就能得到。杀生,它直接得到的就是——战火连绵。要得到和平,一定要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不要去剥夺众生的生命。我们剥夺众生的生命,其他的,就会剥夺我们的生命,要慈心不杀。

第四是修十善业。

这个十善,是佛门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十善是相对于十恶而言。身三口四意三,身业的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偷盗,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没有给予我们,我们不能去取它。这个取,包括去偷,去抢,去诈骗,种种的顺手牵羊的方式,这都是不可以的。不邪淫,就是要过一夫一妻的贞洁的生活。这是身业的三种。口业,有四种。

不妄语。妄语,包括大妄语,首先是大妄语。自己修行没有证到某个果位,没有得到三昧,没有开悟。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为了虚荣心,他自己说自己证到了什么,这是大妄语。小妄语,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心口不一。这个妄语啊,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阿赖耶识这方面的烦恼种子太多。有时候,情不自禁一个假话就冒了出来。有时候假话讲多了,自己都认为是真话,真假不分。

不绮语,就是不要花言巧语。说那些那种很谄媚,很动听的话。花边新闻,齐东野语,动别人的念头,实际上所得到的是想满足自己的一点利益。

不两舌,就是不要挑拨离间。在张三那边说,哎呀,这个李四说了你什么坏话啊,添油加醋地说一通。到了李四那里说,张三说了你什么坏话啊。就这样传来传去,把那个两方面搞得非常仇视对方。这是两舌。

恶口,就是骂人,用非常粗恶的语言骂人。有时候瞋恨心骂人,把人骂得,夏天都像冬天一样严寒、冰冷,终身难忘,恶口啊!你看,有时候,两个泼妇在大街上对骂的时候,那可有好戏唱了。不能恶口啊!

然后,意三,就是不贪,不瞋,不邪见。不贪就是内心清净,不要看到什么就想占为己有,尤其,这个贪实际上就是一个淫欲的心哪。

不瞋,不瞋恨。瞋恨往往是来自于想得到某个东西,忽然由于种种因缘,让自己得不到。于是瞋恨心就上来了,它真是毁灭自己,也毁灭对方。瞋恨心上来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有时候,商场就是战场,为了把对手压下去,甚至可以派一个职业杀手,把对方干掉。这些都是瞋恨导致的。

不邪见,就是不要有哪些,比如,人死灯灭啊,没有后世,哪有轮回报应啊,哪有佛法僧的存在呀等等。这些都是邪见的范围。我们都不能犯。

于是,我们这是从消极的层面当中不要去犯。然后,我们这个十善业,还有积极行善的一面。不仅不杀生,而且去放生。现在,各地很注重放生这一点。放生,培植我们的慈悲心。不仅不偷盗,还去布施,把自己的福报,让大家分享啊。不仅不邪淫,而且提倡一种贞洁,一种忠诚。那么,这个口业的四种,不仅不去犯,而且要讲那些让大家欢喜的语言、随喜的语言,爱语啊!这是起码要做到的。在意念当中,一定要清净啊,要用这个清净,有时候比如,对治这个淫欲的心,常常要观想不净啊,首先观想自己的种种不净。我们投生的这个一念种子就不净啊,父母的精血也不干净啊。然后,我们住的地方也不干净啊。然后,我们通体都不干净啊,身上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就是一层皮而已啊。什么眼泪、鼻屎、血液、唾液等等。人真的是,把这个一层皮剥开,你再看看,就是一个厕所啊,污秽得很啊。那么,我们还天天把它乔装打扮,好像很美似的。这就像一个花瓶,里面装满了大粪。这个把它口塞住,好像像那么回事。如果这个花瓶嘣的一下,全都是大粪流了出来。行动的厕所啊!如果那个花瓶装着大粪,比人还好点,它扎上口,还没有臭味出来。我们可是,上下九孔都流着臭气,污秽啊。我们早上为什么要刷牙啊,一口臭气啊,再精美的食物,通过我们的口,到我们身体,都变成大小便啊。我们是这样一个制造粪便的机器。那么,为什么?因为构造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本质上就是污秽的。佛说,你纵然用四大海的水来洗身体,哪怕把身体洗成一个微尘,这个微尘都是臭的。我们还要有什么臭美啊。既然我们的身体是污秽的、不干净的,对方也一样的,也是污秽的,也是粪便,那你说还能够爱得要死要活吗?再就想想死亡状态,一死啊,身上的这种细胞的腐烂,像青瘀色,再就像橘皮色啊。然后,这个身体的那个虫,就出来了,钻来钻去。然后,这个皮和肉就慢慢子腐烂啊,离开这个东西。然后,放在旷野里面,那种血肉狼藉。然后,这些豹狼、老虎来吃这个尸体。这个时候,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能说她如花似月、楚楚动人、羞花闭月?这种情况,还不如一个猪头啊,猪头到街上还能卖点钱。你这时候,拿一个人头到街上去卖,谁敢要啊?所以我们想一想,这要看清楚啊!来对治这种贪欲的心。所以,这个修行十善,要作为我们行为的规范。

下面就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要持戒了。如果前面人天福是世间道德君子行为规范的话,到了持戒,就有点要修出世法了,要修道。这个戒律,就像道宣律祖所说,为道制戒,佛制这个戒,是为了道业。如果这个为道之心没有出来,他就觉得持戒是束缚,很痛苦。只有我们追求生命的最高的道业,才会对我们的这种身心的烦恼进行约束。所以,持戒是为我们解脱的,不是给我们枷锁的,是控制我们烦恼的这一面。然后是解放法身慧命。如果有这一念心,他才会持戒。要么他就觉得,你看我,这个山珍海味吃得多么滋润、多么幸福。你让我吃素,人生的幸福就没有了。这个戒律,它是一门甚深的人性的学问。人心惟危啊,道心惟微呀。我们人的心是很危险的啊,然后,道心是很微弱的,惟精惟一啊,允执厥中啊,我们只有通过修行,归到这个一面来,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自性的德能显发出来。那么,修行最先,就是要持戒。我们不持戒的话,这种贪瞋痴的三毒烦恼,鼓动身口意的三业,就会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让我们在六道里面,尤其三恶道里面轮转不休。所以,这个戒,每一条戒的制定,都是对治我们的烦恼的。烦恼贼啊,戒,就是捉贼,把这个烦恼贼捉住。我们怎么能捉得住呢?一定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我们派遣军队才能把他捉住。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贼在什么地方,你这个军队派到什么地方去啊。所以,佛通过戒律,每一条戒律,就知道我们烦恼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制不杀生戒?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以强凌弱,杀害众生生命来滋养自己生命的这种恶劣的本能,这是一个烦恼贼。于是用不杀生来对治,透过

篇五: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讲)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讲).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问:各位观众,上一集老法师开示神通,告诉我们所谓神通是一切众生真如本性的功用,是人人本来都具足的。但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使得本性神通,几乎大部分失去了作用。然而只要我们依靠佛法,老实精进修持,尤其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见佛闻法、明心见性,就能够完全的恢复了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清净自在的大神通。至于目前一般所称的神通,也有是鬼神的戏弄,或者是冤亲债主的附身,不是真神通,所以绝对不可以执著,更不可以逢人就说,否则很容易误入魔道。

今天首先请教老法师,在《无量寿经》和《普门品》中,佛陀都开示我们,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缘特别深。众生遇到急难时,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都能够得到救助。那么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如果遇到急难时,需不需要改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呢?

师父:这一桩事情,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果能够像印光法师一样,他老人家常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我也不怕死,那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能够早一天往生见佛,何必在这个娑婆世界多受一天罪呢?这是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的。如果你还不希望立刻就往生,这个娑婆世界还有一些事情,你没有做完,你要处理,那么遇到急难的时候,佛就教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对于苦难的众生,他特别关怀照顾,所以感应非常显著。并不是说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这当中两个人威神势力做个比较,我们要存这种心,就错误了。必须晓得,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是同样的伟大。

问:再请教老法师,有两句话同样是形容出家,但是两句的意义,好像表面上看都完全不同。一句是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另一句是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怎么同样是形容出家,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讲法呢?师父:这个说法,是在出家这个人他的发心,他的遇缘。如果他发心是正,那当然不是世间将相所能够办得到的。譬如唐朝时候玄奘大师,这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他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发心出家了。因为那个时候出家要考试,他年岁太轻,这个考试官就问他出家的志趣,你为什么想出家?他说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个考试官立刻就把他录取了。这个志愿了不起,非常纯正。远绍如来,是我的远

因,绍是继续,我要续佛慧命,这是远因。近因呢?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那这个志气很难得,你出家的目的非常纯正。这个的的确确不是世间帝王将相能够办得到的。一个国家领袖,他的大臣们,他所思虑的,所服务的物件,是这一个国家。这一个国家比起地球,那就小很多了。要比起虚空法界,那就更渺小了。而出家人的这个弘愿抱负,他服务的物件是尽虚空、遍法界,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看一切众生,我们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呢?佛门里面,你要修积功德,这是第一等的功德。你如果造罪业,那也是第一等的重罪。你不能够如理如法修学,不能把佛法发扬光大,反而造作一切罪业,让这个世间人轻视了佛法,曲解了佛法;换句话说,你的所作所为不能给佛法增光,反而叫佛法在这个社会世间受许多屈辱,这个罪过就重了,这是阿鼻地狱的罪业。如果不是出家,造阿鼻地狱的机会很少。你看五无间罪,杀父亲、杀母亲,毕竟少数。触佛身血,佛不在,你怎么能触得了佛身血?杀阿罗汉,也很困难。所以破和合僧,还是出家人做得最多、最普遍,这个是很严重的过失。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你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佛法的形象,让社会大众对于这么好的法门,产生曲解误会,这个罪过不得了。

问:请教老法师,印光大师开示一个观念,他比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和求来生作人,他老人家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比求来生作人容易,这个话怎么解释?

师父:老法师的这个话是事实,因为这个关键还是在二力法门。你来生要想求作人,求生天,你要靠自己,自力,自力就难了。你求往生是靠佛力,佛加持你,这个就容易了。你看看,你要想来生得人身,佛在经教里头讲得很清楚,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净业三福,《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讲得很清楚,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换一句话说,你取得人天福报的条件是什么?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你对于父母不孝顺,你在佛法里无论修的怎么好,你决定得不到人身。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讲:‘百善孝为先’。世间圣贤、出世间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大乘佛法从那里学起呢?从地藏法门学起。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刚才讲了,有无量神通,都是在心地里头。心地宝藏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呢?孝敬。孝敬到了极处,这个心地宝藏就现前了。所以不管你修学的怎么好,你要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都得不到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

那么这个事情,你想的时候,你有多困难!多不容易!把五戒十善修好。我也常讲,五戒十善能够打八十分,来生得人身才有把握。六十分靠不住,不见得有把握,那看你临终的缘分。你遇到善缘,临终起一念善心,你可以生三善道。如果临终遇到恶缘,起贪心,起 恨心,那就三恶道去了。所以非常非常艰难。那念佛往生呢?容易,往生叫带业往生。你一生作恶事都不要紧,你看张善和一生杀牛,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恶人往生。恶人怎么往生

呢?临终的时候一念回心向善,知道自己生平做错了,彻底悔改,重新作人,虽然时间很短,一刹那之间,但是他一刹那是真心改过,就得佛力加持,这个容易。所以往生是靠二力,自己真信切愿,佛菩萨来接引,佛菩萨以慈悲本愿威神加持你,消灭你的业障,这个容易。这个是他老人家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问:也就是说,我们求来生作人,完全是依靠自力,断恶修善,修五戒十善。而且分数要达到很高标准,这个很难。但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有佛的四十八大愿摄受,我们至诚必能感应。所以比起求生作人,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比求生作人容易。

接著再请教老法师,在佛法上一般提到八难,佛法的八难里头有一条是世智辩聪,那这个八难的世智辩聪,是修学佛法的障碍。但是在目前社会来讲,好像很难避免这一种世智辩聪的熏习,那是不是表示说,现在修学佛法是比较难成就?

师父:对,佛讲的这个八难,完全是对修学佛法而言的。这个难就是困难,就是障碍,所以叫做难,一共有八大类。这个八大类,前面三种是讲三途,所以术语里头讲三途八难。八难里面包括三途,并不是三途之外,有个八难。八难前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太苦,没有办法接受佛法。地藏菩萨虽然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能在地狱里度众生吗?没有法子。那么菩萨度地狱众生到那里度呢?他将要堕地狱,还没有堕,这个时候可以度他。已经堕到地狱里去了,那就没有法子了。就是说,你已经犯了地狱的罪了,可是你还没有入地狱,你将要入地狱,这个时候菩萨劝你回头。你真正觉悟,回头了,那就免除地狱之苦了。这是我们在地藏三经里面都看到的。

那么饿鬼道,迷惑颠倒很重,接受佛法很困难。畜生道,愚痴。所以这个三恶道里面,佛虽有慈悲,在三恶道度众生,但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恶道众生得度,那都是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在临终是一念差错,堕到恶道去了。菩萨到那个时候,再提醒他,他能够醒悟过来,所以只能度这一类的众生,一般众生是决定度不了的,难,这个是难,三途太难了。那么这是三种。除了这三种之外,有盲、聋、喑、哑,这也是属于业障。盲不能看见,这个是困难。经典这么多,这么丰富。聋不能闻法。哑,有问题问不出来,这个是他修学的困难处,也是障道的因缘。

这个世智辩聪,这是因为他的所知障太重了,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他成见很深,成见很深,先入为主。譬如中国过去,读儒家的书,读道家的书,自以为是儒道的继承人。对于佛法,认为这是异端,极力的排斥。佛书,他不愿意看;人家讲佛经,他不愿意听,一昧的拒绝排斥,这是属于世智辩聪。那么在现代,现代也不例外,有许多学过科学的人,特别是学过其

他宗教的信徒,认为佛教是魔鬼,佛教是异教,那个排斥的心,非常非常的强烈。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这么好的东西,当面错过,所以这个是困难,对他讲是困难。虽然遇到,等于没有遇到。

那么另外一种—长寿天。你要是生到四空天,四禅天里面还有佛法,有诸佛菩萨化现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但是四禅天里面的听众,并不很踊跃,这是我们佛家常讲:‘富贵学道难’。因为天人福报大,很快乐、很自在,对于修行不太重视。他认为我现在过得很自在、很快乐,我何必要学这个东西呢?所以富贵学道难,贫穷也学道难,三恶道等于是贫穷。那最容易学佛的在人道。你看一切诸佛,现佛身来度众生,都在人道。其他道里面,都是以菩萨身分,没有用佛身出现的,唯独人道是以佛身出现。这人道是中庸之道。你说苦,他的确是苦,还能熬的过去;你说乐,他有一点小乐,也并不很过分。所以这个环境里面,是比较容易觉悟。如果生到四空天了,四空天就没有佛法。他的时间长久,像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就停止在这个地方。这么长的时间,遇不到佛法,得不到解脱的机缘,所以这个叫做障难,这是这么一回事情。问:老法师的开示,所以我们处在现代,容易世智辩聪的薰习,所以我们要特别的当心,必须把学佛的方向抓紧,不要落入八难之一。

接著再请教老法师,我们一般世间讲求博学多闻,在佛法中,四弘誓愿里面,也有一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历代祖师又开示我们,必须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那么这两者,怎么样来融会贯通呢?

师父:这个是教学的方法、过程。换句话说,你求学、修行,目的在那里?要先问问这个。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门深入,你才能办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你的知识常识不丰富,你应付不了广大的群众,你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所以你的目的在那里?

虽然有这么一个目标,可是修学过程还是要讲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你广学多闻还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道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他们都懂得这一些原理、原则。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船行在大海里头,到那里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么可能有成就?无论学什么东西也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了选择之后,确定了,然后从那里下手,你应该学些什么东西?佛法里面,这个目标是度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的目标订在这里,这是大乘菩萨,大菩提心。度这个意思,就是帮助、协助。众生是苦难的众生,我要帮助他,我要协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志愿大了,这就是菩萨心。

你要想帮助他,你自己必须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么能度得了别人呢?那么要成就圆满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碍去掉。智慧的障碍是什么?烦恼。你烦恼没有离开,你决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这个修学阶段,开端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多,决定不能杂。多、杂,妄想断不了。断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就是训练你办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学,才是艺术。所以这个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的训练,你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你有谋生的能力。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过精神的生活。文艺是属于精神生活。它有次序的、有程式的,不乱的。

德行就是断烦恼,烦恼轻,智慧长,所以还是从一门深入。在佛法里面,每一个宗派训练人才,都是本著这一个原则。像天台家,他培养初学一定是叫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三大部,三样东西—《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就是玄义,五重玄义;《摩诃止观》,是修行的方法。这三样东西都是智者大师做的,一定要能够背过,然后再去研究。他在这一段期间当中,通常是五年,五年专精,扎根。根扎了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广学多闻,这是一门的。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智慧浅、烦恼重,老师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动延长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们在《高僧传》里面都看到。真正那个基础扎实之后,他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做广学多闻的工作,这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后再说,不像现在。现在是没修就说了,说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原因在此地。那么我们自己要想修学,要想有成就,必须要依照佛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才有成就。按著四弘誓愿的顺序,一定是先发大心,再断烦恼,再学法门,然后念佛往生,就圆成佛道。

问:师父这一段的开示极为重要。把目前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程式,都点出来了。也就是修学上,必须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式来做,不可以颠倒。先发大愿,然后必须一门深入,断烦恼。然后才能够学法门,学无量法门,而圆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学多闻,这样子就错误了。

再接下来请教老法师的这个问题,跟刚刚这个问题有一点连贯。就是说现在传播工具很发达,我们要取得各种经论的资料非常容易。现在学佛在这种时代,需不需要多看多听?或者是说,只要选定一位善知识的讲演来听就可以了?

师父:初学佛法,师承非常重要。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疏忽了,也不谈这个问题。而实在在这个时代,师承也见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可以说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师承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也算相当幸运,还沾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