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毒刺防空导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5:18:23 作文素材
毒刺防空导弹作文素材

篇一:低空杀手:“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据德国《防务职业人士》网站11月1日报道,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已向国会通报,可能向芬兰出口600套可编程且带有微处理器的“毒刺”RMP-1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及其配件、后勤保障设备和训练装

备,总价值约为3.3亿美元。

用军售武装欧洲盟友

“毒刺”系列导弹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最主要的单兵防空武器。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网站提供的资料,“毒刺”导弹长1.5米,连同发射筒重15.66公斤,射程为1到8公里。由于装备有两级固体燃料推进系统、发射后不管的红外被动引导头和高爆弹头,“毒刺”导弹对低空飞行器具有很大威胁。制造商雷

神公司甚至称其“能打巡航导弹和无人机”。

1987年出厂至今,“毒刺”已经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先进型号层出不穷。芬兰订购的RMP-1型就是“毒刺”家族中的新宠,这种导弹的电池更小、精度更高,还具备较强的反制红外干扰能力,是典型

的“低空杀手”。

向芬兰出售性能先进的“毒刺”导弹本来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军火交易,但在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的口中,这却成了“一举多得的好事”。该部门称,此项军售不仅有利于美国的外交和国家安全,还能帮助友好国家提升安保能力,“芬兰军队是保障北欧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这批?毒刺?导弹有助于其军

事现代化建设,更能够提升其防空及反空袭能力”。

美国认为,“毒刺”导弹加盟芬兰军队,将强化其与美军以及其他盟国部队协调作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芬兰军队无需再作功课就能直接使用这些武器。显而易见,美国向欧洲出售军火不仅赚取了大把

美元,还武装了盟友。

“代理人战争”的工具

自诞生以来,“毒刺”就在各种战场施威逞强,取得了不俗战绩。1979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这被美国视为苏联军事力量前出印度洋威慑“海上石油运输线”的战略性动作。为了搅黄苏联的战略构想,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86年春季开始陆续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了近500套“毒刺”导弹系统。当时的阿富汗游击队员用“毒刺”击落了为数不少的米-24武装直升机和米-8运输直升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占领军的空中火力。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里根政府还曾向名为“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同盟”的安哥

拉反政府武装提供过“毒刺”导弹。可见,“毒刺”导弹曾是美国“代理人战争”的重要工具。

美国扩散“毒刺”导弹也曾令自己遭遇尴尬。苏军撤出阿富汗后,美国曾大规模回购“毒刺”导弹,但仍有一些扩散到别国。西方猜测,克罗地亚、伊朗、卡塔尔等国手中可能存有数量不等的“毒刺”导弹,美国甚至还曾向卡塔尔索要过。不过,考虑到保质期仅为4到5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流散出的“毒刺”已经失效。当然,“毒刺”导弹的技术并不复杂,美国无法阻止其他国家拿到之后对其进行仿制。

篇二:客机也反导:防范单兵导弹攻击

客机也反导:防范单兵导弹攻击

核心提示:很多专家相信将来凭一枚便携导弹便可摧毁一架客机,导致成百上千人死亡。这促使美国国土安全部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以验证给所有商用飞机安装的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可行。

便携式的肩扛发射防空导弹是客机的最大威胁之一。

2003年11月,当敦豪快递公司的一架飞机正在从巴格达机场起飞时,遭到一枚导弹的袭击。这枚导弹不是从另一架飞机上或一个固定的发射场发射而来,源于一台只需要一两个人操作的肩扛式防

空导弹。在此之前,2002年底,一架正从肯尼亚机场起飞的以色列飞机也遭到了“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类似攻击。

虽然上述两起事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是很多专家相信,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将来一架便携导弹可能会摧毁一架客机,导致成百上千人死亡。这种灾难威胁促使美国国土安全部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以验证给所有商用飞机安装的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可行,飞机导弹防御系统是由军用设备升级改造而来,其中格鲁门公司的“守护者”商用飞机防御系统也在研究范围内。

在本文中您将了解“守护者”反导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可以防御的武器类型。您还能了解在没有防御系统的情况下,飞机和机场遭到致命攻击时如何自我防卫。

“守护者”是什么?

“守护者”是由格鲁门公司研发的技术,可以安装在飞机上,以检测并防御地面恐怖分子的导弹袭击。军事术语,这种技术被称为防导系统。实际上,格鲁门公司的这项技术建立在他们的军事防御系统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复仇女神”(官方名称是AN/AAQ-24[V])的基础上。“复仇女神”于1997年投产,2000年开始投入使用。目前保护着固定翼小型飞机、直升机在内的33种不同机型的约350架飞机。

“守护者”反导系统吊舱位于飞机机头下方。

“守护者”同样也可以保护商务客机,帮助它们躲避红外或热导导弹。虽然红外导弹有多种发射方式,但是用手持火箭发射器发射时的杀伤力是最致命的。这种肩扛式导弹也被称为便携防空系统

(MANPADS)。便携防空系统可以从地面发射导弹,而且发射后无需人工干预。另外它们很轻便,易于运输、组装和拆卸。

据估计,世界各国共生产了70多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不幸的是,其中有数以千计的导弹目前下落不明,可能大部分都流落到黑市里,恐怖分子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黑市买到便携导弹。恐怖分

子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大型客机,因为它们在起飞或降落尤其不堪一击。到目前为止,恐怖分已通过便携导弹造成多达1,000平民死亡,成为商用客机最大的威胁之一。

便携式防空导弹基础知识

要了解“守护者”系统的工作原理,最好先弄明白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工作原理。如果您读过《毒刺导弹工作原理》,对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就不陌生了。这里我们快速回顾一下。

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制导导弹,这种导弹由弹头、引擎和导航控制设备组成。因为它们是从地面发射,在空中拦截它们的目标,所以便携式防空导弹属于地对空范畴,它们比弹道导弹要小的多。弹道

导弹看起来更像太空火箭,能沿着拱形抛物线轨迹飞行很远,它们的飞行过程只有一部分是被引导的。而便携式防空导弹飞行距离更短,且整个飞行过程都受到引导。

便携式防空系统或便携导弹的组成部分(照片由美国国务院提供)

制导系统是所有制导导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但几乎所有的现代导弹都利用跟踪制导。制导导弹都装备了导引头——一种对特定能量很敏感的天线装置。能量源可以是电磁波谱的任何一个波段,不过最容易察觉到的能量源之一是红外线或热量。一个红外导引头能够锁定飞机引擎产生的巨大热量,并以高度的准确性引领制导导弹射向目标。

红眼导弹是最早在战斗中使用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之一。(照片为红石兵工厂历史资料图片)

美国军队的红眼导弹是便携式制导导弹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投入使用。红眼导弹因其弹头部位的红外传感器而得名的,它的操作简单,运行可靠,任何可以携带步枪的战士都

可以携带,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发射准备工作,且无需繁复的操作培训。该导弹服役了差不多二十年,直到更先进、更高级的便携导弹出现。

9K34 箭-3导弹和发射管(没有抓地棒)

9K38针导弹

另一个美国产的著名便携防空导弹是毒刺导弹,这种导弹至今仍在使用。俄罗斯也有两款重要的便携防空导弹,即箭(Strela)和针(Igla)。“针”导弹和毒刺导弹功能相似,可以从正面、背面和侧

面命中目标。这两种导弹都装备了先进的红外线、紫外线导引头,使目标更加难以躲避。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防御系统

抵御导弹攻击主要有三种途径。对于使用雷达追踪导引头的导弹来说,主要靠跟踪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制导,但可能会被箔条误导。箔条是指受到攻击的飞机抛洒的金属箔片或者碎屑,它们可以反

射无线电波,制造假信号,使导弹偏离飞行轨道。

两种不同类型的箔条(照片由美国海军提供)

大多数便携式导弹使用红外导引头,这样便不会被箔条所迷惑,但是它会被热量诱饵信号误导。当飞机检测到有导弹来袭的时候可以释放火焰,产生热量诱饵。燃烧的火焰可以产生多种热量信号,不够先进的导弹无法区分出信号真假。然而,毒刺导弹和“针”导弹都能辨别火焰和目标,因为它们可以检测出两种类型的能源,即红外线与紫外线。尽管飞机的红外线信号较强一些,但也有紫外线信号,并

且是可以探测到的。毒刺导弹和“针”导弹可以根据目标的两种能源(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特征产生一个独特的信号,因此它们更加难以防御。

一艘美国海军直升飞机释放的防御火焰,类似于商用飞机释放的火焰和箔条。(照片由美国海军提供)

为了防御这些更先进的导弹,飞机需要装备激光防御系统。激光可以破坏导弹的导航系统,或者干扰导弹的导引头,让导弹 “看”不到目标。目前的反导弹防御系统中干扰型激光器更常见一些,因为

激光器不必很强大,只要有效就行。格鲁门公司的“守护者”系统即是激光干扰器。下面我们来看看便携防御系统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定向红外对抗系统

“守护者”系统也就是定向红外对抗系统(DIRCM),它依靠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来防御导弹攻击。一个系统里有紫外线传感器,以检测来袭的导弹。另一个装置里有发射器,它可以向导弹的导引头发

射红外光束。这两个系统被封在机身下侧的吊舱里。

跟踪指示系统可以追踪到来袭的导弹,并向导弹的导引头发射红外光束。(照片由格鲁曼公司提供)

该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1.便携式导弹被发射后会产生覆盖整个电磁频谱的各种形式能量。“守护者”的传感器检测到紫外线后就会给发射器发送信号。未来的“守护者”的传感器可能探测到两个频段的红外线,这样它防御导

弹的成功率就更高了。

2.追踪器一旦收到导弹警戒系统的信号,就会追踪导弹。

3.然后追踪器通过一个高强度气体弧光灯向导弹的引导头发射红外线光束。

4.此时导弹的引导头就像是被强光照到“眼睛”一样。但“守护者”不只是简单地令导弹“失明”,它发出的激光束中有一种特殊的波形可以进入导弹导引头的导航环里,产生错误信号,使导弹的制导系

统认为导弹偏离了航线。

5.制导系统将进而调整导弹的飞行路径。

6.导弹将最终偏离航线,不再构成威胁。

7.这整个过程需要2到5秒,不需要机组人员操作。一旦飞机达到大约5500米的高度——大多数便携式导弹的极限射程,“守护者”系统就会关闭,直到飞机降落时才会开启。

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工作流程(照片由格鲁

曼公司提供)

反导系统的可行性

“守护者”系统在军事领域有良好的工作记录,格鲁曼公司的数据显示,“复仇女神”已经圆满地完成了4000多小时的飞行测试,20多万次有效干扰测试,,成功拦截一百多个导弹,包括实弹作战。 所以,对于商业航空公司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守护者”是否有效,而在于他们能否买的起这套系统。根据兰德公司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要在美国的6800架商业飞机上全部安装反导系统,需要花费大约110亿美元,安装以后每年还要花费22亿美元左右的保养费用。而国土资源部财力有限,因此兰德公司建议美国采取其它更加划算的策略。但是一些专家比较了安装反导系统的成本与飞机被

袭击的成本,只要有一架飞机被导弹击落,航空公司就会损失10亿美元,另外还有巨大的间接成本。

美国国土安全部徽章(图片由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

所有这些都在国土安全部的考虑范围内。2007年1月,国土安全部进入了三年可行性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联邦快递公司在11架 MD-10飞机上装上格鲁门公司的“守护者”系统,开始为

期18个月的测试,以检测该系统的性价比状况,及评估是否值得商用航空公司购买。

还有一个小组在研究另一个以激光为基础的红外对抗系统,这个系统叫做“飞机眼”(Jeteye)。“飞机眼”是由英国航空公司开发的,将会安装在ABC航空公司拥有的波音767飞机上。如果这套系统性价比更高及更稳定可靠,将赢得国土资源部的认可,并且该防御系统也不会改变飞行方式。实际上,系统性能优劣主要体现在起飞阶段。而且防御系统会自行部署导弹拦截,无需飞行员做任何动作。一旦

飞机安全到达5000米高空(便携式导弹的最远射程),防御系统将自动关闭,直到着陆时才会开启。国土资源部将最终选择更廉价、有效的系统。

未来的发展

“守护者”或者是其它反导系统投入使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在商业飞机安装反导系统之前,必须采取其它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便携式导弹的攻击。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提高机场周边安全戒备,雷神公司的“警惕之鹰”系统就是为此设计的。这是一种在机场周边设施上安装网状传感器的地面应用系统,“警惕之鹰”可以检测到机场周边范围内所有射向正在降落或起飞飞机的导弹。一个传感器探测到导弹

后,会给另一个传感器发送信号,后者会发送微波射束破坏导弹的制导系统。

篇三:大反恐时代详解研制次核武器级别巨型航空炸弹的极端重要性

大反恐时代详解研制次核武器级别巨型航空炸弹的极端重要性

分析研究二战结束以来的历次有世界大国介入的地区战争,我发现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成功获得独立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地球社会“政治碎片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诸大帝国将很多能够采用军事手段去解决的问题却因为“种种原因”转而去采用更为低效与深埋隐患的政治与外交手段去解决了。最后结果不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也为今天全球“政治碎片化与泡沫化”埋下了重大祸根。

第一节, 苏联帝国解体就是军事问题“政治化”的最致命恶劣例子。

坦率而言,苏联帝国的解体完全是“军事问题政治化”与“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实例子。

在成熟的帝国,国家的分裂解体根本就不是“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任何个人与地区一有分裂的暴露迹象,帝国中央政府就立即动用警察或者武装力量进行全面打击镇压。因此当年苏联帝国波罗的海地区的公开独立活动根本就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只要按程序派出大军严厉清剿镇压,该杀的杀,该抓的抓,本来完全能够轻松就彻底镇压下去。当年杜达耶夫(苏联少将)作为苏军驻波罗的海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就认为波罗的海人的独立活动“不自量力,不知死活”。

但由于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最高领导层却错误地将波罗的海地区独立活动“定性”为政治问题而不是敌我矛盾问题,却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仅直接导致了苏联帝国的崩溃解体,苏联境内残酷无情的大规模分裂战争后来还是在车臣地区打响了。直到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对车臣分裂武装坚决进行毁灭性打击,才算彻底止住了俄罗斯帝国继续下滑瓦解崩溃的趋势。但在苏联帝国崩溃解体的整个过程,前苏联地区因此而死亡的人口总数却高达1000千万以上,其教训之深刻惨烈可想而知。

与之相反,如果苏联中央政府能够一开始就将当年波罗的海地区的独立行动立即定性为“敌我矛盾”,迅速采取强硬的军事镇压打击决策,整个行动最多只会死亡几十个人就了事。核心原因就是当年波罗的海地区独立活动刚发起时还没有人胆敢去抢夺本地区苏军驻军的弹药与军火库,没有枪没有泛滥成灾的RPG,迫击炮,苏联的警察与军队镇压起来的“行动烈度”就会低很多,这样死亡伤亡的人数也会少很多;远远没有后来不得不打的两次车臣战争的那么残酷与久拖不决。

在面对帝国国家分裂之类的活动现象时,必须立即定性为“敌我军事矛盾”问题,千万不要有妇人之仁。任何幻想分裂解体国家的活动都是纯粹的敌我军事矛盾,而对待敌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即杀死消灭。而苏联解体的最终发生就是出在错误地将“敌我军事矛盾政治化”方面上,幻想通过政治手段来化解国家分裂解体的严重危机,结果完全误入歧途,所负出的代价也远远比一开始就采用军事行动方案要高昂得多。因为苏联帝国后来还是解体了,但战争却不得不打,只是将战场从波罗的海地区转移到高加索的车臣地区而已,综合一计算,损失还要大得多。

第二节,只要航空炸弹“足够大足够多”,死人又不会说话,谁说军事问题不能够彻底解决政治问题。

自美国败走越南,苏联败走阿富汗以来,全球兴起一股认为军事手段不能够彻底解决政治问题的歪理斜说。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就拿苏联入侵阿富汗来说,通过详细分析苏军在阿富汗参加作战的武器类型,当年苏联之所以无法采用军事手段成功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核心关键就是没有利用好强大的空军打击力量。

即不是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阿富汗问题,而是苏联帝国的军事“打击强度”还远远不够。

如果当年入侵阿富汗苏军能够利用好其所撑握的强大空中打击力量,大量改装安22,伊尔76等大型运输机为“低成本”大型轰炸机或者巨型艇炮机,再大量装载2000磅,4000磅,6000磅,8000磅乃至10000磅级别的巨型航空炸弹在阿富汗上空不花日夜地狂轰滥炸。那怕仅仅发现一个阿富汗“圣战者”的踪迹,也毫不犹豫地投下一枚或者数枚2000磅以上的巨型航空炸弹进行“洗地轰炸”;而不是使用米24直升机携带火箭弹进行小规模攻击,更不会派出陆军部队深入险地使用AK47步枪与RPG进行“低水平”地面近距离伏击。那么苏军在阿富汗战场就绝对不会伤亡那么惨重。

同样,大量采用2000磅,4000磅与8000磅以上级别的巨型航空炸弹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帝国主义武力上的“强大无比”,军事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能够让绝大部分的阿富汗游击队成员从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绝望”。

象在潘杰希尔之类峡谷险要地区,以苏联安22,伊尔76运输机高达几十吨的运载能力,改装过后大量投掷2吨,5吨,乃至20吨,30吨一枚的巨型航空炸弹,一炸就能炸出直径50多米的大坑,爆炸半径300米以内的区域也通通寸草不留。如此反复攻击,我就不信还有多少游击队员能够长久生存下来。

至于美国支援的毒刺防空导弹,除了能够对付下低空飞行的直升机与起飞阶段的运输机外,对于在七八千米高度飞行的大型运输机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完全如入无人之境。

可惜的是由于苏联作战体系与军事思想的高度死板,苏联强大的空中力量在阿富汗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决定性“碾压作用”。面对阿富汗山地丛林中层出不穷的游击队伏击,苏军只能够出动苏25攻击机,米24直升机使用火箭弹进行打击,不仅效果有限,也没能够真正杀死多少武装分子,因为小型航空炸弹与火箭弹爆炸杀伤半径只有10多米,很多时候只能够起到“驱散压制”游击队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大量杀死游击队成员。

由于始终无法有效大量杀死阿富汗型型式式的“圣战者”,苏联反而逐渐陷入阿富汗游击战争的海洋,最后苏军不得不完全撒出阿富汗。但这并不是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阿富汗问题的理由,恰恰相反,如果能够做到每年都在阿富汗战场上投下50000枚10吨级别以上的巨型航空炸弹,那怕每枚巨型炸弹平均只能杀死5名游击队员,阿富汗每年也得负出死亡掉250000成年男人的巨大伤亡代价。如此持续打上10多年,阿富汗社会也会象后来的车臣那样最终陷入兵源枯竭的悲惨境地;因为后来的车臣人之所以屈服,根本原因就是成年男人都损失殆尽了,想再打下去车臣这个民族就将要从地球上灰飞烟灭了。

至于说到大量使用巨型航空炸弹可能导致的大量平民伤亡问题,根本原因还出在“愿

意长痛还是愿意短痛”的决策问题上。

如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就在此一方面出现大问题,费卢杰市的反复叛乱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三打费卢杰”,但由于铲草不除根,美军一走极端恐怖分子就再次卷土重来,依旧大量存在于费卢杰城市中(ISIS集团兴起后,费卢杰城市又最先沦陷入ISIS恐怖集团之手中)。

因此,对于象费卢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叛乱”的极端主义势力活动核心地区,就应该果断地采取灭绝性手段一了百了地“从地球上彻底抹掉”;否则“放下枪就是平民,拿起枪就是恐怖分子”,不采取“灭绝性手段”,那怕反复征剿100次也不可能重新恢复与重建费卢杰地区的现代世俗文明法律与社会控制秩序。

不使用雷霆手段就不显菩萨心肠,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一了百了。在美军第三次攻打费卢杰之时就应该大量使用2000磅重型炸弹将整个费卢杰城市通通炸为废墟尘埃。如果美军在第三次攻打费卢杰时就将此城“彻底地从地球上抹掉”,那怕后来ISIS恐怖集团再次兴起,费卢杰由于已经成为“废墟平地”,所有楼房都已经通通倒塌掉,已经无法再隐匿人口。那么伊拉克政府军今天就没有必要再打“第四次费卢杰战争”,甚至未来的“第N次费卢杰战争”了。

这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害的道理。而经过“N次费卢杰战争”之后,费卢杰城最后也注定没能够保留下来,生于其中的平民也一样会死伤殆尽。因此“大破就大立”,“一了百了”反更好。象费卢杰之类反复叛乱的城市,就应该痛下决心一次性轰炸成为“平地废墟”,不主动从费卢杰逃走就注定要死在费卢杰,不存在任何侥幸的余地。如此反而会挽救后来不少平民的生命;否则经过“N次费卢杰战争”洗礼,能够逃得过初一也迟早逃不过十五,战争的久拖不决最后反会让所有的人都伤迹累累,痛苦异常。

第三节,全力发展“次核武器”级别的巨型炸弹能够极大压缩未来全球战争冲突的持续时间。

纵观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大国之所以会大量陷入游击战争的泥潭,核心原因就是“次核武器”级别的大规模杀伤性装备的大量缺失。

核武器如果能够大量使用,象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与车臣战争之类根本就不可能会打得如此长久与残酷。但由于世界大国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对中小国家与武装无法使用核武器,又缺乏其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替代核武器的打击地位,结果地区游击队与恐怖组织都将世界大国当成了真正的“纸老虎”,拿起AK47与RPG也敢占山为王,并叫嚣要与世界大国“平分天下”,甚至幻想要全面“绿化地球”。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帝国主义最大的悲哀。

问题是核武器不敢用并不意味再没有其它替代手段了,大量发展巨型航空炸弹就一样能够达成核武器同样的打击效果。

现代世界大国的航空技术要比二次世界大战时要先进得多,安22,伊尔76,运20,C17,C5与安124运输机的运载能力要远远比二战时的兰开斯特与B29轰炸机强大得多。

但象“高脚杯”之类10吨级的巨型航空炸弹二战的轰炸机就可以投掷了。因此面对现代恐怖主义武装与游击队的泛滥成灾,世界大国不大量发展10吨,20吨,30吨乃至50吨级的巨型航空炸弹根本就是“懒惰思想”在作怪。由其是在阿富汗战争与车臣战争,如果俄罗斯人能够大量使用20吨级以上的巨型航空炸弹,必然能够将自身的伤亡再降低至少“一个数量级别”。象那些隐藏于阿富汗与高加索深山峡谷,茂密丛林等偏远复杂地形环境中的武装分子,其实只要能够侦察到大概藏身位置,就直接使用巨型航空炸弹轰炸,只使命中精度误差达200多米,也一样能够给予武装分子们致命的杀伤。

象电影《风暴之门》所显示的高加索山地战场环境,如果俄罗斯军队大量装备重达10吨级别以上的巨型航空炸弹,只要往车臣分子藏身的密林中大量投掷巨型炸弹,那2000多名恐怖分子就在劫难逃了。因为复杂地形只能够躲避枪炮等小型武器的打击,但面对巨型航空炸弹的“无差别地毯式覆盖性轰炸”,深山密林也是无法提供有效掩护的。

10吨,20吨,乃至40,50吨级别巨型航空炸弹的制造,对于能够生产大型飞机的国家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肯研制就一定能够研制得出来;而且巨型炸弹加装制导组件也很容易。

同样,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世界大国大量生产巨型航空炸弹也要比二战时期要容易得多,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只使是“低价值”的一般性目标也值得投掷巨型炸弹进行攻击。目前美国在打击ISIS集团时就做得非常好,那怕是单个出现活动的恐怖分子,美军也一样毫不犹豫就使用地狱火导弹或者“杰达姆”卫星制导炸弹进行打击。

最贵不就是10万美元一枚地狱火导弹吗?!只要能够确保一枚制导武器至少能打死一个目标,100亿美元炸弹或者导弹就能够杀死10万个恐怖分子了,这也大大有赚了。

同样,对于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大量生产10吨,20吨乃至30,40吨级别的巨型航空炸弹也用不了多少钱,现在炸药与钢铁的产能中国与俄罗斯都很大,制导组件也能够完全自主生产。大量生产2吨,5吨,10吨,20吨与30吨,40吨级别的巨型航空炸弹将能够在未来面临新的地区反恐战争时立即就能够获得强大的“洗地能力”,如此也就能够迅速压制住战争扩散的地理范围与持续时间周期。

象在当年的车臣格罗兹尼城市战场,如果能够大量投入5吨,10吨级别的巨型炸弹,将整个格罗兹尼夷为平地最多就只要一周时间。对于那些躲到深山密林中的恐怖分子,只要能够大概确定直径300米的躲藏地点,就使用5吨乃至10吨级别的巨型精确制导炸弹进行攻击,这将能够大大降低俄罗斯地面清剿军队的战争伤亡率,根本就不必要用“人命去镇”。

与中东沙漠地区植被稀少不同,车臣高加索地区山高林密,2000磅炸弹杀伤半径只有100多米,但5吨,10吨级的巨型炸弹的威力就足够将四五百米长的整条山谷或者整个密林都通通“犁一遍”了。基地武装分子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山谷就被美军“滚地球”巨型炸弹炸得魂飞魄散。而且俄罗斯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如图95,图160,伊尔76与安124多的是,只要改装二三十架作为巨型航空炸弹“运载卡车”,专业用于车臣山区与城市“犁地剿匪”,俄罗斯军队在车臣战争中的伤亡率就必然能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反复研究众多公开的车臣战争视频,俄罗斯空中攻击的不力与不足是其剿匪部队伤亡

惨重的最重要原因。核武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使用,但研制并大量使用5吨,10吨,20吨乃至40,50吨级的“次核武器”并不受任何方面的限制。

象很多车臣恐怖分子隐藏的车臣村落与小城镇,数颗10吨与20吨级别的巨型航空炸弹投掷下去,立即就能炸为一片“平地”,根本不必要俄罗斯地面部队冒着巨大安全风险抵近去攻击清剿,至于不得不打众多的残酷巷战就更是失败透顶了。如果俄军大量使用10吨,20吨级的巨型航空炸弹,别说格罗兹尼市那些最多8层,10层高的楼房不堪称一击,就算是阿联酋高达800米的“迪拜塔”多命中几枚也同样要倒塌下来。

因此,没有充分发挥好自身巨大的空中优势打击力量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伤亡惨重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反思与牢记,必须要做足做尽“扬长避短”,学会在战争中迅速学习进步,而决不是死板教条不化。

总结,世界大国的空中打击优势必须更进一步强化。

纵观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战争,世界大国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完全撑握制空权。但能否发挥好制空权所带来的好处优势,不同的大国间就存在极大的差距。如俄罗斯就远远没有利用好其所撑握的制空权优势,在车臣就连续打了两次二战水平的攻坚大烂仗。

同样,美军在制空权利用上也存在很重大的误区,即高度迷信“小型精确制导武器”,如地狱火小导弹与小直径炸弹等等。其实在现代战争中那些不肯主动撒出交战区的平民就已经不是平民了,死了也就只能白死。但由于美军今天已经陷入了“低附带伤亡”的思想陷阱,作茧自缚,最后反而深受其害。象在伊拉克的费卢杰城市战场,如果一开始就通通使用2000磅以上的重型精确炸弹全力“拆城”,一场战争下来,整个费卢杰城就能够“拆”得七七八八了,由于大量楼房倒塌成“平地”,日后恐怖分子再想重返费卢杰巢穴打巷战也无能为力了。

因此在全球城市化大发展的趋势背景下,战争通过巷战的模式来进行也越来越明显了。但对于建筑物强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客观现实,世界大国空中力量对城市楼房的轰炸破坏能力也必须迅速加强。

目前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市,面对一些坚固的高楼大厦,政府军使用直升机投掷的重达1吨级别的“木桶炸弹”也没能够将其炸塌,最后不得不冒险进行坑道爆破攻击才能够将其彻底摧毁。因此对于世界大国而言,为了应对未来城市战的快速“拆楼作业”;研制2吨,5吨,10吨乃至20吨,40吨级别的巨型精确制导航空炸弹就成了当务之急(美国新一代B3隐身轰炸机就明确要求能够内部挂载5吨级的巨型精确攻击航空炸弹)。

其实在非对称战争中,巨型航空炸弹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极大。现在的恐怖分子拿上AK47,路边炸弹与RPG就胆敢在城市巷战中公开挑战世界大国的正规军;但世界大国重型航空炸弹的大量使用,将宣告恐怖分子们期望依赖城市巷战进行顽抗的作战模式的彻底破灭。

美军在科巴尼城市战场就成功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面对2000磅重型精确攻击炸弹无情的狂轰滥炸,ISIS集团的作战士兵如果不想最后死在科巴尼就必须赶快弃城逃走。

篇四:中国近防炮射速惊人 远程反舰导弹或上航母

中国近防炮射速惊人 远程反舰导弹或上航母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月13日发表题为《中国完善新的30毫米口径反导近防炮防御系统》的报道称,中国的1130型多管近防炮已被证实作为成熟版本投入生产。它在此前研制的1030型近防炮的基础上有所改进。1130型火炮安装了11根炮管(比1030型多1根)和2个弹仓。这些弹仓里面装有超过1280发弹药。这足以令其在需要重新装填弹药前对付超过40个目标。它的最大射速为每分钟1万发弹药,相当于每秒166发。这种自动化武器由雷达控制。在软件的控制下,一经开启就可以自动向来袭的目标进行射击。它的功能与美国的密集阵近防炮系统类似。与1030型相比,1130型配备的弹药数量是前者的5倍,而且在数年研发过程中实施了大量改进。基于其体积、重量和火力等方面的要求,1130型火炮只能搭载于航母和大型驱逐舰上。

上述新型武器于2011年首次亮相。当时,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安装了至少2套新研发的1030型近防炮系统。1030型是730型(安装7根炮管)和630型(安装6根炮管)反导近防炮的升级版。上述所有火炮都会向来袭的反舰导弹、飞机和其他被视为舰艇威胁的武器倾泻炮弹。

报道说,2011年亮相的“辽宁”号航母还安装了4套18联装FL-3000N系统。后者同美国的“拉姆”系统类似。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24联装,一个是18联装,而且FL-3000N精度要差一些。FL-3000N于2008年才投入使用,其发射的导弹型号比“拉姆”系统要小。FL-3000N发射的导弹最大射程为9千米(对付快速来袭的导弹时射程减少一半)。这种直径120毫米、长2米的导弹所使用的制导系统与“拉姆”类似,但在飞行过程中的灵活性低于后者。

报道说,在实施近程反导防御时,导弹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于火炮。过去10年里,美国海军的“密集阵”20毫米口径自动火炮反导系统已不断被“海拉姆”系统所取代。“海拉姆”系统基本上与“密集阵”类似,只是用11枚“拉姆”导弹取代了20毫米火炮。“密集阵”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研发,并于1977年投入使用。

“拉姆”系统研发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1993年才投入使用。“拉姆”比“密集阵”射程更远,其最初设计还得依赖舰载火控系统,而“密集阵”本身就配备有雷达和火控系统,一经启用后会自动向所有来袭导弹发起攻击。630型、730型和1130型火炮的工作方式与“密集阵”相同。由于一些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每秒500米,因此具备上述功能很有必要。使用“海拉姆”可以获得预警和反应更多时间,以便在距离舰船更远的地方击落来袭导弹。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因为人们担心高速反舰导弹即使被“密集阵”击中,其产生的碎片仍可能最终重创目标舰艇。由于“海拉姆”配备有11枚蓄势待发的导弹,它可以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而“密集阵”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拉姆”发射的导弹直径为127毫米,长3米,重73.6千克,配有热寻的末段制导系统。大体而言,它使用的火箭推进装置和弹头与“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相同,制导系统与肩扛式“毒刺”防空导弹相同。“海拉姆”导弹每枚造价约45万美元,可能比FL-3000N导弹贵一半以上。“海拉姆”系统用来为战斗支援舰艇提供保护,因为这些舰艇通常缺乏防御系统,至少是没有安装作战雷达和火控系统。新的濒海战斗舰也将配备上述防御武器。

大部分现代航母都只安装类似1130型火炮和FL-3000N之类的反导系统,再加上一些重机枪。不过,俄罗斯有时也会在航母上安装远程反舰导弹系统,中国的“施琅”号或许也会采取上述做法。

篇五: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展历史

中国便携式导弹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开始,各国防空导弹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一批诸如“奈基”1、“奈基”2、“萨姆”2等著名的中高空防空导弹问世,以前高射炮命中率很低的中高空变得无比危险,为了躲避防空导弹的威胁,一些飞机向超高空超高速求生,发展出SR-71“黑鸟”这样飞行高度达3万米、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的“双3”飞机,而更多飞机由于负荷重发动机功率低无法实现超高空超高速,只好向低空、超低空、掠地飞行求生。当时防空导弹的雷达制导过滤地面反射波能力差,雷达在探测低空飞机时目标反射波被淹没在嘈杂的地面反射波中,无法识别目标。虽说中小口径高射炮转动灵活,能够对付低空一掠而过的飞机,但是中小口径高射炮炮弹出膛后速度衰减很快,弹道性能决定了它无法追射高速喷气式敌机,只能迎头拦射,加上射程小、射高低,大多数作战范围就是迎头千米以内的一个不大的扇面。

为了更好地打击低空敌机,美苏两国在六十年代都列装单兵便携式导弹。它们的特点是安装有红外引导头,依靠飞机的尾喷口红外特征追踪并碰炸目标,有效弥补高射炮不能追射的作战空白,命中率也比高射炮高,体积小,训练简单,作战效能高。单兵便携式导弹装备以后很快迎来实战考验。

1969年8月,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的战斗中,苏制“萨姆”7初次告捷,一举击伤4架击落2架以色列飞机;1972年在越南战争中,越南游击队曾经用“萨姆”7导弹3个月击落24架美机。单兵便携

式导弹战绩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国竞相研制。

山寨萨姆7--“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2001年6月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我国仿制“萨姆”7的第一代昼间目视便携式防空导弹,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5任务,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1982~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红缨”5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露面。“红缨”5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后来又研制出其改进型号“红缨”5B、“红缨”5B1、和“红缨”5A(“红缨”5甲)。

“红缨”5甲是是我国“红缨”5系列的最新改进量产型号,1979年下达研制任务,1985年正式定型。

主要技战指示:

弹长:1。46米;

弹径:72毫米;

弹重:10。2千克,发射质量16。5千克,

战斗部:破片杀伤式,装药0。5千克,

引信:触发式;

动力装置:1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具固体助推器, 目标:最大速度小于260米/秒的飞机;

作战斜距:800~4400米,

作战高度50~2500米;

最大速度:500米/秒;

制导体制:红外被动寻的;

反应时间:≤5秒(作战反应时间)≤10秒(装备展开时间)≤5秒:(装备撤收时间)。

该型导弹只能尾追攻击,抗干扰能力差。鉴于其性能已经落后,“红缨”5甲目前只装备军事院校、二线摩托化步兵师(旅)、高炮团中的防空导弹连、预备役高炮部队、东南沿海城市的民兵防空部队、船运部队。

2001年6月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甲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实战立功的山寨毒刺--“前卫”1号(QW-1)便携式防空导弹

我国1985年定型了第一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红缨”5,它由苏联萨姆7仿制而来,性能相当。通过仿制工作,我国掌握了单兵便携式导弹的相关技术,随后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前卫”1。199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前卫”1首次公开露面,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性能类似“毒刺”早期型号而引发海外媒体和军方的高度关注。“毒刺”是最成功的便携式导弹,据不完全统计,阿富汗战争中游击队曾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命中269个目标,命中率达79%。

前卫1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1是一种昼间目视搜索发射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作战任务为保卫指挥所、雷达站等重要小型固定点目标,保卫桥梁、铁路等固定线状目标;或者两人一组分组布置在行军纵队中,每组相距2千米,掩护机动中的部队。发射组中副射手负责接受上级空情威胁通报或连同射手以望远镜和目视和搜索空情。当他观察确认来袭飞机是可攻击目标后,指挥射手进行发射准备,射手把发射筒扛上肩,指向敌机来袭方向,目视探测目标并估测距离;“前卫”1没有敌我识别系统,发射之前必须通过空情通报或者目视识别确认目标为敌机,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