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新革命读书笔记
篇一:财经学院读书笔记的模板和书目(1)
附件1: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
题 目
阅读时间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填写时间: 年 月 日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写作要求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能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按照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在第1-6学期阅读培养方案所列的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我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写作要求如下:
1.学生必须提交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经历,做出比较深入的读书心得,提出一定见解。
2.每篇读书笔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
3.读书笔记必须真实,能反映出专业书籍的基内容及本人体会和感受,严禁抄袭。
4、读书笔记使用统一封面。
5.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A4纸正反两面打印,上、左边距一律为2.5cm;下、右边距一律为2cm。
(2)页眉:宋体、小五、居中,内容为“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页脚:正文页码,Times New Roman,小五、居中;封面不编页码。
(3)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22磅。
财经学院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评分标准
一、优秀: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认真阅读原著,按时送交读书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概述准确,能简要围绕阅读书目提出独到见解,抓住重点;能够结合问题,逻辑推理,并予以论证;能结合现实现象展开讨论,体现出新意和深度思考。行文流畅,文字优美,论证严密。(在校级或以上及有关报刊上发表读书报告或有关文章的,该门课程可直接评为“优秀”,上交读书报告时需提交相应佐证材料)。
二、良好: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阅读原著比较认真,按时送交读书报告,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和文字表达比较清晰,概述准确,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和收获,抓住重点,行文较流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意识。
三、及格: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按时送交读书报告,态度端正,字迹工整。
四、不及格:不认真阅读原著,没有完成规定篇目的读书报告,不按时送交读书报告或内容空洞无物、读书报告质量极差或者抄袭等。
附件2:财务管理专业书目
附件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书目
篇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书心得体会
题 目:浅谈哲学与军事战略
——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
学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生物科学
班 级:2011级1班
姓 名:陈瑜
学 号:
浅谈哲学与军事战略
——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
摘要:《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虽然是研究军事,讲战争问题,重点还是中国革命战争问题,但其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处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辉。可以说,哲学思想是内核是灵魂,军事思想是外壳是血肉,而这些军事哲学又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字:哲学 革命战争 军事 实际生活
人类的发展是由革命战争鞭策的,要进步就要革命,要革命就会有战争!每一次革命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中国历史也是由一次次革命窜成的,正是中国近代革命战争,才开创了今天的盛世新中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之前,正值日军侵华和国共内战高潮,是中国革命最混乱的时期。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出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系统地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主要论述了研究中国战争和运用中国战争规律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精辟地指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以及战略战术原则,深刻地揭示了王明军事路线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根源。这既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均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读完这篇文章,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以及第五章、战略防御。
在第一章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而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争规律是发展的,而战略问题就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是在于善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强调研究战争规律时,提出了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因此,在这一般战争和一般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外,
又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规律,如果不懂得这些,就不能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其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情形、特殊的性质出发,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掌握其规律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第二章中,毛泽东同志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 中国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
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并说:“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他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在做事的同时分析自己与这件事的关系,并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有错误,而且要及时改正。只有每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且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指出了中国红军的发展可能和战胜敌人的优势。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战胜敌人。即,点明了战争的持久性及没完全把握战胜敌人的特点,由这些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了我们的战略战术。
因此,当我们在做实验时,要学会分析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并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我们的实验方案。或者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这一哲学思想,去分析问题,提出方案。
接着,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回顾和总结了十年内战中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要形式的战争的历史经验,并且就九个问题作了说明: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回顾,不仅回顾当天的事,过去很久的事也需要回顾。并且,我们要从回顾中总结出问题和经验。这样,我们便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并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改正、完善,最终达成我们的目标。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投资新革命读书笔记)而第五章又分为: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九个小节。在“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在过去的战争中,我们就是犯了消极防御的错误。”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提前积极预防。例如疾病的防范,危险的发生等,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不要等到发生后才采取对策,这可真是下下策啊!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哲学战略思想。有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及方法论。
学习即认识,使用即实践,实践也是认识,而且是更重要的认识。我们要在认识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才能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呢?那就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周到的调查,熟识矛盾双方的各方面情况,通过缜密的思考,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找出
其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运用到自己的行动中来。然而,同类的事物,又因其环境,条件性质等等的不同,又在这一般的矛盾之上,各自显出其矛盾的特殊性来。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即,要分清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且要掌握科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运用,并且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正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的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才有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还讲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我们不但要理解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读到的哲学思想,还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用这些思想。
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思想, 只有按照这种思想做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不断认识、实践,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发展;只有学会分析,才会有完美的就结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军事时代即哲学军事时代,毛泽东同志把军事思想上升到精华,把军事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峰。正是这样一部巨著,这样一种军事思想,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军队新的建设,指引着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进步,指引着中国新时代的不断发展!
篇三:《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清单革命》该书通过已经成熟应用的清单使用案例,如其在建筑业、医疗业、航空业、餐饮业等的应用、行动及效果评估等案例,阐述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行业中,人们已经无法依赖个人技能及记忆来保障无错的情况,而是时时面临着出错的可能。 现代社会下,我们面临的错误更多的是”无能之错“,也就是如何持续、正确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这时候需要引入清单的机制来保障致命错误的出现!
本书首先阐述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为:为什么要用到清单。首先人们需要接受心灵的转变,因为"人人都会犯错",知识,早已让我们不堪重负。请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请承认,无论我们进行多么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培训,一些关键的步骤还是会被忽略,一些错误还是无法避免。各个行业,已经从非常复杂发展到更加复杂,即使超级专家也会犯错。
第二方面,需要明确,清单中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住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抓住”关键“要素与”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清单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一些必要的步骤,并让操作者明白该干些什么。这不仅是一种检查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保障高水平绩效的纪律。清单还帮助我们记忆关键步骤,并且清晰地列出了操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步骤;清单为基准绩效建立了更高的标准。
第三方面,通过清单的使用,要确认,团队犯错的几率比单个人要小。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各个复杂行业已经不再是单枪匹马能够完成工作,不再听命于为我独尊的大师,而是依靠团队的智慧。一个人免不了会犯错,一群人犯错的可能性会变得小一些。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防护网,能够抓住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认知缺陷,如记忆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组织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团队沟通的智慧。
其次,本书讲述了清单的行事原则。如涉及到清单的主宰问题,权力应当下放。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
任,这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所在。中央集权行不通了;每个人都是清单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我们需要自由和协调;清单,安全与高质量服务的关键
同时,清单的关键是简单至上。从来没有全面的高效,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余而含糊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一切为了安全和正确;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简单、可测与高效;切中要害的”关键点“在哪里;促进有效的执行与有效的分权;现在各个行业中没有一张清单能够涵盖所有意外情况,所以通过任务检查和沟通检查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要激活”团队合作“检查项目;冗长和含糊不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而且,清单仅为一种应急反应机制,需要坚持人为根本。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主角毕竟是人而不是清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防范错误的科学。所以清单编制的6大要点:1.设定清晰的检查点;2.选择合适的清单类型;3.简明扼要,不宜太长;4.清单用语精炼、准确;5.清单版式整洁,切忌杂乱无章;6.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是人决定了关键时刻该做什么;让故事的教训转变为实用的清单。
并且,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持续改善。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简洁和有效永远是矛盾的联合体,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调整,分权原则,让更多的人分担责任,分享提出质疑的权力;在清单优化过程中,放弃比保留更艰难,简洁和有效之间存在着矛盾。清单,需要设置清晰的测试标准;同时推广,就是更大的跟踪改善;保持沟通质量的改善是其中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会犯错,别再让相同的错误一再发生,别再让我们为那些错误付出沉痛的代价。清单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效率,清单带来的额外优势;运用清单可以系统评估工作;建构注重合作和纪律的文化;纪律,职业精神的内涵;防范错误,我们别无选择。
软件行业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过程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引入清单来减少相应的错误。例如将整个环节区分为需求调研前,需求设计前,需求交付前,需求测试,需求上线,需求推广等,分别设定相应的监测环节,并设置重要而有效的检测点,避免错误的产生。这才是我们学习引入清单的关键所在,本书的学习结果及效果待后续实践。
篇四:《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教室里的美丽风景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一
郑炳亮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以上所引皆出现在一本叫《静悄悄的革命》的书里,书的作者名叫佐藤学。佐藤学先生事于日本东京大学,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是个每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就应省察的问题。有一种教室是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但学生的心灵并不需要这样的教室,那么什么的教室是他们所期许的呢?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是“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可曾看过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室如能构建,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高超的人文素养。构建这样的教室,还需要洞明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的学生是无法参与这种教室里的。其实厌学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原因来考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里,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在长期的升学压力之下,功利色彩弥漫了几乎所有的教室。家长的愿景、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统统诉求于直截了当的、粗放型的教室,而不是“润泽的教室”。
构建 “润泽的教室”,应组织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
学。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应该承认,学生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教师的倾听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使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室里,总是要用语言参与其中的,教师的发言应该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倾听学生。关于这一点,佐藤学先生指出:
?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而不会急于去纠正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但倾听学生是有技巧的,须掌握一定的要领。就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他必定是经历一番磨练之后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室里,学生的手、眼睛、嘴巴,甚至身体的某一个动作,都在给我们透露着信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应对。佐藤学先生把高明的教师在教室里的应对比喻为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实际的情况是,多数的教师还是只关注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那么教学就很可能会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比天空更广阔的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二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的课程建设,但我们实际上对课程建设并没有一致的成熟看法。之所以于此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是为了表示,在一个学校里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应该是:这个学校的所有教师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教学。
佐藤学先生认为:“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但很多学校的教研存在问题:领导说的话不够具体细化,缺乏针对性;专家说话太抽象,“不能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践者的愿望、发现或困惑等具体情感。”所有学校的教研都流于形式。为了课程建设,学校内部进行的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所参观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相互分享这堂课中有趣的和困难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一个学校内部如不能建立良好的评课机制的话,相互分享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下评课活动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表面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心里面还是固执己见的。聪明的做法是,评课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行为。
校内教研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象:教师忙于教学而没有时间从事教研。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教研没能让教师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说到教研,很多教师都会说很忙。实际的情况是,教师本身不想把时间花在这里,这就存在教师时间的分配结构问题,教研在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里占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个人问题。当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让他感觉到幸福和满足时,即使这个结构里教研的比例为零,教师也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总体上讲,从校内教研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不是件容易之事,它需要教师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态。因为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佐藤学先生对课程建设的定义很好地诠释了开放心态对学校教研的重要性。对于学校高层来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必须是这样的:“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因为“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地。?然而公开的不应该仅仅是“特别准备的教学?,而应该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 并且“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大凡教师所开的公开课,如果是经过特别准备的,通常都比较不错,然而这特别准备的课如果跟平时上课是两种模式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话,那么就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师为了应付教研任务而公开了特别准备的与自己日常教学大相径庭的课,实际上是错失了听取“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和促进自身水平提高的机会。
也就是说,学校教研不但需要教师的开放心态,还需要教师的真实的开发行为。校园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延伸,不应该成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牺牲品。应该承认,技术条件的配备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但永远是辅助性的,教学最终的支点是人。帕克·帕尔默也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学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的关系,那对人类的情感发展就是一种悲哀。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应该比天空更加广阔。
(郑炳亮,男,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政治教师,高一政治组组长,
联系电话:13729548278,联系地址: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
邮箱:zhengbingliang@126.com)
篇五:《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读书笔记
历史之海浩瀚,思考之路无限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读书笔记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粗读《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我的直观感觉是,钱德勒作为史学家严谨治学、旁征博引的风格十分明显。本书含有大量的史料,而且作者十分重视对个案的研究。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个案研究,作者对美国现代工业管理的内容以及早期的演变进行详细的介绍。
对于管理来说,历史有什么用?“不了解历史,就等于不了解人类自身。同样,不了解企业史,就等于不了解管理学。”企业史不可能给经营管理“催肥”,但却能够使经营管理得到“镜像”。历史使人深沉,使人稳健,使人清醒。对于浮躁的现实来说,钱德勒可以使人平心静气地思考。我也希望我能再读这本书的时候,跟随作者多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就理论而学理论。以下是读书过程中所做笔记。
第一部分——传统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钱德勒认为,要研究历史事件,往往需要追溯到事件发生以前。要研究现代工商企业的历史,就必须研究这种企业出现以前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方式。第一部分首先考察了1790到1840年之间不断改变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迅速增长,但是规模和内容却没有什么变化,单一单位的传统企业大量增加,遵循传统的的商业习惯,以传统的的方式经营企业,企业界很少出现组织上的创新。
第一章的主题是传统的商业企业。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渐专业化,商业活动越来越依赖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的扩展和生产的专业化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商业企业数量激增。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殖民地时代的一般商人买卖各种产品,执行所有的基本商业功能。家庭农场是最常见的经营单位,小工场的手工业者操作者少数制造业。殖民的的商人从家族里物色货品销售与采购的代理人。随着政治独立的来临,这种个人的家族商业世界也开始发生变化。棉花和纺织品的繁荣推动了商业活动的系统化和专业化,这种影响自1815年以后完全显现出来。棉花的商业化种植扩展到南方的广大地区,南方商业化农业的发展又加速了东部商业走向专业化。大量的棉花贸易使纽约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棉花的交易渐由专业的公司来经营,新兴的商人从事这种交易,他们不采取买进的方式,而是收取佣金。棉花代理人为种植园主执行推销/采购工作,并且为他们提供信用贷款,复杂的信贷制度依据期票和汇票运行。在重要的港口,专业形态的经纪公司和专业化的中间商人“包商”出现了,大陆商业网络迅速完成并且几乎只受市场机制的协调。农业区不是为当地消费而生产食物,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市场交易和有形转运面流通于国内、国际的经济领域。
第二章的主题是传统的的生产企业。由于生产技术上的限制,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一样保留着传统的企业形式。农业中的大规模企业数量要比工业中的大规
模企业多。大农场是典型的老式大规模生产形式。纺织联合工厂是新式的大规模生产形式。与众不同的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它被称为现代工厂的另一种原型。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具有广泛的内部分工,其组织和经营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主管罗斯韦尔·李把权力集中到主管办公室并改组了工厂的行政系统,创立了当时最复杂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方法。作者认为现代的工厂管理起源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由李上校发展出来的管理方法和程序被现代科学化的工厂管理实践者们广泛吸收并加以改善。
有市场保证并能支付高昂成本的兵工厂以及能利用水动力维持生产的纺织联合工厂毕竟是少数,经营这些企业的经理阶层人数也相当有限。在美国,工厂扩大的限制主要是技术上的,特别是缺煤的限制。到19世纪中叶,煤炭充分供应和煤炭利用技术传入造成了生产过程的基本变化。铁路和电报开始改变分配过程。铁路运送新工厂的产品,在批发商和销售商之间分配,业主们将经营活动进一步分工,同时雇佣支薪经理监督和协调企业经营活动。新形式的丰富能源和革命性的交通通讯手段几乎同时出现,导致了美国商业和工业上现代企业的兴起。
第二部分——运输与通讯中的革命
铁路与电报提供了迅速、定期、可靠地交通与通讯方式,对大量生产、分配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而铁路和电报公司本身也是美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工商企业,他们最早雇用专职经理人员来管理营业单位的工作,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分开。这些现代工商企业不但在二十世纪初期完全支配了美国的运输与交通网络,而且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兴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美国新运输网的形成以及美国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和第一个现代管理阶层的演变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铁路运输网在不断扩张,组织上也出现引人注目的创新改革;第二阶段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铁路修筑仍在进行,铁路公司彼此竞争、合并。
第三章的主题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铁路——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铁路修筑进入高潮。由于修筑铁路需要巨额资本,管理工作相当繁多且复杂,因此需要大量受过特殊技能训练的经理监督、评估和协调日常经营活动,这也意味着各种崭新的内部管理程序和会计统计监督的形成。具有专业经验的支薪阶层的现代管理先驱如麦卡勒姆、拉特罗布、汤姆森、芬克等人在企业机构创新、会计统计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至美国内战前,现代企业的雏?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言诿拦饭局谐鱿帧?/p>
第四章的主题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铁路的联营与竞争。为了解决转运费用昂贵的问题,铁路公司之间开始相互合作。铁路经理们采取了扩大直达运输的合作方式,这项合作计划实施后证明极为成功。捷运公司几乎承运了美国所有的运输。但铁路公司联营的成功也加剧了彼此的竞争,铁路经理们订立联盟,建立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且最复杂的卡特尔之一,但是为控制竞争而组成的卡特尔实际上是失败的。为了达成全国铁路网所必需的组织程序设计及技术标准化的开展,是中高层经理们经常商量并协力应付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使得这些经理们具有了一种从事专门职业的意识。中层经理们用管理的协调代替了市场的协
调,他们是组织上和技术上无数创新的设计者和改良者。同时作者也指出,在通过合作控制竞争这方面,中层经理的成就就逊色一些。芬克的失败也表明即使是最周密设计出来的卡特尔也无法控制竞争。
第五章的主题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头十年建立庞大的自给系统。十九世纪五十十年代是修建铁路和铁路成为第一批现代工商企业的时代,十九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是协调和竞争直达运输的年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则是建立庞大自给系统的年代。完善内部组织以及协调直达运输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的事务,而建立庞大的自给系统则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高层经理决定着企业的长远目标,并分配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资源。他们既包括以铁路为终身职业的经理人员,也包括投资铁路的企业家和金融家。投机商古尔德对美国铁路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影响。他迫使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建立第一个跨领域铁路王国,使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转变为一个庞大的系统,促使西部个大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采取扩充与合并战略。
随着庞大系统的完成,价格制定、战略规划和投资决策已经相当惯例化,铁路也因此也一直保持着独具形式的高阶层管理形态,铁路的管理日益官僚化。管理层次的晋升愈来愈重资历而不是才能,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才能晋升到部门的最高职位。由于铁路需要庞大的外来资本,因而大多数公司董事会的金融家超过了经理人员,但经营事务、制定战略规划主要由经理人员完成,所以美国铁路企业仍然是经历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纯粹的金融资本主义。
第六章的主题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在美国,铁路是基本的、成长迅速的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的中心。铁路是架设电报和电话线的现成通道,导致了现代邮政系统的形成,铁路公司也经营了几乎全部的国内轮船航线,铁路车站成了新兴城市运输系统的中心点。其他形式的运输和通讯系统提高了产品、旅客和信息流的速度和量,它们的经营也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的形式。由于相比铁路而言它们的交易量少而单一,因此其他运输和通讯行业的经理人员通常采用铁路的管理程序而不再另创新的一套。采用新技术的运输业和通讯业均以现代工商企业的形式经营,由职业的中层经理人员协调流量,而高层经理人员则负责分配资源。在铁路企业、城市运输企业以及电报电话公司中,高层经理在有关财源的筹措与开销问题上,与投资银行家共同作出决策。
第三部分——分配和生产中的革命
分配和生产过程中的革命主要是建立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上。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基本的基础设施得以形成,现代方式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以及管理他们的现代工商企业也随之出现,。由于每个加工单位每天的生产量和每个分配单位每天处理的交易量都大为增加。因而经营企业能够将他们的进一步分工有几个营业部门来完成。同时,前所未有的生产和流通速度,促成了几个单位一体化于一家企业之内。这些新的、多单位企业的经理,能比市场机制更有效地监督生产和分配过程,并协调流动于其间的快速且庞大的货物量。
第七章的主题是大量分配。分配领域中商业企业规模和活动的转变发生的十分突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传统的商业公司仍然在执行全国货物的市场交易和
分配功能;到十九世纪武士和六十年代,现代商品经销商接管了农产品的营销和分配。同时,经营全系列产品的批发商开始买卖最规格化的消费品。到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现代的大零售业百货公司,邮政公司和连锁商店开始进入批发业者的市场。所有这些大型营销企业都有相同的内部管理结构,它们协调农作物和各种成品的流通,把货物从生产者手中送到消费者那里。这种管理协调的办法提高了美分配系统的效率。现代的商品经销始于农作物的营销。铁路承担了谷物与面粉的运输,随着贮藏设备的建立和交易所的成立,谷物运送和营销的革命才算完成。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经营全系列产品的批发商已掌握了传统消费品的分配,这些批发商比任何早期的中间商经营更多数量的庞大业务。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批发商对美国销售业的支配达到了顶峰,但此时大的零售商也开始取代批发商的地位。他们直接从制造厂购买商品,并发展成与批发商同样庞大的销售量和更快的库存周。由于他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减少了市场交易次数,所以他们的管理网络具有更高的效率。
第八章的主题是大量生产。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出现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基本原因是技术。大量分配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组织的革新和改善,以及新型的运输和通讯方法。但大量生产除了组织上的革新外,通常还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这类大量生产技术首先出现在流体和半流体的加工处理中,在金属生产和加工业中在较为缓慢,不过一旦出现了这种突破,产量就会以惊人的数量增长。在这些制造厂里,为了协调生产出的巨大流量需要雇佣支薪的经理人员并发展出现代工厂的流程与组织。依靠技术创新,组织设计的改进和人员技能的趋于完善,生产一定产品所需的工人数减少,高产量工业很快就成了资本密集型的、能源密集型的和经理密集型的工业。
第四部分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
现代工业企业是把大量生产过程和大量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公司之内形成的。美国工业界最早的一批大公司就是那些把大行销商所创建的分配组织形式和同大量生产过程的工厂组织形式联合起来的公司。它们把高额通过能力的经济性和高速度的库存周转和庞大现金流量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第一批企业,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和扩张。通过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一个单一的企业就能制造和销售一个产品系列所涉及的许多交易和作业程序。管理指导的有形的手已经取代了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而协调着从原料和半成品的供应者直到零售店和最终消费者的货物流动。这些活动和它们之间的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把供应协调得更接近市场需求,能够更集约的利用劳动和资本设备,从而得以降低其单位成本。最后,所导致的高额通过能力和高速度的库存周转产生的现金流量,减少了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费用。
现代工商企业通过两种途径以达到某种规模。某些小的,一单位的公司直接建立它们自己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销售网络以及广泛的采购组织,并取得它们的原料来源和设备。其他的公司则是先行合并,许多小的单一单位的公司合并成大型全国性的企业。新合并的企业把生产管理加以集中,然后再向前或向后实行结合。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公司都是遵循第一条途径,九十年代,合并的途径比较普遍。到了1917年,结合的工业企业已经成为美国生经济中最有力的结构,美国一些主要的工业和整个经济都已经具备现代形式了。
第九章的主题是现代工业公司的出现。作者探究了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结合的原因。最早将这两种基本过程结合起来的工业家并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取经济效益,而是因为现有的销售商无法销售和分配他们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一类工厂由于采用新机器新技术而是产量急剧扩大,它们现有的销售商已经无法迅速卖出它们的产品,于是这些制造商经由批发商分配它们的产品,但负责协调从工厂到客户的产品的流程。第二种类型的生产者要求特殊的分配和销售服务,如易腐坏产品加工厂冷冻技术和温度控制技术;制造新型复杂昂贵机器的工厂需要提供安装、修理等特殊的销售服务。因此现有的销售机构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便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多单位销售组织在国际国内设置由支薪经理领导的分支机构。
第十章的主题是经由合并的结合。作者首先指出美国的制造公司是通过两种法师扩大规模的:通过增设销售和采购机构,或者通过合并。前者体现了纵向结合的政策,目的是通过协调几个经营单位的工作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加利润。后者是横向结合策略的表现,,目的是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
作者特别说明,在回顾沿着合并途径前行的企业历史是,有两点是必须记住的。第一,具有全国性规模的合并企业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铁路和电报网络充分营运之时,铁路减少了运输上的障碍,电话和电报使地理上分散的经营单位实现集中管理。第二,在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通过之前,横下联合是不违反联邦法律的。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首先由卡特尔转为合法的合并者的只有极少数的制造厂商。六家成功的托拉斯成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把生产集中并进行改革。在这个十年中成功的合并者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却都是运用新的、合理的管理方法的先驱。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合并企业的数目迅速增加,许多合并企业创立的目的是作为工具维持价格并安排生产。随着政治和法律的发展以及工业股票市场的扩大,九十年代出现了两次合并高潮并迎来了全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合并运动。成功的合并企业都做到了合并生产、管理集中化,记忆建立自己的销售和采购组织这关键的两点。这些企业通过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的结合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从而能过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结合的完成。1900到1917年间,企业合并成功和失败的样板才刚刚出现,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工业企业成长的多种方式已经非常清楚了,技术和是市场对公司的限制变得明显。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紧跟在合并运动之后的调整时期已经结束,成功的合并企业已经站立起来,失败的则遭到淘汰。现代工商企业支配了美国的主要工业。现代美国工业生产和分配所采用的一套基本的制度规定,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性的经济部门,支薪经理已经取代了单一单位公司的老板。在资本密集型和高耗能工业中,由制造厂商来管理并协调产品流程。在劳动密集且耗能较低的工业中,大的经销商和零售商来协调产品流程。在这两种情况下,管理上的有形之手都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管理和协调者日常的生产与分配。作者认为企业家才能、资本可得性和资本市场的性质,特定立法形式的公共政策不是决定美国工业规模和集中化的原因。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是一场更带根本性的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