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钢琴协奏曲
篇一: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听后感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一一 ~二○ 一二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课程编号
学 号
2312002202 2010040293 课程名称 姓名 钢琴作品赏析 黄崇哲 专业年级 主讲教师 评分 10级管理学院电子商务
题目: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肖邦的一生比普通人们要短暂得多,但是他从小表现出的非凡艺术天赋,以及后天不懈的努力加上对生活的感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很多都受到家乡波兰人文地域方面的影响。自小经历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由此领悟到的生活真谛自然不同,给他一生的作曲中带来的影响肯定是很深远的。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即《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这部作品的听后感,一起感受这部由深受波兰民族文化熏陶的肖邦作出的协奏曲,一起探讨其中究竟蕴含有着怎样的浪漫和爱国情怀。
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在19岁时谱写下来的,风华正茂的肖邦当时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以及自身不俗的钢琴演奏能力,受到不少女性倾慕者的青睐,可是肖邦唯独对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声乐的女同学Konstanze很有好感,逐渐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情愫,只是肖邦苦苦暗恋却是始终不敢向其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然而正是这种羞涩的暗恋情怀,肖邦在临别之际,将全身浓厚的爱恋热情投入到这首钢琴曲的创编中,想把过去的那些美好爱恋时光留在脑海之中。所以,在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带领下,我尝试着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寻找属于他美好曼妙的初恋时光。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庄严的快板,开篇由小提琴引入,奏出一个个下行前进的音调,构成了一支奇特的旋律,小提琴的曼妙演奏像溪流般慢慢流
淌着但又蕴含这激情等待着随时的迸发,正如肖邦未撞见初恋情人之前,内心的平静但又不乏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而当他第一眼看到Konstanze时,心潮澎湃,此时那种轻盈的旋律转瞬之间荡起了犹如山谷内传响流水轰鸣声,这种热情正是肖邦内心激起的对女孩的仰慕追求之心。接着,小提琴演奏出来的由缓慢柔美到快速跳动的乐句,带着整体音乐攀升向第二主题。双簧管吹出轻柔悦耳的旋律,有时和弦乐交响配合,有时与整个乐队一起共鸣,正如这种曼妙情怀始终贯穿肖邦忐忑不安的内心,对暗恋之人心中那种缠绵不已的思绪,心中忽而欢喜忽而忧愁。而此时钢琴倏然响起,整篇乐曲的主要部分终于跃升上来,这一第二主题不时带着第一主题的旋律进行畅想,之前管弦乐演奏的一些曲调由钢琴弹出竟是如此非凡,一个广阔的世界有钢琴的独奏展开。不得不佩服钢琴演奏家朗朗,他把肖邦心中那股细腻的情感通过演奏逐渐地传达出来,那种行云流水的演奏技巧,以及适度把握的力度,把钢琴上的每一个音符串联起来,向听众展现了肖邦内心世界的起伏,接着琴声渐缓,管弦乐再度上前奏出第一主题接着钢琴独奏开始,这段乐曲十分明朗,是年轻的肖邦在经过一系列内心的活动后,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番番对爱情的幻想,幻想之后是稍微冷静下来的理性思考,钢琴又独奏出心中的不安,略带点沉闷,略带点忧愁,但又有着一股作曲家天生拥有的想像色彩。最后整个乐队交响,所有情绪喷薄而出,内心终于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章是广板,这个乐章将集中体现肖邦对女孩的深深爱恋,随着钢琴音符时缓时急的出现,这份爱恋慢慢地向听众倾诉着,小提琴的揉音做为背景乐衬托出明朗的钢琴声。年轻作曲家不断地描述女孩的美丽动人,内心不时传出的渴望爱情之意融于琴声中。在中间部分,肖邦倾尽心中所有热情,运用钢琴的演奏开始了内心酣畅地渲泻与倾吐,钢琴琴键在演奏家的灵动敲动下,传出了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声响,开始在心中建造出一个属于自己和女孩的世界,想像着一起生活的美好日子。这个时候再现的爱情主题,一往情深,钢琴明晰地传出作曲家当时心中的思慕之意,但却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而略微带些低落。但是大管此时的响起,与琴声相
呼应,即使对琴声进一步的修饰,也是在带动着琴声想着更深层次前进,就像作曲家不安的内心得到了一些爱情真理的洗刷,单恋着而不放弃继续坚持。当钢琴演奏的爱情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喃絮语中结束时,突然一个强劲有力带着浑厚力量的低音,带出一连串渐行渐缓的三连音,乐曲的主调向上攀升,最后余音缭绕在演奏大厅中,也回荡在听者为肖邦构建的爱情世界里,肖邦内心逐渐浮现出女孩的曼妙身姿,回味无穷。
接下来便是进入了第三乐章甚快板,开篇最明显的钢琴演奏将本乐章古典回旋曲式的演奏风格清晰的表达出来,听过肖邦其他作品的人就会知道,肖邦这段乐章的作曲中包含的还有对家乡波兰的热切喜爱的情绪,钢琴跳动着奏出波兰玛祖卡圆舞曲的主题,把上两个乐章中对爱情的缠绵不休的主调带到了属于自己家乡更加广阔的生活天地,这不仅是内心对那份执着爱情更深的表达,也是对家乡的思念。正是这两者的融合,才有了第三章,在弦乐抑扬顿挫地不断反复演奏中,钢琴带着些许强势的意味演奏出第二主题来。不断跳动的音符引来回动的音调,渐渐的将家乡玛祖卡舞蹈那种热情澎湃带给听众,作曲家想要用内心那股深情感染演奏者,同时也是感染听众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宏伟壮大的管弦乐队演奏嘎然而止,玛祖卡曲调的响起带来钢琴的美妙而华丽的一连串演奏,蕴含着作曲家对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毫无疑问,那种苦恋的情怀逐渐升华,在结尾处由肖邦心中对民族的热爱包含其中,这首协奏曲在玛祖卡舞曲独特的三连音节奏型行进中,穿过黎明前的黑暗,走向了F大调,最后那攀升的琶音在管弦乐队激情演奏下,一举迈向整部协奏曲的最高点,给人们带来的是冲破苦恋后的明朗,对家乡民族的热烈情怀,整曲在这种欢快热切的氛围下结束。
不得不说,这首扣人心弦的协奏曲不时出现的一些悦耳动听的主题,无论是包含着年轻肖邦对女孩的热烈之情,还是心中那股爱国主义浪漫情怀的体现,都让听众得到一番非同凡响的听觉享受,加深了世人对肖邦生平的认识以及其他作品的理解,称得上是一首荡涤心灵的好曲子。
篇二: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记肖邦的初恋协奏曲
——听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有感
摘要: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
关键词:玛祖卡舞曲、爱恋之情。
正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美的传承正式依托于生活实践本身的延续性。”而当初正是因为肖邦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在华沙音乐学院学声乐的女子,而又苦于不敢当面倾诉,才创作出这样一部饱含爱恋之情、引人共鸣的著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是出生于华沙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当时波兰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波兰人民依靠着坚强的民族意志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而正是因此,波兰鲜明的民族特性对肖邦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年轻时还在波兰就创作的、深深烙印着波兰玛祖卡舞曲痕迹的协奏曲,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肖邦也就再没有踏入过祖国的土地了,所以,可以说这首曲子是他离开祖国时献上的临别礼物,也是肖邦最纯粹美丽、没有融合法国艺术风格的作品了。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比e小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还要早,是他运用大型交响音乐体裁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尝试。而这部作品的情感来源就要追溯到1828年,肖邦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康斯坦莎·格拉特科夫斯卡(Konstanze Gladkowska),很快他便爱上了这位女子,可惜腼腆的肖邦因为不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情,只能将这份感情化作旋律,谱写到美妙的协奏曲当中。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进行了这一作品的首演,并于同年10月11日在离开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莎同台演出(虽然演奏的是《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一作品尚欠成熟,但却是肖邦对初恋之情纯粹真挚的诠释,全曲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对爱情的憧憬,宛如一首热情、美妙的抒情诗,扣人心弦、令人禁不住一同遨游在爱情的幻想之中。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份情愫并没有开花结果,最后肖邦将这部协奏曲献给了德尔芬?波特卡伯爵夫人。
也许是因为鲁宾斯坦也是波兰人,由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最能将音乐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的一个版本。结合了肖邦的生平和作曲背景,我对这部长达大半个小时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乐章是f小调、4/4拍的快板,伴随着指挥棒的挥动,首先听到的是小提琴柔和的旋律,继而引起全乐队的爆发,乐队通过起伏的旋律表达出情感的热烈与奔放。这一段,乐队将第一主题呈现了出来,紧接着又由双簧管奏出第二主题,经过小提琴的接奏、乐队的一段绵延的过度,钢琴家落指的第一个音,便把观众从刚才的思绪中拉了回来,让人眼前一亮,随着黑白键上跳动的音符一同进入属于钢琴诠释的感情世界中。虽然在这一段,弦乐显得较为逊色,但其淡淡的若隐若现为钢琴细腻的演奏渲染出一份宁静的氛围,让人不得不沉醉在琴声编织的舒缓柔美的冥想中。渐渐地,钢琴的情绪上升,又再次引出第一主题,如此地经过几次旋律起伏,两个主题相映成趣。最后第一乐章在管弦乐在有力的旋律中结束了。
第二乐章是降A大调、4/4拍的广板,被大家称为是“康斯坦莎的音乐画像”,李斯特认为“整个乐章是完美的典范”,而肖邦也在友人的信上提到他在创作的时候,“心里是想着她的”,可见,爱情所迸发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这一乐章的开始是弦乐与木管乐的交流,像是低声诉说着这份细腻而深刻的感情;接着钢琴便将这份低诉从深处拉向了清新的抒情中,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禁沉醉于当中,弦乐作为背景很好地勾勒着这份真挚的爱情,如幻影般穿梭在观众的耳际边。一段情感的倾吐过后,钢琴又用时强时弱的旋律构筑着肖邦心中的只有自己能读懂的爱情。接着,再现了这份爱情的主题,舒坦而宁静;最后在一个平缓的上行旋律中结束,趋于平静。
第三乐章是f小调到F大调、3/8拍的快板,是肖邦早起作品中将波兰玛祖卡舞曲表现得最明显的乐章,其独有的三连音接奏贯穿整个乐章,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玛祖卡舞蹈的热情,仿佛看到了波兰男子在踏步,女子在击掌。这个乐章与前两个乐章稍显不同,一开始较为欢快和热烈,将人从缠绵的爱情带到了更加宽广的世界中畅游。钢琴与乐队相互交融,在弦乐的演奏下,钢琴再次奏出了第二主题。最后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玛祖卡的音调引出钢琴,继而在第一主题后欢快热烈地结束了最终乐章。
虽然,我不一定能很好地读懂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深刻,但他通过旋律所传达出的感染力着实让人感动和赞叹。
篇三: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1830年,春天来了。树上的嫩芽已经开始萌发。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的,清絮。在华沙泥泞的街道上,肖邦对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的名字。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的脸颊泛起红晕??
1928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的姑娘。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年轻的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的爱恋,谱写到美妙的钢琴音乐中。
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昨天的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
肖邦所说的钢琴协奏曲,是指他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但,写作在这以前的,是《f小调第M钢琴协奏曲》。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的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的作品。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
或许由于惴惴不安的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的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
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
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的一个优美的乐句犹如奇妙的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的身边。柔和的双簧管奏出温煦的旋律。平静的音响,时与弦乐低语,时同乐队全奏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并纳入这个柔美的段落中:
登场的钢琴,显示出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高超技艺。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华丽的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的音响世界。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加上钢琴键盘上不尽奔流的音符,使展开部变化出丰富的神情,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求。第一乐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寄托了作曲家对少女康斯坦茨娅缱绻的深情。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已经有了我的理想,或许这也使我不幸。半年以来,我不曾和她交谈,可是我忠实地听命于这初恋之情,并在夜梦中见到她的情影。我的协奏曲的柔板乐章是对于爱情的忆念??”
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种空幻的自我絮语。但,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这个主题便幻影一般隐于钢琴闪烁的音响光辉之中,统丽柔美的曲调,象是黑发碧眼少女,地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诗人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
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得以酣畅地渲泻与倾吐。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那时强时弱、时涌时敛的音响,筑成了肖邦心灵中一座充满春意的爱情水晶宫。
再现的爱情主题,依如呈示时一样,由钢琴明晰地卖出。但大管同它的亲切对话,似乎给了单恋作曲家一丝慰藉。钢琴的双音,犹如星光闪烁在夜色浓重的天幕上。
爱情的夜曲正要在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结束。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恋人的袅袅丽影。
苦涩而柔美的爱情小夜曲余音未绝,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欢舞行列。这不是对于无望爱情的规避,而是将恋情融于热。清舞蹈之中,借以得到酣畅的抒发,并表达出作曲家对于生活,对于祖国大自然的挚爱。
肖邦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一次,他同父亲路经一个酒店。里面的提琴师正奏着马祖卡和奥别列克民间舞曲。幼小的肖邦为这些清新的音调所震憾,竟在窗前止步。他不顾父亲的催促,直到乐声消逝,琴师停弓,才离开窗前。
这部协奏曲的终曲乐章烙印上了肖邦终生喜爱的波兰民间音乐的痕迹。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式的主题,把人们从缠绵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引来回动的音调,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置身于马祖卡的节奏之中,真是心花怒放。浑身上下的血液在筋脉里流动得更加奋炽。马祖卡乐声起处,顷刻之间,民间舞手便围了一大圈,成双结伴分两路跳将起来。大圈圈散成了许多小圈圈,每一对都单独旋舞,好象太阳裂为无数个行星在空中滚动,又象是新从巢里飞拥而出的蜂子,正等待着它们的‘蜂后’。”
宏大的管弦乐队要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音流。作曲家抒发出对于民族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早期作品,虽有某些纤弱矫饰之处,但清新明快的意境,热情蓬勃的活力,使作品奏响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纯真的心声。其中不仅有对初恋少女的痴情,也蕴有肖邦成为波兰民族骄傲的最初的萌芽。正如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说的:“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在内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篇四: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暗恋物语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我感
题记:用燃烧的激情谱写美丽的乐章,用不息的生命演绎浪漫的诗歌——波兰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
寂静的深夜适合听肖邦,沉静下来才能体味到那些细腻的呓语。这曲《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凌晨走进我的世界的,曲中流淌的深情犹如这个夜晚,浓得化不开。
在肖邦创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二首f小调创作于1829年,而第一首的e小调则创作于1830年。不过《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比《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较晚出版了3年,所以早一年完成的这部协奏曲便被排在了后面。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随后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了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我认为这两首协奏曲是肖邦最纯粹美丽的作品了。
众所周知,《第二钢琴协奏曲》是部“爱的交响乐”,肖邦创作它时正值19青葱年华,他也曾直言这部作品“是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的”。 1829年5月,肖邦自费去维也纳安排出版少年时期的作品,与此同时在卡特那特剧院上演了他由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二重唱改编的《把手给我变奏曲》(op.14)。他独特的波兰风格无疑带给了维也纳人好奇的新鲜感,他自信而满足地回到波兰。当时,肖邦还在华沙音乐学院进修,就在那时,他遇见了《第二协奏曲》的女主人公——歌唱音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莎,肖邦暗中爱恋上了她。这位生性敏感多情的“钢琴诗人”幸福地翻开了他爱情史诗的第一章。十七八九的少年,哪个不曾品尝过暗恋的苦涩与甜蜜?此刻你是否想起那年偷偷喜欢的那个男孩或女孩?就只是默默地小心翼翼地揣着这份好感,或是和三两密友分享,却不愿被那个他(她)看穿心事。暗恋也许是爱情里最美的样子,它干净而纯洁,因为不曾拥有,也无谓变形和失去。所有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孤单心事,在心底最深处永远地以当初最美好的模样存在。
临别之际,肖邦用浑身的恋爱激情创编了这首协奏曲,珍藏在心田深处美妙的回忆里。这丝情愫并没有开花结果,青涩的肖邦不知如何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意,康斯坦莎也对肖邦笨拙的示爱反应冷淡,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暗恋,这部乐曲才更加地动人心弦。
协奏曲第一乐章由小提琴庄严而优雅地在我面前拉开帷幕,这是一支从容、悠扬的旋律。和
声部分纯朴自然,焕发着青春的光辉,强调出生活光明和美的一面,其崇高、优雅的意境令人神往,其中掺杂的几分忧郁音调,纯属青年人浪漫的想象。钢琴一进入就散发出了晶莹剔透的光彩,一路洒下“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主题被轻柔的奏响,欲说还羞地道出心事。很长一段时间内,弦乐的声音几乎完全听不见,肖邦似乎生怕乐队打扰了他的“表白”,固执地命令钢琴一个人独自吟唱。此处不仅可以看出“钢琴诗人”的名副其实,同时也显出一个刚满19岁,对和声,对位法、配器法不甚精通的音乐家在管弦乐写作上的稚嫩。但这种稚嫩不正很形象地表现出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他的懵懂,不谙世事,笨拙木讷吗?
如果说第一乐章还隐约透出青年肖邦的不成熟,那么第二乐章绝对是个完美的精品。李斯特曾经评价第二乐章说:“它所表达的意境有时光芒四射,有时充满柔情的忧伤。”“整个乐章乃是完美的典范。”肖邦用这个乐章为康斯坦莎画了一幅音乐的画像,水滴般的音符一会儿像是斑斓闪烁的睫毛,一会儿又呈现出姑娘春水似的水灵,一会儿又给四周的空气染上朦胧的色彩。在给朋友的信中肖邦承认,在创作这个小广板乐章时“心里是想着她的”,所以乐曲中浸满了甜蜜的罗曼蒂克。在短短不到一百小节的乐章中,肖邦在倾诉着纯真的爱,对幸福的渴望却羞于表达,化作乐思在几乎透明的琴声中流泻,编织着一幅幅瑰丽的梦。乐章的基本主题在弦乐器组与木管乐器组短短几小节的对答式引子之后,立即由钢琴奏出。这是渴望爱情的真诚表白,是内心的深情流露,它的旋律进行深具作者的风格特点,装饰发展的手法丰富多样:开阔的琶音乐句,常用音阶式进行(包括半音阶)或震奏(同音反复)相交替;旋律的别出心裁的装饰,往往接上流畅如歌的咏唱,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在扩大表现手法方面的探求。
乐章中段情绪出现转折,音乐从深情的幻想转为热血沸腾的激情。这时弦乐器组提供的震音背景,气氛多少有点神秘和紧张,而钢琴的一些宣叙调式乐句,则成为作者激越的恋情的奔泻,掀起一个情绪的高潮。高潮过后,结尾又回味了开始的柔情似水的主题,仿佛梦醒后又把梦回忆了一遍,美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她就在身边吗?还是守着梦幻再次入睡吧??短短的乐章就像品味一颗酒心巧克力,两头甜甜的,中间包裹着浓烈的激情,实在魅力无穷。
舒曼在评论肖邦协奏曲的文章中,曾经谈到的,关于肖邦早期作品深具的那些民族特点,在这首协奏曲的最后乐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第三乐章是舞蹈性的,琴声的气息中隐约预示着翩然其舞的冲动,但不是维也纳的华尔兹,而是波兰的玛祖卡。少年时期的肖邦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影响和波兰爱国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后,常去乡间领略波兰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聆听优美的波兰玛祖卡舞曲,他深深地为波兰舞曲庄严而欢愉
的迷人魅力所吸引。在过度到玛祖卡的几小节中,弦乐突然变得极为抒情柔和了,是不是刚才的梦还残留一丝温情呢?之后的节奏与旋律仿佛把一个节日中的波兰民间景象完全展示在我的面前。摇摆的节奏,高昂的热情,是波兰男子踩着节奏的踏步声,是波兰女子的击掌声,时不时流苏般光洁华丽的独奏是狂欢后“不知今昔是何年”的空渺。长号庄严地引领,钢琴的琴键踏着舞步,这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是久久不愿散去的梦境,还是不由自主对爱情的渴求与期待?
肖邦后半生遭遇了波兰亡国之痛,旅居异乡,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此抒发他的思乡情、亡国恨,和渴望革命渴望复国的情感。而这部作品中并没有这样沉重的色彩,让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属于青春的甜蜜气息,像是“钢琴诗人”的一个美梦。梦中的人啊,如果我有翅膀,我会飞到你身边??
篇五: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钢琴协奏曲
古典音樂史上最優美的钢琴协奏曲
精选集介绍: 收缩
专辑曲目
老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F大调钢琴协奏曲》
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待补)
专辑乐章欣赏
1: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这首钢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吸引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以《第一钢琴协奏曲》最为出色,最常演奏,是众多同类作品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名曲之一。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分别由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和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费拉斯主奏,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拉扎尔·贝尔曼(Lazar Bermen , 1930) 是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
法国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为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
卡拉扬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
卡拉扬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在指挥台上卡拉扬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卡拉扬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乐章欣赏:
I. 不太快的和极其庄严的快板—生气勃勃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II. 朴素的小行板—最急板—初速(Andantino simplice - Prestissimo)
III. 火热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第一乐章:
宽广伟大的情怀 , 生命充满自信与坚毅的精神 , 带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精神。
乐曲一开始的导奏,用铜管吹出四音的下行动机 ,引出乐团的旋律,钢琴以一固定音型在旁做伴奏, 乐团完整演奏整段旋律之后,再由钢琴复诵一次, 乐团以拨奏搭配钢琴的歌唱,这一段旋律的声响展现一种夸张,不细腻的生命又充满活力的感觉 。 旋律唱过之后,句子越来越不完整,仍然以四音下行做为发展,音乐中缺少轻巧典雅的个性, 反而表现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美。慢的四音下行快的琶音上行互做,持续做一小段的发展。 不久 主题重新再现,由乐团演奏主要旋律 ,钢琴运用装饰音修饰四音动机作为新的伴奏方式 , 主题过后的发展以弦乐群的柔和音色与钢琴的细碎装饰音作配合,同一乐句展现不(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第二钢琴协奏曲)同风貌, 当整体安静下来之后,法国号声响响起与弦乐的拨奏引出钢琴的独奏,再经过木管群的和声 ,乐曲才正式进入呈
示部。
由于导奏的音乐已经带给听者很强的震撼力与深刻印象,呈示部的主题显得有些无力感。 主题一并无完整的旋律性,而是由一些短音如装饰般的组成,钢琴之后木管再演奏一回, 然后钢琴与木管互相搭配发展一段音乐,钢琴由低音部往上爬升出现一段显著的节奏, 不久被木管以切分音节奏干扰着,这也意味着主题一的结束,准备进入主题二。 主题二带着抒情缓慢的步伐,从木管声中吹出带着切分音节奏的乐句, 事实上这在要进入主题二之前的衔接段落已经事先预告切分音的讯息。 木管之后钢琴再重复一次并延伸至另一部分,弦乐群拉出一段摇摆特性的乐段, 但是短短的一小段,钢琴以切分音的短句来干扰这摇摆的音乐,最后钢琴占上风再度弹出鲜明的切分音动机来。 钢琴唱了两次之后延伸,声响逐渐走向激动、热情的宣泄,再度感受到导奏的强烈风格。推向高点后, 只留下钢琴部分,这时钢琴将情绪缓和下来,收敛放开的情绪,逐渐归于平静。
在平静中唱出了发展部的音乐,发展部的素材通常来自于前面主题的一部分, 一开始的摇摆音型即来自主题二的中间部分,在摇摆声的背后有低音弦乐器 的无形衬托,原先幽暗的摇摆声响突然转换成明亮的长笛声,钢琴也以如流水般的声响搭配,再来法国号进入与长笛对谈,你一句我一句地。不久不同乐器组合豋场,是弦乐群与木管群的对话,由慢速逐渐变的紧凑,音乐也在此乐段中推升至高点,在高点处交棒给钢琴,再由钢琴把情绪带向和缓平静,钢琴在此做一段 独奏 , 像是装饰奏般的独白。整段音乐沉淀下来,只有钢琴声,但是琴声中双手不协和的乐句又再度挑起情绪的反应,一声定音鼓想起 , 乐团随之跟了进来,成了乐团与钢琴的对话,又是再次的情绪起伏,在铜管声中缓了下来,但后面又是另一段起伏的起点。 由发展部的前引带出再现部的主题,这里出现的主题只有呈示部主题一后面 的一小段,钢琴带着浓浓的节奏感与弦乐的拨奏,并不是整体将主题重现。 主题二与呈示部大致相同,歌唱旋律的乐器分别是单簧管、乐团再交棒给钢琴。 结束句持续呈现一种上升状态,推向高点,经过几个和弦的声响,带出钢琴的装饰奏, 但是这段装饰奏强调的是抒情性的表达,少了炫技性的演出,出现一段像李斯 特的钟声模仿,仔细聆赏装饰奏的乐段,钢琴展现出情绪上的各种波动起伏 。 钢琴的两音带着长笛吹出旋律 ,整体走向激动的情绪,钢琴与乐团间的协奏风, 让音乐在激烈热情中做结束。
第二乐章:
慢板三段体 A B A Coda 在宁静的氛围里,由拨奏声开启,不久,加入长笛独奏的一段旋律,显的孤寂,唱过一遍之后,由钢琴替代长笛再演奏一次旋律,但是钢琴声有弦乐群的陪伴,声响变的温暖,之后又加入法国号的呼应,法国号说着钢琴乐句的后半句, 如影随形地,这是第二乐章里最主要的旋律 A的重要段落。在A段里可分成a-b-a 三部份,因为中间穿插着一段与抒情曲调全然相异的部份 。
中间段落音乐自由许多,自由之意就是句子不完整,可分成几个部份,前半段木管吹两个音下行,钢琴再做一次模仿,但是这回多了一个音 (2 + 1),接续部份仍由木管先演奏一段旋律 , 再接棒给钢琴重复一遍 , 但是钢琴的重复多了一些音符做装饰,在本质相似下却多了一份美感。乐句该结束时钢琴仍然持续进行着,不久法国号悄悄地进入吹着一段悠扬旋律,响应的是木管群轮流交替唱着乐句的一小部分,背后的钢琴声持续不断地。 木管声响消失之后,再次留下钢琴声的衔接段落,这时候和弦变换做转调,预备回到开头a的旋律。
回到开头旋律时,已经不见先前的孤寂感,豋场当主角演唱主题的是大提琴, 钢琴随侧用短音符的音型作伴奏,心情与开头的长笛吟唱完全不同。一次的歌咏旋律是不够的,钢琴大提琴退居幕后,迎出新主角单簧管演唱主题,钢琴伴奏改变,大提琴用新旋律与单簧管做对位,不同的配器带出多样的风情。
钢琴突然带出一段全新风格的段落,有点炫技、快速、跃动地且毫无旋律性,但是以此风格的钢琴持续地接出一段有节奏律动感的旋律,此时律动胜过旋律性,不久又回到先前的跃动音型,一声和弦重击下来,钢琴开始一段如装饰奏般的乐段,音乐有点类似印象派的音色表现,钢琴主导着这一大段,也是一段过门,专注钢琴声音引导你最后的段落回到A。
A段的再现,配器上与前面不同,钢琴主导,加入颤音,再一次时由 单簧管吹奏旋律,钢琴以颤音与弦乐
的拨奏配合,法国号也适时加入,最后不断重复旋律的开头乐句,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结束了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A B C A B C A D Cadenza Coda 此乐章带着浓浓的舞曲风格,国民乐派作曲家通常会在终乐章加入舞曲风, 表现自己的民族特色,柴可夫斯基采用斯拉夫民族的舞蹈节奏,强烈粗犷兼具的特性。 一开始乐团短短的引言,带出钢琴的舞蹈律动性(旋律性不强),背后有弦乐群的拨奏与它搭配,时有管乐器的穿插,不久乐团接替奏出强烈热闹的旋律是 B 段,有庆典气息,乐团之后交给钢琴做发展并预备衔接下一段。 前面热情的两段落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弦乐群优美的旋律,很典型的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线条。演奏过后交给钢琴更热情的覆诵一次,再来钢琴运用音型作为一段衔接,准备回到开头的A段 。 A段的再次出现,钢琴弹奏着强烈的节奏,乐团中的管乐以不协合又毫无次序的穿插其中,短短几个小节之后,出现第一乐章以短音为主题的片段,钢琴与弦乐对话般的唱着,顺着这样的情绪一段小小的衔接。热闹的B段再现,仍然乐团先钢琴后的顺序, 顺序接出的是优美弦乐群的C段,弦乐群与钢琴的乐句都简短许多,后面仍然是以音型为主,让钢琴与乐团做呼应的衔接部分 。 钢琴又再度地弹出舞蹈律动性主题A,接续的段落没有显著的旋律,钢琴先是音阶来来回回地,声响逐渐的爬升,带出的音乐并非热闹的而是许多小片段的拼凑,利用先前主题的一部分来做为发展素材,弦乐群的高低声部与木管群的搭配,将音乐推升至高点。钢琴由此接棒,演奏一段很炫耀技巧的段落,长度不是很长,乐团进来与钢琴合奏一段如合唱般的旋律,此段旋律是前面C段的主题,只是将它改装成如同赞美诗般的歌咏形式,展现出一种永恒的胜利,也是一股煽动群众情绪的力量, 后面整体带着典型的协奏曲竞奏风,一直向前推进,冲向终点做终结
2: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本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 ”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
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了。
2 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的写作。 我们可以在此对本部作品的音乐性格、音乐思维等诸多方面先做一个综述,的确,作为音乐历史上不可忽视和不可遗忘的作曲家和作品,各种人从各种方面对这部协奏曲进行过多方面的评价,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综合了李斯特的强烈的钢琴风格传统以及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咏唱性和质朴的情绪表现力…… ”,这段文字从音乐风格角度概括了这部协奏曲的总体风格特征,并且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拉氏在音乐上的“继承性”特征,又如“……此时正值俄国**前夕,整个俄国正处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下,好似一座监狱,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不满和苦闷。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困惑、绝望、看不到出路的忧郁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 ”,这段文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氏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另有一些文论中将全曲的风格定位于“浪漫俄罗斯经典忧伤风格 ”。在笔者看来,上述对于此曲的风格特征的概括均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对于此曲概括之外,还可以认为这是作曲家一种心理上的苦闷、悲哀的宣泄,因为音乐毕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时,这些有关音乐表现力上的形容词或者说用于音乐分析上的某些词汇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对于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情绪特征的概括;同时,作曲是一个非常主观意义上行为动作,在今天我们分析这部作品当然应当站在一个历史、宏观综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分析中获取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意图。
4: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之后的八、九年后,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又完成了钢琴协奏曲的第三首,这首d小调协奏曲在纽约的首演指挥是马勒。这部协奏曲的钢琴部分以难度高、技术上不易驾驭而著称。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第一乐章,就是影片的主题音乐,别小看了简简单单的轻轻的琴声,这可是此作品最难弹的部分,又要速度,又要感情,而且,根本感觉不到这需要感情。
第二部分,由乐队上来引出一段思考,然后钢琴分段“讨论”,也就是狂想曲。很是有趣,也是不错的慢乐章,这倒给人一种遐想了,慢乐章真的很慢,到了后半段,钢琴开始发力,你会感觉在听进行曲,钢琴一下子就变铿锵了,乐队适时的融入,产生了高潮。又使美丽的过程吧!一下子进入快速的末乐章。而且是渐进的,越到后来越快。你是不是发觉了,钢琴还是这么风光有劲?我也是很佩服演奏者有如此深度的激情。又一下子,进入了高速的华彩,然后一个缓冲,又是一个高潮,真的,我觉得第三乐章是最有激情的,让我想起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十八段,钢琴乐队同时发出激情四射的音符,全曲在热烈的共鸣中结束。它的震撼力不亚于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可以看到,作品是有很浓烈的浪漫气息的,但是却遵循了古典主义“快-慢-块”的曲式,上下连接还是很紧凑的,真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也的确比第二钢琴协奏曲耐听。
想必由马勒指挥的纽约的首演一定是十分激动人心的,拉赫玛尼诺夫对马勒极为敬佩,因为马勒坚持管弦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