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素材运用技法之十八】主题七:多变运用:2、青蛙现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1:46:26 作文素材
【素材运用技法之十八】主题七:多变运用:2、青蛙现象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之十八】主题七:多变运用:2、青蛙现象作文

主题七:多变运用:2.青蛙现象

 

【教师例说】

【内容概要】

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如果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跳出锅外,因为它还能够适应水温的变化。温水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提高到青蛙无法忍耐的地步,它已经来不及了,没能力跳出锅外了。相反,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锅里,它会迅速跳出。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的一个著名实验。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和没有立即往外跳的迫切动力,最后被热水煮熟而不自知。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的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内容品读】

青蛙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阻碍堵住了四面八方的通口,人往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找出一条活路来;等到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甚至顾盼自雄的当儿,结果反而阴沟里翻船,弄得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适用话题:安逸、自满、适应性等)

【多变运用】

一、安逸

安逸的生活环境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进取心。要避免出现“青蛙现象”,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管你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要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没有人愿意成为“温水青蛙”,但实际上还有不少人在贪图安逸、满足现状,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古语说:“不进则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生活的安逸,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就会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要谨记温水青蛙的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

二、自满

自满会使人缺少继续求知或工作的动力,不思进取,一旦自满,就会限制了自己进一步提高的动力;一旦自满,成功的大门就会关得越来越窄。自满会消耗你的壮志雄心;自满会让你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而被别人超过;自满会让你去要求本不该是你享受的事物,自满会在一段时间以后彻底毁掉你。放进冷水锅里的青蛙满足于环境,放松了警惕,所以在水温逐步加热的时候浑然不知,等到觉察为时已晚。要避免做温水中的青蛙,最根本的是要消除惰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主动自我加压,始终保持拼搏奋进的锐气,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工作和人生,努力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步伐。特别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今天,从“温水”到“烫水”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为免受被“烫”之苦就得尽量缩短适应周期,善于“知不足而后学”,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适应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人要吸取温水青蛙的教训,避免自满情绪。

三、适应性

应该辩证地看待适应性问题。“适应”与“不适应”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交替变化、螺旋式上升的,人总是处于一种既“适应”又“不适应”的动态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我们应该适应的,比如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情的冰水,一次又一次地浇灭我们的生活之火、不断遭受挫折我们是应该适应的。但适应不等于屈服,我们要敢于和挫折作斗争,在挫折中奋起。青蛙被放进锅里,无论锅中是冷水还是热水都不是青蛙应该待的地方,所以青蛙应该奋起反抗。但是冷水锅里的青蛙适应了锅中的环境,不早做打算,最终失去了性命。所以,适应不等于屈服和迎合,适应的同时还要学会改变。

 

【实践活动】

根据【教师例说】的方法方式对下列两则材料进行“内容品读”和“多变运用”分析。

1.木桶原理

【内容概要】

“木桶原理”也叫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它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成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2.羊群效应

【内容概要】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只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还有更好的青草。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容易导致失败。“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而且这个行业中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羊也跟去哪里。

篇一: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展示理性的逻辑思维是对高中学生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说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在素材与论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素材和论点融为一体,增进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文章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例文引路】

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南方日报评论员

近期英雄事迹频出,继“托举哥”之后又出现了“夺刀哥”。广州海珠区南华西保安中队副队长黄兆景在街头制服劫匪、救助被劫持幼童,被舆论亲切地赞誉为“夺刀哥”。

如同当日寻找“托举哥”一样,找到“夺刀哥”也费了一番周折。同样如同当日“托举哥”一般,黄兆景也说了一番似曾相识的话:“我相信每一个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想出手相助,这没有什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一次又一次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这是很小的事情,没必要张扬。”面对别人的危难挺身而出,他们的义举让人感动;救人之后悄然离去,他们的淡定更让人心生敬意。更重要的是,在见义勇为的应对中,他们除了有勇气与胆量,还有机智和冷静。如果“夺刀哥”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反而因为一举未成而激怒犯罪嫌疑人,将人质置于更为危险的境地。但“夺刀哥”正确的控制手段,精准的判断时机,对现场的冷静分析,成就了这一值得赞颂、可圈可点的义举。

这显然得益于黄兆景自身特殊的工作性质,然而,这一义举能否普遍复制,却应当引起思考。解救人质,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瞬间,而两者的概率几乎相当。警方也提醒市民,在面对持刀劫持人质的情况时,不建议未经训练的普通市民出手,贸然出手可能会危及自身和人质的安全。3年前,带着“还我血汗钱”的横幅,陈富超爬上了广州市的海珠大桥,当时正值上班高峰。面对又一个跳桥的人,面对又一次交通大堵塞,正从桥下经过的赖老伯作出的选择令社会震惊,他爬上海珠大桥将讨薪者猛地推落桥下,致使讨薪者身上几处粉碎性骨折。这样的举动让舆论一时陷入两难,毫无疑问,见义勇为的前提应该是见义智为、量力而为,这是任何行义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英雄值得人们欢呼与崇拜,不仅是因为其救人的动机与勇敢,更因其行为方式的正当与恰切。

见义勇为者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是说,遇到别人的危难都要掂量做好事的成本、计较自身的付出。在一个社会中,正气越充盈,邪气就越少。“托举哥”、“凌志哥”与“夺刀哥”的相继出现,正让我们看到行善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淡泊与高尚,也同样让我们看到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上的正气与浩气正在凝集、团聚、喷薄而出。他们的出现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从而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积极向善。在看多了世间冷漠、人情冷暖之后,总有一种正气让我们不再退缩与麻木。我们不敢说“夺刀哥”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助人一臂之力的冲动。

世上总是好人多,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当感动不断涌来,我们感到欣喜,感到温暖。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的助人者,未必就不是他日的困难者,帮助,这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

每个人在面对别人危难时,心中都会有想法,会害怕,会犹豫,即便英雄也不例外,但只要坚守心中的善,我们便会多一分勇气,少一分怯懦。在量力而为之后,以正确的方式救人助人,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选自《南方日报》)

【精彩点评】

这是一篇时事评论文章,文章首先因叙带理,通过叙述“夺刀哥”的义举,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主旨有据可依。接着引用“夺刀哥”本人的话论证观点“冷静沉着才能真正成就一份大爱”。

作者亮出观点,后有从反面举例,把“陈富超救人”的事例和“夺刀哥”进行比较,分清是非,辨清优劣,使论点“救人需冷静沉着”更突出,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理例结合使论述是非清楚,观点突出,最后回扣主题。本文的最大亮点就是作者能有针对事例进行分析说理,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以理服人,在例与理的结合中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以使文章说理透彻,说服力强。

【素材展放】

1、傅达林《夺刀哥是见义智为的标杆》:在钦佩黄兆景夺刀的勇气与胆量时,我们或许更不能忽略这桩见义勇为个案另一个普遍性的价值:见义智为。“夺刀哥”勇敢与智慧并存。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值得普遍学习的榜样。在应对危机的见义勇为中,机智和冷静与勇气同样重要。但如果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勇气便不值得效仿。生活中不乏此类个案,有人冒着巨大人身风险见义勇为,致使自己做“无谓的牺牲”;有人盲目蛮干,致使被救助者遭遇更大损失。其实,见义勇为也是门“技术活”,需要行为

者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需要遵循最小损害原则科学作出利弊判断,还需要恪守法治底线。

2、练洪洋《“夺刀侠”的“大爱”》: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当正面无法打破劫持僵局、有吸毒前科的亡命之徒随时可能滥杀无辜的危急时刻,黄兆景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直袭凶徒,牢牢将其控制。没有一秒的犹豫,没有一分的恐惧,一位普普通通的保安大哥,以一个漂亮的擒拿,完成一次不寻常的壮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劫匪被拿下,黄兆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给街坊留下一个“条衫男”的背影,“大隐于市”。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更没有张扬,在这一刻,一位普通人的懿德、善念便在这一串简单不过的动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我们甚至无须细问“夺刀侠”的道德往事,假如“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不是他的人生哲学,他就不会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场合作出恰当的举动。

3、扶庆《见义勇为更要智勇而为》:继本月初“托举哥”周冲之后,“夺刀哥”再次引发市民热议,不少市民认为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是的见义勇为时,更要“智勇而为”,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智勇双全的人。面对不公与不义,勇气成为稀缺品,但对勇气的呼唤不应遮掩住其他可贵品质。英雄值得人们欢呼与崇拜,不仅是因为其救人的动机与勇敢,更因其行为方式的正当与恰切。由此,见义勇为是必须弘扬的品质,而见义智为更是值得大力推崇的行为模式。

4、彭澎《救狗不能空有满腔热血》:从悬空救女童的“托举哥”周冲、邓雄飞,到掏出8000元助流浪汉手术而不愿露面的“奔驰哥”、“夺刀侠”黄兆景,近期,见义勇为的事迹多了起来,这是好事!但有时舆论引导下,有些人舍己救人则值得注意了。如“夺刀侠”万一出现闪失,谁来承担责任?夺刀失败,或导致人质受损,我们还会赞扬这种见义勇为吗?显然,当警方出现时,路人的见义勇为一定要适度,而且应该在警方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人人都去见义勇为,可能适得其反??

5、刘翠红《从“托举哥”到“夺刀侠”让道德不断闪光》:从“托举哥”到“凌志哥”再到“夺刀侠”,他们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散发着人性善的光芒。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如果人人都是“托举哥”和“凌志哥”,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人人都是“夺刀侠”,就不会有三两个小偷洗劫一辆公共汽车而谁都不敢做声的情况出现。那时候的坏人只能像过街的老鼠,不敢露头。我不敢说“夺刀侠”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的冲动。

【技法点拨】

例证法是议论文讲道理时常用的方法。成功的议论文应该把事例和道理相结合,将事实作为论据,通过分析事例。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说明它与论点的联系,使论据与论点融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有力地论证论点。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研究就事说理的方法。那么如何运用理例结合的方法呢?

一、因叙带理

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之一。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

文章在确立自己的观点之后,举了杜甫的例子,叙述简洁,叙述之后对例子作了精当的分析,然后总结分析,使论点更加有说服力。

比如练洪洋《“夺刀侠”的“大爱”》: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当正面无法打破劫持僵局、有吸毒前科的亡命之徒随时可能滥杀无辜的危急时刻,黄兆景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直袭凶徒,牢牢将其控制。没有一秒的犹豫,没有一分的恐惧,一位普普通通的保安大哥,以一个漂亮的擒拿,完成一次不寻常的壮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劫匪被拿下,黄兆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给街坊留下一个“条衫男”的背影,“大隐于市”。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更没有张扬,在这一刻,一位普通人的懿德、善念便在这一串简单不过的动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

片段中,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仁者之勇,雷霆不移”,然后举了夺刀侠的事例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在叙述夺刀侠事例时,结合观点不时地进行点评,使得叙议相结合。

二、假设说理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

例如2012年新课标语文高考满分作文《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

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如果油漆工没有把船上那个漏洞给补上,造成船主孩子舟覆人亡的后果,船主能追究油漆工的责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油漆工的本职工作就是涂漆,按他与船主之间的契约,他只要负责把船上的漆涂好就行了,补洞是他职责之外的事,由此漏洞所造成的一切后果都与油漆工无关。

这无疑是个冷冰冰的答案,之所以冷冰冰,是因为它只强调了契约精神和法律责任,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担当和人性善良的守护。

这一语段从事例反面的角度进行假设,采用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油漆工的行为是社会道德的担当和人性善良的守护”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说理时,应从例子的的不同方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比如刘翠红《从“托举哥”到“夺刀侠”让道德不断闪光》: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如果人人都是“托举哥”和“凌志哥”,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人人都是“夺刀侠”,就不会有三两个小偷洗劫一辆公共汽车而谁都不敢做声的情况出现。那时候的坏人只能像过街的老鼠,不敢露头。我不敢说“夺刀侠”是否受到过“托举哥”的影响,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危难时,也能产生挺身而出的冲动。

片段中,作者从事例入手进行假设推理,使得论点“在一个社会里,正气越足,邪气就越少”,更加发人深省。

三、辩证分析

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辨证分析。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在传播上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愈是传播得泛滥,越让人觉得理性的匮乏与交流的无望。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欣赏俏皮的、近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他的离题。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

这段文字对人们“爱杜甫”的方式作了辨证的分析:人们爱得太狂热,使得杜甫失去了忧的内核。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使人信服。运用辨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比如傅达林《夺刀哥是见义智为的标杆》:在应对危机的见义勇为中,机智和冷静与勇气同样重要。但如果空有一腔热血,可能连自身和人质的安全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勇气便不值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2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深圳石岩公学余卫兵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技法:直接引用、同质叠加、异质对比、模仿移植、提取化用。并通过具体技法使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然后运用这些技法使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

【关键词】高考作文课文素材运用技法

通过对课本内容开发,运用分类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人物素材、故事素材、情节素材、思想素材,这只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前提,就像盖房子,只是准备好了盖房子的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原材料,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加工,通过一些具体的使用技法,来对这些相关的素材进行剪裁和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累素材是前提,提炼素材加以运用才是目的。下面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素材,进行素材提炼的技法的介绍,希望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素材提炼的有效手段。

技法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直接引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适用话题】

生命的意义、磨难与成功、逆境出人才、修炼、艰难人生与奋斗不息等等。

【运用技巧】

1、用作理论论据,在实例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引出自己的分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运用说明】直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论据使用准确而贴切,极具说服力。

2.引出文章观点,直接用原文哲理丰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文2】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毅。

我之所以崇拜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接受生命的挑战,通过经历各种磨难,成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生命的空白,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儒家世界的精神天空!

——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

【运用说明】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用名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令文章倍增底蕴。

【技法二】同质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2】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叠加组合

苏轼和李清照属于同一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内在情感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均能在世俗的侵蚀中,能够保持自我的个性,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于是我们

就可以根据写作中心要求,将有关他们的素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适用话题】

人生坎坷、淡薄名利、不计顺逆、不论成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笑看人生、生命的意义等。

【运用技巧】

围绕中心,裁剪素材,提取素材中的共同之处,指向明确,提炼概括,加以概括,服务中心。

【范文3】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一考生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江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苏子——你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你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你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你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你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你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但你能否依然浩气长存,依然气贯长虹,依旧不坠青云之志?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说不!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面对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你没有轻易说不。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蜜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但你能否依然不计顺逆,依然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

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浮世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南归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

——这一切都来自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苦茶。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浩淼无涯的苦海,请不要轻易说“不”,敢于面对会是你挂长帆、济沧海的勇气。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座陡峭崎岖、险境迭生的高峰,请不要轻易说“不”,勇往直前会是你攀峭壁、登悬崖的魄力。

生命让每一个人都开一次花,但不担保都会结一次果,请不要轻易说“不”——当你的人生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运用说明】这是一篇非常有文采的满分作文,先用一组疑问句构成排比入题,开篇即显示了考生不同凡响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非常精彩,然后以

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异质素材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

异质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

【例3】山和水的异质素材对比

山和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自然事物,在特性上是完全相对的,在我们的课本上描写山和谁的素材很多。例如语文课本必修三徐迟的《黄山记》中对“黄山”的描写和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湖水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山和水的不同。在徐迟的眼中:黄山奇、险,让人们感受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在亨利·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水“深邃而清澈”,“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写出了水的多变和柔美。

在许多人眼中,山代表阳刚,水代表阴柔。山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高大、可以依靠。而水给人的体会是灵动、柔美、活波、值得追求。所谓“山清水秀”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险峻、亘古,水运动、多变,山和水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各有风采。山和水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中最重要的写作意象和抒情主题,也是重要主体,可以把它们进行对比,来进行写作。

【适用话题】刚与柔、父爱和母爱、山与水、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仁者乐山与智者乐水等。

【运用技巧】

根据写作中心,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法,将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形成映衬,在对比中将素材的不同之处,进行挖掘,着力表达其不同之处的深层内涵,使素材的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

【范文4】

山明水秀

山是高大的。看着高大的山,高大的树,你会知道天空有多高;听着树叶宏亮的声音、鸟儿清脆的声音,你会知道云朵有多高;感受着树缝中的阳光,你会知道太阳有多高,全都在山顶,在树梢。因为高大,所以山明。

下页

篇三: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二)

——深圳石岩公学

余卫兵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技法:直接引用、同质叠加、异质对比、模仿移植、提取化用。并通过具体技法使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然后运用这些技法使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

【关键词】高考作文课文素材运用技法

通过对课本内容开发,运用分类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人物素材、故事素材、情节素材、思想素材,这只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前提,就像盖房子,只是准备好了盖房子的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原材料,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加工,通过一些具体的使用技法,来对这些相关的素材进行剪裁和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累素材是前提,提炼素材加以运用才是目的。下面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素材,进行素材提炼的技法的介绍,希望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素材提炼的有效手段。

技法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直接引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适用话题】

生命的意义、磨难与成功、逆境出人才、修炼、艰难人生与奋斗不息等等。

【运用技巧】

1、用作理论论据,在实例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引出自己的分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运用说明】直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论据使用准确而贴切,极具说服力。

2.引出文章观点,直接用原文哲理丰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文2】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毅。

我之所以崇拜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接受生命的挑战,通过经历各种磨难,成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生命的空白,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儒家世界的精神天空!

——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

【运用说明】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用名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令文章倍增底蕴。

【技法二】同质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2】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叠加组合

苏轼和李清照属于同一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内在情感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均能在世俗的侵蚀中,能够保持自我的个性,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写作中心要求,将有关他们的素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适用话题】

人生坎坷、淡薄名利、不计顺逆、不论成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笑看人生、生命的意义等。

【运用技巧】

围绕中心,裁剪素材,提取素材中的共同之处,指向明确,提炼概括,加以概括,服务中心。

【范文3】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一考生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江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苏子——你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你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你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你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你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你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但你能否依然浩气长存,依然气贯长虹,依旧不坠青云之志?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说不!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面对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你没有轻易说不。从十六岁嫁给

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蜜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但你能否依然不计顺逆,依然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

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浮世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南归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

——这一切都来自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苦茶。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浩淼无涯的苦海,请不要轻易说“不”,敢于面对会是你挂长帆、济沧海的勇气。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座陡峭崎岖、险境迭生的高峰,请不要轻易说“不”,勇往直前会是你攀峭壁、登悬崖的魄力。

生命让每一个人都开一次花,但不担保都会结一次果,请不要轻易说“不”——当你的人生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运用说明】这是一篇非常有文采的满分作文,先用一组疑问句构成排比入题,开篇即显示了考生不同凡响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非常精彩,然后以

素材很多。例如语文课本必修三徐迟的《黄山记》中对“黄山”的描写和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湖水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山和水的不同。在徐迟的眼中:黄山奇、险,让人们感受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在亨利?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水“深邃而清澈”,“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写出了水的多变和柔美。

在许多人眼中,山代表阳刚,水代表阴柔。山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高大、可以依靠。而水给人的体会是灵动、柔美、活波、值得追求。所谓“山清水秀”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险峻、亘古,水运动、多变,山和水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各有风采。山和水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中最重要的写作意象和抒情主题,也是重要主体,可以把它们进行对比,来进行写作。

【适用话题】刚与柔、父爱和母爱、山与水、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仁者乐山与智者乐水等。

【运用技巧】

根据写作中心,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法,将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形成映衬,在对比中将素材的不同之处,进行挖掘,着力表达其不同之处的深层内涵,使素材的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

【范文4】

山明水秀

山是高大的。看着高大的山,高大的树,你会知道天空有多高;听着树叶宏亮的声音、鸟儿清脆的声音,你会知道云朵有多高;感受着树缝中的阳光,你会知道太阳有多高,全都在山顶,在树梢。因为高大,所以山明。

水是柔美的。那小镇中曲曲折折的溪流,缓缓地欣赏着同样柔美的地方,那春雨一丝丝,柔柔地染湿面庞;露珠一颗颗,依偎在草尖,久久不愿落下——是水的柔,水的美。因为柔美,所以水秀。

山是稳重的。那长满了青苔的石头,那挺拔高达的树木,甚至就是这光秃秃的大山,多少年也没有走过半步,显微镜前也不能看到你的身影。稳重的你可是在思考应该如何做才好?山明,因为稳重,因为思考。

水是活泼的。那小河中的激流,那大将中的漩涡,是多么性急的孩子呀;显微镜下的分子们,又是多么淘气、互相追逐打闹的小宝贝。那哗哗的声音,是乐队的演奏还是嬉笑的响动?可有精灵藏在其中?水秀,因为精灵,因为活泼。

山是孤寂的。所以他时不时更换更换炫目的服装,一年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也只是为了吸引爱美的你去与他做伴。有孤寂,所以山明。

水是悲伤的。因为想家而悲伤。这远游的旅人,一刻儿也不停下匆匆的脚步,不换去风尘仆仆的蓝衣。因为这一停下,可就想要飞奔回故乡。有悲伤,所以水秀。

当孤寂的山融入活泼的水,就创造出了河底那些圆圆的小精灵。他们为了留住活泼的水,将所有艳丽的服装都展示了出来,反倒成小丑一般,什么颜色都有了,却一件也没有穿全。他们被叫做“雨花石”。有水(雨)有山(花),所以水秀山明。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定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新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

当高大的山与柔美的水交织在一起,高大的山庇护柔美的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有了湖泊;柔美的水滋润着高大的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有了人烟;所以山水之间有了伊甸,有了桃源。有伊甸,有桃源,所以山明水秀。

有山,山明;有水,水秀;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木秀山明。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4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系列论文四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系列论文四)

——深圳石岩公学余卫兵

【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课本写作素材却不知如何使用和表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的使用和表达技法:仿写素材、扩写素材、压缩素材、化用素材、横向铺排、细节重现、正反对接。并通过具体技法运用展示,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的具体表达和呈现方式,学会在考场上具体使用课本素材,写出精彩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作文素材表达技法

拥有一定量的课本素材,并且对相关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并且能够对素材进行一定的思维链接,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素材表达技巧,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对素材进行相关的处理、剪裁和整合,最后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只有把课本素材巧妙而得当地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才算是学以致用,下面借助范文展示,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表达技法。

【技法一】仿写整合素材

我们已经掌握的课本写作素材,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如何把这些素材勾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

例如我们掌握了如下的文段——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素材分析:上述文段中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他们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运用课本素材,进行如下仿写:

※素材仿写

例1、

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古代的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素材运用说明】根据诗人们的特质和诗句,按照例句的形式,把他们统一在“中国诗坛”的主题下,形成一个完成的句群,表达的时候,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例2、

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搞乃翁”的陆游,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

【素材运用说明】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筛选我们课本上学会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寻找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然后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语言表达中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技法二】扩写想象素材

我们平时对课本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与写作的具体要求有差别,这就需要具体运用时,对课本素材进行重新加工,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素材。所谓扩写想象,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

例如苏轼,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经典素材,下面是其相关的素材:

※素材展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有“一门三父子,峨嵋共比高”之美誉。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赴京赶考,收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和,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归途中,卒于常州。

苏轼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其中许多经典名句可以成为写作扩展的素材。

对于苏轼这个人物素材,许多同学时常使用,然而常常缺乏思考和挖掘,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令人看后味同嚼蜡。其实,苏轼的素材内涵丰富,传递出许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如果可以根据写作话题进行创造性想象,并结合其基本素材,进行想象扩展,就会使素材的内涵得到更全面、更丰富、具有新意的展示。

※素材运用

文1、

词人·酒徒·钓客

在我的眼中,苏轼是一个词人,一名酒徒,一个钓客。我这里所说的钓客,是指他的风度气质精神而言的,而不是指他湖边垂钓。苏轼是否钓过鱼,我不得而知。

词人

苏轼是一个词人,一个豪放派兼婉约派的词人。

宋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宋代的词人也都是不幸的词人。其实填词对大多数词人来说,未必是他们的一种爱好,也不能全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填词,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是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需要,因为所有的词人都寂寞并且痛苦着。在苏轼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苏轼也涉足政治,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但从苏轼的诗文词作和他的气度风貌人生观来看,单从文人的角度揣摩,他比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都要更纯粹些。

宋代是一个脂粉气息很浓的时代,生活在花花世界里的男人们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世俗所说的堕落和沉沦便不免成为一种必然。如柳永,如周邦彦。但苏轼并未堕落沉沦,苏轼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卓然独立,洁而不染。尽管也曾风花雪月、歌妓侑酒、红袖添香,但苏轼是规矩不乱的。从这点看,苏轼是个入世的儒家的文人。

酒徒

苏轼是一个酒徒,精神陶醉的一种表象。

现代的一位作家说“酒是文人的情人”,这话恐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品品,看酒气浓不浓。试想没有酒,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吗?

一个在现实世界苦恼惆怅、伤感落寞的人,寻找快乐只能去他的精神世界了。苏轼的现实世界是不如意的、苦恼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感性的;苏轼的现实世界是儒家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又是道家的。

清醒时是儒家,迷醉后是道家;入世是儒家,出世是道家。

我敢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带有醉意的作品。出世的情怀留给后人一种永远的豪迈和激情。

钓客

从政是入世,入世带来了千般烦恼万般惆怅。于是苏轼便寻找出世的解脱,从精神上寻求心灵的慰藉。于是便游山、便玩水;便赏鹤、便垂钓;便参禅、便礼佛。苏轼从山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迷性,求得了自在和安静。苏轼垂钓是在寻找一种心情,感觉一种氛围。而这是他在庙堂之上、明镜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也是想不来,想不出的。从佛偈禅语、公案故事中,苏轼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尾声

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成为一个政客已是不幸,又不幸成为一个文人,这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在一个不幸的时代,能成为像苏轼这样的酒徒钓客式的文人,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2004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

【素材运用说明】文本运用素材扩写想象的手法,作者以自己积累的苏轼的相关素材,通过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将要写作的对象——苏轼,定位为“词人”、“酒徒”、“钓客”,这样就把苏轼具体化了。通过对苏轼一生的经历进行回顾,然后从“词人孑然独立”、“酒徒神志清醒”、“钓客超凡脱俗”单个不同角度,刻画了一个自己眼中的苏轼,使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丰满。这都是想象扩写的功劳。

文2、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

自古,君子皆主张“养性修内”。择一楷模,观其文,察其人,撮其旨要,取其精髓,精心培育自身。

为何要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呢?因为苏子确有超凡脱俗之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能超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抱定“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可以由大家“所共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哲学虽有浓重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色彩,却是他超然物外的精神支柱。处变不惊,旷达怡然,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之处吧。

然而,仅从一篇《赤壁赋》就得出东坡超乎万物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可就未免太武断了。如果东坡与陶渊明一般只爱自然,与林和靖一般厌弃尘世,那倒不必将其“养”于凡夫俗子的心中了。因为,真正的隐士看破扰红尘,皆怀遗世独立的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换言之,东坡亦乃一凡人,吾等方可师之。

在《赤壁赋》之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毫不掩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东坡虽官运不佳,但他入世之趣从未衰减;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然而,适逢政局变幻无常之时,即使是善为政者,亦多束手无策,何况东坡本非公卿之材呢?既非合格的隐逸清高者,又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养他一心又做什么呢?

仕途不畅而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柳宗元体弱多病,一贬至永州,即绝意仕途,其文字多寓意幽深隐晦。而东坡性情乐观,经波折不忘转机,其文字浅近通达明朗。东坡不是屈子,一旦失势,只能行吟泽畔,投水而终;东坡不是柳子,遭遇逆境,一筹莫展;东坡

不是林和靖,恨人世恨到宁愿自闭西湖只与梅鹤为伴。东坡就是东坡,一个有血有肉,有潇洒亦有困窘的人,一个心情矛盾但善于应对事变的人。

在狱中,他睡得熟吃得香;在流放中,他长途步行,能吃粗饭;他随时开导自己,可以作画为文,访僧参禅;他研究饮食,自得其乐;流放海南,他还不忘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事业??这样一个人,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觉得可爱吗?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吧,让他时时提醒你,不要一味随波逐流地丢失自我,更不要在困顿时产生憎恨。

乐观方能豁达,豁达才可从容。

【素材运用说明】又是一篇以苏轼为素材的佳作,作者通过对苏轼素材的想象扩写,写出了自己对苏东坡的与众不同的认识,通过联系苏轼的作品,写出了苏轼与众不同的非凡的一生,特别是将苏轼和其他的一些失意文人相比,折射出苏轼虽屡遭打击,却不气馁,依然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中许多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例如“在狱中”一段就是作者大胆的想象的成果,这是作者根据对苏轼经历的理解,所想象出来的内容,这就是对素材的扩写想象。

【技法三】压缩概括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概括!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概括,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留取担心照汗青》一文中,作者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素材进行了详细的扩写,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无法对课本素材进行全部引用,于是我们可以进行剪裁和压缩。

※精彩文段展示:

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

【素材运用说明】压缩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压缩表达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下页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