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每日悦读:找到生活的意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28:28 高中作文
每日悦读:找到生活的意义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每日悦读:找到生活的意义作文

 

找到生活的意义

〔美〕帕斯利·汉森

 

生活是一个又一个有待完成事项的列表,尘世的喧嚣很容易令人迷茫,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几乎每个人在生活的某个阶段都有过寻找人生真谛的经历,希望能够因为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启迪。虽然寻找生活的意义不可能一言以蔽之,然而还是有若干关键点的。

 

1.寻找本身就很重要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目标、独特的愿望、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都没有固定模式。认识到自己确实有目标,就会沿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要明白是否踏上发现之旅,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有时候甚至只要肯于寻找就足以使生活充满意义。

 

2.敢于走出安乐窝

 

人很容易被熟悉的日常琐事纠缠,变得循规蹈矩,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打算、计划束缚自己的手脚,很常见的就是筑起自己的安乐窝,安全感是有了,可缺失的是各种激动和刺激。跳出安乐窝是找到生活意义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并不意味就要做任何出格发疯的事情,而是虽说起初很不适应要做的事情,但逐渐就会发现一系列可以利用的新机会。

 

3.克服畏难恐惧情绪

 

与走出安乐窝密切相关的是克服恐惧心理,它消极被动,令人经常因为惧怕困难障碍,而不敢大胆出击争取最佳结果,妨碍一个人找到生活的更大目标。通过克服恐惧,你就可以拥有更大的成就感和迎接更多挑战的自信心。另外,我们有时候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原因是害怕负面后果,要知道有的恐惧是理性的,有的则不是,无视这一点就可能鲁莽行事。所以要管理恐惧,写下来加以评价看看是否有道理,下决心时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4.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

 

什么使你感到幸福?你在哪里能够感受到最为充实的时刻?回答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些时间,但一旦知道了什么给你带来幸福,那就要全力以赴去追求。喜欢户外活动,就把这样的激情融入日常行为;帮助他人给你带来满足感,那就可以多做些慈善活动。激情还可以激励你追求心仪的事业。老话说得好,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就不会仅凭心血来潮做事。把激情注入每天的追求就会感到精神振作的每一天,一个个这样的每一天就构成一辈子,试想能够如此地坚持还怕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吗?

 

5.不必为小事纠结

 

做决定很累人,需要动用有限的资源储备,动用得越多,剩下的越少,所以不得不做大决定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他事情相对简单。奥巴马是这样说的:“我只穿灰或白色套装,尽力减少决定,因为要做的决定太多,所以不会吃什么穿什么也要决定一下。”你也同样要节省自己的决定能力,大事占据头脑的时候,不必把时间花在考虑椅子上用什么垫子,或10种草莓酱中买哪一种上,摒弃事无巨细都要绞尽脑汁一番的习惯,或干脆限定自己5分钟内必须就次要事情做出决定,简化简化再简化。

 

6.拥有片刻宁静

 

有时候抽出片刻时间独处、沉思、默想很有必要,世上分心的东西太多,停下来喘口气,反思一下,有助于理清思路从更大的视角观察自己的生活。这期间,你更加能够感悟到要改变什么,怎样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如何实现既定的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弄清楚人生意义的最大因素之一。我和几位股东一道做项目的时候,遇到困难时能做的最好一件事,就是回顾一下最初的目标。同样,你也可以想想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有必要坐下来拿起纸和笔写写,不停地写下去,直到答案变得清晰起来,我就是这样做的。起初的答案可能很模糊,每天留出一定时间,连续三天地写。如果还是不明确,休息一下,下周再写三天。对于一般生活来说,问题是无限的,所以你可以写下希望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找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类似的具体问题。

篇一: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中国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

2

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最大的危机是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3

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

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5

下页

篇二:作文天天读

“作文天天读”

(黛比〃福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爱上“不完美”

雨苏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

我们的一件狰狞的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而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就是这些“痛吻”留下的痕迹,无法抹去,甚至无法掩盖。所以,不要奢望人人都喜欢你,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当了萝卜,自然就成不了青菜。

还记得,当年那起震惊全美的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的桃色新闻吗?当所有的媒体—

—网络、报刊、杂志一致将矛头指向克林顿时,当他的民调支持率降至历史最低点时,那个唯一站出来握紧他的手的,是他的妻子希拉里!她选择了原谅她的丈夫,并帮助他在国民心目中重新建立起威望。时过境迁,当人们再次问起她当初的抉择时,她坦言道:“我其实并不伟大,我也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只是当我冷静下来时,我意识到他是我的丈夫,我女儿的爸爸。我问自己是否依然想要和他共度余生,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这样做了。”

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女人可以差一点创造历史,成为美国史上首位女总统,为什

么她在强手如云的世界政坛能够游刃有余。因为她拥有如此宽大的胸襟,以容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更因为她懂得这些“不完美”赋予生命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完美”,才造就了生命的“完整”。

其实,这并不是多么深刻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与接受。不然你看,为什么

今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不是“天后”王菲的复出秀,而是“英雄暮年”的“小虎队”呢?王菲的造型、嗓音都还是一如既往地完美,相形之下,“小虎队”的表演可谓“不复当年之勇”。三只“小虎”已然成了“老虎”,几首歌下来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还有那慢半拍的舞步,略显发福的身型,无法重现的经典“后空翻”??然而,还是有观众从他们一出场就泪流满面,也有观众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跟着他们唱,而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却被所有人轻易地一笔带过。这是什么缘故?历来挑剔的我们这一次为何集体放宽了“审美底线”?

我想,这恰恰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不完美”正是时光的痕迹。经过岁月的

洗礼与磨砺,曾经的“小虎”和曾经的“小粉丝”们都老了,都已褪去了那份青涩与稚嫩。而当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就如同所有人再次翻开那本名为“青春”的纪念册,即使书页已经泛黄卷边,谁又会在意呢?因为年少的记忆是无可取代的。

正如黛比·福特所说,“每一个缺憾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一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

命礼物。??只要我们真心拥抱它,就能活出完整的生命。”而我们,不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些,才甘愿去品尝人生旅途中的那些“不完美”吗?

盼着有一天,我们都能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羞色最美

朱国良

这是哈佛教授罗尔斯的一件轶事。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扶手”“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立马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因为童年经历的刺激,罗尔斯有点口吃,有一个同学听他将“文明”一词说得断断续续,差点笑了出来,但马上遭到了前座同学的一个白眼,似乎犯了大不敬之罪。最后一次课毕,罗尔斯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雷鸣般

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般害羞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同学们依然毕恭毕敬,掌声不衰。冬天拍手是项苦差,小同学的手拍得又红又痛,他悄悄地问一旁的小同学:“到底还要鼓掌多久?”同学俨然答曰:“一直拍到罗尔斯先生听不见为止。”

这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羞色啊!一个男人的羞色最是可贵,一位大师的羞色尤其珍贵。它不是故作姿态,如山泉击涧,似清风明月,是自然不过的流露。我不由得为这羞色叫一声“美哉”。诗人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羞色这一种美,胜过红梅翠柳,它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迷人的风韵,却需要用心灵去发现。有多少现代人已经不会脸红了——仔细想想,可不是么?害羞是人类纯真的感情现象,是待人处世的自然流露。它是一种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伴随着谦逊的态度。害羞也是一种感情信号,一种动情的外部表现,是被拨动了心弦的感应。

羞色泛起,有时还因为人听了什么不雅的话,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这种脸红,说明人的心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这就是“耻感”。“厚脸皮”是不会有羞色的。官气十足,俗气满身,痞气相伴的人,也是不会难为情的。而把自己的一时快意建筑在别人永久痛苦上的人,也不会脸红。为煮熟自己一个鸡蛋,不惜烧毁公家一幢房子的人,更不配有这份颜色。而今有人呼唤“学会脸红”,我想那正是在呼唤人的本色,呼唤一种正常的精神操守。

有所“承载”

安琪

“环肥”、“燕瘦”皆为美之极致,是因为它们都有所承载——或雅或俗。因承载了时间、文化与情感,它们便完全“跳”出了“外在”的制约,得以成就历史之美、人文之美与心灵之美。

人们以“雅”称道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因其蕴含着饱满的“人文气息”。“清瘦俊爽”之下是当时政客、文人们百家争鸣的学术与思想,更是沧海桑田、却愈加灼灼其华的朝代更迭。这就是我们为何很难对同样“窈窕有致”的“港姐”、“亚姐”们报以同样的赞美。

同样,曾一度被贬为“媚俗相”的唐代宫廷审美,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了

当朝的价值取向与艺术发展的形式。

时间、文化与情感都是抽象的,却能在当代的艺术中得以具体的保存并呈现。

青花瓷碗,在千百年前乃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之物,而今天,我们却在博物馆里瞻仰

它,在拍卖会上用百万身价标榜它,在放大镜下鉴赏它、把玩它——碗,没有变,变的是其中承载的不再是一粥一饭的盛器,而是历史兴衰变迁的时光。它经历了难以计数的迁徙与战火,却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得以保全至今。就像一个看破风尘的老人,记录下那些逝去的时光、曾经的生活方式、与体现在柴米油盐间的一脉温存。

还记得那个“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的词人——柳永吗?通俗的长短句,因承载着

他真实的孤独与痛苦,而成就了这样一位雅致的“北宋

的也许会是一块印有店名的黄铜店牌、也许会是捐赠者祖父母间年少的信笺??历史不仅是伟大的、“雅”的,也应是市井的、“俗”的。

“雅”、“俗”之变,皆因有所承载。

下面选登的是上海市竞赛获奖作文,文章显示了作者“积累”的功夫:丰厚的诗词积累。

诗里诗外看“和谐”

顾晓晟

如今,“和谐”一词触目可见,时有耳闻,那什么才叫和谐呢?看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都不甚明白,倒是在千百年前的古诗里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杨万里的《小雨》把江南一场普通的小雨描绘得情趣盎然,这一“妒”一“故”,雨水就被调侃成了一个恶作剧的孩子,不禁使人惊叹:自然与人竟然可以如此亲密无间!

其实人本来就是自然的造物,我们之所以会“惊叹”,那是因为寓居在钢铁丛林里的现代人已和自然越来越疏离了。尽管我们这个城市的绿化面积已达到国际标准,尽管旅游市场持续高温,但这距人与自然的和谐远矣!你看那些机器修剪出来的草坪,毫无自然的生气不说,竟然还要羞答答地竖一块友情提示牌:“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践踏。”旅行社的“套餐”品种丰富,可人们到了一处景观,往往排队拍几张照片就算“游”过了,所谓的“亲水游”有时甚至连一滴水都没碰过。

如此看来,自然之于今人不过是一种消费,和谐是早已谈不上的了,即使是最起码的

尊重和爱护都少之又少。据报载,黄山年垃圾产量竟达4500吨,平均每天12.5吨。这些垃圾从何而来?大部分可都是“热爱自然”的人留下的“杰作”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每次读《琵琶行》都会被这一句所感动,与其说我是爱这首诗,不如说我爱的是诗中白居易的形象。在一个低微的歌伎面前,他没有一般官僚的趾高气昂,这种平易近人的官员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唐朝着实难以想象,即使在今天,在早已没有了“等级”的现代社会中,“官”在老百姓眼里仍然是保持一定距离的。

对“领导”的隔阂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埋下了。每逢“六一”儿童节都会有某某领导致贺词,我唯一期待他讲的话就是“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因为这时我那站得酸疼的小腿就可以解放了。我一直搞不懂,“六一”到底是谁的节日?

现在看电视,每次发生矿难,各级领导都会在记者的前呼后拥下,于

了,若能再大度一些,与人分享就更好了。如同梅与雪,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长处,也收获了

对方的馈赠。

〔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什么叫“良知”?儒家说它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比如《孟子〃尽心上》:“人之

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另一理解,用以指知识。

请以“成长,把良知带上”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成长,请把良知带上

哲闻

成长一路,像一张绵延无期的试卷。A、B,A、B??,无数选择题难免令人有时彷徨,

有时止步。然而就在A与B的权衡之间,多少人选择了良知,多少人丢弃了良知!

小时候为了一块糖的思想斗争,有时关乎良知。偷偷拿一块价值不足一元的糖果也许

算不上什么,但同时失掉的却是幼时最初的本心。为了一块糖,多少人将自己最初的良知吞下了肚?

稍长之后的少年要面对更多的选择。考试中若是遇到“面生”的试题时,不少人的心

内都曾激起波澜。

A:偷偷瞄同桌一眼,只有一眼而已嘛!

B:作弊可耻!宁可丢分,也不丢了诚信!

真的,选A还是选B,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关乎良知的问题。当你打开“偷窥”之眼的

一刹那,你便蒙上了自己的心。阳光绕道而行,你的良知正与你渐行渐远。

少年终要长成青年,终要面对这个世界。于是,青年看到了“台独”,看到了“藏独”。

那些令人发指的恶劣事件又是否能触动青年的良心。

A: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B:台湾、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我愿与同伴一起

携手保护主权完整。

良心在B端高呼。这是个人良知的疾呼,更是民族良知的疾呼。当良知殆尽,又有谁

有理由套着空空如也的躯壳,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享受幸福与快乐?而民族良知的消失,岂不更是社会开始落寞的标志?

成长一路,请把良知带上。它是保全真心,保全诚信、道义,甚至保全民族的良方。

如果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一路都有良知相伴,那么“假奶粉”、“毒奶粉”事件想必

是不可能发生为社会事件的。

大到“毒奶粉”、“藏独”、“台独”,小到作弊、小偷小摸,这些良知丧失的现象、事件

难道不足以让人心寒吗?也许只是A、B之间一个小小的差别,也许酿成的会是成长途中一个丑陋的疤痕,社会集体身上一个久久不能抹去的伤痛。

成长一路,A还是B,请先询问你的——良知。

左右心情

微明

世事总像“墨菲定律”所说的:一块面包片掉到地上,总是涂了黄油的一面先着地。情

况随时都可能变得很糟糕。虽然我们无法左右事情,但却可以调整心情。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每日悦读:你责怪一个人的审美是没有意义的

每日悦读:你责怪一个人的审美是没有意义的你责怪一个人的审美是没有意义的

李健

时隔多年,再一次来到清华西阶,感觉跟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15年前,我在这里学过信号与系统专业。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多年后自己会在这里谈论音乐。

有人说,如果在清华读书不用考试的话,很多人愿意在这儿生活一辈子。我能够理解这种对校园的美好感觉。成为歌手之后,也有人问清华对我音乐创作的影响。我想了想,说:“如果不来这所学校,我可能不会做一个歌手。”恰恰是这样一所理工科院校,当它的人文气息出现的时候,就会特别吸引人。

1996年,我在清华北门的民房里住了一个夏天,遇到了一些流浪诗人和画家。他们的说话方式、生活方式和作品,让我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存在,这对我很有吸引力。也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上中学的时候,我很不喜欢语文,但1996年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不喜欢曾经学的那些文章而已。我喜欢看《凡·高传》《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还喜欢看博尔赫斯的书。我写过一首歌叫《风吹麦浪》,其实写的就是这一阶段的记忆。

在大学里你也会遇到情感上的挣扎,在清华恋爱又很特殊。隔壁北大的女同学很骄傲,我们也很骄傲,所以我们就不去北大找女朋友。后来在创作中我也写了很多幻想。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创作,这是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的一个道理。

我有个学长也写歌。有一天他把我叫到面前,说:“李健,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老唱谭咏麟这些人的作品,你为什么不去唱更有深度的呢?”他建议我应该唱罗大佑和甲壳虫的歌。我说:“我听过他们唱歌,但我觉得他们的唱功不行。”

当时我对音乐的理解很多都只停留在技巧上。后来我真正去听学长所说的这些音乐,的确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其实我在音乐上的成长经历特别能够反映当今乐坛的发展趋势,我也是从港台歌曲听起。港台歌曲最简单、最直接,跟人身体上的感觉最接近。说得专业一点,所有流行歌曲的速度基本是每分钟80到90,跟你的心跳是一样的,包括最流行的周杰伦的《双截棍》。

事情在当时看来也许没用,但它一定在慢慢培养你。我觉得音乐是弥漫的,很随机的,但它也很公正。比如说在我新唱片的一首歌里,有两段旋律是十几年前创作的。它就像有生命的精灵一样,潜伏在某个角落,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出现、成长,然后帮助你。

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平实的、朴素的。今天我们有R&B,有Hip-Hop,但在我眼里只有那些简单的、真诚的、能够感动你的,才算得上是好的音乐。音乐特别像建筑,到最后就是“Less

ismore”。

当大家都抱怨的时候,你只有去更努力、更认真地做音乐,才会赢得真正的尊敬,也会赢得你所谓的市场。

篇四:每日悦读37

每日悦读(37)

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毛建国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这两天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6日,也就是公布屠呦呦获奖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一个科学家的礼敬,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加造福人类。

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在这几天,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着活生生的现实镜鉴在前。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即有声音提醒: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是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是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一语成谶,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的获奖,并不能证明破解了“钱学森之问”吧?在对屠呦呦关注中,就隐藏了破解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讲,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科学家在温暖中前行。

很想问一声,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先生祝贺,向屠呦呦先生致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在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至于收获更多诺贝尔奖,根本就不是问题。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