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5:22 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阅读复习反思
说明文阅读复习反思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讲评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在材料选择上,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文后考点都是相同的两个考点,一是概括说明内容,二是指出某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 1、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2、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 3、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 4、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5、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富裕牧场学校:裴艳萍 2012年4月
篇二:说明文教学反思
不做搬运工
——说明文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科组 唐运芳
1、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3、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较低层次为“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就是把以前的旧知识在新的文本上再“过”一遍,再“应证”一遍。实际上做的基本上是搬运知识的工作。
中等层次为“应用知识”,就是灵活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让旧知识成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较高等层次为“创造知识”。在这堂课上,形成了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能力训练点。
一般而言,一堂课,三个层次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体现。一般而言,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层面的语文课,给人的脑力激荡会比较少,味道会不够。一般而言,如果在“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上有所探索的语文课,学生会有比较扎实的收获。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
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可怜的知识外,能够给予老师们作为教学工具的,着实太少。老师们没有工具,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一篇说明文,都拿这些东西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教学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无什么趣味了。有些老师会说,但是中考会这样考啊?事实上,考试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样死搬说明文知识的害处,也开始进行改革了。起码在北京的中考中,几乎不再出现死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试题了。至于那些穿靴戴帽的答题模式,更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看,它们很快就会被清理出考试的。
有些老师问,那怎么办?如何才能有突破呢?
我说,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意识到了就要主动去改变。主动去改变就是要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个”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 努力跳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桎梏,要有自己在这一个文本的语言上的创造性处理。
说明顺序也是如此。同样是教逻辑顺序,你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层面:一是判断,这是最简单的。二是应用。在知道了是逻辑顺序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用。比如抽出一个段落,让学生判断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打乱一些段落,让学生重整。三是创造。就算是逻辑顺序,事实上也有多样的排列组合,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生物入侵者》一文,如果把“危害”放在开头,我看也很精彩,并不是非要从概念和定义说起。当然,这些并不是都要教给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一定要先独立思考,要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教法,更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做语文老师,必须要做一个课程开发者,教学内容开发者,否则,会活得非常无聊。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篇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小结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讲评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在材料选择上,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文后考点都是相同的两个考点,一是概括说明内容,二是指出某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