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题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6:24 体裁作文
议论文题型体裁作文

篇一:议论文题型

议论文题型

2003(二)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这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对于

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

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

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

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

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

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

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

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在,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

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

境界映照和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

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

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

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

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

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

引起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处更高。 《青年科学》2003年第一期,略有改动。)

1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分)

17、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

分别指什么?(4分)

答:“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是指: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19、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赞同与否都

要说出自己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4(二)(13分)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

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

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

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 ?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

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

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

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

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

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

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 ?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

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

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

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 ?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

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

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

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

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

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

号变为逗事。 (《扬子晚报》2004年3月10日,作者:冯骥才)

15.“拒绝句号”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一种观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内容。

16.用简略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两个“句号”的不同含义。

当然,这样的句号①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②。

17.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自我”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请你认真阅读三至

五段,分条加以整理。(4分)

1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这句话的理解。(2分)

19.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超过50字,3

分)

2006宽容是一种爱 肖复兴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

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宽容是一种爱。

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

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

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

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

的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

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

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

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抹的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脚下

的大地也不如天安门广场一样平坦。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

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说的宽容,并不是让

你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

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

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

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

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

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

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

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

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更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16.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7.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第四段所举的事例。(2分)

18.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宽容”?(4分)

19.下面这句话语意含蓄而深刻,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4分)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20.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

己的观点(至少两个)。(4分)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同

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从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的大局出发,决定放弃对日本

作为侵华战争战败国的战争索赔。这一举措受到了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

赞扬。

(2)小泉纯一郎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愿反省战争罪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战争罪

犯招魂,激起了中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希望借助联合国改革成为常任理

事国,却未能赢得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

(3)今年5月1 7日,在日本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日

本需要正视当年侵略亚洲的血腥历史,对当年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和道歉。 2008(二)阅读下文,完成20 至24 题。(13 分)

记住回家的路

①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

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

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阑不起。世界

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

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

途。

②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

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

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

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

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

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

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

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

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

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

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

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

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

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

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

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时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但同时你也要

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描,找到录适合自己的领域,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关。于是

你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

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0.读完全文,你认为题目中“家”的含义是什么?( 2 分)

21.研读① ② 两节,归纳作者所持的观点。(2 分)

22.第⑧ 节画线句中的“禀斌”和”习惯”分别指什么?( 3 分)

23.周国平的文章淡泊中蕴含着积极,平实中闪烁智慧,给人启迪。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

④ 节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并举出一例作为事实论据。(3 分)

24.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并联系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论。(3 分)

(1)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演唱的《 常回家看看》 ,一夜之间就传播了大江南北;听肴

优美的萨克斯乐曲《回家》,总会让天涯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2)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

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2009 (三)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第19到第22题(l2分)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

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

“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

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

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

篇二:中考议论文题型大全

中考议论文题型全覆盖

一、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文体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⑤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①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A、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 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B、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比作 ,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 比较,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

E、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 论据,在文中证明了的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③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方法:

议论文题型

A、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 展开论述。

④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⑤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手法角度: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2)论证方法角度: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3)写作手法角度: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 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⑥文句、文段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 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 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 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 的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某个事例或名言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汇总:

1、标题的作用(以“*********”为标题,有何好处;以“***********”的用意);

2、标题的含义;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分论点是什么(或者,本文从几个方面或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5、论点在哪个位置提出来的,有何好处?

6、论点提出的方法;

7、概括事实论据?

8、指出论据的作用;

9、补充事实论据;

10、概括划线句子的作用;

11、选择最恰当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12、判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3、四种论证方法的判定;

14、论证角度的判定;

15、论证方式的判定;

16、论证结构的判定;

17、为什么要写某部分(某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18、判定一篇文章的论证特点;

19、文中某个观点,你是否赞同,结合实际谈谈您的看法;

20、筛选信息;

21、议论文段意的概括;

22、文章以某个故事(事件)开头,有何好处?

23、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议论文出题主要围绕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出题,辅助部分包括议论文的标题、论题、议论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作者读完文章后,对文中观点的自我认识。

篇三:议论文题型整理

中考议论文题型

一.对论点的考查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告诉你怎样的人生哲理。

注意:(1)出现位置:标题、开头、结尾(注意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文中过渡段,也有可能需要概括。

(2)除了驳论文外不要从反面阐述论点,论点中尽量不要有修辞手法。

(3)驳论文的论点应该是先破后立。《失败不全是成功之母》论点:失败不全是成功之母,要成为成功之母,必须??

2.分析论点是怎么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3.分论点顺序能否调换

注意逻辑关系,与上下文的照应关系

4、给文章加标题

一般即为中心论点,如太长,可以考虑论题。

二.对论证方法的考查

1、四种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具体论证了??的观点,使之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有力的论证了??观点,使观点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突出论证了??观点,使人易于接受。

④比喻论证 ①比喻本身的作用,然后说“形象生动得论证了??观点。”

2、对于议论文,一定要有论证方法的意识,即使题干中没有做出要求,但答案中却是得分点。

三、对论据的考查

1、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注意:(1)一定是人所共知的,经得起考证的。

(2)事实要包括三部分:谁,怎样做的,结果如何。围绕本节论点进行证明。

2、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区分

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3.某段能否去掉(多数指补丁段)?为什么?

注意:(1)本段用了什么事例或者名言证明了什么道理。(要有论证手法意识)(2)接着说明本段能使论点更明确具体。(3)最后说明本段使论证更严谨、全面,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的作用。

4.某段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注意:(1)先概括出这个事实论据。(2)说明所在段的论述内容或论点。(3)概括说明此事例与本段的论述内容或论点不符。

5.列举事例是否多?

一般不多,①与上下文对应,比如上文是“古今中外”,下面的例子也应该如此。

②注意:(1)先将人物类别说明清楚。(2)说明这些类别的事实体现了论据针对性、代表性、真实性。(3)说明这样举例对论点全面、有力的证明作用。

6、概括事实论据。

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开篇的故事或名言的作用。

注意:(1)先概括故事表达的中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

(4)与其他事实论据的关系(如对比)

(5)对文章面貌和读者的影响。:生动有文采或增强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四.其他考点

1.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2.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3. 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