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2016-2016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34:52 高中作文
2016-2016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而去,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之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一、题意简析

材料摘编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题意非常醒豁,简括起来,核心词就是宽容或宽恕。宽容(宽恕)无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径,是远离痛苦、绝望、伤害和愤怒的桥梁。现代社会,处理人际纷争、族群矛盾、文化冲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阂和嫌隙,更应提倡宽容(宽恕)精神,宽容(宽恕)与爱相融,既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宽容者(宽恕者)还是被宽容者(被宽恕者),得到的将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从材料的故事层面来看,写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显然具有普适性,因为有很多人都等待着被宽恕。也就是说写作的视野应该有所拓展,从父子亲情的层面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决,宽容(宽恕)是不是对待罪错的唯一可行之径……

写作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加以辨析,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宽容(宽恕)概念的界定,要跟与之相邻的概念包容加以区别,包容是讲包含、容纳,是对社会生活中差异多样的事物同等对待,尊重欣赏,求同存异,不取苟同;而宽容(宽恕)强调的是容忍、是谅解,是对有错的一方的体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基于人性局限的深刻体认。宽容(宽恕)精神一定基于博大的悲悯与爱,基于对文明、理性与良知的坚守,但宽容(宽恕)并不等于对罪错的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它最终应该指向罪错的消弭,人性的复苏,心灵的平静……

第二,宽容(宽恕)并非解决纷争、化解怨仇的唯一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对什么宽容(宽恕),为什么要宽容(宽恕)应该要具体对待,深入辨析。父子之间因为一些事情而关系变得紧张,这一些事情把它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究竟是什么呢?鲁迅终其一生以其硬骨头的韧战精神而著称,临终还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还专门写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张痛打落水狗,这是一种偏执和变态吗?如果说没有对罪错的忏悔,沦陷于人性的阴暗狭隘之中没有觉悟,整个时代的氛围是专制、禁锢而是非不分的,对此一味的强调宽容(宽恕),无异于对善良和正义的戕害。

二、写作角度选择

1.从父亲的角度谈宽容(宽恕)的价值与意义,宽容(宽恕)者所需要的品格,为什么要宽容(宽恕)……

2.从儿子的角度谈被他人宽容(宽恕)所需要怎样的条件和个人品格……

3.对宽容(宽恕)加以质疑,具体辨析什么情况下谈宽容(宽恕),什么情况下不宽恕……

三、存在问题

(一)审题问题:

问题一:忽视关键信息,抓住次要信息进行思考立意。

部分学生未能抓住爱宽容一切既往不咎等信息,而是站在离家出走、登报寻人、等待等次要信息,甚至有同学抓住800多个帕科来论证父亲起名字不负责任;或抓住马德里日报社门前来谈父亲没有尊重儿子隐私;更奇葩的是有学生从父亲登报没署名,就从父亲书信格式错误来谈细节、严谨的重要性,凡此种种,既有审题能力的问题,更是时刻准备套题的思维在作祟。

问题二:套题似乎成为思维定势。

一些考生能准确抓住主要信息,但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却牵强附合的将其思考引至自己熟悉的话题,离题或偏题自是必然。

例如,考生从父亲宽恕儿子想到要好好珍惜亲情,于是大谈珍惜之重要;又如考生从父亲宽恕儿子想到父亲给儿子自由的成长环境,就以自由与约束为题展开论证。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二)立意问题:

问题一:观点含糊不清

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中心内涵,但观点拟设时表达不清,甚至没有观点。例如,考生想要表达宽容是爱的本质,行文时却表达成生活拒绝责备等等。

问题二:观点过于绝对化

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有了宽容就可以让孩子改正错误。这类现象是思维绝对化所致。

问题三:观点不严密

这是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考生未能对重点概念进行界定所致。本题中,宽恕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这就需要考生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三)行文论证问题

1.引论部分问题:

A.关于名人名言

问题:开篇名言引用与论题无关

考生为了模仿优秀作文的格式,开篇引用名言,但却不考虑是否恰当。例如:明明是论证宽恕对教育有积极意义,开篇却引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阅卷者常常陷入莫名奇妙之感,这样的名言不但不能加分,相反会给评卷者误导,造成误判。

B.材料引述

问题一:没有材料引述。

这类现象包含两类学生,一类是另起炉灶的套题作文,一类是直接表述观点,缺少材料分析过程,这些都是材料作文的大忌。

问题二:抄写式引述。

部分考生引述材料时,没有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材料引述,这既不能为下文的分析论证张本,又给人凑字数之嫌。

C.关于材料分析

问题一:缺乏分析过程,直接提出观点。

这种考生引述完材料,就直接提出观点,这种缺乏对材料进行分析的方式尤其给人突兀之感,甚至无法理解其观点是否正确。

问题二:材料分析粗浅化,

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并没有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推论可能的后果或价值,也正因此,这类作文的观点常常是肤浅的,甚至经不起推敲。

2.本论部分问题

A.关于论证层次

问题:分论同质化。

不少考生在本论部分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没有层次性的。有的直接举两至三个相同性质的事例进行分析;有的看似有不同的分论点,仔细分析发现几个分论点是没有区别的。

B.关于事实论据的引述

问题:许多考生未能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事实论据的引述,有的平铺直叙的陈述一件事,

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有的甚至对论据进行细节式扩写。这样引述常给人记叙文之嫌。

C.关于名言

问题一: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不少考生为了增加文章文采,或盲目讨好评卷教师,刻意运用道理论据,因没有丰富的积累,便将别人优秀作文中的名言强行运用,常常给人云里雾里之感。

问题二:过多运用,机械繁冗

一些考生在每段行文开头都运用名言,给人格式机械之感。还有一些考生记忆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在行文中以大量的篇幅引用名言,常给评卷者默写之感。

D.关于论证

部分学生,分析论证时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未能剖析其中本质,造成说理不深刻,还有一部分考生或口语式说理、或单一论证形式说理,这些都造成论证肤浅化。

(三)关于文体

评卷中发现有小部分考生或以写章节散文,或以书信形式写议论文,或根据材料事件写扩写记叙文。这些都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文体。还有一部分考试根据立意写记叙文,从总体情况来看,质量并不高,这根学校日常作文教学的大环境有关,也跟记叙文评分要求有关,所以,从得分的实际效果来说,还是应鼓励学生写议论文。

四、作文备考建议

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下一个阶段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审题立意仍然是写作的关键,应该指导其如何准确抓住材料的重点信息,根据事理形成问题,并由此质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观点。

2.论据积累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准备。要适当整理一些经典的事实论据,多角度分析论据内容与价值,使之能够运用到各类论题之中,同时按照论题整理名人名言可以为写作提供最简便的帮助。

3.指导学生更清晰把握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行文构思提供便利。

五、考场类文(两篇文章,话题都很集中)

01宽恕,方可和谐圆满

父亲的既往不咎使得帕科们返回并等待宽恕,源于父爱的宽恕,消释了父子矛盾,成就了父子关系的和谐圆满。

正如图图大主教所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何大多数人缺乏宽恕之心呢?我想,始终囿于仇恨这个狭小的笼里,也许是缺乏宽恕的真实原因,怨恨他人所为于己不利,我们无法释怀;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我们内心不平。陷入舍勒所言怨恨之中,我们永远纠缠矛盾,难忘过去之仇恨,怀有报复之心,致使宽恕与我们愈行愈远。 而宽恕之心的生根发芽应当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展望。于个人而言,宽恕消解私人仇恨和误解,于社会文明而言,宽恕过去,展望未来方为文明之大气象。(分析有层次性)

宽恕,是人际关系得以保持和谐的基础,甘地的一生就是关于爱与宽恕的教科书,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以自身的行善和宽恕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康有为与梁启超晚期由于政见不合而师生关系破裂,但最终梁启超向老师表示诚意而获得康有为的宽恕,仍为后世传为佳话;伽利略的学生宽恕老师看似向教会的妥协,使得伽利略消除了良心上的不安,潜心研究力学定律……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宽容。宽恕错误,促进一番和谐与圆满的人性美好之图景。

宽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国家民族成就的必需品。世界人民对德国总理的虔诚忏悔表示宽恕,促进德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其在二战中的恶劣行为表示理解。相反,日

本妄图否认历史,甚至通过修改史实,引起邻国愤怒,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唾弃。这也是日本发展中的巨大污点,人民难以宽恕。由此观之,宽恕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文明大气象的展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圆满的必要条件。(这两层之间的并列很得当)

因此,宽恕其实很简单,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愤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怨恨与不解,多一份释然的态度,少一些汲汲于仇恨的心理,宽恕过去,成就的便是未来。(再对宽恕做一些界定,很有必要)

胡适曾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的,宽恕不仅仅使得小我解放,更能够成就和谐圆满之境。

简评:从使社会生活和谐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正面价值,思路明晰。

02让宽恕为人性摆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之大,容得下许多真理。人们若是心怀友善,便能和谐共住。的确,以世界之大,真理之多,我们实在不应该拘泥于偏执之见,而应该学会宽恕,用爱拥抱他人。(名言引题,非常恰当,入题简洁有力)

是什么让父亲的一则寻人启事唤起800个儿子的共鸣?究其本源,宽恕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扣题意识)。诚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君子之腹宰相之心的宽宏大量,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宽恕理解,少一些斤斤计较。因为一旦如此,不仅我们生命的宽度得以拓展,温度得以提升,社会精神河流的水位也将不断地上升。因此,让宽恕为人性摆渡,让大爱充满人间,我们的社会定然能搭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快班车。(界定概念,得出中心) 在社会的道德高地上,敢于提升爱与宽恕这个高线,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对国家而言,当德国积极反省二战历史错误后,欧洲各国大度宽恕,大大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从个人来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7年牢狱生活结束后,不但宽恕了昔日的政敌,而且积极保护曾经虐待他的狱卒。正是因为适时的宽恕,西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曼德拉赢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正如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便是精神的成长。让爱与宽恕的善行蔚然成分,让真挚友爱成为道德标尺,人类才能收获不断充盈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宽恕之时我们也应当奉道德法律为圭臬,切忌失却原则。(翻出新意,把议论引向更高层次)就如孔明拒绝宽恕以身犯法的马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一样,当我们面对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和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之时,何妨不再忍让宽恕,用法律的武器将之绳之以法,正本清源,还我们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瘠,有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斗殴,有些人计较于自身利益,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前不久的香港反水货游行,更是把两地人民拉入对立的极端。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用宽恕融合人性裂缝,用友爱消弭人性坚冰。(联系实际,使得行文有正对性)

一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我心中已经听到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种种是非议论。当我们选择远方,不正应当宽恕对待身边琐碎小事吗?当我们多一些宽恕友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驱散冷漠的阴霾,让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好。

简评:从人性建设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意义,议论较有针对性。

04及时宽恕,不让爱等待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我们应如何审视当下?

为谋名利昔日好友针锋相对,为获宁静炮轰广场舞大妈,为争遗产友爱兄弟倒戈相向……无数悲剧重复上演,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们筑起围墙对身边的人拿起武器?是什么让他们放弃情谊反目成仇?是利益。因为利益,可以舍弃情感;因为利益,可以忘记宽容。

然而,数百个等待宽恕的帕科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原谅,需要宽容,需要身边的人既往不咎。

倘若人们因为一己之私或是一时怨恨而置他人于不顾,甚至伤害周围真诚之人,终将使自己在日后追悔莫及。生活中不乏有人因失手杀人而感慨生命不易,有人因亲人逝去而后悔与他们不睦,有为人子女者遗憾对父母的不孝,有为人父母者悲痛与子女的不和……可见,及时宽恕,不让内心的遗憾持续在生命中上演,才是智者之择。(以上的列举可以得出宽恕的话题吗?,现象和结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我们需要及时原谅,及时与他人沟通,不让爱在等待中透支,不让情在等待中冷却。这就要有敢于承担的勇气,更需要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宽厚和善意。正如廉颇以荆负身,向相如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心胸开阔不等于宽恕);被撞倒大爷不向车主索取药费反而关心他的处境,让世人感到人间温情;梅贻琦不顾流言蜚语,仍为反对他的学生请命求恕……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践行着宽容,他们都在自己的付出中让我们领略到爱的力量。可以没有金钱,不能没有情谊;可以遭人非议,不能没有真诚;可以不被理解,不能没有行动。

当然,宽恕须及时,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不是在违法犯罪后能以眼泪换来的宽恕,不是贪官污吏在看似诚恳的道歉后拥有的释放,更不是明星吸毒后的忏悔带来粉丝们的赞美。不是谁的眼泪越多,谁获得的宽容就该越多;不是谁的名气越大,谁就能以关注度博取越多的同情。及时宽容,应该建立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倘若毫无原则地原谅,那岂不是对法理的亵渎?滥用原谅,不加思考就跟风的同情,将会因此消耗大众的爱心和精力,更将造成社会戾气的加重而不是减轻。(这一段用例和观点把握的度就很好)

正如歌德曾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及时宽恕,不让爱留有遗憾。 简评:针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立论,不尚空谈,现实感较强。(55分)

篇二:精校WORD版--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2015学年3月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分析

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而去,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之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一、题意简析

材料摘编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题意非常醒豁,简括起来,核心词就是宽容或宽恕。宽容(宽恕)无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径,是远离痛苦、绝望、伤害和愤怒的桥梁。现代社会,处理人际纷争、族群矛盾、文化冲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阂和嫌隙,更应提倡宽容(宽恕)精神,宽容(宽恕)与爱相融,既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宽容者(宽恕者)还是被宽容者(被宽恕者),得到的将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从材料的故事层面来看,写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显然具有普适性,因为有很多人都等待着被宽恕。也就是说写作的视野应该有所拓展,从父子亲情的层面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决,宽容(宽恕)是不是对待罪错的唯一可行之径……

写作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加以辨析,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宽容(宽恕)概念的界定,要跟与之相邻的概念包容加以区别,包容是讲包含、容纳,是对社会生活中差异多样的事物同等对待,尊重欣赏,求同存异,不取苟同;而宽容(宽恕)强调的是容忍、是谅解,是对有错的一方的体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基于人性局限的深刻体认。宽容(宽恕)精神一定基于博大的悲悯与爱,基于对文明、理性与良知的坚守,但宽容(宽恕)并不等于对罪错的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它最终应该指向罪错的消弭,人性的复苏,心灵的平静……

第二,宽容(宽恕)并非解决纷争、化解怨仇的唯一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对什么宽容(宽恕),为什么要宽容(宽恕)应该要具体对待,深入辨析。父子之间因为一些事情而关系变得紧张,这一些事情把它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究竟是什么呢?鲁迅终其一生以其硬骨头的韧战精神而著称,临终还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还专门写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张痛打落水狗,这是一种偏执和变态吗?如果说没有对罪错的忏悔,沦陷于人性的阴暗狭隘之中没有觉悟,整个时代的氛围是专制、禁锢而是非不分的,对此一味的强调宽容(宽恕),无异于对善良和正义的戕害。

二、写作角度选择

1.从父亲的角度谈宽容(宽恕)的价值与意义,宽容(宽恕)者所需要的品格,为什么要宽容(宽恕)……

2.从儿子的角度谈被他人宽容(宽恕)所需要怎样的条件和个人品格……

3.对宽容(宽恕)加以质疑,具体辨析什么情况下谈宽容(宽恕),什么情况下不宽恕……

三、存在问题

(一)审题问题:

问题一:忽视关键信息,抓住次要信息进行思考立意。

部分学生未能抓住爱宽容一切既往不咎等信息,而是站在离家出走、登报寻人、等待等次要信息,甚至有同学抓住800多个帕科来论证父亲起名字不负责任;或抓住马德里日报社门前来谈父亲没有尊重儿子隐私;更奇葩的是有学生从父亲登报没署名,就从父亲书信格式错误来谈细节、严谨的重要性,凡此种种,既有审题能力的问题,更是时刻准备套题的思维在作祟。

问题二:套题似乎成为思维定势。

一些考生能准确抓住主要信息,但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却牵强附合的将其思考引至自己熟悉的话题,离题或偏题自是必然。

例如,考生从父亲宽恕儿子想到要好好珍惜亲情,于是大谈珍惜之重要;又如考生从父亲宽恕儿子想到父亲给儿子自由的成长环境,就以自由与约束为题展开论证。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二)立意问题:

问题一:观点含糊不清

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中心内涵,但观点拟设时表达不清,甚至没有观点。例如,考生想要表达宽容是爱的本质,行文时却表达成生活拒绝责备等等。

问题二:观点过于绝对化

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有了宽容就可以让孩子改正错误。这类现象是思维绝对化所致。

问题三:观点不严密

这是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考生未能对重点概念进行界定所致。本题中,宽恕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这就需要考生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三)行文论证问题

1.引论部分问题:

A.关于名人名言

问题:开篇名言引用与论题无关

考生为了模仿优秀作文的格式,开篇引用名言,但却不考虑是否恰当。例如:明明是论证宽恕对教育有积极意义,开篇却引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阅卷者常常陷入莫名奇妙之感,这样的名言不但不能加分,相反会给评卷者误导,造成误判。

B.材料引述

问题一:没有材料引述。

这类现象包含两类学生,一类是另起炉灶的套题作文,一类是直接表述观点,缺少材料分析过程,这些都是材料作文的大忌。

问题二:抄写式引述。

部分考生引述材料时,没有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材料引述,这既不能为下文的分析论证张本,又给人凑字数之嫌。

C.关于材料分析

问题一:缺乏分析过程,直接提出观点。

这种考生引述完材料,就直接提出观点,这种缺乏对材料进行分析的方式尤其给人突兀之感,甚至无法理解其观点是否正确。

问题二:材料分析粗浅化,

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并没有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推论可能的后果或价值,也正因此,这类作文的观点常常是肤浅的,甚至经不起推敲。

2.本论部分问题

A.关于论证层次

问题:分论同质化。

不少考生在本论部分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没有层次性的。有的直接举两至三个相同性质的事例进行分析;有的看似有不同的分论点,仔细分析发现几个分论点是没有区别的。

B.关于事实论据的引述

问题:许多考生未能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事实论据的引述,有的平铺直叙的陈述一件事,

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有的甚至对论据进行细节式扩写。这样引述常给人记叙文之嫌。

C.关于名言

问题一: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不少考生为了增加文章文采,或盲目讨好评卷教师,刻意运用道理论据,因没有丰富的积累,便将别人优秀作文中的名言强行运用,常常给人云里雾里之感。

问题二:过多运用,机械繁冗

一些考生在每段行文开头都运用名言,给人格式机械之感。还有一些考生记忆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在行文中以大量的篇幅引用名言,常给评卷者默写之感。

D.关于论证

部分学生,分析论证时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未能剖析其中本质,造成说理不深刻,还有一部分考生或口语式说理、或单一论证形式说理,这些都造成论证肤浅化。

(三)关于文体

评卷中发现有小部分考生或以写章节散文,或以书信形式写议论文,或根据材料事件写扩写记叙文。这些都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文体。还有一部分考试根据立意写记叙文,从总体情况来看,质量并不高,这根学校日常作文教学的大环境有关,也跟记叙文评分要求有关,所以,从得分的实际效果来说,还是应鼓励学生写议论文。

四、作文备考建议

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下一个阶段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审题立意仍然是写作的关键,应该指导其如何准确抓住材料的重点信息,根据事理形成问题,并由此质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观点。

2.论据积累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准备。要适当整理一些经典的事实论据,多角度分析论据内容与价值,使之能够运用到各类论题之中,同时按照论题整理名人名言可以为写作提供最简便的帮助。

3.指导学生更清晰把握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行文构思提供便利。

五、考场类文(两篇文章,话题都很集中)

01宽恕,方可和谐圆满

父亲的既往不咎使得帕科们返回并等待宽恕,源于父爱的宽恕,消释了父子矛盾,成就了父子关系的和谐圆满。

正如图图大主教所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何大多数人缺乏宽恕之心呢?我想,始终囿于仇恨这个狭小的笼里,也许是缺乏宽恕的真实原因,怨恨他人所为于己不利,我们无法释怀;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我们内心不平。陷入舍勒所言怨恨之中,我们永远纠缠矛盾,难忘过去之仇恨,怀有报复之心,致使宽恕与我们愈行愈远。 而宽恕之心的生根发芽应当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展望。于个人而言,宽恕消解私人仇恨和误解,于社会文明而言,宽恕过去,展望未来方为文明之大气象。(分析有层次性)

宽恕,是人际关系得以保持和谐的基础,甘地的一生就是关于爱与宽恕的教科书,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以自身的行善和宽恕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康有为与梁启超晚期由于政见不合而师生关系破裂,但最终梁启超向老师表示诚意而获得康有为的宽恕,仍为后世传为佳话;伽利略的学生宽恕老师看似向教会的妥协,使得伽利略消除了良心上的不安,潜心研究力学定律……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宽容。宽恕错误,促进一番和谐与圆满的人性美好之图景。

宽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国家民族成就的必需品。世界人民对德国总理的虔诚忏悔表示宽恕,促进德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其在二战中的恶劣行为表示理解。相反,日

本妄图否认历史,甚至通过修改史实,引起邻国愤怒,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唾弃。这也是日本发展中的巨大污点,人民难以宽恕。由此观之,宽恕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文明大气象的展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圆满的必要条件。(这两层之间的并列很得当)

因此,宽恕其实很简单,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愤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怨恨与不解,多一份释然的态度,少一些汲汲于仇恨的心理,宽恕过去,成就的便是未来。(再对宽恕做一些界定,很有必要)

胡适曾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的,宽恕不仅仅使得小我解放,更能够成就和谐圆满之境。

简评:从使社会生活和谐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正面价值,思路明晰。

02让宽恕为人性摆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之大,容得下许多真理。人们若是心怀友善,便能和谐共住。的确,以世界之大,真理之多,我们实在不应该拘泥于偏执之见,而应该学会宽恕,用爱拥抱他人。(名言引题,非常恰当,入题简洁有力)

是什么让父亲的一则寻人启事唤起800个儿子的共鸣?究其本源,宽恕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扣题意识)。诚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君子之腹宰相之心的宽宏大量,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宽恕理解,少一些斤斤计较。因为一旦如此,不仅我们生命的宽度得以拓展,温度得以提升,社会精神河流的水位也将不断地上升。因此,让宽恕为人性摆渡,让大爱充满人间,我们的社会定然能搭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快班车。(界定概念,得出中心) 在社会的道德高地上,敢于提升爱与宽恕这个高线,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对国家而言,当德国积极反省二战历史错误后,欧洲各国大度宽恕,大大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从个人来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7年牢狱生活结束后,不但宽恕了昔日的政敌,而且积极保护曾经虐待他的狱卒。正是因为适时的宽恕,西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曼德拉赢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正如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便是精神的成长。让爱与宽恕的善行蔚然成分,让真挚友爱成为道德标尺,人类才能收获不断充盈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宽恕之时我们也应当奉道德法律为圭臬,切忌失却原则。(翻出新意,把议论引向更高层次)就如孔明拒绝宽恕以身犯法的马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一样,当我们面对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和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之时,何妨不再忍让宽恕,用法律的武器将之绳之以法,正本清源,还我们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瘠,有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斗殴,有些人计较于自身利益,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前不久的香港反水货游行,更是把两地人民拉入对立的极端。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用宽恕融合人性裂缝,用友爱消弭人性坚冰。(联系实际,使得行文有正对性)

一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我心中已经听到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种种是非议论。当我们选择远方,不正应当宽恕对待身边琐碎小事吗?当我们多一些宽恕友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驱散冷漠的阴霾,让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好。

简评:从人性建设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意义,议论较有针对性。

04及时宽恕,不让爱等待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我们应如何审视当下?

为谋名利昔日好友针锋相对,为获宁静炮轰广场舞大妈,为争遗产友爱兄弟倒戈相向……无数悲剧重复上演,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们筑起围墙对身边的人拿起武器?是什么让他们放弃情谊反目成仇?是利益。因为利益,可以舍弃情感;因为利益,可以忘记宽容。

然而,数百个等待宽恕的帕科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原谅,需要宽容,需要身边的人既往不咎。

倘若人们因为一己之私或是一时怨恨而置他人于不顾,甚至伤害周围真诚之人,终将使自己在日后追悔莫及。生活中不乏有人因失手杀人而感慨生命不易,有人因亲人逝去而后悔与他们不睦,有为人子女者遗憾对父母的不孝,有为人父母者悲痛与子女的不和……可见,及时宽恕,不让内心的遗憾持续在生命中上演,才是智者之择。(以上的列举可以得出宽恕的话题吗?,现象和结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我们需要及时原谅,及时与他人沟通,不让爱在等待中透支,不让情在等待中冷却。这就要有敢于承担的勇气,更需要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宽厚和善意。正如廉颇以荆负身,向相如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心胸开阔不等于宽恕);被撞倒大爷不向车主索取药费反而关心他的处境,让世人感到人间温情;梅贻琦不顾流言蜚语,仍为反对他的学生请命求恕……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践行着宽容,他们都在自己的付出中让我们领略到爱的力量。可以没有金钱,不能没有情谊;可以遭人非议,不能没有真诚;可以不被理解,不能没有行动。

当然,宽恕须及时,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不是在违法犯罪后能以眼泪换来的宽恕,不是贪官污吏在看似诚恳的道歉后拥有的释放,更不是明星吸毒后的忏悔带来粉丝们的赞美。不是谁的眼泪越多,谁获得的宽容就该越多;不是谁的名气越大,谁就能以关注度博取越多的同情。及时宽容,应该建立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倘若毫无原则地原谅,那岂不是对法理的亵渎?滥用原谅,不加思考就跟风的同情,将会因此消耗大众的爱心和精力,更将造成社会戾气的加重而不是减轻。(这一段用例和观点把握的度就很好)

正如歌德曾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及时宽恕,不让爱留有遗憾。 简评:针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立论,不尚空谈,现实感较强。(55分)

篇三:2015年福建省高三质检厦门地区优秀作文

2015年福建省高三质检厦门地区优秀作文 2015-04-11厦门评卷组一起学语文

4月9日,本平台首家发布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解析文章——由本平台专栏作者猛师老徐撰写的《2015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题“一年有365个日子”解析》(点击本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本文),引起广泛关注。福建省高三质检已于昨日结束,各地语文阅卷也陆续结束,本平台转发2015年厦门市评卷组解析及相关标杆作文,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评卷解析 题意简析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总起,交代一种事实;第二句话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并列——第一类人生活丰富,有变化,求新异;第二类人生活单一,守恒,无变化。

对两类生活内容与方式不应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就第一类人来说,将365个日子过得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充实而精彩,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但是新异的如果只是生活的形式而不是生活的质量与心境的话,在生活之流中一味地求新求异,人也会因缺乏恒常的坚守而迷失。

就第二类人来说

2016-2016厦门高三质检语文作文

,将365个日子过得像一天一样,没有变化,色调单一,可能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积极心态、缺乏热爱与投入的情怀所致;但是换一个角度,这种重复单调的生活,或许正可以看出一个人对梦想的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因为重复的只是生活的形式,而精彩的则是生活的质量与心境。

写作时的几种策略选择:

1.对两类人的生活方式或内容加以取舍

(1)肯定第一类,否定第二类,抓住“丰富与单一”的矛盾立意:生活要丰富,不要单调/生活的每一天都很新鲜/珍惜眼前生活/活在当下/生活的精彩源自热爱??

(2)否定第一类,肯定第二类,抓住“新异与恒常”的矛盾立意:不要一味求新异,应有所坚守/生活的重复中也有精彩/一生做好一件事??

2.对生活内容与方式选择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

每一天怎么过?可以追求新异,也可以坚持单一,还可以有其他选择。 考场作文情况反馈

(一)考场作文标题举例

《追寻生命的无限》

《形式可如故,吾心必常新》

《用执守点燃生命》

《精彩垒成生命的高度》

《让重复为人性浮华松绑》

《改变,从心开始》

《追求生命的精彩》

《提高生命的密度》

(二)考场作文开头摘抄

1.同样是365天,有的人穷极可能,活出了不一样的365天;有的人执守如一,活出了看似相同的365次。不同的活法是否真有高下之分?

2.周国平曾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其长度,而在其密度。有的人机械重复,枯燥而沉闷;有的人鲜活多彩,充实而深刻。

3.365天,每天追求不同,自然可以体味生命百态。然而,每天过一样的生活,却能在不断重复中提升自我。

4.于自然之景色中,人们常常折服于层峦叠嶂、参差变化之美,却忽视了水滴石穿、凝神坚持之景。一如人们往往只看见生活摇曳多变之美,却忘记了执守如一之可贵。

(三)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审题问题

(1)能抓住中心信息,如“过了365天”“只过1天”“重复”等,但无法从这些信息生发出内在的丰富内涵,为下文的立论提供清晰又饱满的思考准备。

(2)部分考生引述材料后,不加分析过程,直接套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如:“创新”“坚守”等,行文中更是完全不顾材料背景,通篇就以套入的论题为立足点写作。

2.行文论证问题

(1)论证语言口语化。如:这样乱七八糟的生活也叫做每天不同,真是笑死人了?

(2)论证过程同质化。如:多变的生活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多变的生活让人乐观积极;多变的生活让人始终精神饱满。

(3)滥用道理论据。部分考生背诵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但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思想内涵,行文论证中,强行套入,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如:“谷川俊太郎曾说:我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剩下的时日静静的等待死亡。生命重复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云里雾里之感。面对这样一个素质本优良的孩子,却为迎合当下写作流弊而扭曲至此,呜呼哀哉,我心伤悲。

(4)以讲故事的形式引用事例论据,从而造成论证无力,甚至问题不明。

(5)论证分析过程空洞无物,以贴标签的形式将事例内容与观点强行相连,无法说服读者。

考场类文选

重复昨日,挣脱旧我

目今个性自由、人生体验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开始追问:要怎样才能把每一天过得不一样?

康德曾说:“我的人生要穷尽一切可能。”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在对简单重复生活的恐惧中,选择了对现实的逃离。于是网络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备受追捧。然而真正付诸行动的人,也多未能找到自己追寻的答案。更有甚者,由此陷入游戏人生的怪圈中不可自拔。

究其本源,他们的谬误在于未能准确把握住“不一样”的真正内涵。康德所言不假。然而推衍至今,职场的束缚与生活的安稳皆不许人躲避重复的日程,去追寻以日为单位迭代的人生体验。这就意味着人无可避免要重复昨日,而为了“不一样”,我们只能挣脱旧我。

何谓“挣脱旧我”?《世说新语》中殷浩的淡然对答犹新:“我与我周旋良久,宁作我。”这便是不甘于单调生活的自我在重重外在羁锁下选择蜕变。每一日都于学识、于德行有所进益,便每一日都达成了一次成长,体验了新的人生。

曼德拉在狱中的生活无疑比你我更为枯燥,千篇一律。但在铁窗之中,他未曾停止与自我的对话,每日每夜地追问与自省,终由一个激进的暴力主义者涅磐为一个谦和的伟大领袖。

这便是重复昨日但又不同于昨日的最佳明证,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现世中我们唯一的选择,即挣脱旧我,以新的面目迎接每一天。

然而知易行难。纵使深味了这个道理,许多人仍在与旧我苦苦缠斗,大抵是惰性与未知的恐惧作祟。

挣脱旧我,往往等价于抓住新的机遇,在人生旅途中开辟未有过的一片天地。开源总是需要汗水甚至泪水的。于是人们将此视为畏途,留恋于已知世界的安逸。然而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弃航空工程而习哲学的维特根斯坦,他们正是克服了根植于己的惰性,才发现了新的沃土,有所成就。

至于对未知的恐惧,更是大可不必。铭记艾略特的箴言:“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每一天对新的可能、新的自我的探求,必将让我们带着“又是不一样的一天”的满足开启新的一天。探究未知并无坏处,何况未知本身不也正是我们所苦寻的“不一样”吗?

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我们当认清生活的真正奥义,不拒绝重复昨日,而避免重复自己。

理性对待重复与变化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然而,我们是选择固定不变的舞步,还是每天换一个花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挑的好,皆值得肯定。

为什么有的人喜爱每天不同的生活?而又为什么有的人偏好日复一日的重复?追本溯源,无论是重复还是变化。皆由内心指引。富于变化的生活能充实内心,扩展阅历,使得人生加入跌宕的元素,而貌似单调的背后,重复的生活亦能够增厚精神的河床,使得人生多一份辛勤的沉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于何时何地选择何种

合适的方式,当众生幡然醒悟之际,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将会为我们洞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诚然,我们拥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在生活之中却屡受限制。如果这限制禁锢了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使得我们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庸常中消磨殆尽,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打破枷锁,去追求丰富的人生?三毛旅行于撒哈拉,在每天都不一样的生活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纪德苦于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远行之后发觉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拥有锐意进取的勇气,使得那些甘于被束缚而得过且过者自惭形秽。

可值得一提的是,选择丰富的生活并不意味着非得每天尝试新花样,有些人于重复之中亦能使得人生得以丰富。泰勒斯于每日一针一线的缝补之中体悟到人生的哲学,西西弗斯更是在每天不断推动巨石的过程中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不愿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步行。”在脚踏实地之中,将一件事情努力做到最好,亦能为人生之大厦添砖加瓦,使得心灵拔节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人们在重复于变化中找不到平衡点,甚至偏出了人情理法的基准线。整天游荡不务正业者有之,不思进取机械度日者有之,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精神的奴隶。要避免这些人的出现,我们理应在理性方面做加法,在盲目方面做减法,把握好重复和变化的加减辩证法。在庸常中选择变化,于我们追求的生活中选择重复。以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以重复的心态将本业精益求精,亦非大乐哉?

在重复与变化的支点上,愿我们能够理性看待,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