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团圆的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1:44:02 写作技巧
篇一: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
传奇
——读《小团圆》有感
2009年4月,出版了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这部完成于1976年的作品已经出事就震惊了整个华语文坛,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又掀起另一股“张爱玲现象”。
记得小时候,张爱玲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不为别的,就为一句话。她在《霸王别姬》最后说道:“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鞘。”一种孤寂和冷傲幽幽的体现出来,更体现了她的自信。
张爱玲是很理性的小说家,她缺乏巴金的热烈,老舍的文人气,茅盾的深沉,但却有着更独特的
视角、更深刻的思考。张爱玲活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社会的消沉,她选择用文字这把手术刀去解剖社会。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人物关照大时代,透过某种人物群去折射整个社会历史的命运,是张爱玲的本事。她最擅长刻画的是那些新女性们的心理、性格以及命运,她们敢爱敢恨、敢欲敢求、个性张扬却命运凄惨。她们的精神追求,完全是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因此张爱玲的小说能惊起时间的考验。
我以“传奇”为题,是因为张爱玲是个传奇,想到张爱玲,就会想到这个字眼。这词用的不见得又创意,但总觉得那么妥帖。原因是张爱玲自己就爱用“传奇”,生平遭际又充满传奇感。当她用“传奇”去说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时,她自己也置身其中了——人,其实本能的爱看戏也爱演戏,但后者实在需要天分,于是大
多数人乖乖的做了观众,像张爱玲这样的,自编自导自演,到越发让人想起卞之琳的句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张爱玲,就像归隐山林谛听飞瀑松声、在茅舍竹篱下与知音交杯对诗,让我感觉到心灵上的放松和闲适。张爱玲在别人眼中是个另类,独来独往,甚至有人评论她“尖酸”。可是她却认为:不要被人情事务所羁绊,努力工作,让别人记得你,这样就不会被生活所累。
张爱玲将伴我走过一生,她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她告诉我生活的方式,告诉我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品格与个性,去勇敢的迎接生活的挑战!
篇二:张爱玲的小团圆
《小团圆》读来有一种苍凉感,张爱玲活在乱世之中,就像她的小说《小团圆》里面的女主角九莉一样,念书的时候,遇到日本侵华,生命中最重要的黄金阶段都是跟战争在一块的。在这样的乱世底下,她非常清楚所谓文明,是会衰退的;所谓世界,是会崩坏的;战争,是在我们身边的。她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及时行乐的背后是很荒凉的,因为她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自私,她对世事的认知非常清楚。在乱世的状态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可怜的。她把笔下那些乱世中的人物聚在一块,给他们一个苍苍茫茫的背景,然后看这些人在乱世中踯躅,看他们怎么样去浮沉。当你有这样一个历史感的时候,整个时间的感觉就变了,你会发现,张爱玲所谓的小资情调的背后是一种非常荒凉,甚至虚无的现代时间观念。
我觉得《小团圆》是她一生作品的集大成。第一章讲主人公九莉在港大念书的时期,第二章讲一些家庭关系。这两章出现的人物之纷杂叫人目不暇接。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段与段之间很不衔接,人物的称谓也很乱。但是这些背景的描述都非常重要,张爱玲要让我们看到的是九莉这个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面怎么行事,怎么反应。这种行事反应的特色是一种疏离的,自私的,清楚算计的。人跟人之间的较量不只是一种现实名声、地位财富的较量,还是聪不聪明的较量。人情非常历练的观察跟想法都很成人化,我们在第二章看到她其实在更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懂事到可怕的孩子了。张爱玲让我们
看到九莉是这样一个眼光毒辣,心灵脆弱,很可怕也很冷的人。这样的九莉遇到了邵之雍,但是有些意外,一直到结尾都相当温暖,这扫掉了我心中的一些阴霾。小说看到第三章,几次提到九莉的母亲蕊秋和九莉说话,蕊秋曾今留过学,深受异国思想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显得那样的突兀,她的一些行为,在当时人看来是那样的无法接受,自然,九莉与母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韶华老去的九莉已经没什么野心,小说结尾记录的是她只做过一次的梦:青山木屋蓝天,阳光下满地书影摇晃,松林中出没着好几个小孩,都是她的。然后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关于《小团圆》,可以用所有的后现代方法论进行解读,张爱玲的技巧多么圆熟,进出历史,全是四两拨千斤,而且那气度,就是小说中的台词,“不喜欢现代史,现代史打上门来了”。
《小团圆》中前前后后出场的近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是一次历史的团圆,而在张爱玲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也在这里完成终极见面。我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篇三:张爱玲与小团圆
目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团圆》与张爱玲的人生体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是那个凋零、残败的家,喂养了她,也囚禁了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从尘埃中开出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们个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谈女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谈时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谈时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谈爱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语:愿使岁月静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文摘要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令人惊叹的,她对家庭,对爱情,对人生的透彻是独特的。不可不提的是,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总能看出她生命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是的,这是作为一位文人,为抒发自己感情的手法——她把自己的人生写进了无数的作品中。家庭和爱情都占据女人一生中的众多时间,也影响着女人的一切思想观念,包括张爱玲。张爱玲的一生是独特的,她的人生体验对她的作品和文字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 《小团圆》人生体验
《小团圆》与张爱玲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代表了一个时代。她是美丽的象征,在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只要有文字和时尚的地方就有张爱玲。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气息,使得世俗人生无论悲或喜都变得如此动人。然而,如此奇女子最终只能在异乡望月,在孤寂里思念回忆中的一点“小团圆”。张爱玲的一生,无论是文学还是爱情都让世人感到怜惜。张爱玲是平凡的,在战火年代里,她只能像许多百姓一般四处漂泊,但她不幸的童年、独特的观点和那段分离落幕的爱情,又使得她显得如此特别的。笔者认为,无论天才与否,一名作家的人生体验必定对她自身的写作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张爱玲众多精心构建的浪漫传奇中,她的文字,她的爱情,她的观念,甚至她的人生,都真真切切地以“苍凉的美学”[1]方式,呈现在她每一部作品中。她的文章写的虽然是自己,却把当时整个世界都包含其中。正如港台作家王祯和所说:“张爱玲的小说,乍看写的像都是小事,其实很世界性,很universal,一个时代就出这样一个作家。”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艺术魅力,都征服着读者。而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就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体验从高峰到落寞的最后一个总结。
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是一名天才,而她的才能虽并不只是在文学上,但她文学上的才能却使她在上海那个战火年代中,大放异彩。然而,在这夺目光芒的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寂寞,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2]
(一)“是那个凋零、残败的家,喂养了她,也囚禁了她”
家庭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深刻的。和许多普通的孩子一样,张爱玲从前也是爱着自己的家的。在张爱玲的记忆中的家,“屋里乱摊着小报,看着小报,和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3]父亲曾经也是一名严厉的,值得尊重的父亲。他教会爱玲事理知识,也是爱玲人生最初的教师。
然而,在传统的大家庭中,似乎都离不开男主人三妻四妾的命运。张爱玲的父亲纨绔懒散,爱玲那洋派的母亲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家。至此,爱玲的童年似乎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幸了。父亲和继母的虐待,与母亲的疏离,使她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孤独
和寂寞追随着她,使她无法不“苍凉”。关于父母,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那个她早已逃离的家,但是却着重描写了自己的母亲,即盛九莉的“二婶”——蕊秋。众所周知,爱玲的离家,是得到了张母的帮助才得以成功的。然而,对着这样的母亲,即使是牵手这样的小事,亦让张爱玲觉得“她(母亲)也有点恶心”。
[4]所以,她却从不称呼其为“母亲”。或许“二婶”一词已显生疏,又或许,这已经是爱玲对母亲最亲近的称呼了。
父亲的薄情,母亲的放浪,对于有着这样父母的传统家庭,爱玲从来是不屑的。她在《易经》和《雷峰塔》中曾写到:“她会报复她的父亲与母亲,欠母亲的将来也都会还。”“是那个凋零、残败的家,喂养了她,也囚禁了她。始终,她都在挣不脱的家族记忆之塔攀附、回旋无休无止。”但这些旧式家庭社会的传统却早已深植在她的思想中,她无法把它割舍掉。因此,“家”便使她更感窒息,结果成就了她的反叛。而这种反叛致使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吞噬她生命力的“家”,并把对于“家”的厌恶表现在作品中。
这段“家庭经历”,使她对于封建家庭的描写都带有着讽刺的意味,下笔便勾画了那种处于末落的家庭的丑陋与畸形,特别是以《传奇》作为代表的散文作品,如《花凋》中对封建遗少家庭的小姐——川嫦的描写。无法否认,这个有着爱玲不幸回忆的家,却是对爱玲的生活和生命历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她把这种影响通过文字传达到读者的心中,让人细细体味着封建传统家庭的腐朽和没落。
对张爱玲来说,“家”是一把封建、陈旧,而又腐败的枷锁。这个枷锁不仅束缚了她,囚禁了她,却也使她毅然从心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可能,在爱玲生命中,曾经给予她深深的伤害的“家”,在多年以后,也只不过成为了一道浅浅的伤痕。远在异乡的她,也只能在这对“家”的回忆中,化为一句无奈的“小团圆”,以寄托自己的乡愁。
(二)“从尘埃中开出花”
张爱玲文章中最精彩的,就属对爱情的描写了。而她对爱情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她“张爱玲式”的“苍凉的美学”。与其说她看透了人生,不如说她看透了爱情,所以才会把一切悲壮都化为苍凉吧。
张爱玲的前半生,在那个还没有“囚禁”她的家中,她见到了最美丽的爱情——祖父母张佩纶和李菊耦的相依相恋。张爱玲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却在《对照记》中写下了平实却又严肃的一句“我爱他们”。如此鹣鲽情深的爱情,又怎么不使一个小女孩感到感动和敬佩呢?即使张爱玲一生都没有过多地以文字描述祖父母的爱情,但
是她知道“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5],只有死亡才更令人感受到他们对爱玲的影响。
然而,父母失败的婚姻,使爱情变的不再令她相信了。即使像那一纸约束两个相爱的人永结同心的婚书,都是如此脆弱,禁不起一丝丝的不忠诚和背叛。就如对于《倾城之恋》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婚姻及爱情,张爱玲亦是不带祝福地,淡淡地写到“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其实,张爱玲虽不再相信爱情,却依然对婚姻有着一种期待,正如她在《倾城之恋》中所引用的《诗经》一文:“死生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张爱玲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她还没有遇上她所认为可以相携到老的人。
其实,在《多少恨》中,夏宗豫和虞家茵那只要很爱,够爱,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爱情的发生,这一爱情理论便已经把张爱玲无所畏惧的爱情观描述出来了。所以,不管胡兰成的身份,性格,张爱玲还是为胡兰成所倾倒了。与胡兰成的相恋,是开心的,幸福的,因为胡兰成懂得张爱玲。仅仅一个“懂得”就足够让张爱玲深陷到爱情的漩涡中,使她近乎崇拜地深深爱着这个男人。爱情使人变得卑微,就连张爱玲这样一个奇女子也不可幸免。
那个时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6],这种热恋的心情甚至延续至爱玲的文字中。散文《爱》是张爱玲难得的一部有着美好结局的作品。一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无不使人感受到沉浸爱情中的女人的喜悦与幸福,以及对那人的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就在两人相识相恋不过一年之后,便结为连理,共同许下了“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一个关于两人未来的祝愿。
然而最后,张胡之恋还是死了。夏虞两人的爱情,死于怯懦,而他们的爱情则死
[7]于不忠。面对这样一个守不住自己爱情的男人,张爱玲放弃了,放弃了自己的婚姻,
也放弃了那股曾经的深爱。《小团圆》中最使人争议的,是九莉和邵之雍那种如火烧燎原的爱情。为此,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避免写出的性爱场景,张爱玲却在《小团圆》中,细腻地描写了。但如此热情的描写,却使读者不了解,更有甚者,把这部小说看作是另一部《色·戒》,而忽略了其中的艺术意义和写作意义。但在我看来,那些仔细而又热情的描述,只是把爱玲心中曾经的,对胡兰成的爱恋,以行动深刻地描绘出来。只有那种疯狂的热情,才能准确地把那段曾经的热恋、曾经为爱情甘愿变得卑微的心情表达出来。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