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荡妇表姐的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24:54 体裁作文
荡妇表姐的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表姐妹》中的身份认同过程分析

摘要

乔伊斯·卡洛斯·欧茨是美国当代杰出女作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发掘女性内心世界,唤醒女性独立意识,体现女性的困惑和迷惘。近年来,她的创作方向转向发掘犹太族裔在犹太大屠杀后的心理精神状态,寻找相同身份、情感经历的过程。短篇小说《表姐妹》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代表作,小说全文由两位犹太族裔女性的书信来往组成,展现犹太大屠杀给两个家庭造成的巨大创伤,和两位失散半个多世纪的姐妹的相认过程。在相认过程中,由于两姐妹长期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两个人对待亲人相认的过程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度。本文以分析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重要内容,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犹太女性, 精神创伤, 身份的焦虑.

Abstract

Joyce Carol Oa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s

in modern America. She is always developing the inner world and awakening the sense of independence of women. In recent years, she is turning to find the inner world of the Jewish who suffer the holocaust, and the process of finding same identity with their fellows. Short novel “the cousins” is one of the works. The novel consists of letters from two Jewish women. According to these letters, we can have a clear image of the bitterness of the Jewish descendants, and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of the two cousins. In this process, the two cousins show totally different attitud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growing environments. In this thesis, we will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ir emotion.

Key words: Jewish female, trauma, the anxiety of identity.

《表姐妹》中的身份认同过程分析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被约翰·加德纳称为“奇才”。同时代的小说家,如诺曼·梅勒、约翰·巴斯、玛格里特·阿特伍德、安·泰勒、约翰·厄普代克、唐纳德·巴塞尔姆等,都在不同的场合对她倍加赞誉,说明了他们对欧茨这个当代美国文坛最多产、最有活力的女作家的认可。到2013年欧茨已创作了37部长篇、24部短篇小说集,还推出了诗集、评论集和剧作。在社会氛围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历经40年,欧茨的创作观日臻成熟。

正如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伊莱恩·肖瓦尔特在其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曾指出,英国妇女文学传统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女性阶段”,女作家们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她们对主流文学的种种规范的内化与吸收,以达到男性的教育水准为目标。第二阶段是“女权阶段”,女作家们力图挣脱男权社会的羁绊,带有建立女性亚文化的政治倾向。第三阶段是“属于女人自己所有的阶段”,女作家们侧重于描述女性的自我发现和她们为寻求身份认同而做出的努力。 目前,欧茨的创作正向自我发现和寻求身份认同方向转变,其中出版于2004年的《表姐妹》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力作,该短篇小说真实地反映出犹太大屠杀对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造成的深刻影响, 以及创伤经历在犹太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上投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作品从头到尾全部采用书信形式, 包括了两名年过六旬的美国犹太裔老年妇女从1998 年9月14日到1999 年10 月12日之间的29 封来往信件。故事的起因是芝加哥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芙瑞达·摩根斯顿出版的一部回忆录《死里逃生: 少女时代》,这本书被一名自称“ 丽贝卡·施瓦特”的美国犹太中产阶级妇女偶然读到。从摩根斯顿教授关于犹太种族大屠杀的亲身经历的叙述中,丽贝卡推断对方正是自己素未谋面却一度朝思暮想的失散于二战期间的表姐,于是便不断地写信给对方追忆往事,并且执著地要求认亲。欧茨近年来对犹太题材的关注其实源自她新近获得的犹太身份。在构思另一部犹太题材的长篇小说《纹身女孩》( 2003)之前不久,她偶然得知自己身上原来具有四分之一的犹太血统:祖母是犹太裔,19世纪末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离开德国,移民至美国后放弃了犹太教信仰,甚至选择了将种族记忆从个人生活乃至家族历史中彻底抹去。正是有关家族历史和个人身份的这一惊人发现促使欧茨开始对犹太问题进行思考,她目前正在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掘墓人的女

儿》还将进一步发掘这一犹太寻根主题。如此看来,借用法国著名犹太学者阿兰·芬凯尔克劳特所杜撰的一个词语,欧茨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加入了所谓“想象的犹太人”( imaginary Jew ) 行列,该词在此处特指那些未曾亲历大屠杀,却在想象中将自身与亲历者等同起来,并在替代性的大屠杀经历中界定自身的犹太身份的个体。本文拟在分析两位主人公的情感认同进程,并分析其中每个阶段的原因。

大屠杀 ( Holocaust /Shoah) 一词专指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行动。这场极端残酷的大规模反犹行动始于希特勒当权后的1933年,二战爆发后则愈演愈烈。大约有六百万犹太人先是被没收了财产,驱赶到隔离区居住,然后被关进集中营,最终惨遭毒手。其间,盟军拒绝干预,欧洲教会保持缄默,甚至连美国犹太人也被警告不得救助同胞。虽然不同国家都有少数民众个体曾向犹太人伸出援手,但大多数人还是袖手旁观了这场灭绝人寰的种族灾难。因此,大屠杀所带来的创伤记忆属于全世界,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良知的拷问。

大屠杀文学( Holocaust literature ) 通常被分为以下六个主要类别。首先是受害者的手迹,二是幸存者的回忆,三是抗争者的故事,四是解救者的英雄事迹,五是德国人(包括刽子手和平民)的亲身经历。最后一类是大屠杀反思文学, 主要包括非亲历者的大屠杀叙事,而且大多出自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代之手。这类所谓“大屠杀后叙事”( post-Holocaust narratives)体现着大屠杀对后世经久不息、绵延不断的影响, 其中大屠杀不仅是犹太民族意识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 而且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犹太民族性的局限,几乎成为用来描述人类苦难与救赎的一种隐喻。本文中涉及的《表姐妹》很明显属于最后一类。

从丽贝卡前期的读者来信和摩根斯顿教授的后期回信零散地透露了有关回忆录作者的以下信息: 芙瑞达·摩根斯顿,现年六十三岁,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考夫博伊伦市。1941年,全家随其他欧洲犹太难民乘船到纽约,却被美国移民局拒之门外,后被投入纳粹德国在捷克设置的特雷津集中营。作为名医的父亲曾在一战中为德国效劳并被授予金色英勇勋章,但他一到集中营便与家人失散了, 从此不知去向且杳无音讯,姐姐不久便生病死去,哥哥也遭践踏惨而死,母亲作

为行政人员协助纳粹管理集中营中的犹太人事务。1956年,芙瑞达移居美国,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此后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现为芝加哥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除了这部畅销的回忆录以外,还著有《生物学史》、《种族与种族主义的历史》等。

表妹并非大屠杀的亲历者,但是她和她的家人却一直生活在大屠杀的阴下。通过丽贝卡的读者来信所提供的散落线索可大致推知施瓦特一家的大屠杀经历。1936年,战争尚未开始,有钱的犹太人仍被允许移民。全家从德国巴伐利亚州考夫博伊伦移民到美国纽约,丽贝卡出生在难民船上。1941年,五岁的丽贝卡与全家一起等待姨妈一家人乘船前来投奔,不料等来的却是姨妈全家遇难的消息。按照父亲的说法,遭到美国政府拒绝入境的976名难民像牲口一样被送回到希特勒手中。婚前名叫安娜·摩根斯顿的母亲因此受到精神刺激,再也没能恢复如常,加之被父亲禁止讲德语,而她英语又不够好,故绝望中终日躲在房里,甚至拒绝与人交往。父亲移民前从事印刷业,在男校里做过数学老师,直到纳粹禁止犹太人教书。移民美国后化名“雅各布·施瓦特”被迫改行做了掘墓人,性情乖戾,直到1949 年5月做出枪杀妻子并自杀身亡的惊世之举。十三岁的丽贝卡侥幸逃脱,两个哥哥从此下落不明,她毁掉了母亲所有的照片,封存起关于家人的一切记忆。后来,丽贝卡未能高中毕业,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生有一子,再婚后生活富裕却精神贫瘠, 虽已完全融入中产阶级主流社会却丧失了身份归属感。

姐妹两人的相认过程并非想象上简单而顺利,而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两人通信的数量和回信内容上来看,姐妹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最开始妹妹欣喜若狂,很急于确认两人的关系,对于姐姐的出现非常的高兴,而姐姐的态度则是冷漠的。

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历史角度还有个人情感角度来分析。

从历史事实来说,半个世纪前,面对犹太人遭到屠杀迫害,西方国家袖手旁观,这不禁让人心生寒意。历史不能重来,但是当姐姐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回忆这段历史时竟然又遭受非议。大屠杀这段痛苦的记忆,对于表姐来说是那么的真实和残酷,然而时至今日,以人权文明著称的西方文明社会面对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仍然集体失声,这是人类对少数族裔人遭受残暴待遇的漠视,是一代人的集体

篇二: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盗心者与野性天使·窃摄记忆大恐慌》故事梗概

在波涛汹涌的南太平洋中,有一个叫西尼亚的岛国。岛上有一条神秘的西尼亚马河,河水西浊东清,清浊并流。据传西面河水是古时候西尼亚女人所为。那时西尼亚人男女皆喜河浴,男东女西,久而久之,女人们把河西面的水洗浊了。于是部落头领便认为女人是淫秽的载体,不仅禁止她们下河洗浴,而且叫她们用青布裹其身,外出时还须戴上黑色的面纱,骤然一看,女人们就像那茧壳中的蚕蛹。女人既然是龌龊之物,就该远离,所以,这离女色成为一此人竞选入仕时的标志性口号。

女主人公莎娜是西尼亚首都大学选派到英国剑桥大学??,一年暑假,她随一些同学参加了一个叫“野使天使”的活动,和400多名男女青年,到保加得亚的巴尔干野营。那里山高林密,水清气爽,是当今世界难得的一方净土。野性天使们或身着三点式装集体舞蹈,或身着泳装在瀑布流泉处洗浴,意在用这些野性使自己进入那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唤醒人类对大自然的爱和对自由纯朴生活的追求,使之返朴归真。她对西尼亚那些贬女辱妇的风俗极为不满,从英国学成回国的第二天便裸肢游走于街头巷尾,引来无数双看奇稀的眼光。一位女青年见之,立即叫与自己同行的男友以手蒙眼,当她发现男友从手指缝里在望前面袒胸露肢的莎娜时,立马用自己的蒙住男友的眼,扶其行走??

这一幕恰好被途经此处的梁驭风看见了。他立刻从衣袋里一个类似摄像机的东西,对着莎娜的头脑一按。这小玩意儿是在上班途中拾到的,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能窃摄人脑记忆图像的神器。梁驭风用这个神器窃摄了大凉市法院院长和市长的一些隐密之事,总之,整个岛国风传支持女权运动的梁驭风有一部能窃人脑记忆图像的隐碟,顷刻间,朝野上下害怕隐私曝光者一片恐慌,贪官墨吏隐匿其行,淫夫荡妇闭门不出,连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民也只好蛰居家中,不敢公开露面。

当然,最感到害怕的是西尼亚首相赫格·里斯,他为了确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更多的选票,竞抛弃了痴情于他的未婚妻克亚·玛丝。因为在西尼亚国,人们普遍认为,妇女是一个淫秽的载体,男的只有远离她们,才能使自己

具有圣洁的灵魂。当选首相后,他在践履自己竞选时“终身不要以敬业”的许诺的同时,拼命地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这使他的身体每次愈下。稀世之药也治不好他的病,首相府只好张榜求治。于是那被他抛弃的后来成了医学博士的克亚·玛丝女扮男装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得情后,叫她仍旧身着男装,并聘她做了自己的保健医师。他因害怕身边这个隐性夫人曝光,不惜动用国家财力,借用国际刑警和人大国的最新武器反死光镜,追杀握有人脑记忆图像窃摄器和死光器的华裔侨民梁驭风。

梁驭风原为大凉市法院的民事庭审判长,他认为女权运动者莎娜在法院判审时的辩诉言之有理,因而被法院开除,做了市立医院的脑电图医生。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便,获取了许多人脑记忆方面的信息。信息表明世间一些合情合理,本来就不轻的事,人们都视是为非,使之不轻了。梁驭风决心做一个“直面人生”的思想打假者,他从市长威廉·泰尔纳情妇智取了死光器,用死光器从监狱中救出了野性天使莎娜·与之一道,用隐碟获取的事实,挞代那些作茧自缚的卫道士们,袪除世间那些逆情悖理但又自古而然的怪异现象,从根本上荡涤建思想的余毒,使人们的体魄和灵魂得以自由舒展。

在躲避军、警的追杀过程中,梁驭用隐碟意外地获得了S国和西尼亚国决定在南太平洋某水域内,进行一次旨在夺取中国西望岛的边事联合行动这个情报和隐碟这个神器献给祖国。然而西尼亚政府关闭了一切对外港口,并切断了国内与境外英特网的联系,与些同时,还从香港请来气切大师夏飞欲诛灭梁驭风。夏飞不听华人保护神红面大使的劝说,他手心发出的一道诛杀梁驭风的光束,却正好被红面大侠从相反方向发来的一道金光击回,还落到夏飞自己的身上,使之灰飞烟灭,红面大侠发完切,自己也气绝身亡。

S国总统西尔多原本是个赌徒,后靠炒作房地产成了暴发户,几经钻营成了总统,一天,他微服私访郊野,进入一个地下赌场,被诱发赌瘾参与其中,恰在这时,当地警官辛着森来此查赌,将牌烧成灰,令赌徒和赌场老板吃。西尔多总统实难下咽,辛普森见状一巴掌抽过去,将他礼帽和墨镜打落于地,现了原身。西尔多立马跪对道:“我微访赌场”。并令其赌徒们押到总统府。之后,西尔多令

其心腹将赌徒和辛普森全部秘密处决了。为了不使这事外败露。他叫S籍华裔物理学家马归研制了一种反死光镜。为了护卫这稀世神器,西尔多总统和赫格·里斯在马归教授的陪同下,将反死光镜运到了西尼亚,仅护航的飞机就达100架之多,遮天蔽日,致使途经的一些国家的老百姓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然而,令西尔多和赫格·里斯始所未料的是,梁驭风与莎娜在海边渔民的帮助下,已登上了中国大陆海岸,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夹道欢迎;人们簇拥着莎娜有几个青年小伙手搭手抬着梁驭风走着。天上烟花绽放,五彩缤纷,地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天上人间一片欢腾。

篇三:揭秘千古“荡妇”潘金莲的真实身份! (1)

揭秘千古“荡妇”潘金莲的真实身份!

在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个有名的淫妇。其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出身于大户人家,根本不认识西门庆这个人。婚后的她贤淑善良,却无端被人讹传成红杏出墙、“与人苟合谋杀亲夫”的“荡妇”。

她的夫君武大郎也很冤:明明凭自己的努力当上县令,却硬被说成“走街串巷卖炊饼”的“三寸丁谷树皮”,还被戴了一顶“绿帽子”。

小说形象

《水浒传》中的千古“荡妇”

北宋徽宗年间,河北清河县一大户人家里,有个使女叫潘金莲,貌美如花。东家恋其美色,她告诉了女主人。于是东家怀恨在心,把她嫁给了卖炊饼的武大郎。 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1.3米),面目丑陋,绰号“三寸丁谷树皮”。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物质上,他都无法满足潘金莲。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偶然相遇。西门庆本就好色,而潘金莲见他既有钱,人又很帅,就动了心。经王婆撮合,两人如同干柴烈火,烧到了一起。 没有不透风的墙。不到半月,两人的奸情传得满城风雨。武大郎上门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中心窝,卧病在床。武大郎警告潘金莲:“等弟弟武松回来,一定饶不了你们。”

这句话,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西门庆与潘金莲合谋,用砒霜毒死了他。武松出差回来,很快查明兄长死因,他在哥哥灵前手刃潘金莲,随后杀了西门庆。 几百年来,《水浒传》中的这段经典情节,让潘金莲成了“淫妇”的代名词。 历史真相

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一位名门淑媛

历史上,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确有其人,但都生活在明朝。史载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 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她喜欢武植,经常接济他,并与他私订终身。两人结婚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1946年(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武植墓被人发掘出来,墓碑铭文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yue)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24世孙武书常说,从铭文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但从未“卖炊饼为生”。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七品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描述成“淫女荡妇”遭到唾骂,实在比窦娥还冤枉。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的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诋毁缘由

武潘被丑化,原来是损友搞鬼

武书常介绍,武潘二人被“毁容”,其中另有缘由。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觉得武植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武潘二人的“丑事”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

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施耐庵怎么也想不到,他写的《水浒传》,不仅让武大郎、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亡羊补牢

施耐庵后人替祖先赎罪

“作为潘姓后人,我们也为潘金莲感到委屈。但误会已经造成,一两句话是改不过来的,希望后人理解就好。”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潘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潘建民说,2010年清明节后,他们去过清河县的武植祠,细读了武植墓碑铭文。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也见到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后人给武潘的造像和道歉诗。”潘建民说,凡是去过武植祠的潘姓人,都会拍下这组照片,一来敬佩施耐庵后人的勇气,二来也告诉世人,潘金莲并未给潘家丢脸。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

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

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

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

施姓欠账施姓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