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足迹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7:23 体裁作文
篇一:电影观后感
为了梦想与希望——《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这是一部在欢快的歌舞、诙谐的情节中折射着教育问题的电 影,看后不禁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片中一个细节是主人公常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那是由于他发现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看后我不禁自问: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懂得了这个道理?是否及时把它告诉给我们的学生?当看到那个因梦想破灭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时,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作为老师,我们除了传授书上的知识,更该让孩子们懂得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与挑战,都要以平和地心态和昂扬地斗志去迎接,不论希望与梦想是否实现,都该珍视自己已经的拥有!
当听到主人公这样的质问:“你们都陷入了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有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我们不禁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用强制抹杀爱好、用分数抹杀天赋、用要求抹杀梦想、甚至用否定抹杀生命,如此下去,会造就孩子怎样的人生?
片中的主人公曾说:“我们要以学习为乐,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他把学习视为兴趣,工作视为娱乐,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个快乐的历程,而不是填鸭式学习。这也许正是我们多年以来需要教给自己的学生的。
整部影片引发的不仅是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还教会每个观众
应该怎样看待父母、家庭、朋友、责任与成功。我们一直在鼓励学生向着成功迈进,每个学生头脑中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他们肩上又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怎样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梦想,怎样让他们实现自己与家庭的希望而又不忘记告诉他们,在追求成功之路
上同样该懂得随时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还要学会不时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是否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如果在追求高分、追求名次之后学生连最基本的应用能力和快乐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备,就会闹出如影片中的滑稽事情。对待工作、学习我们不能死搬硬套;对待朋友我们要用真心;对待成功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的点点滴滴,我们该告诉孩子们保持一份平安、快乐的心。篇二:电影观后感
《心理游戏》观后感
八(14)班 陆羽
昨天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看了大卫·芬奇的一本叫做《心理游戏》的电影。其实光盘上写的是《生日拼图》,英文名——THE GAME。老师和我说这是部可看性极强的电影——考验观众智商和戏剧性转折的情节,因为在看之前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要被导演耍的,但没想到被耍得够呛。
故事总是充满有趣味的色彩,语言真是美丽的欺骗。眼见不一定为实。这是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最大体悟。局里有局的电影往往能博君一笑。
一位地位显赫的富翁,曾经目睹自己的生父跳楼自杀而留下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不知道美国社会有没有仇富现象,看到最后总觉得导演是在反讽这个社会,又是对自我的一种约束——世上有钱的人不算本事大,既有钱,又不失爱心和亲情才难能可贵。
故事在你打开第三个盒子的时候豁然开朗。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主人公单身一人,自私冷漠、婚姻失败、脾气暴躁,也许导演看不惯这样的所作所为,特意让他弟弟为他送上特别的生日礼物,而这份礼物也占据了整整一部电影。我一直以为电影会安排猫捉老鼠的躲猫猫游戏,策划者在暗处,被设计者层层卷入事件,我单纯地以为这是个纯游戏机式的捉弄故事,可事实却大大提高了我的智商空间,结局是寓意式的黑色幽默。
然而这一切的刻意安排、精心策划和巨大“阴谋”却是戏剧般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礼物从他弟弟开始,然后是一把钥匙、CRS公司,继而是局外人的进一步介入,推动情节朝着一个不可挽回的境地发展,因此观众的胃口被调到一个新的高度。这让我想起了当时看《足迹》的感受,所有的故事都在一个房子内展开,在一个房子内结束,完全靠导演的指挥和演员的技巧以及剧本的智慧来将观众的兴趣卷入,继而从一个较为舒适的高度将包袱甩下,观众豁然开朗,如同上了堂生动的心理辅导课。
这是一部昂贵的电影,为了拍电影而演电影。成本在演员方面是巨大的,他们承受着双重的身份,瞬间转换,要滴水不漏。戏里戏外两个导演在角逐:弟弟是这份礼物的策划者,大卫·芬奇是电影故事的缔造者。其它人物都是跑龙套的角色道具,起到烘托作用。导演摆了一个巨大的迷局,让尼克去走,去体会,去感悟,最终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其用意。真是位聪明无比的故事大师。
从心理角度看,这是一本可以看作是高深或者通俗的电影。观众如果爱钻牛角尖,反其道行之,那就不会进入这个迷局,因为在最初导演已经埋下伏笔——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可我想99%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进入导演设计的程式,接着一步步体验跌宕情节产生的快感。也许观众也情愿这样,毕竟电影是需要在消遣中体悟个中哲理的。没有快感的电影很难产生愉悦之情,也就难以产生共鸣。
篇三:电影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我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影片还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
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
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作为二十一中的一名党员教师,立足本岗,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