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童话数学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36:08 体裁作文
童话数学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让童话故事激活数学课堂

让童话故事激活数学课堂

作者:肖琼琼

来源:《启迪·教育教学》2014年第12期

[摘 要] “乐学” 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是求知的最高境界。要达到“乐学”的境界,首先要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即“学乐”。而数学抽象性、逻辑性、规范性的学科特点,时常让数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之中,让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能吸引学生。本文将谈谈如何将童话故事引入数学课堂,借助童话故事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优化课堂。

[关键词] 童话故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乐学”是求知的最高境界,要达到“乐学”的境界,首先要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即“学乐”。而数学抽象性、逻辑性、规范性的学科特点,时常让数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而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之中,让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本文将谈谈如何将童话故事引入数学课堂,借助童话故事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优化课堂。“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

一、借助童话故事抛砖引玉

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创造“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那便要从课堂导入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课堂中。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更直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借助童话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更生动有趣的导入课堂,吸引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在教学开始时先讲一个故事:“今天,花果山热闹非凡,我们去看看。猴王正在分桃,请两位同学扮演猴王和小猴,现场演一演猴王和猴子分桃的故事。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那就给你16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猴子吧。”小猴子得寸进尺,“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显出慷慨的样子:“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猴王和小猴到底谁聪明呢?学习了这一课,你就知道了。”

用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们都被其中的情景深深吸引了,都急切的想知道谁更聪明,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被这一个带有悬念的童话故事点燃了,由生动的童话故事,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又如在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小猴和狐狸各自种了一块地(出示采地长方形正方形)。有一天,他们为了谁的菜地大而争吵了起来,这时,小熊想了一个办法,他沿着两块地的四周走了一圈,发现两块地都正好是24步,于是他高兴的说:“不要吵,两块地一样大。”由此,既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又突破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这一难点。

借助这样的童话故事,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提高警惕,思考着“小熊的方法行不行?”不久就有学生想到:“对了,要比较两块菜地大小,就要比他们的面积。”学生纷纷释疑。如上述教学案例所示,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导入课堂,让童话的奇思妙想,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更积极、有创新力。

二、借助童话故事穿针引线

在教学数学的算理课或复习课时,时常会因为教学内容较多、较分散,或者大部分是纯计算题,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这时,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借助童话故事,将分散的练习内容串联起来,使环节间的过渡更自然、顺畅,起到穿着引线的作用。

比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时,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等内容会显得相对枯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小朋友们,羊村发来了求救信号!小羊们被灰太狼抓住关起来了,等着大家去解救它们!但是灰太狼在前往牢房的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大家有信心闯过关卡救出小羊们吗?”“第一关是口算关......第二关是......”(在每一个关卡设置要复习的不同内容)

通过这样的童话故事,把分散的练习内容自然的串联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并且,在童话故事的背景下,学生很容易融入故事情节中去,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而牵挂,对故事中设置的“难关”也会全力以赴,更积极去去解决问题。借助童话故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题效率。

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能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更能借助童话情境把课与课之间串联成整体,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生动、趣味。如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一课时,我想起了之前用过的“拯救小羊”的故事情境,孩子们通过一节课救出了小羊,当落败的灰太狼说“我还会回来的”时,小朋友们说:“你来吧,我们还会救出小羊的!”那我这回,便把“灰太狼”再请回来,让孩子们再和灰太狼“大战”一回吧!

果然,在课堂一开始,当孩子们看到再一次发出挑战书的灰太狼,都斗志满满,整节课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救羊行动中。

借助这个小故事,让本来略显单调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教学效果也好了很多。

三、借助童话故事画龙点睛

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让孩子融入故事情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时常能将问题“化抽象为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中的数学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内容时,遇到一个题目,本质是比较“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的和”与“用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的大小关系。如果单纯进行比较,学生的兴趣点必定比较低,因此,我们将问题设置成了一场比赛,将正方形设计成两个正方形水池,让小猫围着一个水池跑两圈,而小兔围着两个水池跑一圈,让孩子们作为裁判判断比赛公不公平。在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中,孩子们更主动地投入到问题中,真的像“裁判”一样去思考两位“选手”跑了多远的路程,比赛公不公平。

借助童话故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故事情境,将纯理论的“抽象”的问题,转化为了一场“实际”的比赛,将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变得更直观,更易于分析、理解、解决了。

又如《认识米》的课程中,进行带厘米、米的不同单位的长度间比较:

师:恩,小朋友们今天表现得真棒,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学生很开心,认真听讲)从前有对数字宝宝兄弟1和99,数字宝宝1一直很伤心,因为99比它大了好多好多,而它自己只是很渺小的1,有一天,数字宝宝1在路上遇到了长度单位米,米问它:“你为什么不开心呀?”1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米,聪明的米想了想说:“不要伤心,我来帮你!”于是米找来了它的兄弟厘米一起帮忙,米走到了1旁边,厘米走到了99旁边,米对1说:“现在,你就比99大啦!”唉?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现在1比99大了吗?

生: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比99厘米大。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来当数字宝宝和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做不同的组合的时候,长度大小的比较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呢!那下面还有几组这样的比较,你能正确的判断他们的大小吗?师:恩,通过这几组题目,有没有细心的小朋友想要提醒其他小朋友做这样类型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呢?

生:比较时要注意看清数字后面的单位是什么再比较。

师:嗯,说的真棒,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与米之间的联系,学会不同单位间的转换和长度比较。而单纯地进行比较,课堂就容易显得枯燥、单调,学生注意力、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1米与99厘米的比较设计成一个小故事,借助故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到进行长度比较时,首先要注意到单位,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转换后再进行比较。

活用这样的趣味童话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故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数学学习如身临其境,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的乐趣和主观能动性。

综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动的童话故事,借助童话故事抛砖引玉,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借助童话故事穿针引线,将分散、零碎、枯燥的知识点串联成整体;借助童话故事画龙点睛,促进理解,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教师要能活用童话故事,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参考文献:

[1] 柴荣萍.讲童话,听故事,学数学——用童话故事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2011(12).

[2] 王绕福.用童话故事来演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J].新课程(下),2011(09).

[3] 李小显.如何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2010(06)..

[4] 张芳.激发学习兴趣 让快乐进入小学数学课堂[J].才智,2012(24)

[5] 何雪花.用心打造快乐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篇二:适合一年级的数学童话故事

小学生数学故事:十二生肖里有七个出场

在图1中,十二生肖里有七个出场,每种生肖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生肖代表不同数字,组成如图所示纵横交错的若干等式。这是些什么样的等式呢?

从横看第一行的等式马猴-鸡=牛,得到马=l。

再从竖看最左边的算式,得到猴=0。

从竖看中间一道等式鸡=兔×兔,知道“鸡”是平方数,因而是4或9。

因为牛≠马,所以只能是鸡=4,兔=2。进而得到牛=6,羊=3,狗=9。

横看的三个等式,分别是

10-4=6,

l+2=3,

11-2=9;

竖看的三个等式,分别是

10+l=11,

4÷2=2,

6+3=9。

1

小学生数学故事:渔夫和草帽

有位渔夫,头戴一顶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条河中钓鱼。河水的流动速度是每小时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样的速度顺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划行几英里,”他自言自语道,“这里的鱼儿不愿上钩!”

正当他开始向上游划行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们这位渔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丢了,仍然向上游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与草帽相距5英里的时候,他才发觉这一点。于是他立即掉转船头,向下游划去,终于追上了他那顶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在静水中,渔夫划行的速度总是每小时5英里。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划行时,一直保持这个速度不变。当然,这并不是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例如,当他以每小时 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划行时,河水将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仅是每小时2英里;当他向下游划行时,他的划行速度与河水的流动速度将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每小时8英里。

如果渔夫是在下午2时丢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时候?

由于河水的流动速度对划艇和草帽产生同样的影响,所以在求解这道趣题的时候可以对河水的流动速度完全不予考虑。虽然是河水在流动而河岸保持不动,但是我们可以设想是河水完全静止而河岸在移动。就我们所关心的划艇与草帽来说,这种设想和上述情况毫无无差别。

既然渔夫离开草帽后划行了5英里,那么,他当然是又向回划行了5英里,回到草帽那儿

童话数学故事

。因此,相对于河水来说,他总共划行了10英里。渔夫相对于河水的划行速度为每小时5英里,所以他一定是总共花了2小时划完这10英里。于是,他在下午4时找回了他那顶落水的草帽。

这种情况同计算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速度和距离的情况相类似。地球虽然旋转着穿越太空,但是这种运动对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产生同样的效应,因此对于绝大多数速度和距离的问题,地球的这种运动可以完全不予考虑。

2

3

篇三:把数学当成童话故事来读

故事小点心

心靠言传,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源泉,是风采的外衣,是心灵的信使,是交往的媒介。《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达成目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能比较完整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

现状分析:

【学生原因】:

1.害怕讲错,老师、同学笑话,不敢说。

2.阅读量小,数学语言积累少,不会说。

【教师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有时生怕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忽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没有创设说话机会: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当学生说的结结巴巴时,老师会责令其不要再说下去;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时,老师会立即打断学生的话;当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回答,老师会马上自问自答,学生说的权利被剥夺。长期以往,到了高

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课堂上死气沉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从一年级开始,学

生就没有说的机会,失去了表达的热情,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

3. 指导性语言少:数学语言难懂难学,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着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数学语言表达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针对学生及青岛版教材的特点,我从“读情境图”方面,谈一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

策略:故事小点心

加入“故事小点心”,把数学当成童话故事来读。具体做法:

1、当听众,听故事。课堂上我经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饶有趣味的一个个故事,如“小蚂蚁运食物”“漂亮的海底世界”“小刺猬背果果”“游花果山”“小猫钓鱼”“保护海鸥”“发奖了”“美丽的荷花池”“爱护家园图画展”“分红包”等。(或者是一些现成的数学小故事,如知识性的故事: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讲阿拉伯数字的故事,讲以前人类记数的方法等;趣味性的故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给他们讲了长方形过生日的故事《行知天下》)。

2、做演员,讲故事

由学生自己看图编故事,编给同桌听,在班里讲等。在听故事、编故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表达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空间。

问题:孩子在“玩”数学中,渐渐喜欢上了数学,愿意以故事的形式展示自己,但数学终归是数学,要有数学的眼光,所以接下来,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情境图,即培养学生从会读生活情境到会读数学情境转变。

新策略:

1、仿说

孩子不敢表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无序、零散,所以孩子在表达时老师注意做到语言的指导,先让学生跟着说,然后慢慢放手。我给他们提供一个数学语言模式:读情境图,说一说我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我知道了什么,我还知道什么;我能提出数学问题(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等);……注意做到:阅读数学能力和提问题能力的指导。

2、制作故事小报。

主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借助家长的力量。由孩子讲出来,家长记录,自己装饰,并在班内展览。

3、开故事会。

定期开展故事会活动。其实故事并不生动也不是很好听,但孩子是在展示自己,他们表现的非常兴奋。每次孩子们都不舍得下课,课后跟着仍滔滔不绝地说着,曾经有一次我记忆很深地是,下课了,李

佳雨表情很无奈,很委屈地跑我眼前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编的故事最幽默了”,已经下课了,我只能跟她说:“好好编,下次你来讲”,可她还不算完,看样子非讲出来不行,“我现在就讲给你听”,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在楼道上她津津有味地讲完了故事,满意地跑了。

4、会说话的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情境,这时应加强对学生“会说”的培养,所以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我将“数学语言模式及学生好的的表达语言”张贴在墙报上,让学生随时能看到,用上。

效果:经过近一年半的训练,我班敢于起来表达的学生达到80%以上,能主动表达、质疑、补充达30%以上,接近100%的同学能用数学语言比较完整地描述生活情境,并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