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新闻的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6:30 体裁作文
改写新闻的方法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改写会议新闻报道

如何改写会议新闻报道?

如何从会议信息中挖掘新闻点、合理利用新闻素材?下面结合这篇来稿,进行修改,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吉水 加强法庭建设效果明显

一看这标题,就俗,且为假大空。法庭建设有明显效果?什么是法庭建设?有哪些效果?何为明显?

原文:江西法院网讯 5月12日下午,吉水县人民法院专门召开法庭工作会议,听取各法庭的工作情况汇报。据统计,今年1-4月,该院三个法庭共审结各类案件290件,占全院案件审结数的41.7%,其中调解结案224件,调解率为77.2%。会议还对法庭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和协调,并着力解决法庭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院长王云厚首先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各法庭在工作上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同时强调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也是反映法院形象和法官形象的一个窗口,勉励大家要充分发挥好法庭在化解和调处基层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要在为民、便民、利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多动脑筋、勤动腿脚、方便群众诉讼。

该院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法庭建设工作,在人员配备上精心选调年富力强、学历高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充实到法庭;在物质装备上优先保障法庭的办案经费及办案车辆装备,优先保障法庭的办公设施数字化、

现代化;在政治待遇上给于优待,在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在法庭工作的人员,三个法庭庭长全部落实了副科级实职待遇;在生活上实施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改善法庭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法庭工作。

参会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踊跃发言,纷纷表示一定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化纠解纷中去;同时要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法庭在化解纠纷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决不辜负院党组和广大老百姓的期望。

这是原文内容,让人感到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是不是? 原来就是一个小会议报道,还是突出领导的。。。。

如果是全中国的基层人民法庭建设现场会在你这里召开,你院介绍经验,院长亮相,还可以这样写,因全国也就你一家呀?

这就说明我们的报道员写稿发稿时,没有把自己置于全国的媒体上去考虑受众对象,还是站在办公室、政工科向上级机关报告:我们今天这里开了一个法庭的工作会。

让上级知道,我们又开了一个会。大家说,对不对?

作为新闻,应该选择一个新闻点,不要面面俱到。

但要从新闻发布的角度,你就要考虑受众对象愿不愿看你的新闻了。

我改一下,你们也可看考虑下如何改?

我改的标题为:吉水:人民法庭案审量已占全院数41.7%

新闻点:法庭在化解和调处基层矛盾纠纷作用明显。

我改的导语:江西法院网讯 笔者从5月12日吉水县法院召开的法庭工作会上获悉,该院今年1至4月,3个法庭共审结各类案件290件,已占全院案件审结数的41.7%;其中调解结案224件,调解率为77.2%。这是该院人民法庭组建以来案审数所涮的新记录。 这样改,既符合原意,又突出了新闻点。

好,这样一改,读者立即明白,仅4个月该院3个法庭平均结案近100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调解率高,符合当前司法和谐的理念,法庭工作在法院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凸显。

我调整的第一背景:

据介绍,该院党组历来重视人民法庭建设与发展。今年在人员配备上,精心选调了年富力强、学历高的人员充实到所在法庭;在物质装备上,也优先保障了法庭的办案经费及办案车辆装备,优先实现了法庭的办公设施数字化、现代化;在政治待遇上,给于优待政策,提拔使用时优先考虑了在法庭工作的人员,且3个法庭庭长全部落实了副科级实职待遇;在生活上,从细节入手,改善了

改写新闻的方法

法庭工作人员的吃住条件,帮助解决了其家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法庭工作。 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再后一段既返回到会上,也是该文的再下一个层次的介绍: 该院院长王云厚在这次会上,勉励大家要充分发挥好人民法庭在化解和调处基层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要在为民、便民、利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多动脑筋、勤动腿脚、方便群众诉讼。

参会的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化纠解纷中去;同时要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法庭在化解纠纷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决不辜负院党组和广大老百姓的期望。

如果按照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大家试试:你从最后一段删起,一段一段删,直到最后只有标题,是不是都可单独形成新闻?

篇二:如何修改新闻稿件

如何修改新闻稿件

对新闻稿件的修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新闻编辑通过一些具体的改稿方法的运用,完成上述两方面任务,使新闻稿件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和标准。

稿件的修改是选择新闻稿件的延续,是对入选稿件的一次全面的再检验。入选的稿件并不等于就符合见报的要求,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后才能用。在编辑眼里,许多稿件都只是原料、半成品,要刊用必须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宏观的观点、事实,到微观的文字、标点都需精心提炼、加工,这样才能成为编辑眼中的“成品”。

修改新闻稿件与修改一般稿件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新闻稿件是以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为报道内容的,因此稿件的内容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必须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第二,新闻稿件要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受众广泛,社会影响力大,因此更加强调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在政治上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新闻稿件强调时效性,受截稿时间的约束,必须迅速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新闻稿件修改从哪里入手

对新闻稿件的修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新闻编辑通过一些具体的改稿方法的运用,完成上述两方面任务,使新闻稿件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和标准。

事实的订正包括内容和表述两个方面。事实的内容错了,必然会造成报道的不真实、不准确;事实的表述不当,同样会使得事实模糊乃至歪曲。因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防范新闻失实,除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法纪法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事后严惩等措施以外,编辑们的严格把关意义深远。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新奇性要服从科学性、可读性要服从可靠性、信任感要服从责任感。

要消除稿件中事实的不真实、不准确、不科学、不统一、不清楚,首先要善于发现与认识这些差错。分析法是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内容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破绽和疑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改稿时一般会首先采用,而且采用得最多。新闻编辑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稿件的内容、信源、作者、时间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但是,有些情况下,分析法只能帮助编辑发现问题,到底是错在哪里,真实的情况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怎样的,仅靠编辑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足以得出结论,这时,就要采用核对法,即新闻编辑借助有关资料,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事实差错的改稿方法。采用核对法改稿,要求所用的资料必须权威、新鲜、直接。有些新闻稿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仅靠前两种方法还不能明确判断,编辑就要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针对报道中的疑点进一步进行调查。对新闻事实的调查要注意

全面地选择调查对象,尤其是对于重要问题和批评报道的调查,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偏听偏信,要全面地向领导、群众和当事人了解情况,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中,对于那些反映重大新闻的稿件、批评性的稿件、在事实或观点方面有疑点的稿件、新作者的稿件、容易失实的作者的稿件、积压时间过长的稿件,特别需要调查核对。

新闻稿件中的观点错误最显而易见的一种情况是直接出现在用字、用词上,由于语言陈述不当,使新闻报道与党和国家目前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相违背,这是一种显性的观点差错。另外,新闻记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识和反映是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和稿件篇幅的限制,因此,新闻稿件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也与这些限制有关。如果记者在采访时因为行动受到限制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或者是因为认识水平有限,看问题片面,对所报道的事实理解得不准确、对新闻素材的选择不全面、报道角度不恰当,那么,稿件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也往往会有问题,而且这一类问题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不仔细分析、推敲很难发现。

在修改稿件时,编辑一定要把握好有关的政策、法规界限,认清事物性质,掌握政策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编发稿件的过程中,要辨证地看待问题,避免思想片面。要注意稿件中的说法、做法是否符合法律、政策以及上级的有关规定;在生活中能否行得通、用得上;实行时是否有负面影响。批评性的、揭露性的及法制类的稿件,往往会涉及社会阴暗面或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编辑在修改这类稿件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度”,防止“媒体审判”,对于犯罪行为不宜过细地描写,对于受害者以及某些失足者的姓名应加以隐匿。此外,新闻编辑要防止泄密,不仅要加强保密观念,还要明确保密的范围。稿件中泄密主要表现在报道过细而言多必失、时间把握不当、不注意内外有别。从近年来新闻报道泄密的情况看,泄密的“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尚未公开的政治、经济决策方针、涉及国防军队建设的规划、决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地位的重大科技成果等领域。

新闻稿件的修改方法

新闻稿件的修改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校正、压缩、增补、改写等。修改一篇稿件往往并非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交叉使用。

校正,即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写法,包括稿件中的事实、思想、语法、修辞、逻辑等各个方面。校正是改稿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改稿方法,也是一种最基础的改稿方法。校正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替代、删节和加按语。

压缩,就是通过对稿件的删意、删句和删字,使原稿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重点,在章节上更加紧凑,在表述上更加简练。压缩新闻稿主要从导语、背景材料和主体等方面着手。在压缩稿件时,要注意压缩后的篇幅应该与稿件的新闻价值相匹配,应该符合新闻媒介一贯的风格和特色。

增补,就是补充原稿中需要交待而又遗缺的内容。新闻稿如果缺少一些重要的因素,就会影响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增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回叙、新闻事实。运用增补手法,要注意所补充的内容一定要有确实可靠的根据,对稿件进行增补时应该尽量征得作者的同意,对资料的运用,应该紧扣新闻事实。

改写,是对原稿重新写作,是改稿中难度最大、操作最复杂的一种修改方法。改写通常是因为稿件的角度选择不当、材料的详略安排不当、稿件结构有问题或者体裁不合适等,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安排结构,重新写作。改写的方法包括改变主题和角度、调整结构、改变体裁、分篇和综合。

新闻稿件的修改程序

修改稿件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了保证稿件修改后的质量,编辑不但要掌握一些改稿的方法,还要注意按一定程序去修改,以保证改稿过程的科学性。改稿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全文。编辑只有认真通读全文,才能对稿件的主题、结构以及语言的使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这个阶段,稿件阅读得越仔细,编辑就越能够发现修改的方向和重点,对稿件的修改也就越完善。第二,着手修改。编辑在通读一遍后,再回过头来对需要修改的地方仔细揣摩、细细衡量。在进行第二遍阅读时,编辑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认识,伴随着阅读进行的是一种更为缜密的思考,不但要综合考虑文章的结构,还要做到字斟句酌。第三,检查性阅读。当编辑按自己的修改意图对稿件进行修改后,还有必要再对整个修改后的稿件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检查修改得是否全面,是否符合原意。在这次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还得再次斟酌,所以,反复阅读的过程,常常也就是再修改的过程。 稿件的修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编辑应多次审阅,以便发现上次修改后残存的漏洞。这种漏洞可能是由于粗心未被发现;可能是新的认识和想法。因此,新闻编辑应该仔细思考有疑点的地方,想想问题可能会出在什么地方,看看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能否加以辨别。如果仅凭自己的大脑无法对疑点做出判断,那就要考虑借助相关资料,以证真伪。如果一时找不到确切的资料确证疑点,而稿件又不急于一时刊发,不妨先放一放,留下一个缓冲期以便进一步调查核实。每次稿件修改完,编辑最好能读一读,看看是否琅琅上口,如果读起来拗口,可能存在晦涩的词语,或是没有发现的语病。

篇三:改写句子的方法

句子改写方法和标点的作用

一、 陈述句改感叹句的方法

1、 把句中有“很”字改成“真”或“多么”,没有就直接加“真”或“多么”。

2、 把句尾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二、 感叹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1、 把句中的“真”或“多么”改成“很”或直接去掉。

2、 把句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五、把字句和被字句改写的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把字句中,介词“把”能把手动词支配的宾语改称动词的状语。被字句中,充当介词“被”宾语的这个成分是主动者,主语则是被动者。一般来说,需要将把字句和被字句变为不用“把”字和“被”字的一般句子,再做缩句或比较,来帮助理解句子。 1: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

(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六、缩写句子的方法

缩句的要领和一般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怎样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叶?这是运用缩句来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问题。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

缩句的方法有五种:

一、删去“的”前修饰成分。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句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应该删去。

二、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例如:“人们都惊讶地呼喊起来。”句中,“都惊讶”是用来修饰“呼喊起来”的,要删去。

三、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四、删去数量短语。例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句中,“一座”这个数量短语可删去。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例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说“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可缩为:“铁球落下来。”

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话可缩为:小鸟飞翔。

补语与“着”“了”“过”如何处理不迷惑。

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所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补语保留可以,删去也行,不过要看具体情况。“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

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缩句方法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煞郑绻鞘粲谥饕煞值拇视铮膊荒苎顾醯簟?/p>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1.缩到最简

缩到最简,要做到去之务尽。去之务尽最要紧的就是找出句子中的所有枝叶。前面已述,句子的枝叶,一般可用“哪里”、“怎样”、“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来找出。有些句子的枝叶隐藏的较深,不容易分辨,可用加“的”和“怎样??的”等来进一步的区分。

例9 英勇的五壮士昂首挺胸地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缩句是:五壮士屹立在顶峰。

而不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狼牙山”和“顶峰”的中间可加“的”,即“狼牙山的顶峰”,这样,修饰(枝叶)与被修饰(主干)的关系便明朗了;是“狼牙山”修饰“顶峰”。“狼牙山”是修饰成分,也即是枝叶,所以要去之。 例10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扌契入我军阵地。

缩句是:“391”高地扌契入阵地。

之所以是“‘391’高地”,而不是“高地”,是因为“391”和“高地”之间不能插入一个“的”,即“‘391’的高地”,这是不通的。“‘391’高地”是军事上,作战前对作战区地形、地貌的编制,是特定的称谓。所以不能去之。

例11满面春风的商人坐汽车来到山清水秀的三河市。

缩句是:缩⑻ 商人来到三河市。

例11中含有两个动词“坐”和“来到”,都同施事主语“商人”发生关系,是连动句。缩⑼的句子还没有缩到最简,可用“怎样??的”把枝叶找出来。如:

商人怎样来到三河市的?(坐汽车)

即“坐汽车”是枝叶,是隐藏的较深的“枝叶”,而不是主干。自然,缩⑻与原句例11相比,语言的丰富性是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去掉“坐汽车”改变了原句的结构,其实没有,恰恰相反,缩⑻体现了句子的坚实结构。

2.同时保留

有些词语与词语之间,因为特殊关系的存在,需要同时保留。如:

例13 他们把小鸟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例13是把字句的缩句。因为介词“把”的存在,使“他们”和“小鸟”这两个词语之间有了一层紧密的施受关系。“他们”是“关进”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小鸟”是“关进”这一动作的接受者(受事者)。因为这一施受关系的存在,缩句时,必须同时保留施、受者。如果只保留其中一个是不通顺的。即:

缩句是:他们把小鸟关进了笼子里。

而不是:他们关进了笼子里。或,小鸟关进了笼子里。

这一施受关系的存在,不会因为中间有其它词语而改变为松散些。如:

例14 机灵的他们把美丽的小鸟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他们”前多了“机灵的”,“小鸟”前多了“美丽的”。虽这样,但施受关系没有变。缩句相同。同理,被字句也一样。

例15 小鸟被他们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缩句是:小鸟被他们关进了笼子里。

例16兰考县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风雪中走访了十家农户。

缩句是:县委书记焦裕禄走访了农户。

而不是:县委书记走访了农户。或:焦裕禄走访了农户。

例16中,“县委书记焦裕禄”是同位词组充当主语,所包含的两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事物。“县委书记”即“焦裕禄”,“焦裕禄”即“县委书记”。两个词语互指对方,即构成了同位关系,而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缩句时应同时保留。这种情况比较多,如:

例17首都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缩句是:首都北京是中心。

3.单缩相连

有些长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因为主语相同,而“紧缩”在一起的。对于这种长句,可用单缩相连的技巧来完成。即:先把长句分为两个或若干个单句,把每个单句进行缩句,然后相连并整理。如:

例18 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

例18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主语是同一个,都是“万里长城”。该句是由“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⑽“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⑾组成。缩法如下: 单缩⑽ 万里长城是骄傲。

单缩⑾ 万里长城是自豪。

相连: 万里长城是骄傲,是自豪。

注意,后一分句的“是”在相连时不能丢掉,否则例18这样的复合句,缩句后就变成了单句了。即:万里长城是骄傲、自豪。这样的相连,改变了原来的句子结构是不行的。

例19 三连的连长果断地命令他炸掉河沿上的暗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