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散文怎么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7:34:11 体裁作文
散文怎么读体裁作文

篇一:怎么读散文

散文是文学中的精品,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阅读优秀的散文,就是欣赏一种美。

譬如,行走在字里行间,你眼前陡然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你就到达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看到一片无与伦比的荷塘月色;你还可以认识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无法忘怀父亲的那一幕背影;欣赏百花斗艳的春;感悟故都清静悲凉的秋??

散文就是这样的一些文字,不仅拥有深邃的精神见解和优美的意境,还展现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可谓集合了哲理、诗情、画意于一身,美不胜收。你在欣赏美文的时候,身临其境,就像走在玫瑰园里,芳香扑鼻。

所以,读散文是一件雅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感的欣赏。那么,对于这文学中的精品,我们如何赏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里面的精髓呢?

其实,散文不管怎样写,它都是作

家心灵的反映。要读懂散文,就得先让

心灵靠近,用心去聆听作家的心声。那

么,我的一个体会是散文不适合在吵闹

繁杂的环境去读。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午

后阳光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杯清茶,

一本散文集,让你品读地如痴如醉。读

散文就是这样,需要静心素读。

静心素读

有人说:“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是不写散文的,同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也是不读散文的。”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我也深有同感。

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在文化大师的笔下,“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郁达夫语),风景静物,乃至一花一叶皆可入文,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散文创作来源甚广,正如冯骥才所定义的那样:“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然而,正因为来源于生活,散文成为作家阅历的体现,经验的集合,冷静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读他们的散文,就能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踏入他们的知识领域,感悟他们的灵

性与智慧。

所以,阅读优秀的散文,就好比是跟智慧大师在交谈。过于功利或者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与大师真正以心会心的。只有放下心中欲望,静心素读,才能真正聆听到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披情精读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其实,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完全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所以,这就要我们从“情”字这个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披情精读,情意贯穿。如《文心雕龙·知音》篇所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然而,散文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它不像诗歌那样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行云流水自然泻出,十分随意,非常自由。而且“情”是虚的东西,我们要如何才能抓住它呢?

既然情感是“虚”的,那么作家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体来寄托。所以,我认为一个阅读散文、感悟作家情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情物”。此“情物”并非男女恋爱中的定情之物,而是散文作品中所记述的中心物,它可以是一个人、一处景、一棵树??凡能让作家寄托情感的事物都是“情物”。阅读一篇散文,找到作品中的“情物”以及它的象征意,基本领悟作品的基调,对于掌握整篇文章的精髓是大有帮助的。寻找到了这个“物”就可以从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作家所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它是作家表达文章的中心载体,也是为作家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实体。离开了这个载体,作家就无以表情达意,也就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比如说,在《荷塘夜色》中,朱自清为什么要写那“曲折的小煤屑路”、那“田田的叶子”、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那“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切的景物、事物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他当时的心情。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也无从知晓作家的情感变化了。

总而言之,散文是以“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阅读散文时,由“情”入手,披情精读,就可以逐步深入探究作家所表达的情感。

回归生活

散文,不管是记人叙事,或是写景状物,还是议论抒情;不管是游记、随笔,还是杂感、小品,都是作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正如夏坚勇所说:“这中间包括作家的生命体验、人格精神、知识底蕴、艺术感觉和营造语境的文字功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散文。

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想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散文作为文学中的精华,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最适宜人们阅读。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唯美、陶冶情操等诸多好处,还能让我们平浮烦躁、缓解压力,丰富精神生活。

总之,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好散文很多,但有一点,我从来不迷信,优秀的我会认真去读,借鉴或者吸取里面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迷信任何人都是对自己的障碍。在写作之前,我不会去读任何一个人的散文,这样的阅读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笼罩,一旦形成印象,一时之间难以改变,行诸文字也就有了他人的痕迹。这样的一个习惯使我受益匪浅。但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在国内散文界,读过的散文(单篇和专集)可谓不少,在散文集中,一口气读完的仅有李国文的《大雅村言》、冯秋子的《寸断柔肠》、单正平的《膝盖下的思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心灵史》、周涛的《天似穹庐》、刘亮程的《一个人村庄》、刘烨园《精神收藏》、王宗仁《唐古拉山和一个女人》、祝勇《文明的黄昏》、周晓枫《上帝的隐语》以及朋友们的散文著作。真正留下印象的似乎不多,十年,一年最多两篇。冯秋子的《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王宗仁的《五道梁天晴,五道梁落雪》、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张锐锋《沙上的神谕》、史铁生《我与地坛》、梁东元的《额济纳笔记》、刘立波的《孤灯独语》、马叙《黑暗中的大海》等等一些,还有一些,大都是人人说来说去的好作品名字。

比如格致的《转身》、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刘春的《乡村厕所》等等,后面的几个大都是新近出来的一些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在新散文阵营当中产生影响的作品。但根本的问题是,这些赫赫有名的作品有的手头就有,看了一个段落,便觉得索然无味了,比如格致的《转身》,没有像他们说得那么玄乎和优秀,很平常的一个散文作品,有点心理畸形还有病态。于坚的散文虽然篇幅不大,但始终觉得,这个人的写作是健康的,舒朗的,有风度和气象乃至品质的。在新散文作家当中,冯秋子、于坚、庞培等等才是最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当然,新散文仍在路上,谁也不是先锋,有人说,真正的探索是几个人构成的(大意),我觉得这样论断简直是自拆屋墙,孤傲自大,胡言乱语。

人人心中的好散文是各不相同的,也是不可能相同的,50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喜欢孙犁、杨朔、秦牧、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作品,少后一点出生的女性死死抱住张爱玲不放,当然还有后来的王安忆、林白、残雪、张洁、斯妤等人,男性可能喜欢张承志、周涛、马丽华、余秋雨、林非等人。这是作者的权利,也是审美和心性所致,当然不可强求。当前的新散文创作说到底是跑马场上砌碉堡,自以为热闹和风光罢了。但他们的功绩就在于,打开了散文的限制,从体制中解脱出来,使散文获得了另外一种可能。

尽管如此,哲理散文、文化散文、游记和小女人散文大量的比重堆在《读者》、《读友》、《青年文摘》等一类的杂志上面,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散落在《创作》、《广西文学·小品文》等和一色的都市晨报晚报上,供白领男女和中学生业余时间心情忧伤或者舒服一把。所谓的小资散文也不例外,根本谈不上创作,充其量只是写作,再低一点就是复制,这些男人女人站在别人的书页和肩膀上,抽取一点羽毛,所作的工作只是把羽毛梳理整齐,稍微变个模样,再加上自己的一点颜色而已。与上述的作家创作相比,其十本书也抵不过一篇原创。

王兆胜博士说:“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太多的使浅薄、死气甚至有毒的,它们像宾馆的假花,至多不过是园中的盆景而已!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一是狭隘、二是无根,三是劣质。”《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联系此言,我倒觉得,鲁迅兄弟、沈从文、梁实秋、胡适等五四时代的大家的散文随笔仍旧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单从气质、学养上就没有办法比肩而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散文(包括新散文在内),普遍缺乏一种精神(也还是五四时期倡导的德先生和塞先生),一种关怀(悲悯和同情,人性和人道),一种气质(自然和和谐),一种力量(审美的愉悦和苦难和梦想的追

问)。这四种丧失和缺乏,使得我们的新散文写作看起来热闹非凡,你上来我下去,此起彼伏,海涛汹涌,但本质是贫乏的,无力的,也是可悲和可怜的。

酷评家朱大可说:“散文应当终止紧张的文化漫行,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的舒适姿态。在这样一个超级资讯的阿年代,散文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者的承重文本。”(《话语的闪电》朱大可著华龄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朱大可似乎就是一个酷评家。李建军博士在批评朱大可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流氓批评家)爱用‘最’、‘无比’、‘彻底’。他只下判断,不作分析。”我觉得正中朱大可批评乃至其上面对散文断语的要害。

如果要开列一个单子,推荐一下中国现当代值得拜读的散文作品,恐怕是很难的。但有几篇大作品不得不事先说出:《少年中国说》、蔡元培先生的两句话:“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沈从文、巴金、张爱玲、胡适、梁实秋,其他的不敢再说了。当代的似乎好说一些,自以为真正可以使得读而有益的,大致有这么一些作家和作品《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朱学勤)、张承志《荒芜英雄路》、韩少功的部分作品、刘军宁关于自由主义的一些论文、李建军的一些文学批评、王兆胜关于当代散文的批评、林非的部分篇章、王宗仁关于西藏的一些长篇散文、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冯秋子的《鸟与鼠》、《我跳舞因为我悲伤》、张锐峰的《祖先的深度》、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祝勇编的《重读大师》(中国卷、外国卷)、海南学者单正平的部分思想随笔、马丽华《藏北游历》、周涛的《游牧长城》、肖复兴关于音乐的一些文字、贾平凹《商州三记》(分初录、又记、三记)、于坚的云南文字,马叙的《黑暗中的大海》等等吧,我觉得这些是其中最为合适的。

当然,上面说的有些是思想家和批评家的文字,但我们不是一直说,连小说都可以包括在散文的旗帜之下么?思想随笔和文学评论又何尝不是呢?我还想说,好的散文首先给人一种阅读的愉悦,其次是气质的流露和呈现,第三是引人入胜、闻所未闻,第四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第五是久久(至少两天)不能释怀。从古代到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味道”和“境界”起到了流传的支柱作用、平白的,境界低俗的,特别标新立异,重形式,轻内涵的,无一不是遗留在历史的隧道里,尘土越积越厚,无人问津。最后要说的是,没有思想的作家短命,拥有思想的作家才可以常胜不衰。还要向大家推荐一下的是外国的几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伍尔芙的散文作品、梭罗的《瓦尔登湖》、《博尔赫斯文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及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叶芝的《尘土蒙住了海伦的眼睛》和布罗茨基的《小于一》。

二十年弹指一挥,二十年岁月潇洒。二十年来,常州散文学会成员在新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在散文园地里勤奋耕耘,播种收获,创作发表了一批又一批的散文作品,总体数量相当可观,累计将近30部。这些散文新作,是众手浇开的文学之花,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从不同的社会角度、不同的艺术层面上描绘了七彩人生,反映了大千世界,奉献出作为散文作家的文人的良知良能、才华情思和对社会的反哺回报,同时也代表着常州市散文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学会成员营造的蔚为大观的散文园地,就题材的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作品:文化散文

我们常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和资源非常丰富,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又出现了许多创新品种,这是常州的亮点之一,也成为散文作者创作的题材之一。古往今来的一些文化人物、文物古迹、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都为热心的作者所关注、发掘、采写,为宣传和弘扬常州的精神文明发挥了作用。在这方面推出的作品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有陈肃同志的《毗陵散笔》和由他主编的《常州名士撷英集》,还有肖飞同志的《武进奇葩》、邵玉健同志的《延陵访古》,以及孟济元等同志的一部分作品。陈肃的第一本散文集《毗陵散笔》作为江苏风情漫录丛书,用艺术形式再现了由“风雅的年代里走来”,向“更风雅的年代走去”的古毗陵、新常州的精神形象。该书以六组八十五章的系列散文新体式,完成了城市风情的审美化再现。《毗陵散笔》出版以后,很快在市内外乃至海内外产生良好反响。邵玉健同志出版的《延陵访古》以翔实的史料、轻灵的文笔、机趣的评判,让读者看到了常州昔日的风雅和辉煌,同时也在这种风雅和辉煌里面读到了一代代常州人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第二类作品:乡土散文对养育过自己的家乡的热爱、感恩和表现,是许许多多作者共同的情结。李寿生、徐遗辛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李寿生同志是记者,是诗人,更是散文作家。他2000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唱春风情录》,2002年出版了第二本诗歌散文汇集《踏遍青山》。李寿生的诗和散文相比,更有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当数散文;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则是乡土散文。李寿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农村和农民家庭中度过烂漫而苦难的青少年时代的。故乡的沟河池塘、稻麦瓜豆、耕牛水车、老宅土灶,以至农事劳作、饮食风俗、亲邻师友,给了他太深太重的熏陶和感受,造成了他太深太重、永难割舍的故土情结,这也就成为他后来创作乡土散文的源头活水。那些在作家心灵上的留下深深烙印的各种类型的事物人物、劳动场面、社风民俗,组合起来看,简直是江南农村的巨幅历史画卷,甚至可以看作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江南农村的断代史。新旧农村两重天。时至今日,能像李寿生同志这样有深度有广度地用散文再现四、五十年前的农村面貌,给今人和后人留下一幅幅旧农村的缩影,实在是弥是珍贵的。

以写作散文诗见长的徐遗辛同志的作品大多也属乡土散文性质,但与李寿生的乡土散文风格迥异。李文纪实,突出个“真”之字;徐文务虚,突出一个“美”字,但就旨趣来说,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徐遗辛先后出版的两本散文集《梦痕心迹》和《乡魂旅思》,书名中就点明了梦萦故土、魂系家乡的创作动因。他把故园、故国和母亲联系在一起,倾情讴歌和赞美。滆湖的月、江南的雨、家乡的耕牛、石桥、芦苇、水车、水井、槐树、集市、茶馆以至人物,都被作家表现得那么富有情韵,富有美感,富有新内涵和时代感。

第三类作品:旅游散文

旅游散文是文人雅士最喜爱写的散文品种之一。在旅游散文作者群体中,陈知义同志是代表性作家。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以旅游散文为主体的集子《案头红枫》和《云水万里》。陈知义同志钟情自然,热爱艺术,希望通过散文的欣赏和写作,在充满污染的大千世界中为自己也为读者营造一块心灵的绿草地。作者对扑怀入心的种种景物,无不倾注才情,细细把玩,力求搜索其特征、亮点乃至神奇绝妙之处,发现常人所难见、难闻、难述的形态神韵,让那些深切地感染或震撼了自己的真景真美真情,形诸文字,诉诸社会,回赠读者。陆克寒以文学评论见长,他在《常州日报》和《翠苑》上开辟的当代文坛现场专栏,剪影点评,言新义

篇二:怎样阅读散文

怎样阅读散文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在阅读时要注意:

1、抓住“文眼”

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的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样识别文眼呢?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那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比如《丑石》的文眼是最后一段话。

2、理清线索和脉络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在这“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庐山观云》;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丑石》,等等。

3、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般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咸有,www.qcgrq.com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

4、探求散文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读者自身的心灵。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冠以“随笔”,即强调它的随意记写、随意而录的特点。不刻意为文,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觉得有趣味,有感受,确有所得,随手写出来就是了。

在阅读随笔时,要特别注意透过文字抓住主题。将随笔的“灵魂”——主题探索到了,也就等于抓住了随笔作品的本质,它同样是随笔鉴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步骤。 探索随笔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眼,是指那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是随笔主题的凝聚点。这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随笔主题的直接途径。如《秋颂》中的“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都是“神光”闪烁之处,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2、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随笔的主题,它固然得通过作品的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但它绝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个段落固然也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或在叙述某个事件的过程,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表明过渡等。一篇随笔的主题,它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一两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好像是支撑一篇随笔的“力点”,它是我们探索主题时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3、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大部分随笔,表面看来的确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极有分寸。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4、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随笔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画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探索随笔主题时应从作品的全局着眼,从全部题材的总倾向去考虑、去探索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上一页1下一页

怎样(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阅读科普文章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蜘蛛》一课,说明的对象就是蜘蛛,写作的目的就是介绍有关蜘蛛的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蜘蛛。

2、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

3、了解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用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4、注意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1)下定义,即知名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分类别,就是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

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4)举例子,就是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5)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6)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例如:作诠释,引资料,画图表,摹状貌等,因为它们不太常见,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5、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的一种体现。

恰当地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另一种体现。

此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也是文章准确性的体现。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简洁,或丰腴;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当然,阅读说明文最关键的是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这一关键,其他的阅读问题就容易多了。

怎样阅读诗歌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阅读诗歌应当抓住诗歌的特点,准确体会语言、形象和意蕴。

1、吟诵涵泳,品味诗歌语言美

平时我们说某篇文章的语言很优美,称之为“诗一般的语言”,很显然,诗的语言是美的。诗一般都分行和押韵,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所以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感觉特别舒服。诗中往往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某一重要语句反复出现,读起来如歌唱一般,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让人回味悠长。诗歌的语言也特别精炼、浓缩、含蓄,富有跳跃性,同学们要用心品味。阅读诗歌时,要反复朗读吟诵,非常精美的诗歌最好能背下来,这样才能品出诗歌的语言美。读多了,经受了优美语言的熏陶感染,你的语言也会流畅而优美了。

2、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形象美

诗是用形象来“说话”,来表现的。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的联想,使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中也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仗、夸张等修辞方法,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把抽象的东西写得具体,把静态的东西写得生动,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领会。

3、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蕴美

“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诗人笔下的外部世界,两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某种意境,它是诗内在的的含义,也称为意蕴。阅读时要切己体察,要善抓“题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来领会诗歌的意蕴美。要抓住“诗眼”,深刻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眼”,深刻领会诗歌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揣摩其蕴涵的深意。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写人的文章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言行举止、心里活动及细节的

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同学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拿到一篇文章后,有的同学还没认真阅读,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还没弄懂就急急忙忙想去做题了,这样既没达到阅读的效果,当然也做不好题。同学们在接触到一篇文章后,首先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要进入角色,用心领悟,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人物的什么事,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内容,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突出特点及个性,也就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细心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这样你再去看一看老师为你设计的阅读训练题,带着这些问题把文章再读一遍或两遍,对于这些题目的回答你就会心中有数了,做出的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高处俯瞰低处的景色可以一目了然一样。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阅读时,首先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文章中有些关键的语句能够直接反应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表现文章中心方面所起的作用。

3、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弄清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类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外,还可以通过具体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它们像一面面镜子,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看出人物的美丑善恶,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记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

写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再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为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那幅长短,总有一条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3、弄清叙述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清它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条理。

4、把握文章重点,注意表达方法

俺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方法,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抒情性的记叙文中,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于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类文章以描写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可掌握两种情形:其一,通篇都是写景物(或主要写景物)这类文章客观反映某一景物的状态、特点。其二,它是通过描述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叫“借景抒情”。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物特点,弄清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

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色彩特点、静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另外,还要抓住作者写景物的顺序。作者写景顺序又分四种:

(1)空间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景,学习作者按景物空间位置归类、条理清楚的记叙方法,以了解景物不同空间的各自特点。

(2)时间顺序。阅读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过渡词、句、段,这样才能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

(3)按观察的先后顺序。

(4)按景物的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述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作文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此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在写景文章中,作者为了描述更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常用几种修辞手法:

(1)对比法。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

(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做人来描述,赋予其行为、动作、语言来反映景物变化过程。

总之,在阅读写景文时,要吟读品味,让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境界,使文中的景色形成立体感,这样才有激情,才能发现美。要懂得,写景从来都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都具有主观色彩,都要借景抒情。即使单纯写景,也具有主观感受在内。

怎样阅读状物文章

状物是用语言文字把物品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这些物品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状物包括写动物、写植物或写人工做的或自然形成的静物。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它们突出的特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抓住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征,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写动物的文章中,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这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植物的文章中,要抓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这些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静物的文章中,要抓住静物的外形与结构方面的特点去理解。

2、弄清描写顺序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文章讲究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描写;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

3、理解写作意图

状物的文章若是只写物,就成了对事物的说明了。一般来说,状物的目的不外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阅读时,注意“言志”或“抒情”部分含蓄而富有深意的描写,从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怎样阅读散文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

篇三: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

“硬料”

类似文本: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 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年高考全国卷Ⅱ 《岳桦》

—09年高考44篇散文中有27篇。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1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

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

补充: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③ 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 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

类似文本: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

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10年62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9年高考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

2

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3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如: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21.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

三、快速读懂

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注意段落中的重

4

要信息句子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例文: 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 上善是最高的善。(总领)

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上善之作)

伫立(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对比现实)

好在都江堰有。(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 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阅读解题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意识 审题意识:

范围:文中所在段落 角度:什么题型 指向:如赏析等

要点:分值(暗示答案点,学会分点作答) 阅读 查找 发现

文本意识:上下联系,找到答案。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题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选择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在选择时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另外必须要联系上下文。

规范意识:运用术语,要点完备,分条解答,步骤完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