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寻找年味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2:22 体裁作文
寻找年味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寻找年味

寻找年味

安阳云中仙客

时进腊月,透过街上急匆匆赶路的人群,我用力去寻找儿时的年味,但终于没有看见大包小包办年货的人流 ;没有闻见空气中弥漫着的炸酥肉、炸鱼、炸丸子的香味;没有听见小贩们的吆喝和不时在空中炸响的爆竹声。望望空中飘落的雪花有些失落,思绪也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时进入腊月家家就开始忙碌,大人开始上街陆续采购年货,小孩会跟在大人后面,拉着大人的衣角,撅着屁股,喊着要新衣、冰糖葫芦、鞭炮等等,这时大人也会格外大方,总能满足孩子要求,于是欢笑声弥漫整条街;大姑娘、小媳妇会成群结队赶集过市,挑选过年做“盛装”的花布,于是谈笑声,讨价声不绝于耳,随着清脆的扯布声,她们便心满意足的把布块小心的夹在腋下;老太太更不甘落后,手提肩扛着各种年菜,到小河边去清洗,准备蒸年馍。晚上家家户户会传出缝纫机的哒哒声,小孩子会彻夜守在缝纫机旁等着试新衣。

临春节前几天,年味就更浓了,每家都会架起锅灶,

炸酥肉、豆腐,蒸花糕,皮渣。年糕特好看,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老人们说,花糕不能蒸熟,要蒸成半生,这样才意味着来年会高升(糕生)。皮渣是我们安阳的特产,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皮渣像一块块水晶,不要说吃,就是看看就

会让人垂涎三尺。除此之外还蒸各式各样的馒头,诸如素包、肉包、豆馍-----。 这时候如果你去窜门,会看到各家都在忙碌,到处是风箱的哒哒声,和风机的蜂鸣声。小村被袅袅炊烟笼罩着,充满着节日的喜庆和温馨。

大年三十年晚上,大人围在一起 谈天说地,小孩子听得入神也激动得没有睡意。在大人催促吓唬下, 才钻进被窝并蒙住头假装睡觉,不时发出滋滋的窃笑声。 12点鞭炮会像暴风骤雨一样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整个村子好像在晃动。小孩子们便急急忙忙穿上崭新的衣服,拿些二踢脚,跑出家门找小伙伴去疯,大人们也走上街相互拱手拜年。这种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的正月十七。

期间 大年初二走亲戚拜年,这天 路上车水马龙,

人们穿着新衣, 带着年货,脸上堆着笑、 似乎还有几分自豪。

初五吃饺子“捏嘴”,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传说

这样就会使一年家里没吵架声。

初六送穷,晚上人们把家里最不值钱的东西送到大

路上,然后小心的烧上香、点燃爆竹,让穷气随风而去。送穷回来时,要求走路不能走快,也不能走慢,更不能回头。老人说:“走的慢了穷撵上,走的快了撵上穷”所以送穷人走路格外小心。

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五点灯笼,那时的灯笼是用彩

纸、柳条做的,纸上的图案还是手工木板印刷,虽然有点土气但颜色鲜艳,样式也别致。我们这里点灯笼要点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十四“试灯”小孩子会点上灯笼在街上走招,展示一下自己灯笼的风采。十五“正灯” 这天一合黑,漆黑的村子就立刻闪起无数的灯笼,灯笼一闪一闪的像飘动的萤火虫,整个村子成了灯的海洋。十六“碰灯”孩子们会提着灯笼相互碰撞,直到有一方的灯笼燃烧为止,人们称之为“烘灯”(红灯),代表着来年红红火火,因此随着“烘灯”的燃烧,人们也跟着呼喊、鼓掌,欢声笑语 响彻整个村子上空。

如今依旧过年。但年味中夹杂着一缕缕的伤感,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怪味”就早早袭来,人们为送礼而处心积虑 ,该“送给谁”、“送什么”和“怎么送” 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焦头烂额。人们聚在一起大多谈的话题也

是“在哪里发财?”、“房子有多大?”、“赚多少钱?”、“孩子学习怎样?” 如此而已,透着一股股浓浓的“攀比”酸臭味。

雪下得更大,我依旧透过匆匆走过的人群在寻找儿时的年味

篇二: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月儿弯弯ok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64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416px" "s13..cn/orignal/001OwBwPgy6G6ZDCDec2c&690" WIDTH="690" HEIGHT="446"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文/月儿弯弯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39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114px" "s2..cn/orignal/001OwBwPgy6G70osw6t71&690" WIDTH="330" HEIGHT="97"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1、纺线织布做新衣

眼看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现儿时在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那种期盼与喜悦的心情,那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景,和那种无论再穷也要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心劲儿,无不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候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浓浓的年味儿在小镇在街上在我家的小院里演绎的如火如荼。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那些记得那些年只要进入冬季,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俗话说“穷家难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还未成人,一家人的吃穿全靠父母种的那两三亩自留地,和生产队发的那点不值钱的工分过日子。母亲常说“再穷也要好好过个年。”所以我心中一直期盼着过年。 母亲先纺棉线,再给棉线染色,接着在院子地上钉下去很多木楔子,摆开架势绕线、配线。我从很小就能帮母亲绕线。母亲把线配好,指挥着我和姐姐围着木楔子转着圈绕线。两边木楔子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匹布的半个长度。绕上一圈就是一批布的全长。我拿着线穗子围着那些木橛子转圈跑,跑了一圈又一圈,我觉着绕线太好玩了。每逢绕线的时候我家小院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些五颜六色的棉线在小院里如同绚丽的彩虹一般耀眼。绕好线以后,堂屋架起了父亲制作的织布机,母亲开始织布了。自制的织布机既能织成单色的粗布,也可以织出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图案。粗布织好后,母亲还会把白色的布料染成各种颜色。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布料是专为我们姐妹做新衣的。那时候没有缝纫机,每一件衣服都需要母亲千针万线才能缝好。白天母亲坐在炕上缝衣服絮棉花,晚上家里的小灯碗太暗了,母亲就坐在小灯跟前纳鞋底。一年四季,母亲那双手就没有闲的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我们兄弟姐穿着母亲缝制的新衣新裤新棉鞋放鞭炮迎新年了。

2、磨面碾米做年饭

新衣服做好了,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去磨面、碾米,为过年做准备。两个哥哥都是好帮手。我和姐姐两个人只能是搭把手。等大哥二哥把粮食背到磨房,我和姐姐帮着母亲拿簸箕、箩、布袋、笤帚等零碎东西。一个大磨盘两边各有一根木棒子,两个哥哥各推一根木棒,我和姐姐一边一个。我们推着大石磨盘吱吱呀呀转动着,母亲要不断地跟着磨盘转,一边用手往磨盘上面的窟窿眼里喂粮食,一边用一把小扫帚不住地将磨出来的面往里面扫。等到磨出一部分面粉的时,母亲会用簸箕把面盛上,去磨房门口用箩不住的筛,细细的面粉漏了下来,箩里只剩下麦糠。妹妹很乖,坐在一片席子上面自己玩。饿了就跑到母亲怀里吃奶。 也有人掏钱租一头毛驴拉磨。母亲会过日子,能省则省。我讨厌推磨!可是从四、五岁开始我一直跟着母亲推磨、推碾子。磨房里面光线昏暗,我们推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很累,也很无奈。那时西街只有一家磨房,磨面碾米还要排队。好容易排上队了,肯定会把米面都加工好。年前必须要一次性蒸出足够半个月吃的馒头,正月十五之前不允许再蒸馒头。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

3、三十晚上点黏灯

在我家黏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黏灯是黍子面做的。黍子面有着和糯米一般的黏性,入口香甜。母亲把黍子面用开水烫过晾凉,捏成大号酒杯一般的灯座样式。中间放一根棉花捻成的灯捻子,顶部做一个凹槽用来放棉籽油。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年三十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熬夜守岁。我家八仙桌、条几、衣柜等处都放着黏灯,黏灯点燃,原先昏暗的屋子顿时亮堂堂的,感觉很温馨很有年味儿。等到黏灯里的油耗干了,我们熬夜守岁也感觉肚子饿了。那一刻我们兄弟姐们就会毫不客气的将黏灯消灭光。那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掉。刚灭火的黏灯还是热乎的,甜甜黏黏,每一口都能拉出丝丝来,那滋味啧啧??又甜又黏又香!

自从9岁那年离开家乡直至今日,母亲再也没有做过黏灯,我也没有吃黏灯的口福了。不过,黏灯美味儿我可从来也不曾忘记。

4、彩色标语迎新春

父亲读过四年私塾,能写会画。在小镇上算是个文化人。我家墙上贴着的奔马图、猛虎下山、梅兰竹菊国画都是父亲画的。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平日里来家求字的人可不少。尤其是进入腊月,家里就更热闹了。那些来求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喜盈盈地与人家搭话,将吃饭用的八仙桌擦的干干净净,好让父亲在上面给乡亲们写春联写福字。 当母亲带着我们去磨面碾米时,父亲则一个人在家里忙着给镇上写标语和春联。只要一进我家院子,就能看到屋里院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纸张。写上字的就晾在院子地上。写完后父亲会在院子里拉起一条条细麻绳。将写成菱形块的大字一张一张粘在麻绳上,再细心的折叠起来放到一边。父亲写累了就圪蹴在地上抽一袋旱烟。整个一个镇子四条街道上那些五彩缤纷的标语全部出自我父亲之手。虽然父亲写的字我不认识,但是从父亲那双眼睛我可以捕捉到他心中的快乐。过年了,街道上拉起了一道道横幅,墙上、树干上(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电线杆子上都提着彩色的标语。一阵微风吹吹过,大红色的横标在街道上空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为贫穷的小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幼小的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因为这都是我父亲写的字。

5、灯火辉煌迎新年

家乡过年还有个习俗:大年熬夜三十守岁。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院子大门上方都会悬挂两只大红灯笼。红红的灯光映照着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还有满街色彩艳丽的标语,让人看着喜兴、吉祥。三十晚上守岁,人们会在街道中央点燃一堆堆篝火。此时此刻,没有人愿意呆在冰冷的家中,男女老少都跑到街上围着火堆聊天。我们小孩子几乎是人手提着一只灯笼满街跑着玩。站在我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堆一堆的篝火构成了一条望不到边的火龙。加上每家挂的红灯笼,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五彩的标语,还有小闺女穿的红棉袄和头上戴的红色头花,那才叫红红火火过新年呢!

父亲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却是心灵手巧,我家的大、小灯笼都是父亲自己制做的。门前挂的大灯笼是椭圆形的,龙骨是用竹子做的,外面罩着一层大红绸子。点燃蜡烛时红红亮亮的煞是好看。我们提着玩的小灯笼是长方形的,框架是用木条制作的,下面有一块木板做底座,上面不封口。长方形的灯笼四周各有一块玻璃,其中有一块玻璃是活动的,从上面可以抽起来,将点燃的蜡烛放进去再放下玻璃。三十晚上我们提着灯笼一直玩到第二天凌晨,实在熬不下去才回去睡觉。

6、鞭炮声声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很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了。天还黑着呢,拜年的人就登门了。最早来家拜年的总是一群一群的孩子。平实看着我家的院子挺大的,但是拜年的孩子呼啦啦一来就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黑压压的站了半个院子。每逢一波孩子们来拜年,母亲就会笑盈盈地端着簸箕把糖果、花生、红枣挨个的发给每个人。一拨人刚离开,接着又会来一波。欢笑声祝福语充满小院。年味儿十足。等到我被拜年的声音吵醒的时,我的父亲和哥哥姐姐早就出去拜年了。

等到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蒸馒头。我家孩子多劳力少,通常只有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吃一顿纯白面的猪肉饺子,再吃一顿白面馒头。初二就开始吃混合面的杂面馒头了。正月十五以后恢复吃杂面窝头的日子。

大年初一猪肉熬菜是我最期盼的。母亲把猪肉切成半公分厚两寸长的大肉片,先在大铁锅里放上棉籽油,把花椒和葱花煸出香味儿,再将猪肉片在锅中翻炒,煸出一部分猪油来,加水加酱油炖只熟烂,然后加入大块白菜、菱形块胡萝卜以及粉皮一锅乱炖。猪肉炖得软绵绵颤颤巍巍的,噢,吃到口中满嘴流油,好香啊!一年一次的熬肉啊,只有大年初一中午才能吃上一次。要想吃下一顿,就得等一年呢。

我的压岁钱少得可怜,永远都是一毛钱。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一瓶醋。一毛钱能10个没有包装纸的糖球。农民的孩子手里根本就没有钱。有这一毛钱零花钱我很知足,一蹦一跳的买回来10个糖球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实在馋的不行时才舍得吃一块。甜,真的很甜!有一年姐姐去给姨姨拜年,回来后告诉我姨姨给了她4毛钱,她高兴地不得了。可把我嫉妒死了。第二年过年我哭着闹着要跟着母亲去姨姨家拜年,母亲不带我去,我赌气不吃饭,还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斗转星移,转眼间我已从一个盼着过年穿新衣、吃熬菜的孩童,变成了一个盼过年儿女回家团聚,渴望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年人。但是,无论时光如何飞逝,儿时家乡那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依然难以忘怀。写到此时我才明白,真正值得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年味儿,还有儿时那无忧无虑的快乐。

【 原创文字 抄袭必究 】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641px; DispLAY: block; HeiGHT: 380px" "s14..cn/orignal/001OwBwPgy6G71rIeIddd&690" WIDTH="607" HEIGHT="362"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敬祝朋友们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马到成功!

篇三:襄阳四中一题三作学生习作——寻找年味

寻找年味

襄阳四中 颜婷婷

【题目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又到一年除夕时,现在很多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味道了!” 其实,不在于年味是否变淡,而在于你是否善于寻找。让我们寻找年味吧!从祝福短信中寻找,从亲戚的称呼中寻找,从自制或购买的年货中寻找,从团年饭的变化中寻找,从春晚的期待和吐槽中寻找……

请以“寻找年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题意解析】

这个材料是针对现在人们对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的现象而提出的思考。过去,过年必定一大家子团聚,吃顿团年饭,热热闹闹;现在过年可能加班加点,或者三口小家团聚,冷冷清清。过去,每家都要亲自制作备办年货,腌制腊肉、灌香肠、煮瓜子等;现在到超市转一圈,年货立马准备齐全。过去,过年亲自登门问候,或拱手作揖,恭喜发财,或亲切问候,祝福新年好;现在短信群发,个性的语言少了,真挚的情谊淡了。在这些变化中,似乎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大年越来越远。“寻找年味”的话题,要求我们透过这些现象,善于思考和发现。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通过有意体会而感觉到年味犹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过年习俗,体味了在年关更加浓厚的亲情。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分析人们感觉年味淡化的背景和原因,并提出“寻找年味”的意义和年味的具体表现。如果写成抒情性散文,可以“寻找”为主线,或回忆往事,或感慨今时,围绕年味,散而不乱。

【佳作展示】

丢失的“年味”

襄阳四中 段佳琪

“休息会儿吧,都三十儿了,作业晚点儿再写吧。”爸的声音把我的思维从习题中拉扯出来。合上书本起身,揉揉胀痛的眼睛,不禁嘟囔道:“都过年了,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走进院子想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找出点年味儿,抬头看到夜空中难得一见的星空,又觉得闹心的鞭炮声有些不应景了。大过年的,怎么没点感觉呢?

好不容易等到八点钟,耳边传来熟悉的春晚前奏,赶紧走进屋在爸妈身边坐下,随着熟悉的四位主持人面孔的出现,除夕的气氛在身边酝酿起来,第一个节目刚开始。几声犬吠打破了谈话的气氛,紧接着是铁门锁链的撞击声和脚步声,我的眉头微微皱起。

果然,一个有些眼熟的面孔出现在我眼前,对我微笑示意,然后搓着手踱到爸妈跟前:“走,一块去打牌吧。哎,果然不出我所料,尽管很是无奈,但还是在“我们出去玩会儿,你困了先睡”的叮嘱中默默点头,目送他们的背影离去后扭头默默看春晚,节目越演越精彩,独坐的我却有点索然无味。守到新年钟声响起后就早早睡了。

睡梦中被鞭炮惊醒,急忙起身穿戴好,站在院子里蹦跳着取暖,看大人们贴一幅幅春联。

琢磨着“年味”到底丢在哪里。看着他们进度缓慢,不禁有些着急,就帮着张罗起来。边贴边读,不禁默默赞叹有些春联写的确实不错,忙完了,虽然挺累的,也慢慢有春节的感觉了。

“哇,这个烟花好漂亮”“小心,烧到衣服回家要挨骂啦。”满脸稚气的我挥舞着手中的烟花,在除夕的夜色里尽情奔跑跳跃,小小的身体里满溢着新年的喜悦,手中绚烂的火花和我的快乐一起挥洒。

“爸爸,这副对联比我还高,我够不着。”“没关系,你还小,等你长大就够到了。”银铃似的笑声从我嘴中传出,故意用对联上的红粉把脸蹭得红扑扑的我,踮起脚尖,渴望自己能再长高一点,高到能不再被爸爸抱起来贴春联,渴望能够到新年给我带来的成长的快乐。

“来,给奶奶磕三个头,给你压岁钱。”欣喜的我不顾膝下的尘土,利落磕头,拿到压岁钱再欢快跑开,晚上躲在被窝里数一数,似乎看到好多好多糖果和好吃的,嘴里心里,都是甜的。小心地把钱压在枕头下面,甜甜的快乐在身边弥漫开来。

“想什么呢,拜年去了!”声音把我拉回现实,那一幕幕的场如梦境,却又清晰在脑海中一次次放映。抬头看天,对着冬日的暖阳扬起嘴角,我轻快地跑出门去。跑向崭新的一年。 新年向我招手,往事引我回味。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终于明白,原来年味儿一直都在,丢失的,是一份领会的心境。

亮点这篇记叙文巧妙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对年味“没点感觉”“索然无味”,到通过“张罗”和主动参与,“慢慢有春节的感觉”。 最后,“丢失的,是一份领会的心境”可谓妙笔,简练而有味儿!文章的立意显得新颖、深刻。

提升作为记叙文,段与段之间的串联可以更自然、紧密些。文章有些地方跳跃性较大,过渡有些生硬,思路不是很顺畅。记叙文应该围绕一两处细节重点描写,不必面面俱到。本文的画面显得有点多了。

发散文章围绕“寻找”这根主线,重点表现寻找的过程和心境的变化。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描写走入文章,走入情境,慢慢感受年味越来越浓厚。

寻找年味

襄阳四中 朱宣霖

常听老一辈说起以前在农村过年的热闹景象,一到年关,大人们就紧锣密鼓地忙着蒸糯米,打糍粑,熏腊肉,自制丰盛的年货。除夕夜,一大家子围在一桌,喜气洋洋的吃团年饭。那时候,一到除夕,家家通明,电压低,连春节晚会都看不上,但大家也觉得幸福美满并没有什么不适的地方。大年初一,一家子人穿新衣新鞋,提着乡里的土特产走亲串户,互相拜年,穿梭于山间小路,喜气融融、热闹非凡。我也回忆起小时候拿到压岁钱欣喜,穿上新衣的高兴以及放烟火的兴奋。

抚今追昔,现在大家都感叹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回家过年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负担,完全不是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现在过年,不是围在一起打打牌、搓搓麻将,就

是低头玩手机,玩电脑,或者拿着电视遥控器,从下按到上又从上按到下,找不到一种心灵的归宿。

近年来,年味好像一下子被技穷的春晚、拥挤的铁路,甚至回乡的穷于应酬冲淡了,乡愁一词却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人没变、故乡没变、饮食没变,对春天的期盼和祝福也没变,变了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平日中消遣娱乐的方式多了起来,就冲淡了曾经只有过年才能享受的幸福。大鱼大肉,新衣服新鞋子,出门走走亲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的发达,这些都不再成为障碍,而过年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特别了。

其实,不在于年味是否变淡,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寻找。

走在街上,欣赏着被装饰一新,挂满红灯笼的大小商铺,耳边洋溢着大人小孩的欢笑,熟人间亲切的问候,以及时不时传来的鞭炮声。那人头攒动,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不正是年味儿的体现吗?

一大家子去逛庙会,从北门进去就被人海推着从南门出来,但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火红的灯笼,旋转的风车,伴随着大人孩子的笑脸和味道浓厚的小吃。虽然庙会的吃食远没有平日里饭店的精致,但是在这种场面下,吃起来也许会有另外的滋味。而一些传统游乐项目,套圈、打靶、扔飞镖,不仅让孩子们感兴趣,也让老一辈们唤起了儿时的回忆。

过年了,更有许多人欢聚在电影院里,抱着一大桶爆米花,喝着饮料,看着电影,尽管影片情节简单,但轻松诙谐,尽管不太好看,,但也不觉得扫兴。只是为了图一乐,享受全家欢聚的感觉。

除了爱热闹的,还有一些人喜欢安静。图书馆里、书店中,有那么一些热爱阅读的人们,利用春节的时间享受变成一个“书虫”的快乐。他们捧起一本书就可以看上半天,过年的假期成为了他们阅读和享受安静最好的时候,任凭鞭炮震天,进入书中的世界如醉如痴。

现在看来,年味就是一种喜庆,幸福的感觉,是我们对过年留下的片刻记忆。年味是游子拿到回家过年的火车票时露出的微笑,是挂春联帖福字时的欢乐,是父母忙前忙后的一顿年夜饭,更是烟花绽放的美丽。

很多时候,过年的感觉在变淡,但是我们应该去寻找。若是一味抱怨春晚无聊,抱怨过节没劲,抱怨亲戚朋友不在身边,想必这个年过得是越来越没劲;走出来,摆好心态,去寻找快乐,也许就会找回一些溜走的年味,把期待放低,幸福感就会来得更容易。年味也会越来越浓!

亮点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有过去过年的场面,有现在过年的方式,还有对生活方式变化的思考和分析。最后还有自己对年味的注解,“摆好心态”“把期待放低”就会感觉到浓厚的年味。

提升文章从“感叹越来越没有年味”到“寻找年味”过渡显得生硬,年味浓厚的表现显得有些杂乱,如果注意分层和分类会使文章思路更清晰。

发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要求的提高,让我们对年味的感觉变了。寻找年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传统生活方式,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年味或许只是对习以为常的旧俗的

传承,对平淡普通的亲情的珍视。

寻找年味

襄阳四中 刘天韵

春节,无论什么地方的春节,总是热闹的。可是啊,老家的春节却来得轻,来得缓,来得温暖。我的不远路遥、风尘仆仆地赶回乡下老家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年”的味道,这老家的味道。

在城里,春节自然也是有的,但我总认为城里的年是索然的。林立的高楼,紧闭的铁门,像一把把钢刀割断薄如蚕丝般的温情,好似春节就只是一顿年夜饭的代名词,总是无法让人热血贲张。若城里的年味如同一杯白开水,略显平淡无奇,那么乡下老家的年味则要浓烈得多,如同新酿的浓稠米酒,淳朴而又使人回味无穷。于是,我回到乡下老家,寻找那记忆中浓浓的年味。

那年味,是清幽的熏香。每过新年,奶奶总会为我留下新秋刚采摘的棉朵,细细地挑选后,然后用那双布满皱纹却依旧灵巧的双手为我裁制新衣。棉花是在冬日的暖阳下晒了又晒,才一针针密密缝起来的。喜庆的红夹面一如年的红火喜庆,但我不能忘却的却是新衣上奶奶用心熏过的香气。老家的风俗以为香草能佑人平安,奶奶就烧了香草,把香气熏在我的新衣上,怀抱着新衣,像对待新生婴儿般地小心和珍视。在幼时记忆中,那种熏草香便是年的味道,清幽绵长。那细细斜斜的针脚伴着草香把我缝在一张大网中,这张网是爱,是暖,是记忆中的年味,我久久不愿挣开。

那年味,是浓郁的糯香。腊月二十九一早,爷爷在院中支起了一口大锅,先是将洗净的糯米放在大锅上蒸,待蒸熟后,爷爷又趁着糯米的热度反复进行捶打揉搓,当爷爷满头冒汗时,一块块长方形的糍粑就做成了。下午,爷爷又往大锅里倒满了芝麻油,我问爷爷干什么?爷爷说炸糍粑。说话间,油锅里已是油花翻滚,油香四溢,爷爷将已切好的一片片糍粑丢入油锅中。一会儿,金黄的糕片似是白玉般的美人套上金装,惹人口水直流。我悄悄地拿起一小块,蘸着白糖,偷吃了起来,只瞬间,我便口齿存香,满嘴飘荡起浓郁的糯香。当我咂吧着嘴抬起头时,便对上了爷爷眼中像是温热的蜂蜜水般甜蜜的宠溺。这浓郁的糯香、香甜的味道和爷爷舒心的笑容,是我记忆中真切的年味。

那年味,是淡雅的檀香。大年初一早晨,一睁开眼便是伸手往枕头下摸去。长辈们会在枕头下压着给我的压岁钱,而我最关心的是爷爷奶奶为我求来的平安符。我总爱嗅着用檀木做成的小符,那散发的淡雅木香是雨后荷露般的清爽,秋日金菊般的恬静,冬日残梅般的清冽,像极了那厚重淳朴的乡土风情,像极了爷爷奶奶温暖的怀抱,这是过年的味道。

寻找年味,其实就是寻找记忆中过年的美好。过年时,无论是新衣上清幽的熏草香,还是佳肴中浓郁的糯香,抑或是满怀挂念的淡雅檀香,都是一份浓浓的爱,一份热热的情,只是它需要我们用眼去发现,用脚去丈量,用心去体会。

年味,这老家的年味,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亮点这是一篇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的散文,有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意味。文章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平实,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将年味背后的爱与亲情一一道来,让人感到温暖如春。

提升作者在本文中重点写三个片断,都是与爷爷奶奶相关的,虽然主题突出,但显得较为单调,不够多彩,在文章内涵的挖掘和写作角度上还有较大的余地。

发散散文写作在“形”上,要求文章选用的材料、选择的写作角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需丰富多样;而在“神”上,则要求作者善于用一根有形或无形的思想主线串起全篇文章,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心得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作文题,每个学生都有过年的切身体会,所以都有话说。但是,很多同学如果平时不注意留心观察和体味生活,就会感到难以下笔,或者写不出情感真挚的文章。相反,本题是笔者在过年前给学生布置的一份寒假作业,因此更多的学生有意带着“寻找”去过年,主动观察、细心发现、真切体味。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大多围绕“亲情”和“团圆”展开,而且能够将文章落脚在具体的体现年味的场景和细节中。一道特别的题目,让很多学生感慨,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新年。笔者认为,真正将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才是作文的最终目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