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二语文必修五月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32:00 高中作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月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解析

必修五P73,T2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身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观察与感受。

3.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启示”就是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出来的道理。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议论文。

二、思路:

1.既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写起,否则,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少支点,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2.对自然景物的叙写宜控制在150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100字左右。

3.提出观点,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剖析,可选择2—3个语段(即2—3个角度),500字左右。在挖掘人事之理时,要紧扣自然想象所蕴含的哲理阐发。

如:水的启迪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中国人的心里,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体现。那水便启迪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同流合污,永远保持自己的本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

水的灵活,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做人如水,面临陡崖要勇敢向前。一泻千里成为辉煌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警惕审慎细水长流,陷入绝境要灵活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照应自然现象,升华观点。100字左右。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始:朝风暮雨,生老病死,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给了人类对万物变迁的感慨。

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亦抒“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人登临黄鹤楼亦出“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当我身临西江,亦有“无语静默默,人世几沧桑”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一年年雁去雁归,一年年花开花落,虽是周而复始,却总平添物是人非,美好不再的哀愁。黛玉为残花入泥而哭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古人因国运日下,有家难回而悲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卓文君因爱情的变故而伤感,“重九登高望孤雁”“三月桃花随水流转”;苏轼与白居易因怜惜花期短暂,一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个“明朝风起应吹尽,也惜衰红把火看”;当我遥望一树飘零的海棠花时,心底也轻轻吟着“花魂在,尚有来年期”??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浸透了对故国兴衰沦亡的泪水;冯梦龙有“日往月来,星转斗换”之感??

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并启示人类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

听水

闲暇时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看着一泻千里的流水,看着蜿蜒前行的水,看着永不停息、一往无前的水,看着水映着各种情态的景,我陷入了沉思:也许人生便如流水吧!

人生的确如水。古代的骚客文人失意不得志时,大都寄情山水,情感便如水般一泻千里: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抒发“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抒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怀;苏轼近临长江而吟咏,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这些骚客文人大都由水来舒畅情怀,这便是因为人生如水吧!

人生如水般曲折,涓涓流水自始而终,穿过山泽湖川,越过沟壑平原,经历了多少曲曲折折。正如人生,荣辱兴衰,跌宕起伏。李白当初得意之时,他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但他遭人诬陷后,昔日“天子门前走马”,今日却“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不正如流水在地势落差大时奔腾踊跃,而在地势平坦之处却缓而难行吗?

人生如水般勇往直前,尽管水会干涸,人会失意,但他们都不曾停息,脚步一直向前。水的无孔不入与人的无坚不摧不都靠的是勇往直前吗?传奇人物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不折不挠自学成才;艰苦奋斗成就辉煌。她的那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正是水的柔韧与坚定完美结合吗?上天给她的是满身病痛,但她给自己选择的却是如水般的坚忍与前行。

人生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映出人生百态。三国蜀主刘备穷时思变,参军报国,他表现的是满腔热血、胸怀大志;后建蜀国,勤政爱民,他又是君临天下,仁爱博大。

是啊,人生如水。闲暇时间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细细品味如水般的人生,心中便豁然开朗??

T3《谁动了我的奶酪》

1、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

2、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3、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4、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5、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

6、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清材料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奶酪)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改变,学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精彩题目

顺应变化的美

在变化中寻找更多的奶酪

学会适应变化

变是唯一的不变

享受变化,拥有幸福

改变决定人生(幸福)

精彩例文

随着幸福奔跑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但奶酪是会变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自己,改变方向,随着崭新的的幸福而奔跑。

陶渊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怀着“达则济天下”的抱负入世为官,他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不知什么时候,幸福开始从他的指缝中悄然而逝。于是他怀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感愤然出世,他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是啊,束缚官场、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他的幸福;丧失气节、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他的幸福。只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才是他的幸福;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是他的幸福。 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陶渊明毅然离开了名和利,在奔跑中追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李白“风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诸葛孔明走出隆中,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洒向巴蜀。

谁曾想,当初的孔明也曾在田园耕作、自给自足,但对满怀抱负的他,那又怎么能是他的幸福呢?于是,他走出了隆中的茅屋。“东风一日足矣”羽扇轻轻一挥,一把大火烧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挥去了曹营不可一世的风光,铸就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奠定了蜀国大业——那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幸福。

古今多少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奶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幸福,在他们品味人生“奶酪”的芳香时,又有多少人墨守成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不懂改变、不想改变,终究一生忙碌付东流。

乌江畔,项羽吟着“时不利兮骓已逝”提剑自刎,假如他听从亭长的话重回江东,相时而动,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人的一生就像一幅图画,只有不断的寻找、追随、改变,才能演绎生命的五彩斑斓。只有随着幸福奔跑,不断审视、改变、追寻着自己的“奶酪”,才会让人生的图画更美、更灿烂。

佛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幸福吗?相信我们的人生途中必会发现属于自己的“奶酪”。或许它不是五彩缤纷的,但它一定是用血汗铸就。

随着幸福奔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随着幸福奔跑,才能体会到“奶酪”的甘香。

顺应变化的美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浩瀚宇宙中,即使是白驹过隙的瞬间,也会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世事在变我们也要学会潇洒转身、用心改变,用我们充溢着热情的心灵去拨开更美的风景。

想想书中的两只小老鼠在面对C站奶酪的消失时,尚能淡然顺应那沉痛的变化,不感伤、不沦落,毅然做出新的选择,带着崭新的理想和愿望上路去寻找另一处奶酪站。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走向成功的脚步永不停止。顺应着这种变化,奶酪N站成为现实。

两只卑微的生命尚能如此,更何况拥有万千智慧的人类呢?翻开历史,我们会看见世人在变化面前绘出的不同风景.顺应变化的美,挫折终有一天也会被成功和信念打败。当孙膑被挖去双腿膝盖骨时,他忍受着的不仅有疼痛,还有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虽遭遇这般的劫难,但他却选择了怀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上路寻找心中融不融化的奶酪。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自己的信念重新树立,用强撼的内心动力击败外在的困境,创作出《孙膑兵法》这永留世间的杰作,而书中句句皆是孙膑展现给我们的顺应着变化的美。

顺应着时时改变的万物,坦然地面对万物的变迁。苏东坡的一生恰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当官场和文坛一齐向他泼污水,他心生退意,顺应着世态炎凉的变化,他选择上路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最终留下的是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留下的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明朗??他将奶酪留给世人,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奶酪站,不枉那一生的潮起潮落。他所留下的,是自己顺应世事变化后绽开的别样的美。

闭上双眼,想想中华千年的文化古蕴,想想一个又一个留名史册的伟人。曾经,他们也曾落入深渊,曾经,他们也曾丢失了自己的奶酪,但他们终在顺应种种变化后绘出美丽的人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奶酪。

顺应变化的美,看那西边的彩霞,每一天一个美丽的模样。风以天为画板,勾出一幅幅水彩画,顺应风的改变,让人琢磨不透下一刻的样子,是绛,是橙,还是如烈火般地艳红?这多变的霞,亦是顺应自然变化的美。

顺应变化的美,紧紧跟随变化的脚步,在身后留下深深地脚印,勇敢地走下去,一直在路上??

范例1:体操女孩桑兰,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奖。①可是1998年 7月她却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摔下鞍马,造

成了先高位截瘫。过去光彩照人的荣誉瞬间熄灭,曾给予她无限光芒的“奶酪”彻底粉碎。②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面对,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以顽强的毅力进行锻炼,从高中开始学习,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并且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光荣的成为了我国奥运会的形象大使。③桑兰在自己的“奶酪”丢失之后,勇敢的面对,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她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这种适时而动的改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而她则以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灿烂的笑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思维顺序——四步:

①原有的情况 ②现在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去做 ④这样做的结果(意义、作用)

T4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

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

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

一、题目嵌入法

《困难——山头?石头?》

《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

《管他石头与山头》

《石头真的是山头吗?》

二 开篇切入法

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

篇二:高二语文必修五月考试题

2013-2014上高二月考试题(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试卷总共8页,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阅读题包括论述类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名句和选做题,其中选做题中文学类和新闻类只做其中一个阅读;表达题包括语言运用和作文。答题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论述类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盛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9分)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

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

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

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及属稿 .属:写

具:完备

贾:商人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D.④⑤⑥ 寻:不久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C.遂大困,寻死富阳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A.①②⑥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3分) ②立许字以女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C.②③④ B.①③⑤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三、诗歌名句。(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8分)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8.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9.请结合全诗,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角度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10.名句默写。(10分)

(1)__________ 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2)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

(3)闾阎扑地,;舸舰弥津,。

(4)_________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

(7)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四、选做题(从下面11、12两个大阅读中选择其中之一做答)(22分)

11.阅读下面文学类的文字,完成后面相应的题目。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

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

12.阅读下面新闻类的文章,完成后面相应的题目。

一个未婚女人和她的六个儿女

“妈妈是一根青藤,/柔韧而坚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是爬在上面的6枚小小的苦瓜;/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紧紧地偎依着她,/我们一起沐浴着风吹和雨打??/尽管我们没有相同的血缘,/可我们的血脉和心灵早已相通。/因为,她心中承载着的,/是酸楚的泪和无私的母爱;/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她艰辛的汗水??”这首名为《青藤妈妈》的小诗字字含情、句句泣血,以清秀的笔体整洁地记录在大女儿唐孟兵日记的扉页上。

“青藤妈妈”名叫唐兵。那段痛苦的记忆,从27年前开始——

1976年5月19日,在牡丹江市丝绸厂工作的唐兵下班途中,突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飞??孱弱的生命,在死神门前久久地徘徊??尽管逃离了死神的魔爪,她却要面对这样的惨状——右脑凹了一大半,整个右臂活动很吃力,左手有两根手指骨折;同时,她还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唐兵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身体的残疾,让她一度开始迷茫和绝望。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让20岁的她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报道说,有一位古稀老人一连收养了几位孤儿,并供他们考上了大学??

几天后,她开始发动所有的同学、好友、同事,四处寻觅那个同样孤独的稚嫩生命、那双渴望母爱的眼睛??

1983年6月15日,唐兵邂逅了生命里第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县医院有一个遭遗弃的女婴刚刚出生两天,面色发紫,啼哭不止??目睹此状,唐兵的心碎了??

唐兵给这个婴儿取名唐孟兵。

一个残疾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弃婴,艰辛的生活由此拉开序幕。如果说一开始,人们对唐兵收养女弃婴的做法,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随后的20年里,唐兵近乎“疯狂”的举动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匪夷所思”——

1985年冬,唐兵在牡丹江市妇产医院门前,拣回了第二个女弃婴,取名唐孟欣;

1987年夏,一对只有6个月大、父母双亡的孪生姐弟被人送进了唐兵的家,取名唐孟博、唐孟伟;

1996年6月,这个5口之家又接纳了一个已经6岁的流浪男孩儿,取名唐孟辉;

2000年8月,唐兵收养了最后一名被一个朋友从广西带回来的孤儿,这名13岁的小女孩在唐兵家有了新的名字——唐云天??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血管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可同样凄惨的身世、同样辛酸的泪水,让6个“苦瓜”一样的孤儿走到了一起,他们紧紧地偎依在妈妈唐兵这根柔韧坚挺的青藤上??

从1990年开始,唐兵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为了贴补家用,唐兵忍痛把母亲留下的那处房产变卖了。而这笔钱花光之后,唐兵和孩子们只好过起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搬家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个礼拜搬8次!” 1998年,唐兵正式下岗。此时的唐兵不得不靠收废品、捡破烂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除了唐兵外,没人敢奢望孩子们会有个好的学习成绩。

唐兵说,最让她遗憾的是大儿子唐孟伟。2002年中考的前一夜,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小屋里一片汪洋??第二天一早,孟伟发起了高烧,晕沉沉的他走进了考场,在答最后一道题时,竟因体力不支,晕了过去??成绩发表后,他仅以1分之差,没能考上牡丹江市的重点中学——第一中学。而在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

在亲生父母的培养下,小女儿唐云天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和萨克斯管。2001年,当小云天站在牡丹江市春节晚会的演出现场,吹奏一首韵味绵长的萨克斯曲《回家》时,夺眶而出的泪水伴着绕梁的余音,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场的听众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我深爱的妈妈。”谢幕时,小云天说这句话时,突然哽咽了??小云天的音乐天赋、凄苦的身世,

篇三:高二语文必修五 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做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

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己。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 。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 ,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B.习以为常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D.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

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C.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

D.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长595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

1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初为射士,金人入侵,皋聚众与战,屡胜,西道总管翟兴

镇抚使,知蔡州。会岳飞制置江西、湖北,将由襄、汉规中原,命皋隶飞军。飞喜甚,即辟为唐、邓、襄、郢州安抚使,寻改神武后军中部统领。伪齐使李成合金人入寇,破襄阳六郡。敌将王嵩在随州,飞遣皋行,裹三日粮。粮未尽,城已拔,执嵩斩之,得卒五千,遂复随州。金人攻淮西,飞遣皋渡江,自提兵与皋会。时伪齐驱甲骑五千薄庐州,皋遥谓金将日:“牛皋在此,尔辈胡为见犯?”众皆愕然,不战而溃。飞谓皋日:“必追之,去而复来,无益也。”皋追击三十余里,金人相践及杀死者相半,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军声大振。从平杨么,破之。么技穷,举钟子仪投于水,继乃自仆。皋投水擒么,飞斩首函送都督行府。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枢密行府以皋兼提举一行事务。绍兴十七年上巳日,都统制田师中大会诸将,皋遇毒,亟归,语所亲日:“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明日卒。或言秦桧使师中毒皋云。初,桧主和,未几,金渝盟入侵,帝手札赐飞从便措置。飞乃命皋及王贵等经略东西京、汝、蔡诸郡;又遣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取河东北州县。未几,皋及傅选捷于京西,捷于黄河上。梁兴在河北取怀、卫二州,大破兀术军,断山东、河北金帛马纲之路,金人大扰。未几,岳飞还朝,下狱死,世以为恨云。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补保义郎 表:上表推荐。 B.三战三捷,贼党奔溃 奔溃:奔逃,溃散。 C.帝手札赐飞从便措置 措置:处理,处置。 D中原 规:规划,划分。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齐乞师于金人寇/皋设伏/要地自屯丹霞以待/敌兵悉众来/伏发/俘其酋豪郑务儿 B.伪齐乞师于金入寇/皋设伏要地/自屯丹霞/以待敌兵悉众来/伏发/俘其酋豪郑务儿 C.伪齐乞师于金入寇/皋设伏/要地自屯丹霞/以待敌兵悉众来/伏发/俘其酋豪郑务儿 D.伪齐乞师于金入寇/皋设伏要地/自屯丹霞以待/敌兵悉众来/伏发/俘其酋豪郑务儿

2

A.牛皋善于作战,官职不断升迁。起初是射士,与杨进、孛堇、王嵩、杨么等交战,均取得大败敌军的战果,因功勋卓著多次提升。

B.牛皋被岳飞看重,委以重任。刚进入岳家军便被授予唐、邓、襄、郢州安抚使;之后在与敌人的交锋中,不负岳飞之望,大显身手。

C.牛皋一生力主抗金,至死不渝。绍兴十七年,都统制田师中大会诸将,秦桧指使田师中给牛皋下毒,牛皋临死时仍然不忘国事。

D.牛皋威震金兵,敌人闻风丧胆。伪齐派五千骑兵逼近庐州之时,牛皋受岳飞之命出兵, 牛皋远远望着金军大喊,敌军不战而退。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金人攻江西者,自荆门北归,皋潜军于宝丰之宋村,击败之。

(2)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11.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5分) 12.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6分)

班级 小组姓名得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偷换概念 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 2. A(所答非所问)

3. D(A“全体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3分)解析:习以为常是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根据句意选B。 5.D(3分) 解析:(A偷换主语,根据句意应是“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平凡的世界》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结构混乱,“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C成分残缺,“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的转变”。

6.D(3分) 解析:⑥先介绍“月”的含义,③⑤承接说“月亮崇拜”,自然引出④①祭月仪式与习俗,之后②说帝王祭月,承接原文末句“民间祭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D(规:谋求,收复) 8.D

9.C(原文是“或言秦桧使师中毒皋云”)

10.(1)攻打江西的金人,从荆门往北撤退,牛皋在宝丰的宋村埋伏军队,打败了金人。

(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各1分,北、归、潜各1分,共5分。)

(2)我今年六十一岁,官位到了侍从,很是幸运,不止于满足。遗憾的是南北通好议和,(使得我)不能用马革裹尸的方式死去(或者“使得我不能为国捐躯”),只能死在家中(窗下)罢了。 (幸、不啻、恨、顾、牖各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1.(5分)?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

?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12.(6分)这首词借景抒情(2分)。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1分)。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2分)

3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