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哲理小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21:26 优秀作文
篇一:创新小故事3个
篇二:创新教育小故事
创新教育小故事
1. 院士谈创新教育
创造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我在中学里爱好航模和足球,课余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上面。前者培养我动手能力和
创造能力,后者使我拥有强壮的体魄,这些为我后来的事业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航模制作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航模不但使我在中学的时候就了解了图波列夫、米高扬、雅可福列夫等科学家,更使我增加了许多空气动力学、飞机模型结构和工艺方面的知识,而且开始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无穷。 教育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求索真理,致力于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总觉得现在的中学生负担太重,这样影响表少年全面发展,不得于成才。我常对自己带研究生们说,学习能考85分就够了,用不着拼命去追求余下的15分。重要的是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世界是宽广的,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要一辈子学习新东西,创造新东西,造福人类。
2. 播撒爱心,呵护创新的萌芽
1. 莹莹的纸衣
女儿费莹和所有的小女孩一样爱美,喜欢玩洋娃娃。她找来零头布做小衣服,找来
线打小披风,慢慢地洋娃娃的衣服越来越多了,五颜六色,款式各异。女儿非常得意,于是就萌发了给自己做衣服的念头。有一天,我从商店买来了一块布料,她心血来潮地拿起剪刀就剪,等我回过神,布已开了个大口子。当时我没有粗暴地训斥,而是带她参观了一家服装生产公司,让她了解制作一件衣服,从量体打样、画线、裁剪、缝纫、钉扣、熨烫定型到封装打包的全过程。然后拿来了几张报纸按布的大小贴好,让她在上面试试,合适了再照样子裁剪布。于是她高高兴兴地用纸做衣服,剪好了用胶水粘好试穿,大小了穿不进,就剪大一些,又剪太大了,就再补上一块,还用了些彩纸,进行屯一番遮盖。折腾了好半天成型了,虽歪歪扭扭、东拼西凑,但我们还是由衷地表示祝贺。
我们的鼓励使她信心百倍,激起了她创造的欲望,用挂历纸、彩纸、广告纸、皱纸等各和各样的纸做成一件件、一套套不同款式的服装。平时她还留心观察路上、书上、电视上的服装,看到样子新颖的就画上个草图记下来,研究琢磨,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拘一格,手工剪纸、京剧脸谱、
山水人物、折纸风筝都会出现在所做的服装里。同时,她还折叠了一些色彩鲜艳、别致新潮的帽子、提包和小巧玲珑的装饰物加以配套。
慢慢地纸衣服也越来越多了,她爸爸找来了乐曲,我专门配写了解说词,取名为“四季的变化”,为女儿开了个时装表演会。女儿自己做模特儿,穿着一套套春、夏、秋、冬色彩与图案标志性极强的纸装,踩着轻松的音乐节拍,一边活泼地表演着各种动作,一边变换着纸时装。她的表演,赢得了到场的亲朋好友啧啧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可是对她辛勤创作的最高奖赏。她还曾被邀在钱江电视台亮绝活,只见她随手拿起几张报纸,在两分钟内就做了一套少数民族的服装穿在自己的身上,还来了个舞蹈的亮相。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她感到了一切丢弃之物只要你能用心去创新,就会变成很美的东西,慢慢地她就会自己去发现,从中获得快乐。这普通的纸,现在她不光用来做衣服,还用于其他各个方面。比如,她用不同种类的纸打底,用平时随手可取到的碎布、糖纸、毛线、花草、棉花、稻秆、蛋壳等,制作了一张张精美艺术卡。她还在家里布置一番,办个家庭展览,请亲朋好友、四邻八舍来参观,深受大家欢迎。炎热的夏天,狭小的房间给人以喘不过气的感觉,她就动手将床撤了,铺上绿色的“榻榻米”,像一块绿色的草地,然后将绿纸剪成一片片大树中,绿色的皱纸捏成小柳条,用透明胶贴在天花板上,并在上面点缀几朵小红花,树叶茂密,柳枝垂下,就像置身于森林中,荫凉清新。小伙伴们来玩,她就动手做些小玩意儿和蜜饯、糖果,用细线缠住,从空中垂挂而下,琳琅满目,硕果累累。坐在“草地”上做游戏,奖品就在头上挂着,只要纵身一跃,就可以得到了,欢声笑语荡漾在“小天地”里。年久的老家具色彩灰暗,她一改用漆涂的思维定势,选购了鲜艳的广告纸,用贴的办法,几分钟就可旧貌新颜,既干净又方便,给全家带来了好心情。她异想天开构思的变色杯和温度显示杯一时自己没能力制造,就用硬纸做成道具,和父母一起编了个小品,登台表演,加以推广宣传。
每个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会有好奇心,都想自己亲自去尝试,其表现虽说有点淘气和“出格”,但此时正是新思维、新意念迸发之际。父母应该是孩子智慧的伯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创设一个能使孩子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的欢乐环境,少一些压抑,多一些宽松;少一些呵斥,多一些欢呼。这样,就能使孩子的创新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 带线的牛奶瓶
记得有一回,老师布置每个小朋友要上交一件“小发明、小制作”,我的孩子回家来
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来。于是她噙着泪水,求我们帮她想想办法,言下之意就是要我们
帮她做一件去向老师交差。我们就耐心地对她说:“不是爸爸妈妈不肯帮你做,而是不能帮你做。爸爸妈妈替你做了,你就会失去一次学习和创造的机会,好孩子就要不怕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吗?”“懂。可是我实在想不出可以发明什么东西。”孩子还是一副苦恼的样子。我就启发孩子说:“你就多观察身边的事,多动脑筋,看看什么东西使用起来不方便,需要加以改进的,你就给它改进,这不就是小发明、小创造了吗?”
也许是我的话打开了她的思路,第二天放学回来,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们她的好几个设想.对她的设想我们一个一个地帮她分析,看看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在我们的启发下,她自己也觉得这些设想都行不通。这时,我们没有泼冷水,而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你想的虽然还不够周密,但都很有创意。要是再努力一把,肯定会有更好的发现。”“好吧,让我再去想想。”看得出女儿这时没有泄气,神情里充满着自信。
又过了两天,她突然兴高采烈地说:“爸爸妈妈,我想出来了。我们喝牛奶时,瓶盖往往要掉进奶瓶里去,很不卫生,能不能在硬纸盖上扎一根铁丝呢?铁丝一拉,盖子就起来,再不会掉进奶瓶里去了。”
听了孩子天真的想法,我们心里真高兴!可是我们克制自己,没有明显表露出来。为了能让孩子的创造发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加尽善尽美一些,我们还是尽量地帮她寻找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我说:“你这想法好是好,比较实用,做起来也简单,但是用铁丝一方面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不便于牛奶的堆放,你再去想想,能不能用更好的方法来克服这两个毛病呢?”后来,她无意中看到了袋泡茶上的一根线,便突然来了灵感说:“妈妈,那么把铁丝换成线怎么样?”这时我才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连声称赞:“你真聪明!”
终于,我女儿发明的带线的牛奶瓶,获得了学校爱科学月小发明一等奖!
我们为孩子的成功而高兴,同时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启示: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主动性、自主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当然,父母或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要鼓励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亲手实践,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而千万不要包办和代劳。
1. 激荡思维 点燃创新的火花
1. 拨动心中的琴弦
这是高中第一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
我问:“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知道吗?”
“小学里就学过了。”坐在最前排的一个男同学小声地说。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开
议论。
我请这个男同学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他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小马要过河,去问牛大伯,牛大伯告诉它,河水很浅,能镗过。小马正准备下水,松鼠告诉它,河水很深,前不久刚淹死过它的一个同伴呢。小马没了主意,去问妈妈,马妈妈告诉它不要怕,自己去试一下。小马顺利地过了河,原来河水还不到它的膝盖呢。”
“果然不错,大家在小学与实践的基础都打得很好。”看大家有点得意的样子,我趁势对这个男同学说:“不过,有一点老师还要补充一句。老马对小马是怎么说的呢?马妈妈要小马多想想,试一试。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刚才你没有强调这一点,是吗?”见他点头称是,我转而问大家:“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想不到这个男同学又举起手来要求发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试验。小马东问西问,还是拿不定主意,可是一试就过去了。” “这位同学的反应真快!”我肯定了他的发言,并问全班同学,“大家都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一个女同学举起了手,怯怯地说:“老师,他说的道理是对的,但是用在小马的身上却不是最合适。”我的心里不禁一喜,示意她继续说下去。“小马去问了牛大伯,问了小松鼠,又问了马妈妈,这才过了河,要是没有问这么多人,我想它能有这么勇敢吗?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的道理。”我顺着她的话茬往下说:“如果小马谁也不问,只是扑通一声往河里跳,淹死了可怎么办呢?”课堂上发出了轰笑声。
这时有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说:“不,老师,不会的,因为河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小马的膝盖,实践证明了小马过河是不成问题的。”
“对!”又一个男同学说,“我想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实践出真知,河水深不深,小马能不能过,都是小马通过实践才真正认识的,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我认为不能盲目地去实践,否则真的会发生小马被淹死的事情。”这个看似羞怯的女同学也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
我见双方各执已见,相持不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及时发问:“大家还记得马妈妈是怎么对小马说的吗?马妈妈要小马(全体同学一起说:多想想,试一试)对,多想想,试一试。”
我又进一步追问:“那么马妈妈要小马想什么呢?”见大家有点茫然,我从另一个角度设问:“马妈妈认为小马可以过去吗?”“可以过去。”回答的人数不多,但声音响亮。于是我请一位回答最响亮的同学说说理由。
“因为牛大伯身材高大,所以认为河水很浅,小松鼠个子矮小,所以认为河水很深,而小马介于两者之间,过河是不成问题的,我想马妈妈一定是这么想的,可是小马却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说得真好!”我赶紧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字:问、想、过,并阐释说:“小马能勤问,但是不善于想,不善于思考,所以在能不能过河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停了一会,又在这三个字的下面写上六个字:调查、研究、实践。
“小马进行了调查,却没有认真研究,所以不敢实践,而实践的结果又反过来证明研究结论的正确。没有调查研究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实践的勇气又来自于调查研究所得的正确结论。大家同意老师的分析吗?”大家笑而不言。
“同学们现在就像是小马,过河就像是要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我们要做到虚心求教,认真研究,勇于实践。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实例┅┅”
我想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到现实中去。忽然,坐在最前排的那个男同学问:“我们是小马,老师你是什么呢?你不是成了马妈妈了?”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毫无思想准备,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脱口而出:“老师有哪些地方像马妈妈呢?”
“老师总是先不把结论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去试一试。”
“老师总是要求我们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我被感动了,我还没有做得那么好——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对于小马过河有了第四种看法。
这一堂课,我拨动了学生心中的琴弦,学生也拨动了我心中的琴弦。
2. 从算式到作文
这是初二某班的一堂写作指导课堂实录
[镜头1]
(板书)1+1=1。(学生窃窃私语,显出愕然的神色)
师:大家觉得这个算式很奇怪吗?的确,它在数学上不能成立,但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揭示出某种哲理。谁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算式?
篇三:人生寓言哲理小故事
1、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2、 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 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 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 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 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
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6.蚂蚁驻地遭到了蟒蛇的攻击。蚁王在卫士的保护下来到宫殿外,只见一条巨蟒盘在峭壁上,正用尾巴用力地拍打峭壁上的蚂蚁,躲闪不及的蚂蚁无一例外丢掉了性命。正当蚁王无计可施时,军师把在外劳作的数亿只蚂蚁召集起来,指挥蚂蚁爬上周围的大树让成团成团的蚂蚁从树上倾泻下来,砸在巨蟒身上,转眼之间,巨蟒已经被蚂蚁裹住,变成了一条“黑蟒”。它不停地摆动身子,试图逃跑,但很快,动作就缓慢下来了,因为数亿只蚂蚁在撕咬它,使它浑身鲜血淋漓,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一条巨蟒,足够全国蚂蚁一年的口粮了,这次战争虽然牺牲了两三千只蚂蚁,但收获也不小。蚁王命令把巨蟒扛回宫殿,在军师的指挥下,近亿只蚂蚁一齐来扛巨蟒。他们并不费力地把巨蟒扛起来了。然而,扛是扛起来了,并且每一只蚂蚁都很卖力,巨蟒却没有前移,因为虽然有近亿只蚂蚁在用力,但这近亿只蚂蚁的行动不协调,他们并没有站在一条直线上,有的蚂蚁向左走,有的向右走,有的向前走,有的则向后走,结果,表面上看到巨蟒的身体在挪动,实际上却只是原地“摆动”。
于是军师爬上大树,告诉扛巨蟒的蚂蚁:“大家记住,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巨蟒扛回家。”统一了大家的目标,军师又找来全国嗓门最高的一百只蚂蚁,让他们站成一排,整齐地挥动小旗,统一指挥前进的方向。
这一招立即见效,蚂蚁们很快将巨蟒拖成一条直线,蚂蚁们也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指挥者们让最前面的蚂蚁起步,后面的依次跟上,蚂蚁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很快将巨蟒抬回了家。
蚂蚁凭什么能够战胜巨蟒并将重量数百倍,数千倍,乃至数万倍于自己的巨蟒搬回家?单靠一只蚂蚁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无数只蚂蚁结成有共同目标且动作协调一致的团队才能完成。前述的拉绳效应表明,在现实中,团队的协同效应、1+1>2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团队精神,那么,团队领导如何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呢?富有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精神,是任何集体都梦寐以求的。
7.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将牛奶送到顾客门口。由于牛奶瓶没有盖子,山雀与知更鸟常常毫不费力,便在顾客开门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后来,随着厂商加装了铝制的瓶盖,山雀与知更鸟便不再拥有这“免费早餐”。但到了50年代初期,当地的所有山雀(约100万只)居然都学会了刺穿铝制瓶盖,重开“免费早餐”的大门。反观知更鸟,却只有少数学会,始终没有扩散到大多数。很明显,山雀经历了组织学习的过程,借助个体的创新技能,传送给群体成员,成功增加了族群对环境的适应力。但问题是,为什么山雀可以,而知更鸟却不能呢?
生物学家发现,山雀在年幼时期,就已习惯和同类和平相处,甚至编队飞行。而知更鸟则是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势力范围内是不允许其他雄鸟进入的,同类之间基本上是以敌对的方式沟通。因此,虽然两者同属鸟类,但和谐相处的山雀,比起互相敌视的知更鸟,更能学习互助,进化程度更高。
由此可见,在一个群体之内,如果内部竞争太激烈,成员之间互相争位敌视,就难以发展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和谐的内部气氛,组织内的成员才能互相分享知识。
8.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了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而几年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这大大违背了养殖者的初衷,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们接受建议,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
这个故事真实地揭示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法则。人类社会也一样是遵循着这样的法则——在竞争中求生存。这种竞争激烈程度,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得还不太充分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外国的大公司同台竞技,就如同鹿面对狼一样,所以一时间有“狼来了”不绝于耳的惊呼。
9.在一次酒会上,有7个人,美国人、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每个人都要宣传自己国家有什么好酒。中国人把茅台拿出来了,瓶盖一启,香气扑鼻,在座的各位说茅台了不起。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英国拿出了威士忌,法国拿出了XO,德国拿出了黑啤酒,意大利拿出了红葡萄酒,都很了不起。到了美国人这里,美国人找了个空杯子,把茅台等几种酒都倒了一点,晃了晃,什么酒?鸡尾酒。综合就是创造。他哪有东西,只不过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把好的东西综合起来就是创新。
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我想,如果我们企业的团队都有了创新意识,我们的企业一定可以赶超欧美、日本先进企业。
10.一次,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公司只好请来了在一家小公司就职的德国籍电机专家斯坦门茨。他经过研究和计算,用粉笔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线圈减去16圈。”照此做后,电机恢复正常了。福特公司问要多少酬金?他要一万美元,人们惊呆了——划一条线竟要这么高的价!他坦然地说:“划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划线值9999美元。”
享利·福特对斯坦门茨赞赏有加,一定要请他到福特公司工作,但斯坦门茨说:“我所在的公司虽小,但是老板却对我非常好,是他给了我来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我不能见利忘义。” 福特更加钦佩斯坦门茨的人品,用3000万美元买下他所在的公司。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人才。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人才、技术、品牌都可以被买走,但是,有钱是否就可以买走一切呢?显然不是的,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的,首要的就是凝聚力,也就是团队精神。
11.以前我们有过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后来还拍了动画片,叫《三个和尚》。九龙不治水,三个和尚没水吃,说明人多反而不如人少。如今,这个观念过时了。三个和尚的故事现在已经演绎为“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此故事说,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庙里灌进缸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这样一搞接力赛,就从早到晚不停地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团结协作的办法,可以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水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水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这个新故事使我们看到了团队精神的独特魅力。
12.炎炎烈日下,一群工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一辆豪华列车缓缓驶来,这群工人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工作。火车驶到他们面前时,突然停住,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打开,一个友善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戴卫,是你吗?”工人队长戴卫回答说:“是的,吉姆,能看到你真高兴。”寒暄几句后,大卫就被喊他名字的人——铁路公司董事长吉姆邀请到火车上。
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握手话别。
火车离开后,工人们立刻把戴卫围住,对他居然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而感到吃惊。戴卫告诉工友,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他和吉姆同时开始为铁路公司工作,并且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有人因此半开玩笑地问戴卫:“为什么吉姆已成为董事长,而你却还在太阳下工作呢?”戴卫意味深长地说:“二十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工作,而吉姆却为铁路事业工作。” 戴卫的话形象地说出了造成两个人差别的深层原因:为薪水而工作与为事业而工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13.比尔与弗兰克同时进入一家公司工作,但进入公司一年后弗兰克的工资增加了,而比尔的工资却没有增加,对此,比尔愤愤不平地找到经理,问这是为什么。
老板鲍斯对他说:“你和弗兰克的确有些不同,我让你看一看你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他接着对比尔说:“你到市场上去考察一下棉花的价格。”
比尔应老板的要求去市场考察一番,回来告诉老板棉花的价格。老板接着问:“市面上共有多少家卖棉花的店铺?”比尔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老板对比尔说:“你看看弗兰克是怎么干的。”接着老板叫来弗兰克,并向他安排了同样的任务。
弗兰克从市场上回来后,不但回答了棉花的价格,而且说明市场上有三家卖棉花的店铺,并了解了棉花的市场潜力;为了让老板清楚地了解情况,他还以要与其合作的名义,将棉花质量最好的一家店铺的老板请过来。
老板对比尔说:“你看到弗兰克是怎么做了吧?这就是你们俩同时进公司但工资却不同的原因。”
我们看到,在这个故事里, 同样的工作,在不同员工的眼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同样也就赋予工作以不同的价值。有团队精神的员工,能自动自发地增加工作的内容,所做远远超过领导的预期,让领导产生喜出望外的感觉。这样的话,他在增加工作内容的同时,也就增加了自己的价值,就像上述故事中讲的弗兰克一样。
14.老鹰的寿命和人类差不多,可以活到六七十岁,但是老鹰的生命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十多岁的时候是老鹰生命的最旺盛时期,但是它的优势同时又变成影响它生存的危机因素:它的翅膀很长,展开有近3米;羽毛很丰满,沉重的羽毛使它不能扶摇直上,翱翔云天;喙又硬又重,影响它捕食;鹰爪又弯又尖,影响它撕裂食物。这个时候的老鹰,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最终会因为羽毛的过于沉重而不能飞翔,因为鹰爪又弯又尖而无法捕捉食物,因为喙又硬又重而无法进食。为了生存,老鹰不得不忍受炼狱般的磨砺:它必须飞到山的最高峰,在最高处给自己垒一个简陋的窝以避免天敌的袭击,然后在山顶的岩石上,自己将又硬又重的喙摔碎,忍饥挨饿,等待新的喙长出,再用新的喙将自己的又弯又尖的鹰爪拔掉;再等待新的鹰爪长出,用新长的有力的鹰爪将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等待新的、轻盈的羽毛长出。??这样经过炼狱般的150天以后,老鹰会长出新的喙、新的爪、新的羽毛,显得更加年轻、敏捷、有力、凶猛,获得重生。
作为企业来讲,风险因素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风险越大,所获得的收益可能就越高,不能因为惧怕挫折、困难、失败和危机而痛失企业发展的良机。
15.南非有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叫巴贝姆村,这个村里保留了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当有人犯错误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的时候,这个村里的人对他不是批评或指责,而是全村人将他团团围住,每个人一定要说出一件这个人做过的好事,或者是他的优点。村子里的每个人都要说,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时间长短,一直到再也找不出他的一点点优点或一件好事。犯错的人站在那里,一开始心里忐忑不安,或怀有恐惧、内疚,最后被众人的赞美感动得涕泪交流。众人那真诚的赞美和夸奖,就如一副良药,洗涤掉他的坏念头和坏行为,使他再也不会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赞美是人际关系走向融洽的法宝之一,人人都需要赞美,但却往往忽视赞美。团队的每个成
员都应当学会鼓励和赞美。
经贸部前副部长龙永图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谈到瑞士人的规则意识。他说:“有一次我们大家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我们代表团有个成员喝完可乐以后,顺手把可乐瓶扔到湖里了。这在国内司空见惯,可是同船的一个同事的孩子是从小在瑞士长大的,小孩子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投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罪恶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像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样。”
一个人没有规则意识会被认为素质低,一个领导没有规则意识也决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16.有个人养了一只青蛙,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暴富起来,于是灵机一动,要训练青蛙学飞翔。他不顾青蛙的强烈反对,为它开设了战略制定、时间管理以及高效沟通等课程,但关于飞行方面却什么也没有。
一连几天的飞行训练,这个人异常兴奋,但青蛙却很害怕,并且一点长进也没有。可怜的青蛙请求主人考虑一下它的安全,但这个人根本听不进去,还认为这只青蛙根本就不理解青蛙会飞的意义,总是毫不犹豫地打开窗户,将青蛙从楼上扔出去。
这样折腾了几天之后,人始终不肯放弃初衷,青蛙感到再哀求也于事无济,于是绝望而平静地向楼下的一块石头撞去,飞行计划完全失败了。而人却不思悔改,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又要再去找一只更聪明的青蛙训练它学飞行。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有趣的集合,它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元素,而各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任何一种生物,都被自然赋予了它的本能和天性,至少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本能和天性是基本保持稳定的。鸟儿天上飞,鱼儿水中游,我们能够享受到这么美好的画面,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鸟儿飞行的能力、塑造了鱼儿适于水中生活的身体。
让青蛙去飞翔,就等于是让麻雀去游泳。自然没有给予麻雀鳍和鳔,麻雀更不能用腮呼吸,把它置于水中就等于是让它淹死。同样的,青蛙没有翅膀,它那很适于跳远的腿在飞行中无法带来任何帮助,将它置于高空无异于让它摔死。
人们常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在团队中能否被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决定着一个团队战斗力的强弱,所以,如何识人、用人是领导最重要的一项功课,不论是团队的领导,还是中层领导,都应把这项功课作为一门必修课。
17.
西邻老先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很朴实,二儿子很聪明,三儿子眼不好,四儿子腰有毛病是个罗锅,五儿子一条腿。大儿子很朴实就叫他务农,二儿子很聪明就叫他经商,三儿子是瞎子就叫他搞按摩,四儿子就叫他搓草绳,干一天下来不觉得累,工作效率挺高,要是好人干这个他腰准受不了,五儿子一条腿就叫他纺线,以前是纺线车纺线,他把纺线车放在桌子上,他就坐在那个地方,用手摇,工作效率也很高。就是这么一个与残疾人俱乐部差不多的家庭,不愁吃,不愁喝。
西邻这位老先生注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也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长处,管理者要善于要发现每一个人的长处,并使他们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样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不知道他的长处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别人,需要领导帮着发现他的长处,让他向着一个目标努力,他也会成功。
18.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小镇紧靠着大海,因出产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等到归来时,沙丁鱼已经死去很多。也正因为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才格外惹人垂涎三尺。渔民们想尽方法,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人成功。 有一次,一位老渔民照例出海打鱼。忙碌了几日,收获颇丰。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地潜在水中,一动不动。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