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歌平仄要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18:04 体裁作文
诗歌平仄要求体裁作文

篇一:格律诗词对于平仄的要求

格律诗词平仄要求

(一)平仄诗二十八式 (二)格律平韻詩十六式, (三)仄韻詩十二式表:

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

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

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

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

,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篇二: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

欲知平仄, 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

诗歌平仄要求

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 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

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平 阴平

阳平

上 上

去 去

入阴平、阳平、上、去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如果是多音字,还得注意字义上的区别。

四声既明,平仄易懂。

平仄是诗词格律里的一个术语,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硬要探究这个词组的意思,那就权作“平和不平”(仄的字义为不平)解释。

作诗填词者把古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为平类,上、去、入声为仄类。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有人把普通话的阳平也划为仄类,就阳平的个别字而言可以如此,因为今古音的变化,不排除有的字古音为上、去或入声,今音已变为阳平,但把普通话的阳平划作仄声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格律诗句一般为五言、七言(言,代指字数),一般是两字一顿作为一个音节的节拍,节奏点在每个音节的第二字上。因此,一般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点:第二、四和最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节奏点:第二、 四、六和最末一字。因此,平仄与节奏点有直接关系。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句中交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

“句中交替”,意思是说,每一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第二字用平类声调的字,则第四字用仄类声调的字,第六字又换平类声调的字;反之亦然。这样平仄交替,目的是使声音有高有低,灵动又悦耳。符合该标准的称律句,否则称拗句。

“句间相对”,意思是说,一对句子的上下句之间,句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在声调上要相对。即如果七言句中上句节奏点上的字(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是“平仄平”,那么下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同位置,即第二、

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就应该是“仄平仄”,反之亦然。符合该标准的称为“对”(即平仄相对),违反了则称“失对”。

“联间相粘”,我们知道,绝句一共四句,律诗一共八句(排律除外),按照两句为一联的说法,绝句第一、二句组成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所组称为尾联。而律诗除首联和尾联(第七、八句)外,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故“联间相粘”的意思,就是本联的末一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句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这称为“粘”。违反了称为“失粘”。

粘对是包含在平仄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声调跌宕起伏多样化。

既知平仄,可看格式。

以这首七绝为例来看看格式:

欢歌唱罢舞翩跹(1)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2)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3)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4)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交替:

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余不一一。

句间相对:

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

联间相粘:

本联[首联<第(1)、(2)句>]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

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

从上例中可以印证:

1、 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

2、 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习惯称“平脚”,把头尾结合起来,称为“平起平收”式,有的又习惯称为“平平脚”。

3、 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

4、 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

5、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1、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

6、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

曲。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避免孤平。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

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

词的平仄:

可以说,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格律诗,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押韵、平仄等规则。由于词的形成与格律诗有密切关系,并且有些词是从格律诗演变过来,词到后来又与所合的音乐分离,以律句作词句无形中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总的来说,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般的,词也适用。

但差别也有:

一是在于因为词是“长短句”,在“粘对”上得因词牌的不同而灵活应用。

二是有的词牌中对平仄的要求比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还严格。

简单的说,是因为词与音乐分离了,为了保证分离后的词仍然具有音乐美所致。格律诗中,平类只平声, 仄类有三:上、去、入声,实际意味着凡是规定用仄类声调字的位置,上、去、入声三种字用哪一种都行。而在词中,规定用仄声字的位置,有的词牌规定更细,细到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用平声字的位置还得分别阴平还是阳平-------平分阴阳最早即是如此而来。如李清照论词就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分五声,就是平分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三声。如此过细的规定,在〈宋词三百首〉里有迹可循,如周邦彦一改初期词只分平仄不问四声--------和格律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样--------精密的运用四声平仄。但是这样过分的拘泥却又害得词不达意,既不如苏辛词,又不如婉约派。然而也因此形成并延续了一些词牌中必须分阴阳辩五音(唇、齿、喉、舌、鼻五个不同发声部位)的仔细。

词中避免孤平,一般的主要指五字句以上的词句,五字句以下除四字句比较特殊外,一到四字句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格律诗只限于五、七言,最短的律句是五言,少于五字 的在诗中不作律句要求(六言格律诗虽有,但少见,在本文中不提)。

词不仅和格律诗一样要避免句末(三字尾)三连平和三连仄,而且还因词中有三字句,故三字句也得遵守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规则。

词中也有拗句现象。自从词和音乐分离以后,词句中的平仄一般就按律句来处理了,故词中凡是不合律的句子都是拗句,不能因为前人词中用了拗句,就当作固定的词的格式了,词也总得按照词谱的平仄格式来,否则和新体自由诗没什么差别吧?方文山的自由诗歌还一韵到底呢。

词虽然和音乐分离了,但由于词整体上也遵守平仄格律,故词的音乐美依然存在。由传统诗词特别讲究音乐美来看,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乐天的呢?

篇三:格律诗词平仄要求

格律诗词平仄要求

(一)平仄诗二十八式 (二)格律平韻詩十六式, (三)仄韻詩十二式表:

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1、平起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