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张衡发明浑天仪作文1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3:47 字数作文
张衡发明浑天仪作文150字字数作文

篇一:张衡作文素材

张衡观测天象制作浑天仪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任太史令时,专心研究天文历算。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不停转动。张衡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恒星运动的资料并对恒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浑天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刻着恒心、南极、北极、经度、黄道、赤道。仪器上表现的情况同天空中星象出没完全相符。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由于张衡坚持观测天象的结果。

二、全才和专才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 钱学森音乐也有研究 三、谦虚谨慎

四、超尘脱俗、不慕荣利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 史。”《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羊舌鮒,人名。)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大臣辞职:乞骸骨

篇二:浑天仪

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是张衡发明的用来演示天空星体运行情况的天文仪器,制作非常精巧,外观像一个大球,由几层铜制圆圈组成,圆圈上方分别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日月星辰以及28宿和24节气。用漏壶滴水做动力启动齿轮,按一定的时间慢慢转动。更有趣的是,张衡还利用连杆原理,安装了一个叫"瑞冀荚"的附属仪器,这个仪器从每月初一起,一天转出一片木叶,到十五月圆时,共转现出15片木叶;从十六日开始,每天转入一片木叶,到月底又全部转人仪器之中,这样既可知道日期,又可知道月亮的圆缺。 就这样,浑象便周而复始地自动转动起来。通过选择适当的齿轮个数和齿数,使浑象一昼夜与地球自转速度相一致,以演示星空的周日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人们通过对它的监测,可以知道日月星辰和节气的各种变化。

特征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浑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天球外围---地平圈,以象征地。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 通常认为浑象最初是由西汉耿寿昌创制。东汉张衡的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演示部分。

最早源于中国

篇三:浑天仪-浑仪-浑象仪的区别

浑天仪

1、浑天仪出现的理论背景是浑天说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2、组成构造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发明者是阆中人落下闳,后又被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改进。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3、历史发展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1]

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理论背景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天的大圆分为365.25度,浑天旋轴两端分别称为南极、北极,赤道垂直于天极,黄道斜交着天的大圆,黄赤道交角为24度。 命名简介

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基本构造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早约60年。

浑仪的最基本构件是四?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呛统嗟阑贰K挠我怯煽芎鸵桓鏊氐脑不纷槌伞?苁且桓锌盏墓茏樱嗨朴诮奶煳耐毒担皇敲挥芯低贰?/p>

双重圆环叫四游环,也叫赤经环,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可以绕着极轴旋转,窥管夹在四游环上,可以在双环里滑动。转动四游环,并移动窥管的位置,就可以观测任何的天区。赤道环在四游环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数,固定在与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这样,就可以通过窥管观测到待测量的天区或星座,并得出该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称“去极度”,以及该天体与二十八宿距星的距离,称“入宿度”。去极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体位置的最主要数据。

改进完善

---多重环结构

浑仪的改进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而又由繁而简的历程。从汉代到北宋,浑仪的环数不断增加。首先增加的是黄道环,用以观测太阳的位置。接着又增加了地平环和子午环,地平环固定在地平方向,子午环固定在天体的极轴方向。这样,浑仪便形成了二重结构。唐代起,浑仪又发展成三重结构。最外面的一层叫六合仪,由固定在一起的地平环、子午环和外赤道环组成,因东西、南北、上下6个方向叫六合,故名。第二重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内赤道环组成,可以绕极轴旋转。其中白道环用以观测月亮的位置。最里层是四游仪。北宋时,又增加有二分环和二至环,即过二分(春分、秋分)点和二至(夏至、冬至)点的赤经环。

---简化、分立

多重环结构的浑仪虽是一杰出的创造,在天文学史上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要把这么多的圆环组装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难,因而易产生中心差,造成观测的偏差。一是每个环都会遮蔽一定的天区,环数越多,遮蔽的天区也越大,这就妨碍观测,降低使用效率。

为解决这两个缺陷,从北宋起即开始探索浑仪的简化途径。这个浑仪改革的途径由北宋的沈括开辟,元代的郭守敬完成。沈括由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环,借助数学方法来推算月亮的位置;一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区尽量减少。

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即简仪和立运仪。

1、简仪

简仪由四游仪、赤道环和百刻环组成。赤道环的位置移至旋转轴的南端,这一方式,至今在各国的天文台上安装望远镜时,还广泛地被采用。百刻环的安装是一创新,环上等分成100刻,分为12个时辰,每刻又分作36分。

它固定在赤道环内,既可承托赤道环,又可得到真太阳时的读数。四游仪窥管两端各设有十字线,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肇始。

2、立运仪

立运仪与简仪装于同一底座上,由两个圆环组成。一个是平铺的“经纬环”,代表地平环,环面上刻有方位。一个是“立运双环”,中夹有窥管,可测量天体的地平经度和纬度。 简仪和立运仪的设计和制造,在世界上领先300多年。近代天文台的赤道装置,测量仪器经纬仪等,都可从中找到其原始形态。

中国古代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比西方采用的黄道坐标系统要先进得多,已为各

国天文台所广泛采用。

人们还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1437~1442)间制造的浑仪和简仪。

历史发展

中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 史籍记载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他是蜀郡人,汉武帝时应召到京师长安参与制订《太初历》。落下闳以他制造的浑仪观测天象,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距度、五大行星的运动情况等等,为制定《太初历》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浑仪并不是落下闳最先发明的,他说:年轻的时候就能做这种仪器,那时只根据尺寸制作而已。用这架只有赤道坐标的仪器来度量太阳月亮的运动,发现两者的运动都不均匀,这同西汉天文学家们的想法不同,于是大家都在找原因,后来发现,日月的运动都是沿黄道的(当时月亮依白道而行的认识还未达到),它们即使在黄道上均匀运动,以赤道来度量当然就是不均匀的了。

公元104年,东汉和帝下令贾逵另制一架仪器,用来测量日月的运动,他在浑仪上增设了黄道环,以黄道来测量日月运动,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架黄道铜仪。

贾逵用他的黄道铜仪来测量日月的运动,发现太阳的运动显得均匀了(其实也应该是不均匀的,因他的仪器精度不够,当时也没有这样的认识),而月亮的运动仍是不均匀的。贾逵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得出结论:月亮的运动是不均匀的。这一发现是改进仪器得到的第一个结果,它导致了历法的进步,也丰富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知识,为以后太阳运动不均匀的发现打下了思想基础。

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由于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沈括取消白道环并改变一些环的位置。 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浑象

浑象是一种表现天体运动的演示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是一种可绕轴转动的刻画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的圆球,浑象主要用于象征天球的运动,表演天象的变化。浑象与浑仪合称为浑天仪。浑象最初是由中国天文学家耿寿昌发明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西汉时期。东汉的张衡水运浑象又对后世浑象的制造影响很大,宋朝的水运仪象台则达到历史上浑象发展的最高峰。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词语概念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水银转之,置於密室,与天行相符, 张衡 、 陆绩 所为。”《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 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 造,计用铜八千四百馀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後以巡幸不克成。时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橶以木为盖天,言可备 军幕中候验。七年汞,席大光为制置大使,献诸朝。其後,上在容中自作浑仪,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制之,内侍邵谔领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历史发展

历史上最早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

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有关浑象的最早记载为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注》。张衡在前人制造浑象的基础上也制作了一架水运浑天仪(又叫“漏水转浑天仪”,),实际上就是一个浑象。那是一个大圆球,周长为1丈4尺6寸1分,相当于4分为1 度,周天共365.25度,上面标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南北二极、黄赤二道,北极周围有恒显圈,南极附近有恒隐圈,还有二十四节气,日、月、五大行星等。整个浑象以水力推动,与天球转动合拍,这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创造。

张衡的仪器当然由于年湮代远而不能见到了,但是张衡浑象的式样已被历代继承下来。 张衡以后许多天文学家,如三国时陆绩、王蕃,南北朝时钱乐三,唐代一行、梁令瓒,元代郭守敬等都曾制造过浑象,而且都同水力和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与天球的周日转动同步的效果。

历代制造的浑象大都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架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南怀仁所造),均是清代铸造的。

组成结构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圆球,象征天球,圆球上布满星辰,画有南北极、黄赤道、恒显[1]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