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由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42:47 体裁作文
自由作文素材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3(名言)

作文素材(三)名言警句

一、关于自由:

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马拉默德

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富尔克

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加 缪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费斯克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孟德斯鸠

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法国国民公会宣言》

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

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 德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 孟德斯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 黑格尔

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 穆勒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

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

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

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 爱因斯坦

二、关于真理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

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黑格尔

掩饰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谎是怯懦。——奥格辽夫

真理永远压过谎言,就象油永远在水面上一样。——(拉丁美洲)谚语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

孜孜不倦的精神。 ——莱辛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

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可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 ——别林斯基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

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泰戈尔

真理绝不因为有人不承认它而感到苦恼。——席勒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

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所讲

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

益。——爱尔维修

三、关于寂寞

寂寞,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寂寞和沉思。 ——南森【挪】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德】

真正的寂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

的空虚、惆怅与沮丧。 ——古龙

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 ——罗兹

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境。孤独是在很多人的地方,身边却没有人陪伴;寂寞是在很多人陪伴的时候,也只能沉默。人生,就是一个寂寞的旅程。

四、关于诚信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五、关于勤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

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当代书画家)

六、关于淡泊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 ——威廉·詹姆斯

贪材,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前苏联]艾特到托夫《断头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七、关于善良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壮举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英)毛姆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恶,使我们喜善恨恶。良心尽管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法)卢梭

对于心地善良地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法)纪德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德)贝多芬 具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法)巴尔扎克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英)罗素

八、关于思考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华罗庚

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近乃见光明。 ——牛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

九、关于创新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迅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D.洛克菲勒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篇二: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王敏

半根香蕉

某时尚杂志列出了一些女影星减肥瘦身的妙招。美国影星黛米〃摩尔说,她早餐只喝一杯燕麦粥、吃半根香蕉。我不禁停下来思考,另外半根香蕉在哪儿?不妨先猜测一下:佣人给主人端上盛有半根香蕉的盘子,另外半根由佣人享用;也可能,掐头去尾

自由作文素材

只取半根精华,其他边角料弃于垃圾箱;还有可能将余下半根放入冰箱冷藏,第二天再吃。但细想,最后一种可能性不大,一个国际影星,怎么会在乎那半根香蕉呢?

一次饭局中,同桌的一个企业家朋友,为我讲述了另外一个半根香蕉的故事。 几十年前,他只有十来岁,住在贫困的农村还不知道香蕉为何物。一次,母亲带他去县城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宴会上,他平生第一次见到香蕉,黄灿灿的,月亮一样的形状,透着诱人的香味。母亲为他剥好一根,递给他,他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风卷残云。母亲也拿了一根,众目睽睽之下,剥开,吃了一口,然后,拿着香蕉若无其事地到里间找水喝。整个宴会,他都沉醉在那根香蕉的美味之中。

在回家的路上,他母亲从兜里掏出手帕,小心地展开,里面竟是那根只咬了一小口的香蕉。母亲微笑着把香蕉交到他的手上。企业家那时虽然幼小,但他懂得那半根香蕉的分量。母亲在亲戚面前,不失体面地为他保存了半根香蕉。这里面包含着母亲的尊严和对他浓浓的爱。

他意味深长地说:?吃那半根香蕉,我没有尝到第一根香蕉的美味,但吃到嘴里的感觉永生难忘。正是那半根香蕉让我时时铭记,奋发图强。?

同样是半根香蕉,影星只是为了消除赘肉,而我的朋友则因此改变了一生。

有了言论自由之后

哈佛大学法学院有一个学生互助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拿到上面发表,也可以在那里提出问题寻求帮助。2003年2月,有一个法学院新生在讨论最高法院《关于禁止在土地房产买卖中设立种族限制》法案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黑鬼买了一块禁止黑鬼进入的土地,法院该如何判决?后面引用了法学案例,作出了他自己的解释。

问题中用了明显带侮辱意味的?黑鬼?字眼,引起了一位黑人女学生的抗议。受到抗议之后,提问的学生就将原来的问题连同解释从网站上撤走了。过了几天,提出抗议的黑人女生却收到了一封匿名的电子邮件,信中写着:?你真丢脸……自己不努力,只会到处

抗议,害得想贡献自己学习心得的人只能放弃。你这样做只能起到反作用。你抗议之后,我现在更常讲、更爱骂‘黑鬼’了!?

这封匿名信被公开后,全哈佛的黑人学生群情激愤。通过计算机专家的协助,法学院行政单位查到写匿名信的是一位波兰裔学生。4月4日,法学院一年级学生齐聚一堂再上刑法课时,课堂上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教授纳森陪着那位写匿名信的学生一同出席。写匿名信的学生公开向被他攻击的学生道歉,向所有黑人学生道歉。道歉后,纳森教授提议来一场?模拟审判?,让大家讨论写匿名信的学生犯了什么样的罪,该受怎样的惩罚。纳森教授建议刑法课教师当原告律师,他自己则充当被告的辩护律师。

不料纳森刚说完,就有另外一位黑人女学生掩面哭着冲出教室,引起了更大的骚动。其他学生也起立抗议。这时,纳森才明白:他提议自己帮被告辩护,被视为他站在白人学生那边,认定白人学生用?黑鬼?侮辱黑人是可以辩护的正当行为。那位冲出去的学生十分崇拜纳森教授,她相信纳林也有种族歧视观念。

看起来是一连串的小事,然而牵涉到种族歧视,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件事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哈佛法学院开了好多次会,重新制定了与种族歧视相关的行为规范,才算落幕。

李敖是台湾争取言论自由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不过台湾现阶段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有没有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是言论自由之上应该有的文明规范。言论自由并不包括用歧视性的语言辱骂别人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限制不该也不能用政治力或法律来解决,只能走更艰难的文明教化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要走!

篇三: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

高考作文要求“材料鲜活”,于是最新的社会热点人物和焦点事件成了考生的新宠,但这种“鲜活”素材的定向聚焦,必然导致“撞衫”,使文章失去特色。其实鲜活固然指“新”,但用少有人知或少有人用的历史人物、事件关照现实,同样是新,而且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既避免“撞衫”,又翻出了新意,还展现了个性,肯定独树一帜,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史海钩沉,本期及下期钩起“民国学人”逸事,从备考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素材积累,以求推陈出新,考场制胜。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在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精神自由、学术自由、老当益壮、站在巨人的肩上、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作业、要勇于说“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