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革记叙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36:41 作文素材
篇一: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二.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掌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文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了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阅读时注意第一人称中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是真人真事,而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7.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即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2)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要做到“三分析”:即分析记叙要素;分析事件;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8.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
9.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题目
(2)分析文章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文章中心作用很大。
(3)分析文章结尾
有的文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也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内容,后一部分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法是:
本文记叙(描写、描述)了??,表现(反映、歌颂,赞扬)??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了(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这一类时,格式往往是:通过??,揭露(批判、抨击、斥责)了??
3.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3)按照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分
划分层次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层次。
4. 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
(1)摘句法: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中心句。
(2)归纳概括法:一个段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
5.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是指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就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词语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防止答题时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
【模拟试题】
(一)忆父亲
①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
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
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练台词。
⑥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 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 的神情。
2. 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表达了他的心情。
3. 第⑤、⑥两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
4. 这篇短文写了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 ② 。
5. 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二)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教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来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
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教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起来。我十分欣慰!
6. 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 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 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7. 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8. 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9. 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非常惊奇② 我完全陶醉了③ 我十分欣慰 ④ 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 我颇感意处⑥ 我一下子惊呆⑦ 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10. 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教学特点: 。
性格特点: 。
(三)弹琴的姑娘
⑴ 不论清晨,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有时往西,走着,走着的时候,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⑵ 那楼窗口挂着的榴红色的窗帘,不时地飘出窗口,仿佛是它把好听的琴声像恭送尊贵的客人似地送了出来。
⑶ 春在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⑷ 我老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⑸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⑹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篇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章
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章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生前曾说过,他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去,另一件就是搞了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关于已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能否继续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服务宗旨的思想圣经。
所以邓小平先生不仅在1972年写给主席的信中欢呼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揭露我和批判我是完全应该的,它对于我本人也是一个挽救” ,还对走资本主义的人表示了刻骨仇恨;而且,在他成为“第二代”领导人时依然坚持以下观点: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 并强调: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2页)。所以,你在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历史决议》中搜索不出 “彻底否定” 、“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等词语。
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不是一场“动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发动领导的一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而“动乱”的含义是什么?按辞书解释是“社会骚动变乱”,即是民间的、非政府的自下而上的偶发事件。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没有哪个执政党及其一把手自己对自己发生“动乱” !
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不是一场“浩劫”呢?答案更是否定的!
——什么叫“浩劫”?书中解释是“大灾难” ,对国家而言即意味着天翻地覆政权垮台,对百姓而言即意味着民不聊生暗无天日。而文革中不仅国家政权稳如泰山且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更加强大,老百姓更无生存之虞——病可医,学可上,工人不失业,农民不失地,社会是非分明,人间正气弘扬,更没有拖欠工资、两极分化、假冒伪劣、剥削克扣、买官卖官,没有黑社会,没有见死不救??就是“破四旧”,也没人看到资本家家里成捆的钞票和金砖金条时想到占为已有;
“大串联”时也没有现在这样治安案件不断(尽管现在的警力比那时强上十倍);即使在派性顶峰时的“武斗”,也不同于今天贪官与黑道勾结的阴狠??
若非要说“动乱” 、“浩劫”的话——有学者指出:文革初始,有人私自向高校派工作组,不到一个月就把北京上万人打成反革命——仅在清华大学,几天内就把一千多个师生打成反革命,并逼着几个学生自杀;待文革发动了,马上又变成极“左”,提出什么“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这样的口号(现在一般人都以为这口号是“四人帮”提出来的)——如此背着党中央背着毛主席搞非组织活动,才叫“动乱”,因此而干扰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战略部署,才有点“浩劫”的苗头??“文革”的这伙“始作佣者”的“杰出贡献”却在《历史决议》中只字不提!??
有人会说,是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彻底否定文革” ,那意思分明是凡是邓小平说的就都对,凡是邓小平说的就都应照着办,这岂不是又在搞新的“凡是”?依笔者的水平分析:邓小平先生也不会有这样的思想,决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毛泽东之后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不可能说话前后矛盾,既向毛主席表示“拥护文革”又反过来要“彻底否定” ,既说文革是为了“反修防修”又怀疑其合法性,如果把“彻底否定文革” 看成是邓小平先生为了“设法保护好自己的子女”,那就更是把邓先生的人格贬低了。
有人也会说,是一批老干部在文革中受过冲击,所以他们复出后就要对文革作出“否定”。——如果真是这样,仅以个人恩恩怨怨为标准,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哪里?比起革命先烈为国捐躯自己受点委屈 ( 如果自己本来一点问题没有) 就非要“以牙还牙”吗?在这里让我们看看罗瑞卿大将以及裘法祖、巴金等大家的风范吧——罗瑞卿大将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的整整齐齐,到天安门的毛主席像前,立正站好,然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2001年获得国家“医德风范终身奖”的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他对文革中挨批斗并不怎么介意,反而当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面检讨自己“曾很傲气,底下人做错事我就骂人”(那意思颇有点被别人整一整是应该的)。他还说:尤其是作为一个医生善待病人不够,自己很内疚。他并感谢“文革”中有人宽容了他,甚至在他挨斗时拿凳子让他坐
下??;上海青年报在纪念巴金101岁生日时报道说:很多学者对文革经历的遭遇始终耿耿于怀,但巴金却勇于从自身找问题,从自我思想开始解剖。
党内究竟存不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 为什么?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是谁承认不承认或故弄玄虚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好比自然界里有白天就有黑夜、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英雄主义也有投降主义;便是在长征的途中,同是共产党人的张国焘不是还另立中央吗?如果党内没有走资本主义的言行,都是一心奔社会主义的,那不等于是说:只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人就进入了红色保险箱,就与共产党同心同德了?!那么,改革开放后大量出现的被清查、惩办或外逃的贪官(之前可都是当权派!)他们难道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产党人会贪赃枉法?!
所以毛泽东1976年春还说了下面这段话: “??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份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做大官了,要保护大官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利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
由于毛泽东的健康原因,由于来自党内外极端分子的干扰,文化大革命“反修防修”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致使不少当权者把资产阶级法权、把资本主义思想、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念头带进了“改革开放”年代,才有邓小平一九八二年就发现的腐败暴发恶兆:“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 那个时候能比的。”(《邓小平文选》357页)对人、人类社会而言,经济不是硬道理,发展不是硬道理,政治方向、思想观念、道德理想的正确才是硬道理!否则——强大了就去侵略,掌权了就去谋私,有钱了就去花天酒地??只能成为社会与人类的害虫!
有人还会说,文革中冲击了一批“精英” (即“反动学术权威” )、出现了武斗、停课、搞群众运动??所以要“彻底否定” 。那么请问,不讲文化大
革命那样全国性的运动,你就看看一个小小的单位乃至你自己要干一件什么事,能至始至终一点问题没有?!难道有了问题(有的还是局部的暂时的问题)就要全盘否定?!那“改革”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是不是就要“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再说文革中受冲击的“精英” ,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与在“改革”中被砸了“饭碗”的几千万老工人、失地农民相比,哪个更严重?与如今每年死于黑心矿主、毒品、毒药、血汗工厂、“三座大山”、腐败报复下的人命哪个更触目惊心?当年毛主席发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 、“抓革命促生产” 、“复课闹革命” 、“解放干部” 、“老九不能走”等一系列指示,很快纠正了运动中的偏激做法,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真实!然而——广大工人农民在“改革”中的“牺牲”得到了什么补偿?更不用说文革中从没有过的买官卖官、见死不救等等恶性案件、事件!如果以不搞“群众运动”就是好方法,那么“精英”的“运动群众”与封建时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有何区别?——共产党人能脱离群众吗?谁又害怕群众运动呢?
如果有的人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女”就对文革搞“彻底否定” ,如果有人就是为了自己遭遇的所谓不公就对文革搞“彻底否定”,如果有的人仅是为了保住自己在“改革”中获得的非法利益、以权谋私获得的既得利益而对文革搞“彻底否定” ,如果有的人打着拥护某某某的旗号而对文革搞“彻底否
定”??笔者以为都经不起历史与人民的考问和质疑——要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集体作出的决定,她的每一步骤都是依法和依党的组织原则进行决策的,毛泽东没有搞“宫廷政变” ,也没有搞“垂帘听政” ;同时,文革又是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不可否认在其中确有遭受冤枉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后期的平反甄别是应该的),难道全国人民都是“群氓”?何况——在文革中的国家经济、科技成就、外交的辉煌等等各项硬指标在《历史决议》中早有定论!何况——在文革中没有出现在“改革”中出现的任何弊端!何况——文革对世界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对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影响,对公民思想健康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搞“彻底否定”究竟是科学态度还是盲目蛮干?!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正因为忽视了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意义,忽视了应该站在国家、民族与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看待文化大革命——才会在后来的“改
革” ??“开放”中出现那么多令人痛心疾首又久治不愈的恶症???才会“发展”了二十多年,老百姓仍然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才会“改制”了廖廖数年公有制经济基础就失去了半壁江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企卖光、耗尽?才会“基尼系数”迅速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才会不该富的富得流油不该穷的穷得精光?才会有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所称的“目前中国的社会,是处在一个以片面理解的经济发展观为唯一导向的、最原始的人吃人的初期资本主义阶段”???也才会有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英明决策!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不应该成为国人的雷区、禁区,因为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连外国的专家都能介入其中,我们作为“自己人”为何置之度外?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思想解放” 这么多年——难道连面对历史真实的勇气都不具备?!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观点,不应该只是“彻底否定” ,而应该是历史地、客观地、科学的分析,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何况她涉及整个国家思想价值体系,涉及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一切有理性的人士,都不应该把自己置于历史的对立面和人民的对立面。
当某些自以为正确的人,以为自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时候,却浑然不知这个所谓新时代是毛泽东用来教育他的人民的。历史必然要回归毛泽东的人间正道。不管这个回归要多长时间,要付出多大代价,它必然发生。
历史证明,由历史的当事人来评判历史,是很难公正的。时间和现实才是历史的最好裁判。
篇三: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
初二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
一、考点及应考策略:
1、判断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事件内容
①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概括法: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③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3、梳理全文层次和段落内部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4、判断文章线索(人、事、物、情、时、地)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
晰。
5、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
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5)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6)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7)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
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
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6、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践评价文中的事件
7、结合文章内容抒发感受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
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
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
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实题演练
1、(2011·福建省厦门市)精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
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
1
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
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
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
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
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
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
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
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
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
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
《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
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
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
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
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
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
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
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
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
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
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
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
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
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
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
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
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
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
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
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3.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2、(2011·四川省内江市)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
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
2
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
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
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
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
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
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
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
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
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
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
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
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
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
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3、(2011·上海市)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
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
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
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
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
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
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
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
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
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
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
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
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
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
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
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
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
3
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
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
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
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
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
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
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
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
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
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
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
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
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
的汁液。
2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4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4、(2011·福建省三明市)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
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
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
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
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
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
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
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
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
呢 ?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
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
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
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
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
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
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
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
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
4
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
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
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
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
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
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
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
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
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
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
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
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
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2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2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
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5、(2011·湖北省孝感市)
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
话的是我班上最调皮的男孩。“昨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学校为
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
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的心潮起伏,难以释怀。1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
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
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嘀嗒,总算
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
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的发现了我。几
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般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她们我有多么
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光亮。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
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
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点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
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
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的泪水涌动。“好了,
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5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