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7:28:53 字数作文
篇一: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新闻晨报》11月17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反观国内,在“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堂吉伟德)
3、惩戒失信学生不能“轻教重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11月19日《京华时报》)
熟悉高校学生处分条例的或许都知道,开除学籍是对一个学生的最高处分,一旦某学生受到了这样的处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对该生在学业上的单方终结。从这点来看,修改后的学生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的惩戒是严肃且严厉的。但是,惩戒从来都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纠偏手段。对于高校来说,究竟该如何用好这一新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达到提升他们能力的目的,或许还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上。
新规定明确表示,高校应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这也就是说,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也只能是建立在高校必须开展对应的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否则,惩戒便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要看到的是,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其实并非第一次提出,以笔者近几年的辅导员经历看,这项工作早就当作学生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到了整个学生工作中,可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的不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不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随意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很多时候都沦为了一种形式,它也并没有从启迪学生心灵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性认知,以至于在高校多次出现“这边诚信教育轰轰烈烈,那边考试作弊却如火如荼”的畸形奇观。
更要警惕的是,新规虽然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和诚信教育都作了方向性的要求,但在相应的细节落实上,却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说明,更没有对高校诚信教育不达标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惩戒。在这样的情形下,负责任的高校可能会按照正常的教育规律在诚信教育和惩戒措施上都下同样的“功夫”,但也不排除一些“怕麻烦”的高校仍旧会沿用以往的教育手法,可在惩戒措施上却“毫不手软”,使得教育出现“重惩戒,轻防范”的乱象。而这,不但违背了教育的固有目的,更会在无形中伤害更多的学生。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中国的教育生态里,我们一直都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而学生管理新规的出台,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所高校的老师连自身的诚信素质都不合格,都还要去抄袭论文、学术作假,那么,我们又怎能期望他可以教出更好的学生?而要避免这样的尴尬,高校又是不是该以更严肃的姿态对我们的教师也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呢?
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各种途径让人的心灵变得更美好。我也相信,教育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的目的也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红线划定,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去提升他们的内心。而对于高校来讲,就更应该读懂这规定之中的善意,并辅之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学生去触碰这一红线,并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学生。事实上,这也正是诸多教育管理规定的题中之义。(张 剑)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当今天,何荣锋与戴杏芬又将其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并让每个围观者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暴力慈善、炫耀公益来说,低调而质朴的“一饭之惠”才更触及人内心最柔弱之处。锦上添花固然值得称道,雪中送炭才更值提倡;轰轰隆隆的壮举固然光彩夺目,然而润物无声的点滴彰显才更为难得。那么,什么是善?善就是植于内心的一种理念,一种见危济困的行为自觉,一种不求回报的救助与舍予。当初给予别人一饭之惠的戴杏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回报,她只是认为别人遇到了困难,陷入了绝境,那么自己就应当施以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上一把。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遇到这种状况。当自己陷入绝境之时,至少也能有一点希望,获得一些期待,而不是希望之手的绝望。
所以,善是一种生存的理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尤其需要像保护眼睛那样去珍惜和呵护。心存善意者必然获得善报,以做人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的何荣锋,能从乞丐实现到老板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其拥有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施恩于人的“姐姐”戴杏芬,能得到百万支票的回报,又何尝不是对善者的最高褒奖与礼赞?
在如今天这个道德相对滑坡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二是现代人如何行善。东方人说,因为我遵循内心的道德;西方人说,因为我相信外在的上帝。无论是内心的道德,还是外在的上帝,行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底线,一种精神,若离开了善意与善举,那么人将不人,整个社会也将陷入无序之状。而作为一种亘古未变的价值,行善的标准从来就没有改变,对善的认同原则也从未调整,比如必须依法依规,量力而行,当然更重(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要的是,必须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私念与私欲,不把行善作为炒作的工具,不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始终秉承“知恩图报”的底线,用自己的行动去固守,去实现,去助推,那么才会形成善的反馈与接力,并让其在传递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堂吉伟德)
5、 学生集体打脸100下,教育最该脸红
作者:陈广江
近日,山东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禹韩小学的一年级孩子,集体接到老师的指令,要求每个学生打自己的嘴巴100下,必须高高抬起,重重落下,还得带响声。家长说,老师当时心情不好。校长称,老师刚来,没有任何教课经验,孩子们又不听话,一时糊涂。19日,记者获悉,该老师被停职记过。(11月19日大众网)
青岛幼儿园老师“棍棒虐打幼童”事件尚在调查,又惊现临沂老师“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事件,接连两起体罚丑闻,令人愤怒,更令人深思。一边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一边是棍棒教育屡禁不止,羞辱、殴打孩子的丑闻几乎天天上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而且要狠、重、响,这种变态的体罚方式让师德碎了一地、烂成稀泥。六七岁的孩子天生顽皮,上自习课说话聊天也是常事,而维护好课堂纪律本就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看,该老师非但没有尽责,反而把学生们当成了泄愤的对象,践踏了基本职业操守,也逾越了社会容忍底线。
耐人寻味的是事后学校的反应。18日,丑闻曝光后,校长称老师刚来,缺乏经验,因孩子破坏课堂秩序,一时糊涂才责令学生打脸,老师认识到错误后被调到其他学校了。潜台词是,学生有错在先,老师犯错在后,而老师犯错也是有原因的,现在也知错了,调离学校就算完了。看来,学校并没有当成多么严重的事,或者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绝非“一时糊涂”这么简单,学校的态度注定无法平息社会怒火。在舆论压力下,19日,学校才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对涉事老师停职记过,三年内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学校前后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学校所在意的,不是体罚教育本身,而是社会影响和舆论反应,所谓的师德师风建设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已。
体罚教育为何屡禁不止?师德底线为何频遭践踏?从学校对体罚丑闻的态度可见一斑。平时不把体罚学生当回事,出了事首先想到遮丑,实在遮不住才拿当事老师开刀,顺便再喊几句“零容忍”、“绝不姑息”之类的口号,这是很多学校管理者的态度。不难设想,下一次丑闻的发生,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
啪啪啪,啪啪啪??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不仅打在了家长们的心上,也打在了教育的脸上。谁该脸红,不言自明。
篇二:2015作文素材精选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
章剑和
有一幅漫画:在一片水洼里,有一只面目狰狞的水鸟正在吞咽一只青蛙。青蛙的头部和大半个身体都被水鸟吞进了嘴里,只剩下一双无力的乱蹬的腿,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青蛙却将前爪从水鸟的嘴里挣脱出来,突然间死死地箍住水鸟细细的长脖子……这幅漫画就是叙述这样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在绝望处当看到希望。
1995年,37岁的几米遇到人生一个重大事件——罹患血癌,凭借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内心强大的力量,他最终战胜病魔,在生命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成为台湾最著名的绘本作家。几米在自己的作品《我的心中第天开出一朵花》里写下这样的话:落入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求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上面的诗句是诗人几米写给自己的内心,也是写给世界上第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终究看得见天空中那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招聘助教,留学美国的吴鹰和他的几位同学同时参加了应聘。可就在
考试的前几天,他的同学们打听到,这位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做过中国人的俘虏,都认为教授肯定不会录用中国人,纷纷放弃了,同时劝说吴鹰不要白费精力。但吴鹰没有听从同学们的劝告,参加了应聘,并出人意料地被录取了。
教授对吴鹰说:“你们是为我而工作,只要当好助手就行了,还扯几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我很欣赏你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对生活的信念,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对于别人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在绝望处看到希望,仍不放弃、做出积极努力,比别人多一份勇气,多一份执著,这就是吴鹰在这次应聘中取胜的法宝。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其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之一。
我们都曾经一再看到这类不幸的事实:很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工作,他们奋斗,他们用心去想、去做……但是由于过程太过艰难,他们越来越倦怠、泄气,终于半途而废。到后来他们会发现,如果他们能再坚持久一点,如果他们能再看得更远一点,他们就会终得正果。请记住:永远不要绝望;就算看似绝望了,也要再努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更是成功者的座右铭。
托尔斯泰说过:“环境,愈难艰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天空不会总是蔚蓝,道路不会总是平坦,生活里有太多的苦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有信念、勇气、智慧和毅力,就能点燃成功的激情,不断走向成功。
天下智慧,莫过舍得
张冬青
“舍得”本源于佛语,出自《了凡四训》。“舍”者,实无所舍;“得”者,亦无所得,合谓“舍得”。用俗语讲,“舍得”指的是世间万物均在舍与得之中达到一种平衡,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末,是一个永无止息的相互制衡的循环。“舍得”之妙,妙在微言大意。
随着时光的流转,“舍得”的智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老庄哲学迅速融合,成为一种禅理。
“舍得”这一禅理,以它超强的渗透力,穿越了时空隧道,又迅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合,以雅俗共赏、启人心智为特点,成为一种“生活禅”。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谈到舍得的智慧时,无不感喟地说:“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我们有着强烈的欲望,比如面对了金钱,权势,声名和感情,欲望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这头猛兽常常使我们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产生了太多的悲剧;有人愈是要获得愈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
1
获得了却大受其害。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翻读古书,历史上有过了许多著名人物,韩信能胯下受辱方成大器,勾践卧薪尝胆终得灭吴,田忌与齐王赛马,以下肆对齐上肆,上肆对齐中肆,中肆对齐下肆,舍了小负之悲,得了全胜之喜。人是如此,万事万物何尝不也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回顾我们经历过的事吧,许多时候我们因没有小忍而乱了大谋,许多时候我们吃了一点亏懊丧不已不久却赢取了利好,为了保持我们的本真没有被一时的浮华迷惑,声名太盛则又使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自在。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啊,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
“舍得”哲学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世人所推崇,而且被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和经营哲不延伸到企业管理中。
几年前,蒙牛强势推出金牌牛奶“特仑苏”,并迅速失屮中国高端牛奶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一年后,在蒙牛冰淇淋本部客户大会上曾借势高调打出“特仑圣雪”的冰淇淋品牌,很快,“特仑圣雪”却被更名为“蒂兰圣雪”,最终并没有把特仑苏这个高端牛奶品牌延伸到雪糕类产品上。据说这是牛根生直接干预的结果。
原因是,首先为了更好地保持特仑苏高端品牌的稀缺特性,这是从宏观品牌严谨规则的战略角度来考虑;此外,蒙牛在文化上强调每个人都要自成“火种”,不做等待别人点燃的“木炭”,这样做避免“借内力打内力”,“特仑苏”与“蒂兰圣雪”,既避免了品牌的相互干扰,又给蒙牛的品牌大系的未来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可见这一细微的调整却包含着商业品牌管理的核心精要所在——品牌管理的舍得之道!
舍得是一种辩证的认知,是一种取舍的智慧,是一种寻求平衡的生活哲学,更是一种不为得失所扰的化境。
舍得之间,它囊括了万物运行之玄机,蕴含了人生哲理之精华,彰显了文化内涵之深厚,了悟了人生真谛之永恒。
天下智慧,莫乎舍得!
石头里有只会飞的鹰
梁衡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一位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个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2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主席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不该要的,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速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则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老子说“无为而治”。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解释是“自由人联合体”,连国家机器也将消亡。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美好,从未走远
赵功强 1
月色正好。
沿河休闲广场有不少人。跳舞的,散步的,闲坐的。月光,清风,散淡人,一个重复了无数遍的俗世夜晚。
那个流动烧烤摊边,一小伙子在买吃食。香辣的孜然味飘出很远。
小伙子从老板手里接过烧烤,往嘴里送。老板找零时,不慎手一抖,一枚硬币掉落,倏忽隐藏了身影。
老板低头去找,那个小伙子也蹲下身帮忙。到底还是把那枚恶作剧的硬币寻到了。 小伙子起身,抬头看了月亮一眼,说,要是我能上天把月亮擦得更光亮一些,您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功夫了。
下意识抬头去看月亮,玉盘中隐隐有几缕月晕。
再看那边,小伙子已经走远。
2
住宅楼前,草坪如毯,适宜一早一晚溜达。
草坪中央,立有一个半米高的柱灯。人来,便有宠物狗光顾。小东西不懂文明,会倚柱灯侧身张腿便溺。
好好一个去处,给弄得臊味扑鼻。
大家伙儿烦恼,抱怨。但又有什么办法?没人愿意委屈自家的宝贝。所以,人散步,还是会带上它,让着它。小狗不解人烦恼,依然我行我素。
一日,再去草坪,竟发现灯柱下端,多了一个塑料碗,是用强力胶粘上去的。碗里注满了清水。
起初人们不明就里,直至看到狗只去喝水,不再大小便,才恍悟装碗人的良苦用心——狗不会在自己的饮食区便溺。
自此,那个水碗里的清水总是满的,草坪也一直洁净。
3
早上刚上班,邮局打来电话,说快递到了,让我过去领取。
骑上摩托车,直奔邮局。铡到校标处,同办公室的老刘老远大声冲我打招呼。我摁了两声喇叭,以示回应。
车至校门口,又见门卫老曹朝我挥着胳膊,大声说着什么。要不是有急事,我准会停车,下去跟这个爽快风趣的汉子聊几句。我冲他点点头,出了校门。
行至街口,迎面驶来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美眉。她骑了辆黄色轻骑,是街上一道移动的风景。小陈先摁了几声喇叭,之后又大声说了句什么。是向我问好吧。我没能听清,仍是摁了两声喇叭。
一路心情大好。到了邮局,刚停车,手机铃声就响了。一接,是老刘,他说我的摩托车灯忘记关,刚才提醒我,我没有听见。
这才明白老曹和小陈先后跟我打招呼,都是一个目的。
4
去年暑期东北游。
在四平站,上来一拨乘客。刚好我身边有一个空座,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汉子坐了下来。
汉子将包裹放好后,瞅着我,咧嘴笑笑:“兄弟,我想睡一觉。再过两个站你就叫醒我。”没等我回过神,他就伏在小桌上睡过去了。
3
没有客套,没有铺垫,突兀得让我有点不适应。看他睡得那么沉,我自愧自己想的有点儿多。
窗外,白山黑水幻灯片一般,迅疾掠过。我不再像此前那样心无旁骛领略景致。尽管知道,每至一站停车,下车的乘客会有躁动,也有播音提醒,但还是,紧张兮兮。
只为对得起那份信任,就这样别扭着坚持,一直到叫醒他。
汉子拿好东西,要下车了。他突然抱住了我,轻轻地,然后松开手臂汇入人群。 一程安眠,一个拥抱,源于两个陌路人的一次萍聚。毫无逻辑,但,熨帖,唯美。
毕淑敏经典语录
1.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2.成熟美应该是比较有内涵的一种风采。她的外表不是光芒四射的很炫目的那种;而是比较温和,比较润泽,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让人慢慢地对她折服。 3.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4.友谊也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情感进去,一旦需要朋友的支援渡过难关时,才发现存单上一片空白。
5.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6.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7.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
2013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素材一 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发现了好几百个错别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
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2.过去与将来;3.习惯;4.小事;5.风格;6.敬畏汉字;7.珍惜。 ○素材二 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素材解读】
1.坚守梦想。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对梦想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一名保安,能够成为北大学子,成为作家,都是梦想的力量。
4
2.相信自己。作为保安,甘相伟从未向现实屈服,反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并因此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我们一样美丽。【适用方向】
1.追梦;2.信念;3.成长;4.一样的美丽;5.偶像;6.我能;7.精神。○素材三 张玉霞:不想让人同情的盲人歌手
在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最后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选手张玉霞,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她是盲人,但她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堂,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今年35岁的张玉霞,目前在台北淡水做街头艺人。三个月大时,由于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但她一直没有放弃歌唱事业,歌龄长达15年。张玉霞模仿邓丽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在她成了淡水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拥有大量的歌迷。
“中国好声音”导演邬稚晖,是亲自联系张玉霞登台的人。她说,最初张玉霞不愿意参加节目,“我亲自飞去淡水找到她后,发现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我把节目的盲选规则告诉她,说在听到她的声音之前,导师是看不到她的样子的。这才打动了她。”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花费了超过3个月时间。一曲《独上西楼》,把命运的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那英合唱的《征服》,却又将不被命运征服的决心展示得气势磅礴。这就是张玉霞,不想被人同情的盲人歌手。舒淇更在微博中赞叹说:“唱出感人的心境,天生一副好歌喉!”【素材解读】
1.执著追求。有位名人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坚持3年,必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张玉霞为歌唱事业坚守了15年,她成功了。当我们聆听她那美如天籁的歌声时,请千万不要忘记她曾经的辛苦付出与执著追求。
2.尊重最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能使人拥有无尽的力量。当初,张玉霞不愿站上舞台,担心的是自己的样子,后来,她高兴地走上荧屏,是因为邬稚晖导演对她的认可和尊重,使她战胜了自卑心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尊重,让生活变得无比美好。【适用方向】
1.身边的风景;2.有一种美;3.感动;4.尊重;5.追求。○素材四 曾文寂:用写作迎战死神
一手高举着稿子与眼睛平行,一手提笔吃力地在上面记录着代表发言。2010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重残作家曾文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他不得不直着脖子记录,再加上腿脚有重疾,时常抽筋疼痛,他还要不时站起来
手撑桌子稍事歇息。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一天中90%的时间,他只能僵硬地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会疼痛难忍,所以他形容自己 “像一具化石”。
今年62岁的曾文寂,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在他每天拄着双拐,站在电脑前写作,“身体好,一天能写1000多字,状况差,就只能写几十个字。”28年里,他和同样重残的妻子付宇一起,克服身体的病痛和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发表了23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4本书,并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为他们的书作序:“人生一世,最后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去年夏天,曾文寂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他说:“我的视力一向很好,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就是眼角膜,它会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朋友重见光明。”【素材解读】
1.不甘平凡。曾文寂很平凡,平凡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与史铁生的遭遇几乎相同,也与史铁一样,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文字让困境里的生命焕发了光彩。
2.精神最美。在坎坷的命运面前,曾文寂是坚强的。他用文字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愿意捐献器官,照亮他人的生命。这种不怨天尤人,发愤图强,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适用方向】
1.精神;2.我们在一起;3.挫折;4.走出风雨;5.力量。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林清玄
有一个和尚到农家去诵经,诵经的中途听到小孩的哭声,转头一看,原来孩子趴在地上压到了一把饭铲子。地上很肮脏,孩子的母亲就把他抱起来,顺手把饭铲子放在热腾腾的饭上,洗也不洗。当孩子的母亲来请吃饭时,和尚假称肚子痛,连饭也没吃,就匆匆赶回寺里。
过了一星期,和尚又去农家诵经,诵完经,那母亲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甜酒酿。由于天气严寒,和尚一连喝了好几碗,不仅觉得味美,心情也十分高兴。
等吃完了甜酒酿,孩子的母亲出来说:“上一次真不好意思,您连饭都没吃就回去,剩下很多饭,只好用剩饭做成一些甜酒酿。今天看您吃了很多,我实在感到无比的安慰。”
和尚听了大有感触,为逃避肮脏的饭铲子,没想到反而吃了七天前的剩饭做成的甜酒酿,
5
篇三:2014年12月24日 作文素材精编 18
2014年高三语文作文素材精编(18)
一、人物周刊
杨澜: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 杨澜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险,乐此不疲地在多重角色间切换,却又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她说,“在多重角色之间没有人是游刃有余的,常常是紧紧巴巴,摇摇晃晃的,像走平衡木一般,而且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一劳永逸的。”
杨澜的梦想一直没有变,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创造力来改变生活,也让这个世界有所改变。30年前,她还是个中学生,自那时起她就深谙快乐就是要去创造的道理,觉得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创造力。
走平衡木的艺术
杨澜在这些年间完成了一系列的蜕变,从主持人到传媒人再到商界精英,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之后她赴美深造,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事务。留美归来之后,她开创了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后改为《杨澜访谈录》,迄今已访问过全球将近800位知名人物,其中更不乏各国政要及商界精英。2000年,她与丈夫吴征开办阳光卫视,任阳光媒体集团和阳光文化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及主席。
杨澜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险,乐此不疲地在多重角色间切换,却又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她说,“我觉得我好像是一个天生做事的人,在做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挫折,有跌跌撞撞,甚至有跌倒的时候,但是去做,去创造,总是给我一种非常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我觉得其实在多重角色之间没有人是游刃有余的,常常是紧紧巴巴,摇摇晃晃的,像走平衡木一般,而且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一劳永逸的。”
于她而言,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杨澜坦言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遭遇过很多困难。当时的她虽然非常迷茫,但还是发现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实力,是唯一可以依靠的
方法。“去找关系啊,托领导啊,这些哪怕是短时有效,也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觉得职业的早期生涯让我学会自立,不断去学习,还是得有点真本事吧。”
“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仅仅是有 一种艺术和文化的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对商业的清醒认识,对于公司治理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我当时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实际上是相当初级的,也算交了一笔很昂贵的学费,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人生最大的挫折往往是我们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最好机会,所以那时我既看到了自己在商业意识方面的匮乏,也看到了对于逆境的承受能力,以及不断去继续做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一种使命感。”
这次挫折不但没把她打败,反而使她获得更加强大的内心,同时对商业环境,公司治理,人员选拔,团队精神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过去我总是觉得一个人,就是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到开始做公司了,我开始发现其实真正有生命力的是一个团队的创造力”。
采访是一次对人心的探险
一贯的“探险”精神赋予了她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而在这股能量的召唤下她从没有放下作为媒体人的老本行,就是探索人心的深度访谈。正如她所说,“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言深,短短的时间里,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如果一直能有一份好奇心,访谈就变成一次有趣的旅行。”起初她也是想通过采访所得而探讨所谓成功的必然性,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成功如果是狭义的,所谓功成名就,也可能是相当庸俗的,因为很多人在精神领域取得的成功远远胜于在世俗领域的成功,不只是挣到更多的钱或者拥有所谓更大的政治权力而已。能影响别人,她觉得这样的一种成功是广义上的成功,不是单纯人生意义上的成功。“这也是我在十几年的采访当中不断去提升的一种想法,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性的话,那就是要做自己相信的事,做自己热爱的事,做自己哪怕没有回报,也心甘情愿的事。只有在这种时候,人的激情才会激发
出最大的创造力,克服很多的困难。”
她认为自己当时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拼搏一番,哪怕失败了,我也觉得比那种固守成规,依赖他人或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终老一生强,我仍然觉得比那样的人生模式有意义,所以我当时说宁愿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期许。”
幸福这个命题
她也因此在不同时期收获了精彩纷呈的采访体验,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她曾多次独家采访国家元首,“特别是和一些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像李光耀,基辛格啊,和这样的一些人去对谈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在个人意义上很有价值的访问,比如说比尔·盖茨,他谈到为什么做慈善,他说一个人不仅要给予,而且要聪明地给予,要抱着一种谦卑的心态去给予,而不是一种单方面的施舍和慈悲,我觉得这使得我对慈善的态度,还有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她自称无法成为都市女性的精神导师,但是对于推动女性对于“幸福力”的认识,她总是不遗余力。她说,“幸福不是达到了各种物质条件以后,你才开始幸福的,也不是有一天天上掉了个馅饼,你便从此高枕无忧,其实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无数的例证发现,这种短暂的外界给予你的幸福都是可以随时被拿走的,而且它给你的幸福感会逐渐递减,只有那种从自己的内心生长出来的,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给予的力量的时候,这种幸福才会比较持久。”因此,她坚信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同时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最为重要。“如果能将你想做的,你能做的,和社会需要你做的三者合一的话,那么你不仅可以是成功的,而且可以是快乐的。”
陈坤:行走是一种修行
“行走对于我来说,它是我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不变的东西,行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像一种修行。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地安静下来,与自
己对话。”
陈坤对这个世界有着特别的好奇,他始终保有年轻开放的态度,更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他说,“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外界种种的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大到无法想象,但是所幸无论外在如何变化,自己的很多品质没有变。”
行走像一颗种子
长发飘飘,花格衬衣,对陈坤来说,他更期望能保持清澈的眼神和洞察力,以及内心真诚和善良的力量。成长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他觉得自己属于“晚熟”的那种类型,即使屏幕上他给人以忧郁的印象,但实际生活中的他开朗,喜欢开玩笑。15年前,他凭借主演电影《国歌》步入影坛,其后《像雾像雨又像风》和《金粉世家》使他大红大紫,《云水谣》、《画皮》又使他收获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他说,“我觉得我的经历相对来说应该算是相当顺利的了,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除非你什么也不做。我觉得我自己最迷茫的时期反而是成名之后,因为在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突然成名了。当我得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我所付出的时候,就会害怕、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个阶段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走出来。”公益是我一直会坚持下去的事情。我觉得公益是需要自愿的,并且真正用心才能做的事情。不需要去刻意感染任何人。”近几年来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行走的力量”这个心灵公益项目上。
“行走对于我来说,它是我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不变的东西,”陈坤出生在重庆,重庆是个山城,小时候从哪里到哪里,基本都是靠走,“行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像一种修行。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地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行走、打坐、瑜伽、发呆、阅读,任何一个方式,只要有助于你找到自我的,我觉得都可以去推行。行走是我自己觉得有用的,所以我会希望可以把这个方式分享给更多人。”
他觉得行走就像喝水一样,每个人希望从中得到的东西不同,或者说每个人最终会
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我做‘行走的力量’心灵公益项目,是单纯想推行这样一种方法,每个人具体能够在行走中得到什么,可能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判断。我更希望行走像一颗种子,埋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你慢慢地去学习这个方法,去坚持践行,也许会对你的内心有影响。”
“行走的力量”明年就是第五年了,正如陈坤所说,现在想想都会觉得“特别了不起”。“人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往往越是艰苦的事情越是印象深刻。就像今年的戈壁行走,大气温度40度,地表温度60多度,走到我都濒临崩溃。但是在走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好多志愿者都跑过来跟我说,坤哥我们再多走几天吧。当时我特别感动,真的第一次感受到,连我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很疯狂的事情,但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愿意应和我,跟着我走,跟我完成这样一个很疯狂的事情,当时就有了一种这件事情真的有了回馈的这种感觉。” “同行者”
不单纯做慈善,不只做慈善,更多关注心灵,陈坤对此有着更深的感受,在他看来,他是“同行者”。他说,“慈善,不应该只是捐款,还有更多是关于水、空气、环保,公众利益的项目,需要我们有一定影响力的年轻人主动做。我愿意每一次都跟他们一起行走。”
他拒绝做外界的小跟班,“现在外界节奏变化太快,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显得很狼狈。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海量资讯、无尽诱惑,所以请保持冷静、从容面对世间荣辱,做自己的主人,适应外界但不要被外界带走,不做外界的小跟班。”陈坤又坦陈,“我并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自己还有很多困惑,还在学习,做不了别人的心灵导师。在自己心灵的国土上,你只能成为自己的国王。”而分享和同行是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做的事情。
陈坤还是个很“钻”的人,他继续说道,“如果我对这件事情或者这个领域感到好奇,想要了解,我就会钻进去。”他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公益、出版、智能产品,包括对于电影角色的选择,有很大一部分动力就是来自于好奇。“比如我现在会很喜欢去接触魔
幻题材的电影,这是源自于我从小对于这类
型文学作品的热爱,对于将在2015年年底上映的《鬼吹灯之寻龙诀》中饰演胡八一,他说也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题材,也很喜欢胡八一这个角色,因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未来,陈坤没有太多的设想,他觉得安住于当下才最为重要。他希望“行走的力量”这个心灵公益项目能一直做下去,因为行走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所以现阶段我的目标还是踏实专注地把行走做好。其他的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二、文化散文。
替古人担忧作者:张晓风
同情心,有时是不便轻易给予的,接受的人总觉得一受人同情,地位、身份便立见高下,于是一笔赠金,一句宽慰的话,都必须谨慎。但对古人,便无此限,展卷之余,你尽可痛哭,而不必顾及到他们的自尊心,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得以维持不坠。
千古文人,际遇多苦,但我却独怜蔡邕,书上说他:“少博学,好辞章??妙操音律,又善鼓琴,工书法,闲居玩古,不交当也??”后来又提到他下狱时“乞鲸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遂死狱中”。
身为一个博学的、孤绝的、“不交当也”的艺术家,其自身已经具备那么浓烈的悲剧性,及至在混乱的政局里系狱,连司马迁的幸运也没有了!甚至他自愿刺面斩足,只求完成一部汉史,也竟而被拒,想象中他满腔的悲愤直可震陨满天的星斗。可叹的不是狱中冤死的六尺之躯,是那永不为世见的焕发而饱满的文才!
而尤其可恨的是身后的污蔑,不知为什么,他竟成了民间戏剧中虐待赵五娘的负心郎,陆放翁的诗里曾感慨道: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
让自己的名字在每一条街上被目盲的江湖艺人侮辱,蔡邕死而有知,又怎能无恨!而每一个翻检历史的人,每读到这个不幸的名
字,又怎能不感慨是非的颠倒无常? 李斯,这个跟秦帝国连在一起的名字,似乎也沾染着帝国的辉煌与早亡。
当年盛时,他曾是一个多么傲视天下的人,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他曾多么贪爱那一点点醉人的富贵。 但在多舛的宦途上,他终于付上自己和儿子以为代价,临刑之际,他黯然地对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幸福被彻悟时,总是太晚而不堪温习了! 那时候,他曾想起少年时上蔡的春天,透明而脆薄的春天!
异于帝都的春天!他会想起他的老师苟卿,那温和的先知,那为他相秦而气愤不食的预言家,他从他学了“帝王之术”,却始终参不透他的“物禁太盛”的哲学。
牵着狗,带着儿子,一起去逐野兔,每一个农夫所触及的幸福,却是秦相李斯临刑的梦呓。
公元前208年,咸阳市上有被腰斩的父子,高踞过秦相,留传下那么多篇疏壮的刻石文,却不免于那样惨烈的终局!
看剧场中的悲剧是轻易的,我们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假的”,但读史时便不知该如何安慰自己了。读史者有如屠宰业的经理人,自己虽未动手杀戮,却总是以检点流血为务。 我们只知道花蕊夫人姓徐,她的名字我们完全不晓,太美丽的女子似乎注定了只属于赏识她的人,而不属于自己。 古籍中如此形容她:“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轻柔也,又升号慧妃,如其性也。”
花蕊一样的女孩,怎样古典华贵的女孩,由于美丽而被豢养的女孩!
而后来,后蜀亡了,她写下那首有名的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无一个男儿,这又奈何?孟昶非男儿,十四万的披甲者非男儿,亡国之恨只交给一个美女的泪眼。
交给那柔于花蕊的心灵。
国亡赴宋,相传她曾在薜萌的驿壁上留下半首采桑子,那写过百首宫词的笔,最后却在仓皇的驿站上题半阕小词: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半阕!南唐后主在城破时,颤抖的腕底也是留下半首词。半阕是人间的至痛。半阕是永劫难补的憾恨!马上闻啼鹃,其悲竞如何?那写不下去的半段比写出的更哀绝。
蜀山蜀水悠然而青,寂寞的驿壁在春风中穆然而立,见证着一个女子行过蜀道时凄于杜鹃鸟的悲鸣。 词中的《何满子》,据说是沧州歌者临刑时欲以自赎的曲子,不获免,只徒然传下那一片哀结的心声。
乐府杂录中曾有一段有关这曲子戏剧性的记载:
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其绝妙,白秀才日:“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召至,令歌,发声清越,殆非常音,骆遽问日:“是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不问君岂梨园骆供奉邪?”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异地闻旧音,他乡遇故知,岂都是喜剧?白头宫女坐说天宝固然可哀,而梨园散失沦落天涯,宁不可叹?
在伟大之后,渺小是怎样地难忍?在辉煌之后,暗淡是怎样地难受?在被赏识之后,被冷落又是怎样地难耐?何况又加上那凄恻的何满子,白居易所说的“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的何满子!
千载以下,谁复记忆胡二子和骆供奉的悲哀呢?人们只习惯于去追悼唐明皇和杨贵妃,谁去同情那些陪衬的小人物呢?但类似的悲哀却在每一个时代演出,天宝总是太短,渔阳颦鼓的余响敲碎旧梦,马嵬坡的夜雨滴断幸福,新的岁月粗糙而庸俗,却以无比的强悍逼人低头。玄宗把自己交给游仙的方士,胡二子和骆供奉却只能把自己交给比永恒还长的流浪的命运。
灯下读别人的颠沛流离,我不知该为撰曲的沧州歌者悲,或是该为唱曲的胡二子和骆供奉悲——抑或为西渡岛隅的自己悲。
赏析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这不仅是一些三国爱好者的心理惯性,也成了很多古书者爱好的通病。这种杞人忧天式的心理。尽管有点挪榆的意味,但是读过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经典散文《替古人担忧》,你不能不怀有这种心理,萌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你看,汉代艺术家蔡邕,才高学博,却在混乱的政局中下狱,“乞鲸首刖足”不得,旷世奇才不为人知。身后还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被街上的盲艺人侮辱不休;秦相李斯曾和帝国一同辉煌,最后每一个农夫所触及的幸福却成了他临刑的梦呓;后蜀宠妃花蕊夫人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在渐行渐远的蜀道上,却只能以半首采桑子见证亡国的悲鸣;梨园旧友胡二子和骆供奉,一首《何满子》怎诉得清沦落天涯的悲愤与凄凉!作者以一个文人独特的视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对话,洞悉生命的无常,也从中领悟到从容面对生活的智慧。
会走的植物——卷柏
赵文明
在南非有一种树叫卷柏,它需要在水分充足的地方才可以生存,一旦水分不充足了它会抽出自己的根,身体整个卷起来,由于身体很轻风一吹就可以滚动。在遇到有充足水分的地方它就会停下来展开身体,将根重新扎到泥土里。就这样不断地卷摆着,游动着,在它游动的路途中有时候会遇上卡车压扁、被小孩当球踢,还会遇到更多恶劣的环境,所以很容易会丧失生命。有个科学家发现了这种植物,就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圈到固定的地方,断绝它一切可以游走的可能,这样卷柏在遇到水分不足时抽根准备走的时候被阻挡了。它不断试过几次都碰壁后就原地不动了,没有再把根拔出来,而是向更深的地方扎下去。这样它发现原来泥土越深的地方水分越充足,从而卷柏快乐地安定下来,结束了漂泊生涯。
这是不是很像当代的打工一族,频繁地跳槽,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只从外面找原因而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让自己过得很累,也很冒险,结果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知
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可是我们要尽量做自己的安定的卷柏,而不要做游走的卷柏。
一生一会 (作者:林清玄)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因为一生里这样的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
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一生只有这一次相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好的因缘。
生命虽然无常,但并不至于太短暂,与好朋友也可能会常常对坐喝茶,但是每一次的喝茶都是仅有的一次,每一日相会都和过去,未来的任何一次不同。
“有时,人的一生只为了某一个特别的相会。”这是我喜欢写了送给朋友的句子。
与喜欢的人相会,总是这样短暂,可是为了这样短暂的相会,我们已经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遭受过数不清的雪雨风霜,好不容易,熬到在这样的寒夜里,和知心的朋友,深情相会。仔细地思索起来,从前那走过的路途,不都是为了这短短的数小时做准备吗?
这深情的一会,是从前四十年的总成。这相会的一笑,是从前一切喜乐悲辛的大草原开出的最美的花。这至深的无言,是从前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语言之河累积成的一朵洁白的波浪。这眼前的一杯茶,请品尝,因为天地化育的茶树,就是为这一杯而孕生的呀!
我常常在和好朋友喝茶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无边的想象,然后我总是试图把朋友的脸容一一收入我记忆的宝盒,希望把他们的言语,眼神,微笑全部典藏起来,深怕在曲终人散之后,再也不会有相同的一会。
“一生一会”的说法是有点幽凄的,然而在幽凄中有深沉的美,使我们对每一杯茶,每一个朋友,都愿意以美与爱来相付托、相赠与,相珍惜。
不只喝茶是“一生一会”的事,在广大的时空中,在不可思议的因缘里,与有缘的人相会面,都是一生一会的。如果有了最深刻的珍惜,纵使会者必离,当门相送,也可以稍减遗憾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