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相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31:29 体裁作文
篇一:中考作文《信与不信》 (6)
中考作文《信与不信》
一个人,从他记事时起,从他认知这个世界起,就不可避免地与“信”与“不信”这两个字打交道。当他大脑里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与外界事物契合时,他就“信”;反之,就“不信”。
“信”和“不信”,这对矛盾可以涵盖所有,它们可以反映在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上,也可以反映在人们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关系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宇宙,有地球,有人类社会,就永远会有“信”和“不信”的激烈碰撞;而人类社会也就在这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信”和“不信”, 实则上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它是相对的,是会变化的。
以现在的某些明星为例。人们原来对他们敬若神明,对他们的演技和人品都深信不疑。但是,当有一天人们发现他们花了大钱来看的这些所谓的歌星,在以假唱糊弄人,在教化人们的同时却在触犯人类道德的底线(如最近某位影星嫖娼被关押,某位歌星唱歌跑调等),他们从此将不再相信他们,甚至将他们永远逐出自己娱乐生活的视野。
又以现在的教育为例。人们都笃信甚至迷信那些所谓好学校,包括大学的、中学的、小学的甚至幼儿园的。这是因为这些好学校确实为人民、为社会做过一些好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可信的、良好的口碑。但是,当这些好学校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转而利用人们对孩子前途的关注、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博弈心理,将他们当作敛财的工具,而不把他们看做服务的对象时,那么,他们的公益形象将丧失殆尽,人们将不再相信他们,并终将离他们渐行渐远。
再以现在的某些官员为例。他们表面上的勤政、清廉,使善良的人们对他们有一种敬畏和信任。但是,当他们虚伪的假面被廉政的达姆斯利剑挑落,其落后反动的本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时,他们曾经在人们中建立起来的美丽幻像就会烟消云散。
最后说到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焦点的中国的钓鱼岛。位于中国南海的钓鱼岛,历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是有史可鉴,有物为证的,也是所有有常识的人都坚信的事实;可是,安倍之流却倒行逆施,肆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还游说于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性的重要会议,硬要世人按照他的逻辑去“信”那些莫须有的东西。这些逆潮流的举动,尽管一时间可蒙骗不明真相的人们;但它却蒙骗不了人们一辈子。当历史被铁的事实还原真相,当蒙垢的国际关系被正本清源,安倍之流再也不为世人(包括日本人民)所相信,而只能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可耻的印记。
顺应法理、历史、现实或人伦等方面的美行,是人们“信”的基础;反法理、反历史、反现实和反人伦等方面的劣迹。是人们“不信”的依据。“信”与“”不信”,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和谐的社会是人们心中的希冀,更是一切“信”的本源。不和谐的社会不是人们心中的伊甸园,而是一切“不信”的渊薮。也许,“信”与“”不信”在这个世界上会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交互存在,但我坚信,世界终将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达到“信”的大同!
当社会弥漫信任危机的雾霾时,当我们自上而下呼唤信任回归,倡导自信与互信时,嘉兴市2014中考语文材料作文就应运而生了。
本次作文间接引用了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观点: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至今仍然还相信??我们总
在信与不信之间挣扎。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现在不相信了,是基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或是自身阅历的增加,体验的深入等原因。以前相信的现在仍然相信,还是因为实在有太多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环境变化或自身际遇而有丝毫褪色。
信与不信,如作者所言,“仿佛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环境变化不大,阅历体验有限,如何考量信与不信之间的思辨呢?
其一,关注自身。在学习中,要经历“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迷惘和挫败,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坚信与收获。在家庭生活中,固有一时横眉冷对的埋怨误解,更有血气相通的理解包容。在与小伙伴相处中,偶会有小口角,小心眼引起的不信任,更有互相扶持,声气相通的动人细节。这些生活的小片段,都折射着过程与结果,外因与内因,情感与理智中信与不信的思辨。
其二,关注社会。信息时代,各类资讯裹挟而来,既有令人热血贲张的“最美”人与事,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与愁,还有令人拍案而起的丑与恶。现实有时很丑陋,你要坚信,它只是生活一角,它一定有更广阔的外延;生活其实很美好,要坚信,每个人都是善的助推者,和谐是我们对生活的永恒追求。
当然,还有更多关于信与不信的讨论和思辨。这则材料给予同学很多的思考和遐想。我想,这不仅是个中考作文题,更是我们向自己,向社会交出的作业。
篇二:高考零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
材料作文·小鸟飞越太平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公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靠的却仅是一小截的树枝。
试想,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和食物等所有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的起来么?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做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石化了。
我很想抽人!很想狠狠地抽命题老师一巴掌——代表我的物理老师。
让一只鸟,叼着树枝飞太平洋——什么样的极品智商才能编出这样的故事呢?
我不知道命题老师的鸟,是如何威猛,是如何神奇。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却让我不得不怀疑一些东西。我不跟你计较,一个叼着树枝的鸟,如何跟同伴打情骂俏;我不跟你计较,一个不会游泳的鸟,如何踩着树枝捕鱼;也不跟你计较,太平洋的海浪会不会打翻树枝。我只问你一个问题:
你知道,究竟多大的一根树枝,才可以让一只鸟浮在水面上? 铁丝一样粗的?筷子那样粗的?
找抽的命题老师,请允许我教给你一个关于浮力的公式,如果你想让一块木头能载动一只鸟,那么需要符合如下条件(出于对您智商的尊重,我不使用各种字母):
木头产生的浮力-木头本身的重力+鸟的重力
为了能让木头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假设木头恰好被完全踩到水面以下。
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水的密度×木头的体积×重力加速度-木头的密度×木头的体积×重力加速度+鸟的重量×重力加速度
合并同类项并简化之,得出:
木头的体积×(水的密度-木头的密度-鸟的重量
水的密度约为1000千克/立方米,而木头的密度在400-750千克/立方米之间,我们权且当这个鸟很聪明,找了比较轻的一种,木头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算。
可得出:鸟的重量/木头的体积-500千克/立方米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结论:
果鸟是1公斤重,那么,木头的体积-1/500立方米-0。0(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02立方米-2立方分米
2立方分米什么概念呢?——我们常见的砖头,大约两块!!! 一公斤重的鸟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普通的母鸡一般三四斤
重,一公斤重的,也就是只小雏鸡。
一只小鸡那样大小的鸟,衔得动两块砖头大小的木块或者说是一个胳膊粗细的木棒吗?就算可以,风对木块的阻力,也会让鸟儿飞到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的。
命题老师可能会说他的鸟大,鸟大分量也重啊!那可能要衔的就不是胳膊粗的木棒了,而是一根柱子了。
总之,科学告诉我。不管是什么鸟,都不会选择叼着树枝飞太平洋。如果一定要这么干,肯定是只傻鸟——淹死在太平洋里喂鱼的傻鸟。对于建立在这个傻鸟故事上的傻鸟道理,只有傻鸟才会信。
零分理由:
第一,此生不按题目要求写作,却举了这么多歪理,态度极不端正; 第二,对出题老师不尊重,我不知道你的语文老师是谁,我如果知道他是谁,我一定会到他那儿给你说坏话,还有,如果让你的语文老师看到你写的这篇作文,他一定会气得吐血;
第三,从你的文章可以看出,你是一名很优秀的理科生,所以,我给你零分你也不会少什么,我相信你在数理化考试中完全可以弥补回来。
点评:这位学生一定得关注一下,以后没准儿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家
篇三:(不)相信 读后感
信与不信
——读《(不)相信》有感
《(不)相信》是一篇散文,作者写了自己20年前的相信与不相信以及现在的相信与不相信。以前她相信爱国、历史、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和海枯石烂的永恒,可是现在一件件变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现在有些还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决定命运”、“色即是空”、“船到桥头自然直”,而现在全都相信了。
整篇文章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作者侃侃议论,其描写的内容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作者通过细节去表现整体,文章中,以多个“曾经相信......” 、“譬如”做排比,读来娓娓动听,多个细节环环相扣,直入人心。
我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有那么丝丝的无奈,缕缕的感伤。是啊,原来的童真美好,随着对社会人性的认识,逐渐被消磨,变得现实。在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路走来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 如随时间的变化对这些“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以及“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认识上的变化,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阅历,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中的关系,体味出世界真实,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和批判。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读者要求认识周围世界的审美愿望,也表达出了自己与读者同样的迷茫,使读者产生了强烈认同感。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吗?复杂,因而引人探求。任何的理论都不能将它刻画。年幼时候的我们还没怎么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却急切地想知道生活的“奥秘”。别人教给我们一条通往辉煌宫殿的路,只是想着“辉煌”,就信了这“路”。随着年龄渐长,尝试过了努力,碰了许多壁,也放弃过很多次。得到?却也不知得到了什么,只感觉慢慢向墙角退去。如果问我,现在还有相信的吗?我的回答是“有”。这一份“相信”里掺杂了些许自己的经验,变得更有份量,虽然这量还很小,但终究有个信念,比什么都重要,毕竟这是人活下去的一个支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