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歌颂儿童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5:31:15 字数作文
歌颂儿童的诗歌字数作文

篇一:描写儿童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歌颂儿童的诗歌

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篇二:歌颂祖国的儿童诗歌

歌颂祖国的儿童诗歌

祖国妈妈

(男领1)

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

大家同是华夏的子孙。

(合)

在这个世界上,

我最亲的是妈妈,

最爱的是中华。

(女领1)

我牙牙学语的第一个发音是“妈妈”;我首先认得的词是“中华”;

我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合)

那时起,我稚嫩的心啊:

就一心向着祖国妈妈。

(男领2)

妈妈告诉我:

“你这么幸福,全来自祖国。

祖国是哺育每个人的妈妈。”(女领2)

老师教导我:

“只有祖国的富裕强大,

才能保护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才能使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华。”(合)

中华的历史告诫我们,

没有祖国,就没有家,

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妈妈!

(领合)

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

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合)

祖国就是妈妈,

国家重于小家,

长大后用双手把它建设得更强大。(合)

妈妈啊!我的中华。

我们一定能把您打扮得更美丽,建设得更强大。

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

“我爱您,祖国妈妈!”

篇三: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童真、童趣、童心—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位山野孩子蓬头垢面,衣衫简陋,沿河找个杂草丛生人迹罕到的地方,随意而坐,静心垂钓。草丛几乎掩没了他的身影,远处有人高声问路,他急忙高举小手,招摇应答,不敢吐露半点声音,原来他是怕问答之声惊散了鱼群,才如此沉心静气,小心谨慎啊。诗歌通过静默无声的“遥招手”一个细节,把垂钓小儿担惊受怕的痴情迷态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崔道融 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 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诗歌纯用白描,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着,树枝上的花儿谢了,树叶儿还没有长得茂盛。小孩儿尾随着黄蝴蝶,奔奔跑跑,追逐个不停。追到菜花地里,个个睁大了眼睛,咦!那飞舞的蝴蝶怎么没了踪影?短短四句诗,把活波可爱的儿童刻画的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杨万里的《舟 过 安 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 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他们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池上》诗歌赏析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撑:划。小艇:小船。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撑小艇”,两个“小”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去何处呢?原来是 “偷采白莲回”,他是趁大人没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偷采”而归的,回来时也应悄悄的,不露痕迹的,但结果却出人预料,“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人极会运笔,他不写小孩如何被发现,而是写一池萍间留下了长长的一道开口。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不长,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诗的前两句描写,既溢满童趣,又为后两句的结果做了铺垫。小娃终归是小娃,他“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一小娃的识浅、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儿垂钓》诗歌赏析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 莓:一种小草;

4 苔:苔藓植物;

5 借问:向人打听;

6 遥:远远地;

7怕:害怕

8 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 应:应答

10.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11映:遮映

【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根据“抓题”的原则,我们知道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小儿。稚子嘛,垂纶也只学学而已,当顾不得

许多讲究了。也不掇条小马儿,或端块石头,也不找个好一点的码头,或是场子,茅草丛中,莓苔映身,孩子气。还侧坐而钓呢,也许伸出有力而灵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不管是不是真悟了,这个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再近前来,蓬头说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紧的。遇有路人相问,还正儿八经不做声。那是为何?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小儿的心思只在学习钓鱼的事上,生怕惊扰了自己的鱼。

只是,“招手”者谁?路人吗?那对小儿来说,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呢;喊喊还可以。那是小儿了。为什么不用“摆手”呢?要是“摆手”,等于是告知对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类——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混小子,还挺生硬、冷淡的嘛,可爱不足。假如是“招手”呢?等于是说,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那还不惊扰了我的鱼;那么,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诉你好了。混小子,心肠热,而鬼点子也多嘛,这不就可爱得多。到底是谁在“招手”,虽不曾明说,而读者一读自明,且耐人寻味。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主流诗歌(如唐诗),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铺展开来。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有宽阔的思索空间。蓬头稚子,侧坐草丛学钓鱼,本已传神别致;答复人问,却怕惊扰了鱼,只好遥招而不应,其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全诗从外貌、行为与动态、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可谓内外俱修,形神兼备。相传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其诗真不愧为仙家所赠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是路人问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但招牌动作不一样,牧童“遥指”,一方面也确实渲染出杏花村酒妇孺皆知的名气。而单看人物刻画之细腻,童稚表现之精准,遣词造句之工巧等,《小儿垂钓》都着实要高明得多。

风是无色的但在我心中则是五颜六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夏天的风是蓝色的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冬天的风是白色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

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作者简介】 胡令能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