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文600字山上转弯处的回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7:33:57 字数作文
篇一:转弯处的回头
转弯处的回头
大爱无言,润物无声。从小到大,我就属于那种抓着妈妈一觉不放的孩子。因为我有一个父亲,他非常严厉——特别是对我。只要我做错一道题或说错一句话,他就会大声训斥我。看到他我连大气都不敢喘,更别说撒娇了。
平时父亲总是绷着脸,对我那么冷漠,我以为他不爱我了。但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一天,我在楼下和朋友玩,一不小心摔倒了,摔伤了胳膊。父亲正好在楼上下来去办事,我走过去给父亲看了我受的伤,父亲不过是快速地看了了我一眼便走了(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说。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朋友们走了过来,安慰我说:“现在的父亲大多数都这样,我父亲也不例外。不要以为他不爱你了,其实父亲每时每刻都在爱着你,只是你感觉不到罢了。不信的话你的父亲一会儿会在前面的转弯处回头看你一眼。”果然父亲在前面的转弯处回头望了我一眼。在那一瞬间,我的眼睛又一次被湿润了,在父亲的那一个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其实父母对我表达爱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母亲的爱是慈祥的,而父亲的爱是严厉的??
爱,往往在那转弯处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他需要你用心去感受。
五年级:赵皓天
篇二:考场作文:走进大山深处
考场作文:走进大山深处
考场作文:走进____深处
题目:走进____深处时间:40分钟 字数:600字以上
走进大山深处
“你看看你这成绩单!在学校是混日子吗?我不要求你有多优秀,但不至于这么差吧!这个假期回老家!给我好好的劳动改造!”
“老家?!我不去!”我一想到那个随处可见猪、牛、羊,四面环山,没有电视网络,洗澡只能用盆子的地方,就条件反射地喊了出来。“反对无效。”妈妈扬了扬手中的成绩单,我立刻心虚了,不再出声,默默接受这个惩罚。
一进门,奶奶丢下手中的活儿,“哟!回来啦!”“嗯。”我心情低落,但还是应了一声。接下来的几天,我过得并不差,我一直认为奶奶重男轻女,所以不和她睡,我赌气在屋外搭了个帐篷,奶奶却把凉床也搬到屋外。她像讨好似的什么好的都给我,不让我干一点活儿。渐渐的,我对她没有了抵触心理,也会主动做一些事。她也常常带我去山上放牛,会和我讲故事,她没有读书,说的全是我没听过的俗语,却很有道理。没有电脑的日子,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空虚,这山里有自由的气息,我有些喜欢这儿了。村里的孩子都很活泼,常常主动找我玩,对带我去看刚出生的猪崽,会教我跳房子,给我讲村里的趣事,会问我县城是怎么样的,我在这里显得很有学问,成了“大姐大”、“小老师”。
当我感受着浓浓的乡情和快乐的时候,当我不再试图回到县城的时候,妈妈来了。假期接近尾声了,我要走了。
走进大山深处,我明白了,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我要做到既不虚荣也不慵懒。我知道了真正的快乐,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 PHONE 也过得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上山训诫时没有用上广播和Power Point 作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篇三:山上山下例文上课用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山上山下看人生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都一样,不必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要在山下看人,并计较人的不同。那到底是在山上看还是在山下看?
其实我觉得两者应兼得,在山上看人,多了一份淡泊达观,在山下看人,使我们不脱离实际。我们既要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才能变得悠然自得。在山上看人,并不是一种俯视众生的角度,而是要更看清人,更看清生活。
就像梭罗,孑然一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浮华,来到树林里聆听枝桠上的虫鸣鸟叫。这样简化的生活,却使其探索到生活真正的意义,使得其的精神世界越攀越高。
就像庄子,虽然穷居陋巷以钓鱼卖草鞋为生,但因为自身思想的高远深阔,使其能在困厄中不失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达观的认识,使得其视前途如草芥,视富贵如粪土。
当我们在山上看人时,我们的思想境界是澄明的,我们能以一种本真的淡然角度去看淡尘世一切,以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得失。从而拥有一份“静观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恬淡。而这种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的建立是基于对思想、对精神不懈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在高山上看人看世界,这就多了一份孤高与傲视,却少了一份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真正的隐士并不藏于深山之中,而是与人与生活最直接的接触,过着平凡的日子。
就像托尔斯泰,当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他渴望的是做一个农夫,耕作于阡陌间,以最谦卑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我们原本就是山下人,所以不能失去最原始的一份赤诚。当我们在山下看人时,我们才会不脱离实际,才能发现充实的生活,既不能少一份雅致,亦不能少一份世俗。
当我们既拥有精神世界的高度,亦不失一份谦卑亦不脱离现实。我们才能在尘世污浊中让生活如同“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般散发着隽永的芳香与幽香,从而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山上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达观与澄明;山下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谦卑与赤诚,两者兼得,才能赏尽人生极绚烂的美景。
简评:本文的主旨在论述“人应该既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这一观点,作者兼顾两个方面例举了诸多事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并可见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缜密思辨的能力。
出世与入世
在出世的庄周看来:人大小如一又何必争个高低之分呢?在入世的胡适看来:生于世间又怎能不计较大小琐碎之事呢?出世与入世皆是人生的不同选择,但其并非绝对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又何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正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漫步于森林,搭建一个小木屋,时而泛舟于湖上,享受鱼儿嬉戏的光景,凝视野鹿追逐奔跑的场景……内心澄净如他,对于这样一个出世者而言唯有自然才是人生的乐趣,外界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与其又有何干呢?
入世的人生又如他,曹操一生无不为统一大计而活。面对三国的战火如焇,他一心称王,一心打败孙权与刘备,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强者。可事不遂其愿,在愿望相背时,他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月光如华,他倚靠在窗棂下,手握一尊酒杯,慨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丝丝醇香滑入,却令人感受到的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人生。入世如他为争一世功名,人生却徘徊于愁苦之中。
虽说出世与入世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其精神为何不能融于一体呢?
当今社会似乎充满着浮躁与名利的身影,可以说无人能说自己可以绝对的出世。倘若一个人的一生在世间只为追求名利,事事都计较个高低,人生是多么的疲惫。
时代在更替,应时而变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何不想想在追逐和竞争中适时的停下脚步,寻求一份出世的心态呢?当我们在追逐梦想感到疲惫时,或许可以停下步伐也感受到梭罗的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无须真正的投身于自然,有时,一本书,一杯香茗,一颗平静的心足矣。
出世是如今我们身处于物欲横流间可以偶尔借鉴的一种人生态度。追逐“攀比”理想的高远,宽容看待世俗的种种,这又何不是一种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呢?
兼而有之地汲取出世与入世的人生态度,学会给自己一个傲视于万物的远大抱负,也要学会给自己适时无争的宽容的态度!
点评:从庄子与胡适的话语中“争与不争”的阐述,作者敏锐地获悉:要辩证地看待“出世”与“入世”,从梭罗与曹操的人生中更感受到,出世与入世虽是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却决定着人的命运。从历史回到现实,在看待“出世”与“入世”时,人更应有一份豁达,是作者所要传达于我们的感慨。
淡泊地前行
朱光潜先生赞扬艺术地生活的人,他们能认真又能摆脱。认真时见到他们的严肃,摆脱时见到他们的豁达,诚然如此,人生活在社会中,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权利;但切不要在争中迷失了自我,要知道人皆如蝼蚁,何必非有个高下。如此相结合,方能生活得盎然!
庄子以浮世一生,万物皆空的心态看人生,但见一种豁达;胡适以人处社会,前进不止的认识生活,但见一种认真。庄子提出心态,胡适提出行为。二者相辅相成,恰与朱光潜的理论不谋而合,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要以淡泊的心态前行。
不断前进的人,不值得骄傲,而在前进中,不忘淡然处世的,才值得我们学习。居里夫人在科学之路上,从不愿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科学史上力创辉煌,但当她成为第一个获得奖的女科学家,拿到了常人眼中万般羡慕的奖杯时,却把它给自己年幼的儿子玩。旁人怪她“暴殄天物”,她却笑笑说,我研究发明是为了人类作贡献,要奖杯何用?
试问哪一位成功的人,不以此心态行为生活?毛泽东坚持“到中流击水,浪花遏飞舟”的前行态度,但他也不忘“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淡然;诗仙李白积极寻求入仕之路,不断前行,却不曾在其中忘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准则,最终选择了“长安酒家市上眠”的淡然……
无数伟从的例子告诉我们处于社会之中,要前行,要争取,但当要冲破心中底线时,要洒脱地放手,以一种淡然的心态生活。
然而,现如今的生活中,多少人忘记了在争之中存留一份内心的坚守,忘记了淡然的心态。商人们为了争夺市场,制假卖假,毒害国人,把此当成市场营销的手段;多少贪官污吏,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人民暖饱……,他们眼中溢满了争夺,却失去了蓝天;他们的耳中充斥着阿谀,却失去了鸟鸣。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迷失在别人的道路里,忘记了在争之中,保持淡然的心态。
你怎样,你的中国便怎样!在不断前行之路上,保持心中底线,以淡然面对功利,同时
保有庄子的心态和胡适的行为。祖国未来的质量和高度,在我们手中,请淡泊地前行。
点评:作者对于庄子和胡适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到位,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丰富且有逻辑的文章层次。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争是一种种行为,不争是一种心态,二者需要结合;接着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非常有智慧地阐明了二者应该如何结合,争是好事,但必须在争之中“不忘淡然处世”,争是好事,但在触及底线时,应该“洒脱地放手”;作者更高妙的地方,在于与现实相关联的一段文字(倒数第二段),既充满了现实针对性,又从反面论证,同时文字既表达了激愤,又用文学化的处理进行自我克制,避免了陷入“现实但偏激”的窠臼。
观点辩证,思考深入,三个层次,如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展示了思考的魅力;三个例子,全出自课本,但却被灵活处理,在准确证明观点的前提下,做到了中外相间,古今皆有,且详略相宜,彰显着变通与组合的魅力,令人释卷之后仍回味无穷。
避世与入世
日月叠壁,山川焕奇,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于旷野之上,于苍穹之下,吾辈常困于山下山顶之迥异风光,实乃视野之迥异、境界之迥异。
庄子言,山下人似如出一辙的蝼蚁,无谓高低,因他是“山上人”;胡适语,山下人形态各异,怎能无谓高低,只因他也是“山下人”。——其实山下、山上如一块分水岭,一方是避世,一方是入世,折射出人生的两种境界。
庄子“山上人”的清静避世思想,与饱含悲欢的浮世相隔甚远,因而也似乎更有圣哲的超脱之境。曳尾于涂的庄子是淡水边清心寡欲的隐士,名利、权贵、生死、纷扰、肉体,一切所谓感觉,在这天地之间都显得太为渺小了。而这种自绝于尘的旷达与不争,实际是饱览太多山下的人世浮沉与喜怒哀乐,山下人在动荡的时代中挣扎求存。其悲叹,其失望,而后庄子选择爬上了通往桃花源的避世之路,超脱的背后其实饱含无奈,因而无谓。
相比胡适“山下人”的积极入世思想,更融于喧嚣的世俗,是超脱之后的对人世的关注。如果说庄子是走上山变得云淡风轻的“山上人”,那么胡适就是走上山又走下山变得更明白人间疾苦的“山下人”。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抑或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都是人间该享受的时光。山下人在动荡的时代中挣扎求存,其怅惘,其忧虑,而后胡适选择走一条劈荆斩麻的入世之路,引领山下人的觉醒与崛起。
争与不争,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山就如同一块界碑,演绎着入世与避世的抉择。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被诸神判罚推石头上山,而石头在山顶又因重力会不断滚落,因此他的推石头过程是无止境的,可西绪福斯似乎沉浸在这样一种充实却无聊的满足感中,不争不辨,轮回在这无尽的荒诞里,以阿Q庸人般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如若反抗,生命不会如此冗长毫无意义。
因而,“不争”似乎是睥睨俗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可这种清高本质上却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是阻碍进步与发展的包袱,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无论现实是丰盈还是孱弱,都该怀有秉性与理性去“争”所应有的权利。
对于个人,就该“争”自己的中国梦,哪怕仅仅是一个栖息的檐宇,一顿果腹的素餐。对于国家,就该“争”自己的主权,让近代时曾荡然无存的颜面重新熠熠生辉,让跛足的双脚重又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富强的信念:中国不是奴隶之邦,是希望之族。因了曾经一时的不争,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如今成了两个国家誓死捍卫的尊严,稍有不慎就可能是刀光剑影。 马丁路德金曾慷慨激昂地说道:“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照满人间。”这同样也是我的希冀,而这样的梦想是以“争”来实现的。 庄子与胡适之灵柩均已埋之于泥。此际,疏星残月,悠悬空寂,山河天地,皆在静默。
念起二人之避世与出世,五味杂陈,实为迥异。蝼蚁之辈,实乃各异。
【写作指导】这一材料作文题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高中作文赏析:从半高处去看世界已经很详细的告诉给我们的同学们了,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去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一、全局立意。即“各个位置看世界”的立意:人处各种位置,各有价值。
二、角度立意。(1)、“半高处看世界”的正、反立意:{1}不好高骛远,也不碌碌无为。{2}追求适中就是好。{3}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价值。{4}不卑不亢,知足常乐。{5}生活享受宜追求“半”。{6}学会用平常心看待生活,做“中间人”也快乐。{7}处于“知足”与“不知足”位置最稳。{8}做事就应这样留有余地,可进可退。{9}没有“半高”便没有“山顶”,“半”字受用无边。{10}对人的不慎失误应以“半”宽待。{11}养生之道有讲究,餐餐“半”饱益健康。{12}“安于现状”误前程。{13}“中庸之道”亦有弊。(2)、“山顶看世界”的正、反立意:{1}站得高才望得远,上进冒尖就是好。{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3}要有“勇攀高峰、超越他人”的雄心壮志。{4}学习工作上要高要求,从高处比。{5}高处不胜寒,定位过高会吃亏。{6}好高骛远害处多。(3)、“山脚看世界”的正、反立意:{1}身处底层见识真,深入下层很重要。{2}打工做下层人照样能实现人生价值。{3}生活要从低处看、低处比。{4}仰视高山、敬慕英雄、学习先进吧!{5}不上进,没前途。{6}低要求,难成事。{7}底层视野不宽,调查不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
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由此出发开可以想到站在山脚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登攀。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呢?
立意角度三:站在山脚看,世界最美好。站在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都会因好奇而渴望登攀,尽管峰回路转,猿猴哀鸣,处处是艰难险阻。不是吗?我们哪一个人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
【优秀习作】
1.站在峰巅看世界
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站在山之巅看世界,它把人类的谦卑、仰望的姿态、艺术的美与时空的巍峨一并交给了你。
站在山之巅看世界是一种谦卑的精神姿态。尼采曾说,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世界真美好。或许这般不仅有仰望之姿态,也有谦卑的品性。然真正的谦卑并非处于山脚或山腰,而恰是于山巅“眺”的虔敬,昂首的端直与挺拔。人类,不过是个偶然,云天一埃,唯有站在山巅看世界,才能恢复谦卑,在坐标系中获得生命的镇定、竹枝的高度与尊严。
王尔德告诉我:“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站在山之巅仰望星空、看世界可喻指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深情姿态。山脚或山腰是脚踏实地,同时也是狭窄而琐碎的生存漕沟,山巅则是巍峨矗立与自由辽阔。诚然,山巅寒风尖峭,高处的不胜寒令人胆怯,然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恰似子美心念武侯、高山仰止,素有济苍生、平天下的斡乾旋坤之志,如凤凰绝云霓,负苍天,尽管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地旋舞,他仍屹立于山巅,独赏世界。
站在山巅看世界能创造艺术的美,供平庸的山脚模仿。山脚恰似我们平庸的生活。在山脚处,我们试图以良好的空气、清洁的饮水及乏味可厌的建筑物改善生活条件,但这些东西只能满足我们物质需要,它们不能产生美。而于山巅,我们可以不老实本分地追逐时代的舞步,可以走在生活前面,为现实创造出灵魂的或骚动或平静、艺术的美,供山脚模仿或组成山脚本身。
站在山巅看世界予人以时空的巍峨。若在山脚下看世界,却不能摆脱山脚的束缚,我们就是山的奴隶,在它的思想中呼吸。即使当我们斥责它时,我们也呼吸着它。唯有山巅有自由的空气,让人不被时代、时间这座大山压倒,得以感受时空的巍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