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红楼梦改写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7:45 小学作文
红楼梦改写小说小学作文

篇一:英文改写版《红楼梦》

《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400多个人物也让读者一头雾水。陈宝琳决心将其简化改写。

中国人熟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却不为西方所知。原因可能是这部中国古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书中涉及到400多个人物,让普通的西方读者望而却步。不过很快,英语世界的读者就要看到一部另类的《红楼梦》了。同名小说7月在美国出版,作者陈宝琳(Pauline Chen)说她并不想忠实于原著。她改写的《红楼梦》主要聚焦于大家族内部财产转移,权力斗争,还有阴谋、背叛和爱情。

陈宝琳早年是一位律师,但是一直热爱文学。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之后,1996年她搬到俄亥俄州,在奥柏林学院教授中文和电影。她的授课内容就包括讲解《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陈宝琳产生了改写小说《红楼梦》的念头。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原著并没完成,流传最广的版本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陈宝琳一直想写出自己的结局。2000年儿子出生后,陈宝琳辞掉工作,每天早晨家人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本儿童书籍,写了一个生活在俄亥俄州的台湾、美国跨文化婚姻家庭的生活。《红楼梦》是陈宝琳第一本写给成人的小说。

在陈宝琳的《红楼梦》中,她简化了情节,着眼于三个年轻女人的内心生活。贾府里运筹帷幄的儿媳妇王熙凤;顺从,理性的薛宝钗,其实她从来没有在意过财产;代表着自由精神的林黛玉,在成为孤儿之后,这位很久没有联系的表亲卷入了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和政治斗争之中。

林黛玉在这场宫廷剧中扮演了灰姑娘的角色。她感情真挚,作为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无法融入北京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勇敢无畏,这让她与她的亲戚们格格不入。不过黛玉与贾府光彩夺目的表兄,未来的家族继承人宝玉相爱了,但是贾家为宝玉指婚宝钗,宝钗为了职责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愿望。同时年轻的王熙凤为了挽救贾家的财政危机而奋斗,而她的丈夫因为她不能生育而遗弃了她。

美国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版《唐顿庄园》。联系三个女人命运的是一块玉,这块神秘的玉石在宝玉诞生时含在他的嘴里。这块石头好像能够预言宝玉和他整个家族那奇异的不平凡的命运。

本书告诉英语读者,欲望、野心和传统如何让一个名门望族出现,又如何让它毁灭。这是英语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

陈宝琳说她发现《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不同的地方在于《红楼梦》中没有白瑞德似的人物来让三角恋爱更加复杂。但是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上流家族的衰落,两个女主角之间同样非常紧张。在《飘》里,斯嘉丽非常嫉妒韩媚兰,因为她们共同爱着一个男人艾希利,后来,韩媚兰死后,斯嘉丽忽然意识到她与韩媚兰之间的联系比跟艾希利还要强烈。

陈宝琳说,斯嘉丽和韩媚兰之间的关系让她想到了黛玉和宝钗,她们之间有着奇怪的友谊,尽管两人爱着同一个男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启发陈写出了自己版本的《红楼梦》结局,这个结局没有高鹗的结局那么悲惨。而小说的谜底要到最后一页才会揭开。

篇二:从新版《红楼梦》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

从新版《红楼梦》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

《红楼梦》是幅历久弥新的文化长卷,也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

新版《紅楼梦》的上映,将影视剧翻拍的话題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

四大名著的翻拍,还是各地方电视台对于於成功题材的“未老新拍”,都引起了人们对于翻拍剧盛行的思考。《红楼梦》的再次拍摄,引来无数双眼睛在挑剔中好奇打量。因有被称为永恒经典的老版《红楼梦》珠玉在先,因此该剧从筹拍开始到杀青,就一直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

网友呼吁,翻拍一定要遵循原著。

腾讯大成网发起了“关于四大古典名著翻拍热”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

13.65%的人对新版“四大古典名著”很期待,39.93%的人处观望状态,一半网友反对重拍。

0.17%的网友反对重拍,认为经典无可替代,“没有人能代替当年的陈晓旭和

六小龄童,重拍只是商业行为。”39.93%的网友认为要看拍出来是什么样子才知道,仅有9.90%的网友支持翻拍,认为旧版早该更新了;而“翻拍剧能超越此前的老版本吗?”,55.97%的网友表示一点也不看好,“绝不可能,剧情和拍摄都很无厘头。”6.48%的网友认为可以,“现在先进的拍摄技术,场景特效都比以前炫。”79.52%的网友认为,重拍一定要遵循史实,不能随意虚构角色,这样才能传承经典。参与投票的多为80、90后,有65.19%的人对四大古典名著一知半解,32.42%的网友表示“看过多次,熟悉其中每一个章节”。 翻拍比新拍更需要智慧、勇气和承受力。从形式到内容,翻拍者都试图颠覆

一个旧格局,创造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世说新语”。《红楼梦》自开播以来,除了“铜钱头”、“羽毛妆”等演员造型被嘲笑以外,“场景阴森,配乐古怪,像看鬼片”、“文言台词,大量旁白,不伦不类”等质疑不绝于耳。就李少红的功底来看,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经典原著和老版本成为桎梏创新者的两道羁绊,如何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推

陈出新,就成为考验翻拍者智慧的关键。其实,好不好看,播出了才知道。翻拍的四大古典名著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拍给80后、90后观看的旗号,在这些年轻观众眼中,陈晓旭、徐少华、李雪健、唐国强等已属于上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对经典的时尚解读和崭新传承。

当艺术遭遇商业

与其说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内容存在质疑,倒不如说该剧在强大的商业压力中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予以妥协。

声势浩大的全球选秀、沸沸扬扬的短信投票,从一开始就使这部剧注定与娱

乐和商业无法摆脱干系。“打着艺术的幌子登台,唱的却是一场资本圈利的大戏。”

据了解,新版《红楼梦》计划总投资约5600万元,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剧组对剧目的精益求精及古装片“烧钱”的特性,该剧的关机时间比预计足足晚了一年,预算严重超支。当文学经典遭遇现代商业,李少红团队在艺术上追求

完美的同时,就不得不考虑商业利益,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位业内

人士说,但是,商业并非不能融入经典,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名著改编的商

业剧不胜枚举,大都很成功。

“必须承认,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市场在经历商业大潮的涤荡后,翻拍历史剧

对经济利益应有所考量。”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但如果过于追求娱乐效

果、观赏性和收视率,肯定会对艺术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历史剧重拍潮其实是影

视剧创意枯竭和匮乏的象征,它们中大多没摆脱被市场逻辑改造的命运。在票房

和收视率的重压下,艺术作品被当作逐利工具,一些创作者绞尽脑汁“戏谑经

典”“颠覆经典”,靠经典恶俗化、挖掘人性的负面因素来吸引眼球,文化传统

的重建被忽略了,影视产业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经典请怀敬畏之心

经典历史剧重拍并非没有成功先例,日前热播的电视剧《茶馆》就颇受好评,

被誉为“牢牢抓住原著的魂”“泡出一壶纯正的老北京大碗茶”,收视率自然不

错。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重拍历史剧,首先脉络不能差别太大,观众对名

著都有所了解,因此创作者在人物性格、角色塑造等方面一定要有“度”。无论

是投资方还是制片方,若过度迎合市场,则风险巨大,无法控制,一旦投拍的作

品与社会价值观相抵触,则会引起政策、公众等多方反弹,欲速则不达;其次,

必须用创新以吸引年轻人关注经典。对史书中没有相关记载的内容,应允许导演

有合理的自由发挥空间。

还有专家指出,在艺术与商业结合前一定要做足功课。87版《红楼梦》历

经拍摄谋划、召开多次改编会议、成立筹备组和顾问委员会、演员遴选与培训等

多个阶段,前后花了近6年时间,我们应该学习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

经典历史剧重拍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制片人四处筹钱也是不争的事

实,这突显国内电视剧融资方式的单一。如何完善资本运作模式、扩大盈利渠道,

是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的根本途径。

快餐文化创意缺乏,影视圈大环境陷怪圈

虽然《红楼梦》变成“红雷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收视率确实还不错,

网上的热烈挑刺、质疑等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部新《红楼梦》是个热剧。有业内人

士指出,现在的电视剧制作陷进了怪圈,不雷就没人看。之前的《杨贵妃秘史》、

《神话》和《三国》都是很好的例子,从情节到台词都把观众雷得里嫩外焦,但

架不住收视率也高得雷人。因为浅显,因为直白,符合大众的快餐文化需求,满

足了大家的浮躁心态,不用动脑筋就是看个热闹,于是雷剧有了广阔天地。但从

另一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资本”涌向影视圈这个大染缸,各方利益驱

动电视剧的制作速成、速卖、速播、速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专业人

士”能够精雕细琢拍出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呢?观众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也

只能从“雷声阵阵”中寻找乐子了。于是乎电视剧市场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观

众最近“快餐”吃得欢,电视台就挑这个卖,而制作方就顺应电视台的要求大量

生产。

只要翻拍就有噱头、有话题,电视剧就不愁卖。电视台现在竞争激烈,只要

前期炒热的电视剧都会遭到疯抢,价格也会随之哄抬,这样电视剧保证不会亏本。

现在电视剧市场创意不足,好的剧本不多,制作方为了保险起见走翻拍经典的道

路,这是一个保证不亏本的做法。演员涨价了,导演、编剧也涨价了,要买好点

子不容易,制作方翻拍经典省心省力,吸引电视台买片,而电视台看到有收视保

障,顶多在翻拍经典的时候要求颠覆一下剧情,让观众雷一下就可以博得收视,

这就是电视剧的拍摄现状。

影视剧虽有娱乐因素,但它仍是一门学问,尤其在表现历史、名著时,更应

基于历史原貌进行改编,绝不能一味媚俗。

(完)

2013级数字创意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策划)二班

李若雅 1329082213

篇三:《红楼梦》与当代小说创作

《红楼梦》与当代小说创作

王干

2012-6-15 14:41:40 来源:《文艺报》2012年6月15日

家族叙事的经典框架

自《红楼梦》诞生之日起, 它的两大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是以脂砚斋等人关于家族盛衰的色空主题,也就是张竹批在《金瓶梅词话》中所说的“冷热金针”的主题。一是永忠等人对情痴主题的赞扬。这两个最早《红楼梦》传播的圈子各有侧重,情痴的主题在《西厢记》《牡丹亭》里已经有非常充分的表达。但关于家族兴衰的主题似乎是中国文学史带有开创性的,尤其通过家族叙事结构来展现人物命运和时代风云的变幻一举奠定了长篇小说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金瓶梅词话》是写“冷热金针”,但《金瓶梅词话》涉及的只是一个家庭的兴衰,《红楼梦》则通过荣宁二府、四大家族由“锦衣纨袴”而“树倒猢狲散”的巨大变故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清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全貌。这种以家族叙事开启了后来小说革命的先河,因为在《红楼梦》之前的长篇小说,虽然在刻画人物、展现时代上有成功的经验,但基本上是以话本小说的方式在传播,是通过讲述的方式进行传播,而《红楼梦》率先打破话本的格局通过文人的阅读来传播,这种家族的叙事的凝聚力对小说传播方式的改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四”以降,新文学开启了全新的历程。在诗歌、散文、戏剧方面突飞猛进,但长篇小说的成就似乎要逊色的多,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虽然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但今天看来仍像一部大中篇。而之后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张爱玲的小说,则全是向《红楼梦》的致敬之作。他们都以家庭、家族为结构来展现时代风云的变幻、人物命运的动荡。

虽然西方小说不乏长篇小说的借鉴之作和楷模,但中国作家对长篇小说的认同几乎习惯性地将《红楼梦》作为一个标杆,作为一个母本。甚至写出《子夜》的茅盾曾经改写过《红楼梦》,在改写的过程中剔除了秦可卿、二尤的内容,重点着眼于大观园的兴衰。而另一位作家张爱玲更是超级的红学家,不仅小说叙事深得《红楼梦》家族叙事的苍凉之韵,甚至写出《红楼梦靥》这样的红学著作。

到了当代,作家们对《红楼梦》的喜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一些作家的写作仍然找得到《红楼梦》的影子,欧阳山的《三家巷》承袭的依然是《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而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找出大观园的影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七年长篇小说经典的“三红一创”中的《红旗谱》至今得到一些文学史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小说所采取的家族叙事结构。小说通过冀中平原朱老忠、严志河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人的世代恩仇,生动了描述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城乡之间的阶级斗争。

进入新时期文学,《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不仅在写实主义作家陈忠实、张炜、贾平凹那里得到张扬,在先锋作家反而率先凸显出来,莫言、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中篇小说通过对家族的窥视、回望、追忆,透过家族的溃败历史展现新的历史主义的叙事风范。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格非的《青黄》、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以及铁凝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笨花》,都是以家族的视角来展现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困境和精神状态。

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炜的《古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胶东地区洼狸镇三个家族之间的近50年的恩怨情仇进行独到的洞现,对发生在那块古老土地上隋、赵、李三家的残酷而血腥的斗争进行客观而深刻的描绘,结构方式有点类似《红旗谱》,但作者超越历史的思考和局外人的旁白让

家族叙事灌注了新的内涵。作家的某些思考甚至有些脂砚斋点评的味道,比之《红旗谱》更具有现代小说的意味。

之后出现的《白鹿原》在继承《古船》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拓展了《红楼梦》里家族叙事的境地。它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作为小说的大观园,通过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纷争,浓缩了近百年中国农村土地上的恩怨情仇、爱恨苦乐,写出了历史、土地、人之间的复杂纠结,由此生出的人性的扭曲、历史的沧桑、时间的轮回,尽在其间。加之作家对风物器皿的精细描述,有着令人震撼的史诗风格。

和《古船》《白鹿原》的厚重和沉重不同,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公开表白受到《红楼梦》影响的,但王蒙没有像《古船》《白鹿原》采用三个家族之间对立的结构关系,摆脱了阶级斗争的模式,而是以一个家庭的内部的矛盾、纠结和缠斗来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社会浓缩到家庭内的文化冲突,浪荡子倪吾诚是倪家的贾宝玉,但远没有贾宝玉幸运,家里的三个女人静珍、静宜以及她们的母亲是倪吾诚的克星,她们之间的“战争”伤骨伤肉,直戳死穴,是王熙凤式的、赵姨娘式的,全无诗意。

这三部作品通过家庭的和家族的沧桑来书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家庭(倪家)、一个村庄(白鹿村)、一个小镇(洼狸镇)的变迁来折射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都是堪称民族心灵史的伟大作品。

意象小说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学的传统非常重视意象的营建,虽然在中国文论里出现意象一词比较

迟,但中国文学对意境的推崇和意境理论的研究,实际上接近了后来的意象理论,所谓“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都是意象理论早期的阐释。而意象派大师庞德创立的意象派实际也是从中国的唐诗里面受到启发的。因而中国文学的理论根基实际是以诗论为基石的。因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充分的体现了意象的美学理想和美学价值。

在《红楼梦》出现之前,这种以意象美学作为文学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小说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小说传统无论是历史演义还是英雄传奇,基本都是重情节结构,在讲故事的层面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中的三大名著,都是根据民间的话本创作综合而成,至于武侠类的《封神榜》《七侠五义》更是注重情节的离奇曲折来吸引读者。笔记小说也是注重白描,刻画性格,对意象这样的充盈在中国诗歌中的美学理想,似乎受到韵文和散文的简单分类而重视不够。

《红楼梦》是率先将中国的韵文策略和散文策略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它的外在叙事形态遵循的是话本小说的套路,但内核却是韵文美学理想的实践,这就是将中国诗歌的意象思维完美地融合到小说中。《红楼梦》里有大量的诗词歌赋,但这是外在形态,中国的话本小说不乏诗词歌赋,但它们往往只是评点性的,是连接故事之间的过渡词,且大多陈词滥调,而《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不仅出色,而且和整体的意象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发出小说的新气象。《红楼梦》一开篇就是富有象征主义的大荒山、无稽涯、女娲石,中间那些大观园、太虚幻境、通灵宝玉等意象也摆脱了简单的所指束缚,虚实相映,真假互现,十二钗的人物是实在的、写实的,但十二钗的命运又是意象化的,尤其是那些关于十二钗的判词,补充了单纯叙事的不足,在空灵中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到了鲁迅所

红楼梦改写小说

说的“美人芳草”的最高境界。

中国当代小说始终涌动着一股澎湃的意象之流。“文革”前,孙犁、汪曾祺、茹志娟等人的中短篇小说在当时的非诗学化的文学环境里顽强体现中国小说的诗学传统,其实是对意象写作的痴迷和执著。孙犁的《风云初记》、汪曾祺的《羊舍一夕》、茹志娟的《百合花》等不难看出《红楼梦》的流韵,他们或以女性或以童年视角来营造的小说场景,和当时的小说拉开了距离。到了1978年以后,意象大面积的运用最初是作为一些先锋作家的特殊手段,但很快被更多的作家在长篇创作中接纳,他们同时又借鉴西方的象征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诗学特色的意象写作。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陈忠实的《白鹿原》、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铁凝的《玫瑰门》、张承志的《金牧场》、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长恨歌》、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河岸》、毕飞宇的《平原》,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意象写作的手段,来丰富小说的内涵和层次。张炜的《古船》属于写实主义的小说,但整个叙事的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意象的激情,而《九月寓言》则是其意象小说的代表作,他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在思想和情绪的载体,正是借助意象的方式进行推进的。另一位几乎全身心投入意象写作并初步建立了自己意象王国的作家苏童,在长篇小说《河岸》中不仅沿用了《红楼梦》中贾政和贾宝玉父子冲突的结构,库东亮和库文轩的父子悲剧在历史的大潮中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卑微和扭曲,其深度远非一个伤痕文学所能概括。《河岸》中几个女性的形象也是意象化的,李慧仙的乖戾之气由具象转为抽象。王蒙的《青狐》言说的是现实,但青狐自身的鬼魅和非现实性,也体现出意象小说的特有魅力。铁凝的《笨花》以华北平原向喜一家的命运和大革命时代的密切联系,写出了家族与国家命运的内在关联,而选取棉花(笨花是本地棉花,和进口的洋花相对而言)这样一个独特的意象,也是追求小说的意味之外的意味。

一般说来,以一个短篇或者中篇来营建意象小说比较容易,尤其短篇小说在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