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叙事角度记叙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1:34 优秀作文
叙事角度记叙文优秀作文

篇一:记叙文写作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例说记叙文角度的选择

何文魁

“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画院招募画家出的一道经典考题。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山峰、树林、云雾等来遮挡古寺,仅露出古寺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有画庙,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把握了题目的意思,让人拍案叫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切入角度得当,入题就快,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的文字,有利于挖掘题材,抒发情感,突出中心,以更好地写人或记事。

在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上,可以从“小”、“巧”、“新”三个方面考虑。

以小见大 已近显远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可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某个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作文也是如此,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往往能表现重大的主题。而且,角度小更便于把握,更容易写细写具体。以小见大,以近显远,是中学生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以与“家庭”有关为题材作文,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种温暖一生的味道》的文章。她写自己从小就最不喜欢吃葱,所以家里的餐桌上从不会出现葱,作者也一直理所当然认为父母也是不爱吃葱的,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诉她:爸爸妈妈其实很喜欢吃葱,只是因为爱着女儿而不吃,作者因此受到感动,写道:

“其实妈妈喜欢吃葱的对不对?只是那么多年来,我们家的菜中一直没有葱。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葱啊。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却放大了十倍甚至一百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的生活里可以是那么多年的割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可以是永远的付出与爱。

……看见妈妈在厨房烧菜,我走过去,对妈妈说:“妈,今天我们菜里放点

葱吧。”妈回过头吃惊地望着我,我笑着说:“好久没有闻到葱的味道了呢,怪想它的。”妈妈笑了,虽然一如既往的,我对葱还是很反感,我还是一棵都不会吃,但是葱的味道在我眼里却不一样了,我的鼻尖满是葱的香味萦绕,不会远去。那浓浓的葱香,已满是家的味道。”

从不吃葱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写出了父母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女儿对父母的理解,亲情就在这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虽然小,却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写得湖南成功。

同样,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题材。譬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作者不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也不写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把歌颂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重大的主题,放到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去写。在这个小小的课堂里,有省悟了的小弗郎士,有忠诚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有热爱祖国的村民。由于角度小,笔墨又集中,爱国深情就渲染得十分浓烈。

再如,引导学生写爱国文章是渗透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对许多同学来说,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实这类题材如果从大话题、大视角来写,最容易写空,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在“爱国”这一大方向上,寻找一个小的切入口,依据各自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关注社会现实,捕捉、提炼和加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写出自己的情感与见解,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体现出一个中学生的眼界。譬如有同学针对网络上语言乱用的现象,深感担忧,主张纯净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用字,这其实就是爱国的表现。写作口径小了,表达的却是大主题。

“巧”出意料之外 “巧”在“情理”之中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诸葛亮解决无箭的困扰,就贵在一个“巧”字。作文角度“巧”也是如此,要“巧”出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二战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这篇文章就好在选取角度的巧妙,文章中没有

写到阴森恐怖的镜头和没有血腥的画面,就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却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以逼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表达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彭荆风写的《驿路梨花》一文,切入的角度也选得很巧,作者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切入,将故事情节展开,主人公名字“梨花”选得更巧,与小屋出现的环境相合,也与最后引用的“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中的意象相合。文章刻画了梨花、梨花的妹妹、瑶族老大爷、解放军战士、过路的人、“我”和老余等一组人物,表现了“梨花”一家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的描写同样巧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作者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篇作文《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获得满分,这是一篇角度巧妙的“另类作文”,作者关心现实生活,以颇有杂文意味的笔调,强烈表述了自己的情感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鼓励文章角度要巧选角度,但巧要有基础,不可脱离自己的实际,不可矫揉造作。

“新”出自己的特点

作文角度的选取,除了“小”和“巧”之外,还要注意“新”。“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学生平时的作文,较多的是写亲身经历的事,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事,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人。假如写文章没有独到的视角,写人都是大眼睛,小嘴巴,写语言都是一个腔调,写心理都是“两个小人打架”,那么作文就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对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如果能变换一下角度,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发现。

我们要留心生活中不引人注意,但实际上又含义深邃的材料,抓住其最有“新”意的方面,来展示特点。在一次作文练笔中,我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任课教师,有一位同学写了数学老师,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胡老师》: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开学第一天,他走进教室,大家立马被吸引了。他的前额有些凸,而且光亮光亮的,穿着笔挺的西装,双手背在后面,沉稳、庄重,很有老师的风范,再看他灿如阳光的笑容,便知道还是位和蔼又可亲的老师。

几天的相处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胡老师,更喜欢上了他那句口头禅——“完全正确”。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说“完全正确”,特别是同学答对了问题之后,他很高兴,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十分有特色。有同学曾一边听课一边画“正”来计算胡老师说“完全正确”的次数。一节课就有好几个“正”,几天下来,一张纸上已经是繁星满天了。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胡老师,一时间,“完全正确”成了我们班的流行语,其红火程度可与当初周杰伦的“双截棍”相比……

作者的立意之新就在于她没有从大众化的角度去写“胡老师”,而是选择了“胡老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头禅来写。这样,选择角度小,构思巧,立意也新,把数学老师可爱可敬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心中有沟壑,自然能画出巍峨高山;心中有江河,自然能描绘滚滚波涛。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看多思多感多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淀深厚文化,从小、巧、新角度,写出构思新巧、角度别致的好文章。

篇二:记叙要选取角度

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1.“视角”与“角度”的概念。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学术界尚有争议)。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

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

叙事角度记叙文

“选择记叙的角度”。

3.教师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个问题: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二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分析】

《教师用书》说:“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让学生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如何实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和把握记叙文叙事角度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和掌握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根据实际恰当选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记叙角度概念和相关知识。

2.运用例文,相互讨论合作,掌握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及恰当运用。

情感和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意识,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结合具体时代,分析不同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1.结合作品讲清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能根据需要恰当使用。

2.赞颂老师,学会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写心中的老师。

【教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下面有一段写老师的文字,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明确:上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通过人称的变化,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性鲜明的教师。(其实,这里还有对老师感情,体现在“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二、写法借鉴

1.明确记叙的角度(阅读教材)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

明确: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

明确: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读教材)

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下面出示三篇例文片段:

例文: A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例文: B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文:C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片段)》

小组合作讨论:上面例文运用了那种叙述的角度?这样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交流A文

上面例文运用了那种叙述的角度?

明确:第一人称。就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这样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明确: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交流B文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运用怎样的记叙角度?

明确:第三人称

这样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明确:这样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交流C文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运用怎样的记叙角度?

明确:“你”或“你们”

这样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明确: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行文中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

值得注意: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

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2.课堂练习(一)

写一段描写老师的文章,赞颂老师的精神品质。

要求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分小组完成,第一、第三、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

3.写作感悟

A小组交流写作成果。

B写作收获交流(方法小结)

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写作经验:

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份内事们而且做好份外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

课堂练习(二)(运用上面讨论、写作获的的经验,迁移练习)

以“肩膀”为题,运用第三人称写出你理想的老师。(片段)

三、小结

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

四、课后练习

有一篇文题为《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开头这样写道: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李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请自选记叙的角度续写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

五、板 书设计

视角:人 称角 度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形式内容的统一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

( 广义) 切入点:着眼点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

篇三:记叙文要选好角度

记叙文要选好角度

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角度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记叙的人称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上

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

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

记叙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情况。

1、第一人称:就是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

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

②“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

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

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

恶。

④“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

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

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

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

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

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

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

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

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

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

2、第二人称:就是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

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

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

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

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

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

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

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

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

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

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

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

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

“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

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

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当然,如果我们在

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而

且,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

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

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

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

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

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

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第三人称:就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叙述他人他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

的经过告诉读者。

,没有第二人

称那样亲切,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

两种人称来叙述。但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得频繁更换;二是改换时要

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事实上,写作时三种人称的运用不一定要拘泥于什么,更多地是在叙述中要灵活运用。

我们在选择角度的时候,还可以选择正面反映,也可以选择侧面突破。正面展开的文章,有着丰

富的材料,显得气势雄浑,中学生在短短的千字以内的记叙文中很难掌握。如果采用侧面突破,

以小见大,以近写远,则是同学们在记叙过程中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因此,选择角度,我们

要在侧面角度的选择上多费一些心思。

总之,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用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

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

事先确定好,并且要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比较乱,就会条理不清,

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

“巧”是巧妙,要做到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要巧在情理之中。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

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

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

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

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

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

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路遥《平凡的世界》

啊,那个世界,是为天下最真最善最美的心灵准备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情感,用充满

魔力的琴弦,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天堂,它像天地一样长久,日月一样永恒!新

月微微地闭着眼睛,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座天堂,真真切切地触到了那座天堂,冰凌砌成

墙壁,白云铺成房顶,雾霭织成纱幔,星星串成明灯;在那里,她的头发像沐浴之后那样清

爽柔软,随风飘拂,她的肌肤像披着月光那样清凉润滑,她的那颗心啊,像浸润着蒙蒙细雨

的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自由地呼吸……她沉醉在那个一尘不染的美好的境界,如歌如诗,

如梦如幻,如云如月,如水如烟……──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