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记叙文探索生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35:06 作文素材
篇一:高一记叙文写作序列研究小结
高一记叙文写作序列研究小结(转)
一、研究成果
1.初步形成了“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阅读积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积累写作经验。“咀嚼消化”指对阅读积累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感悟创新”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然后学生学生写作,教师及时批改、及时评讲,教师、学生都对自己的教或学进行反思。
2.初步建立了高一上、下两学期的记叙文写作序列体系,可操作性强,能
够解决作文训练无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问题。具体如下:
高一上学期:解决记叙类文章写作的根本问题
高一下学期:解决记叙类文章写作的技巧问题
3.通过举办例文指导课、说写训练课、评议例文课等课型,开设写作讲座、研讨课、示范课,探索出课堂教学提高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五种教学模
式:
①讲座式:在高一作文教学之初,教师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介绍高考作
文的评分标准,根据标准中对记叙文的要求讲授记叙文写作方法。
②讲授式:针对序列中的专题,教师先通过小型练习讲授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写
作方法,并结合配套例文,指导学生仿写。
③诊疗式:教师从习作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病文或片段,让学生自主评判并修改,写评语,再将修改较好的文章展示出来,供全班或全级欣赏借鉴。 (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④渗透式:教师在对课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借鉴意识;或按照课文的思路、结构、技巧等构思作文,或指定某个
段落仿写。
⑤品评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品评优秀习作,从中提炼写作方法。
4.探索出新的评改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评改作文的能力,又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实现了写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高一学生刚刚入学,教师认真批改作文,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制定出适合高一的评改方法,传授一些修改的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为学生形成写作的自检意识,同时也增多了阅读量,学习了他人文章的优点。
5.初步形成高一作文常用素材系列:
①亲情、乡情系列:高一新生初次离家求学,在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感到新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这个时候最容易想家,他们常常在作文中倾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思乡情绪很浓,写作内容侧重家乡(庭)生活,写家乡的四季、风景、风俗,写家乡的沧桑变迁,旧貌新颜,写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爷爷奶奶、望子成龙的父母、相敬相爱的兄弟姊妹。既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又释放了学生压抑的思乡情绪。
②校园生活系列:随着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逐渐熟悉,逐渐适应,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主要是观察生活片段,写出精彩的特写镜头,例如书声琅琅的早读、张弛有度的课堂、舒展放松的课间、人流如潮的放学,活泼灵动的课外活动、人声鼎沸的午间就餐、专心致志的晚间自习、海阔天空的睡前变奏。让他们从严肃紧张中感到活泼充实。
③社会人生系列:学生不会仅满足于校园内精彩的世界,他们更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写社会沧桑变迁,国际风云变幻,普通民众生活等。
6.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截至结题,共进行了5次大作文训练,收集了近50篇学生优秀习作,或在班级内部实行“公示”,或以“征文”评选形式选出获奖文章,把表彰结果和优秀征文张贴在校园橱窗。
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情况
1.对课题负责人的促进: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负责人申报的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类(中学语文)试验基地已被批准立项,进行《高中作
文教学的序列研究》课题研究。07年11月被评为番禺区学科资源库建设先进个人一等奖,两个作文教学资源被评为单项优秀资源。07年11月1日在广州市高三语文教研会上介绍高三作文的有序训练,得到与会专家和高三语文教师的高度
评价。
2.在本校高一年级推广:07年9月——11月,与本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共11位老师)共同研究高一记叙文序列教学方案,使用本课题研究成果,保持作文教学进度、内容、目标、训练题等的一致性,统一评分标准,根据全级写作情况,统一制作授课课件、讲评课件,统一油印优秀作文资料,统一讲评方式等。
3.在番禺区互联学校推广:07年11月23日,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与石基三中、东涌中学、祈福英语实验中学等共四所学校的高一语文备课组进行了研讨,我校的高一记叙文教学与写作序列得到兄弟学校的认同,并交换了相关课件资料。四校约定,研讨课一律围绕作文教学这一轴心进行。在番禺区“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中,我校成功申报了语文学科基地,对高中作文的序列进行研究,
并邀请了石基三中加盟。
4.在广州市推广:07年11月1日,行动研究负责人王芳老师应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之邀,在广东华侨中学面向全市高三语文老师授课《作文的有序训练》,得到与会专家和高三一线老师的高度赞扬,发言资料发表在广州教研网上,被全市其他兄弟学校广泛借鉴,影响深远。07年11月21日,广州市白云中学语文科组在科组长谢伟柱(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成员)的带领下来我校交流,两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共十四位老师观摩了一节高一记叙文讲评课,交换了课件资料,并对高一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层探讨。
三、回顾总结
本次校本行动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序列,对照预定计划和目标,研究成果显示,在进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仅达到而且
超越了预计结果。
1.超过预定目标、进度和研究内容的原因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提高研究水平,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落实
了以下工作措施:
①课题负责人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语文科组长(本课题负责人兼高一语文备课组长)、高一语文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核心小组,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研发,实施过程的指导、调控、检查、评价等。 ②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加强校本培训,服务作文教学。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积累各种资
料,及时分析总结,不断完善,不断研究,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③寻求外部支持,重视专家引领。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创造学习机会。邀请市、区教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市教研室谭健文、李月容、唐吉民,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成员、白云中学语文科组长谢伟柱,区教研室韩瑞荣、陈承发等)来校指导,就如何进行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进行研讨,为科学、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帮助。我们还主动到互联学校(石
基三中、东涌中学)上作文研讨课,与兄弟学校的老师展开深入研讨。 ④重视过程管理,加强考核评价。一方面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学生问题和自身优势,确定好研究专题,通过上研讨课、撰写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教师
从事研究工作的督促、检查、评价和激励。
2.存在问题和困惑
①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过程也略显粗
糙,所以希望专家从作文理论的高度来指导。
②写作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生活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
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③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写“应试文”,尚需进一步研究。
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才能落实分层指导,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尚待进一步研究。
⑤学校的总体活动设计与年级作文教学的实际进度往往不同步,有冲突时要先完成学校的各项各类征文活动,对课题研究的序列性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篇二: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整体设计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体设计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作文是语文的核心。你在学习字词、造句、阅读等知识时要始终贯穿作文。在高考中,作文占60分,但是,跟作文能力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是12分,其他的基础题阅读理解题跟作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随着高考形式的发展,对学生写作状况深入的了解,对写作教学思考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改变以高考作文题“马首是瞻”的习惯,对高一高二阶段的写作训练进行整体设计,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教材写作训练的缺失
粤教版的教材出台是比较匆忙的,在五个必修模块中,没有安排系统性的写作训练,这就直接导致老师们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无所适从,有时候只能勉强根据该单元课文篇目的特点来安排作文训练。但是,这同样会导致作文写作的无序和重复,写作的阶段性任务不明确。除了高三一年明确地是以应试作文写作的指导为主,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外,高一高二的两年因为没有统一的作文专题设计,导致作文教学混乱无序,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强,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写作能力和经验。加上学期大型考试出题跟高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又使得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在平时的写作指导当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进行话题作文和题意作文的指导,而今年的高考是命题作文,那势必今后同样地作文教学指导又要添加很多内容了。实际上,作文应试的指导只需高三一年就可以了,但作文教学的基本功比如语言的锤炼、文体的熟稔、思路的明晰、素材的积累、语感的获得……这些都必须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解决以上写作当中遇到的困惑,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一定的规划。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2.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我们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
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这六次作文的整合过程中,这对矛盾是一个很大的困扰。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本科组的老师平时多交流,讨论,使得这种思考深入下去。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而且考试中,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规定。
2.六次写作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
每个写作专题,都要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例: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希望老师们多提供作文训练的题目。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篇三: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有机会和各位同行交流新课程下有关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十分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
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