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33:11 作文素材
篇一:吊脚楼图片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坡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十分简陋。远远望去,如果是独自一间,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似乎风一吹就要倒下来。如果是一排排的,则你挤着我我靠着你,手握着手,肩并着肩,体现着一种团队精神。就是这样的吊脚楼,重庆人住了两三千年。遇上洪水,大水淹漫;遇上滑坡,泥土冲埋;遇上风雨,风吹雨打。年复一年,人们总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抗争,一次又一次战胜它,把吊脚楼修得更加牢固,更加坚强。简陋的吊脚楼是千百年来重庆人在贫困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栖身之处,最能体现重庆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篇二:重庆吊脚楼
序言
吊脚楼是山地建筑特有的城市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的起源来自哪儿,重庆吊脚楼带给我们的美感,在当代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改建。
山地——重庆吊脚楼起源
说到重庆的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山城“地势刚险”,但皆“重屋累屋”,在南北朝“成汉”时期,大量的僚民从贵州迁入,使干栏吊脚楼形式在川内兴盛一时,形态长盛不衰历代未曾断绝。
1-1
对吊脚楼的认识
巢居,穴居,庐居,是中国建筑的“三原色”,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半巢居形式,它是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干栏”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北史?南蛮传》),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旧唐书?南蛮传》),“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了明代,“干栏”式的建筑已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 干栏是全部用木结构的架空建筑,而吊脚楼则是半干栏建筑,一部分为柱支撑,一部分则搁置于崖体。吊脚楼这种倚坡筑屋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并且兼顾了人与家畜的共生,有着灵活的建筑风格。
干栏到半干栏的形成2-1
我国的木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吊脚楼的结构体系是属于穿斗式木构架,它的特点是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它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吊脚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重庆吊脚楼形式的美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重庆的吊脚楼也是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矩形的构架和三角形的屋顶。重庆的吊脚楼集中在市中心的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只靠几根木桩作支撑,竹席为墙,在木桩顶上搭建与江岸连接的平台,建筑层高不超过两层,远看就像悬空的房屋,与现在重庆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的对比,吊脚的部分,连续运用和重复出现的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建筑构图中这种连续韵律的手法,能够加强立面的效果。由于吊脚楼材质为天然木材和竹子,所以颜色纯净朴实,尽管没有皇宫金碧辉煌的华丽,但是有小家碧玉的端庄,选自大自然的材料,与大自然和谐的美也浑然于一体,使人不由产生回归自然的亲近感。
3-1
重庆吊脚楼建筑保护和改造
吊脚楼曾经是重庆成为现代化都市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迫切现实的意义,我们需要追求的是特色和发展,老建筑和城市建设兼顾的发展,不能把他们当作矛盾来看待。所以现在重庆因吊脚楼迅速减少而开始考虑为其设立保护,但是由于吊脚楼修建材料简陋,容易潮湿发生霉烂,木质材料也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对于吊脚楼的保护和改造工作比较繁琐,目前的保护工作有修补破损结构,用现代的防水,防火涂料刷在表面。
重庆吊脚楼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这段历史的展现,位于嘉陵江岸边的渝中区沧白路旁的洪崖洞,看起歪歪斜斜,风吹欲倒,实际确屹立了2300多年,洪崖洞就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庆城市精神的象征。2005年,重庆政府仿当初洪崖洞吊脚楼的形式修建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成为最具层次与质感的城市景区商业中心。
4-1 洪崖洞 4-2洪崖洞
对于重庆山地,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地形变化,既不用破坏地貌,保证了原生态性,也减少了土石方施工,所以这种形式加以改良可以延用至今。吊脚楼建筑见证了重庆的发展,也是老一辈重庆人对于重庆的记忆,所以保护和改建吊脚楼是当代重庆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文化、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为了保障传统吊脚楼保护和改造的持久性、经济性和完整性,保护和改造方案要加以进一步研究。
篇三:重庆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人独特的精神魅力。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披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十分简陋。远远望去,如果是独自一间,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似乎风一吹就要倒下来。如果是一排排的,则你挤着我我靠着你,手握着手,肩并着肩,体现着一种团队精神。就是这样的吊脚楼,重庆人住了两三千年。遇上洪水,大水淹漫;遇上滑坡,泥土冲埋;遇上风雨,风吹雨打。年复一年,人们总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它,把吊脚楼修得更加牢固,更加坚强。简陋的吊脚楼是千百年来重庆人在贫困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栖身之处,最能体现重庆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代的楼房居住环境更加科技、舒适、优美,简陋的吊脚楼不可能再成为重庆人居住的房子,只能将其当作一种生态符号,供人们观赏回顾。吊脚楼成为了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古镇 石板坡
洪崖洞
老树.老房.老人
中山古镇
篇四: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 地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 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篇五:情系苗寨吊脚楼
情系苗寨吊脚楼
我的家乡,在巍峨的雪峰山下,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深渡苗族乡。这里苗族文化底蕴极其浓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今年高考过后,难得如此清闲,于是回家陪陪年迈的父亲。 透过车窗,公路两旁不是青葱嫩绿的梯田、苗家寨子,就是黛绿的杉木竹海。沿途的山水田园风光与苗寨风土人情融为一体,是人们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平时与文友谈起家乡苗寨,他们自然会想起湖南的湘西,想起湘西吉首歌坛明星宋祖英,或湘西凤凰著名作家沈从文,就是想不起湘西(怀化市)洪江市还有个深渡苗寨。由此可见,我的故乡多么地(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吊脚楼图片)“名不见经传”。等我介绍之后,他们似有所兴,感叹湘西还有这么一个纯天然的“世外桃源”。
回到家,见到父亲,寒暄之后,自然会想起几年前去世的奶奶与母亲。看着老屋的吊脚楼,让我的思绪怎能平静! 我家乡的吊脚楼,与湘西吉首、凤凰,慈利的大同小异。因是山区,屋场狭小,为了扩大空间,大多使用吊脚楼。吊脚楼是我们苗寨的传统建筑,也是湘西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实土之上,前半部分伸出实土之外,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其下空旷。 记得孩提时,也是夏天,每逢傍晚,奶奶或母亲,就会在吊脚楼为我和弟妹“冲凉”。那时竹林的山风习习,发出簌簌的天籁之声,但天气依然很燥热。等“冲凉”之后,我与弟妹都被放在吊脚楼上的
“凉床”上。记得那时我家的凉床,因使用年岁已久,泛出红红的光亮,躺在上面凉舒舒(方言音)的。等奶奶或母亲来穿衣时,我多么地不情愿,故意把双脚并起,结果常常被奶奶或母亲打屁股。有时天气实在闷热,难以入睡,我的父母就会把凉床抬出吊脚楼,放之庭院。每逢父母还未来歇凉前,我和弟妹就与奶奶在凉床上数星星,总之数来数去,总数不清。只知道那颗星最大,那颗星最亮。启明星,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的。有时,奶奶还会指着牛郎织女星,讲叙他们俩动人的爱情故事,为此我常常在梦里恨死王母娘娘了。到现在,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奶奶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经常叫我们找出自己的那颗星。那时我们很天真地指着某颗星,告诉奶奶“那就我”,奶奶口里不住地应承着。等父母来乘凉时,我常常缠住父亲讲故事。如《水浒传》、《薛仁贵东征》、《封神榜》等,我都是那时从父亲的故事里知道的。听着,听着,我与弟妹常常不知什么时候被抱上床。
记得一年春天,父亲从山中挖来兰花,栽在吊脚楼旁。那年盛夏,我家的吊脚楼香了月余。兰花那撩人而带神秘感的幽香,至今还让我回味,是任何一种花香不能比拟的。有时,我很好奇,实地探究,趴在地上,观其色泽。其色碧绿,银毫显露,花色青蓝,滋味清醇,闻之怡人。如品名茶,让人回味香甜。可与洞庭君山毛尖、福建武夷大红袍等名茶媲美。若想久储兰花,可将兰花剪下,晾干,掺入茶叶中混用。取少许开水冲入,浸泡须臾,即可饮用。另外还可以作为头饰。记得我奶奶和母亲,都佩戴过。就是把开得很艳的兰花小心翼翼地摘
下,插入发髻中,就能让人美上一天。
吊脚楼,在我的家乡,除歇凉外,还有“瞭望台”的功能。不管是天晴阴雨,还是刮风下雪,这里都是我们家人瞭望亲人归来的原点。记得小时候,我与弟妹们还未归屋,奶奶早早地就在吊脚楼张望。每当看着我们跑步往家里赶,她老人家脸上总是露出愉快的笑容。有时父母做工还未回家,她就一方面安排我们吃饭,一方面仍然站在“瞭望台”,期盼亲人的归来。就在奶奶94岁那年,我抽空回家,远远地就看见奶奶站在吊脚楼。她的视力很好,老远就看见了我,嘴里不时唤着我的小名。等到她身边时,她很高兴地把自己情况告诉我,甚至与母亲吵嘴的事也告诉我,我常常应承着,奶奶很高兴。有时也劝劝母亲,让着奶奶。后来从父亲的嘴里得知,奶奶听力差了,见母亲不与之说话,就以为母亲不高兴;动动嘴,就以为母亲说她。现在想来,此情此景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她们都已走了,我还真想她们,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记得最清晰的,还要数2005年暑假。我在家里呆了几天,回黔城时,母亲送至大门口,奶奶却站在吊脚楼目送。当我走了一里余,回首眺望,奶奶和母亲还在“瞭望台”目送。这一次,是奶奶最后一次为我送行。等我再回来时,奶奶已经病得不行了,医生也拒绝为她治疗。我知道,奶奶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至今想起,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无巧有偶,2010年暑假,我同样在家里呆了几天,也是回黔城时,母亲却与2005年一样,在吊脚楼目送着我,并向我招手。出门
时,我们约定,过几天他们(父母)就到黔城小住一段时间。然而,还等不到你们的到来,父亲来电话了,说你走了。听到这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泪水再也抑制不住,模糊了我的视线。等我赶到家里时,你已经躺在棺椁里。后来父亲告诉我:“昨晚还好好的,我们一起看完了某电视剧,10点还吃了一个西瓜,怎么第二天醒来,你妈妈就走了。”
现在想来,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死不由人。因此,在亲人健在时,我们应多抽空陪陪他们。好在老屋的吊脚楼,在我的脑海里,为奶奶和母亲定格了两段珍贵的影像。让我在闲暇之余,闭上眼睛,她们的影像就浮现在我脑海。奶奶,母亲,我想你们!如有来世,我还要做你们的孙子、儿子。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