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5:51 高中作文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高中作文

篇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T 188-96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Code of geoloical investigation for levee project

1997-02-13发布

199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

主编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厅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的通知

水科技[1997]47号

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湖南省水利水电厅为主编单位制定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推荐性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

本标准自1997年5月1日起实施.望各单位注意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年2月13日

目 次

1 总则

2 勘察任务

2.1 新建堤防工程

2.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

2.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

3 勘察内容

3.1 新建堤防工程

3.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

3.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

4 勘察方法

4.1 准备工作

4.2 工程地质测绘

4.3 工程物探

4.4 钻探

4.5 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

4.6 岩土试验

4.7 原位测试

5 不良土堤基勘察

5.1 软土

5.2 砂土

5.3 盐渍土

5.4 膨胀土

5.5 人工填土

6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7 勘察成果

7.1 一般规定

7.2 地质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

7.3 原始资料归档

附录A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应用

附录B 静力触探资料的应用

附加说明

1 总 则

1.0.1 为统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明确勘察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海3级(含3级)以上新建堤防及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跨堤,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按相应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

1.0.3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堤防工程区或已建堤防堤身和堤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或堤防加固提供地质资料.

1.0.4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调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或工程地质类比的方法.

1.0.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工程设计阶段相适应.

新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必要时还可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地质条件简单或勘察目的单一的堤防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或审批单位同意,勘察阶段可适当简化.

1.0.6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勘察任务书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勘察成果,勘察工期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等.

1.0.7 勘察单位应在研究勘察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进行现场查勘的基础上,按照本规程的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勘察工作大纲.

1.0.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应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 勘察任务

2.1 新建堤防工程

2.1.1 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任务:

(1)搜集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

(2)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概况.

2.1.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在规划选定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

(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基本查明堤防工程方案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堤基及邻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3)初步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2.1.3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堤线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

(1)查明堤防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基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

力等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

(2)预测堤防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

(3)进一步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2.1.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和施工开挖中出现的重大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为优化堤防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2.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

2.2.1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为堤身,堤基稳定现状的评价和加固方案的选定完成下列勘察任务:

(1)搜集分析堤段的工程地质,施工记录以及隐患情况等资料.

(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挡水后的变化.

(3)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工程特性.

(4)基本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性质,分布范围.

2.2.2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勘察任务:

(1)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2)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结构和堤基的处理情况.

(3)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分析其成因和危害程度.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2.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

2.3.1 对工程规模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堤防工程,必要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进行施工地质工作.

2.3.2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

(1)检验与修正前期勘察资料.

(2)进行施工地质编录.

(3)预测,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

(4)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

3 勘察内容

3.1 新建堤防工程

3.1.1 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堤防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特别是岸坡型态,冲淤变化,水系特点和淹没范围等,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的埋藏分布情况.

(2)了解堤线附近主要地层成因类型,岩土性质,产状与分布概况,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强透水层及裂隙发育,易风化,软化或喀斯特发育的岩层.

(3)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概况,注意大滑坡,泥石流等.

(4)了解地下水类型和分布概况.

(5)了解区域稳定性和历史地震背景和震情.

(6)了解堤防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

3.1.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本查明堤线区地形地貌单元,微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河,湖变迁情况,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砂丘等的分布位置,规模及特性.

(2)基本查明各地层成因类型,地质年代,结构组成,岩土性质,分布规模,埋藏条件,岩土接触面状况,起伏变化,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重点是堤基范围内的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层及易风化,软化岩

层的分布范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与地貌单元的联系.

(3)基本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程度.

(4)基本查明穿越工程区的地质构造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

(5)基本查明透水层的性质和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水位(水头)变化规律,补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堤基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特性.

(6)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7)勘察天然建筑材料.

3.1.3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及垂直,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强透水卵石和砾石层以及腐植土层,含沼气层等分布情况及其性状,浅埋基岩的特性,堤基持力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砂土的震动液化,软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2)查明堤基喀斯特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分布位置,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

(3)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和特性,注意与江,河,湖,海相通的堤基透水层.

(4)查明工程区内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古墓,土洞,喀斯特洞穴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堤线的滑坡,崩塌,砂丘,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发育程度.

(5)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

(6)进一步勘察天然建筑材料.

3.1.4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内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包括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查明的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和施工开挖中新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3.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

3.2.1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拟加固堤段,堤身,堤基病害险情性质,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施及效果.

(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身,堤基土体性质,渗透特性,堤基及堤内外地层结构,冲沟情况.

3.2.2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堤身,堤基病害险情,包括堤身滑坡,开裂,塌陷,渗水,管涌流土,砂沸,淘刷,以及其他各种病害险情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险情成因,发生险情过程,抢险措施及效果,回填材料特点,险情发展趋势,调查护坡护岸工程现状,调查外坡堤脚地形及微地貌特征,堤外州滩宽度,决口冲刷坑,决口扇情况.

(2)查明拟加固堤身填料颗粒组成,物理力学特性,渗透特性,临时抢险加固堤段填料性质,新老填料结合情况,决口口门淤积物特性.

(3)查明拟加固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渗透稳定特性,有无强透水层与堤外水体相通;查明埋藏的古冲沟,淤塘,决口口门,古墓,洞穴,临时堵体等的分布位置,特征及其规律,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

(4)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隔水层,含水层层位及特性,调查堤线附近泉,井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手摇机井穿过地层情况,沿堤水塘蓄水及渗漏特点,海潮情况及已有的长期观测资料.

(5)调查堤线漫滩阶地情况,淘金挖砂情况,当地制砖土料来源及质量,堤防白蚁,鼠,獾洞穴发育情况及人为破坏堤防情况.

3.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

3.3.1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收集,编录施工开挖揭露的重要地质现象及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岩(土)层分界线,渗水点位置,流量,携出物情况,堤基表土层和不良地质现象处理情况等.

3.3.2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检验,修正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必要时应选择代表性填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3.3.3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进行有关地质问题的观测和预测,主要包括软土区筑堤后堤身沉降堤脚隆起位移变形及边坡稳定情况的观测,运行期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类型和危害性的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3.3.4 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参加堤基,加固除险工程验收及堤身质量检查,对堤基和病害清理,填筑及处理质量,附近料场整复情况提出地质鉴定意见.

3.3.5 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地质监测的建议.

4 勘察方法

4.1 准备工作

4.1.1 勘察准备工作应包括搜集整理工程及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制定勘察计划与勘察工作大纲,以及准备各种勘察设备,测试仪器与其他勘察器材等.

4.1.2 勘察单位应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搜集,整理,分析与工程有关的资料:

(1)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即地形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片卫片等遥感图像资料,河,湖发育史,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分布图,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资料.

(2)工程区资料,即堤防工程的前期勘察成果和该区与堤防有关的已建其他工程的勘察资料.

(3)工程运行档案资料,对拟加固堤防,尚应搜集工程现状,特别是各类险情,隐患资料,原施工地质资料,临时抢险加固资料,堤身结构资料,以及堤身和附近水文地质观测资料.

4.1.3 现场踏勘与调查是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踏勘中应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

(1)工程区的地形地貌与基本地层分布情况,工程区及外围可能发生与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拟新建堤防各方案的位置.

(2)已建堤防拟加固段现状,隐患险情位置,性质,规模,发生发展过程及危害情况.

(3)工程区及外围的交通条件,工作生活条件,植被情况及主要勘察点的场地条件等.

4.1.4 勘察工作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名称,地点,任务来源.

(2)勘察阶段,目的与要求.

(3)工程概况,规划设计意图,规模等级,勘察工作重点.

(4)勘察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概况,其中包括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与已建堤防堤身,堤基隐患情况.

(5)勘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长期观测等的计划工作量和要求,以及应重点分析,评价的工程地质问题.

(6)勘察工期,勘察程序,日程安排,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经费预算及注意要点.

(7)成果的项目,名称,数量,技术要求.

(8)附件的项目,名称,数量等.

4.1.5 勘察工作大纲,应按技术管理规定报批后执行.

4.2 工程地质测绘

4.2.1 各勘察阶段都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4.2.2 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应进行地质调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平面或结合勘探进行剖面地质测绘;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局部地段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勘察应在拟加固堤防进行专门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

4.2.3 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地质调查一般沿规划方案线路进行,调查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各500~2000m,主要调查了解工程区的重要地质现象,对已搜集资料进行现场复核,对观察和调查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测绘,素描或摄影.

4.2.4 新建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调查或工程地质测绘应在规划选定的堤线方案区

篇二:关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我国江河发育,堤防众多。“98”特大洪水使堤防工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汛后建设迫在眉睫,为使灾后重建能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全适用的要求,建设部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其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仍沿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我们在学习、理解和应用这个规程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概念混淆和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文公开我们的观点,与大家讨论,也为规程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意见,使之更为完善。

关键词:规程 规范 堤防 工程地质 地质体 防渗

1998年的特大洪水,江堤全线告急,到处险象环生,抗洪抢险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空前巨大的。堤防工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急待实施加固,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专项资金迅速到位。为使新一轮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更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部于1998年10月8日以建标〔1998〕185号文发布了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号为gb50286-98,自1998年10月15日起施行)。该《规范》是一部统一堤防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保证堤防建设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规范》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没有过多的阐述,仅在第3.4条(工程地质)中规定:3级以上的堤防工程设计的工程地质及筑堤材料资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编号为sl/t188.96,水利行业标准,1997年2月发布,1997年5月1日起实施)的规定。显然,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按《规范》要求,应该认真执行现行的行业标准《规程》,这时《规程》也就相当于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或者说《规程》是《规范》的一个补充。

规程规范是一个行业对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的多年丰富经验之归纳与总结,是工程勘测设计质量控制的标准,是行业主管单位进行工程审查的依据,可以说是行业管理的根本大法。

笔者最近连续参加了几个重要的一级堤防工程勘测设计报告的审查,感到《规范》和《规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可实施性、可操作性、概念性以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经与部分勘测设计单位一些经验丰富的地质师交换意见,大家亦有同感。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认识公布于众,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地质专家来分析讨论这些问题,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规范》和《规程》,应用《规范》和《规程》来指导我们的工程地质工作,也有利于今后对《规范》和《规程》的修订。

1 关于地质体与水工建筑物的概念问题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资料,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界定和明确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强调的是为工程建设服务,定位于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等专业的基础性配合性专业。很明显,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是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注意将“地基”与“基础”区别开来),即地质体。至于人工填土地基将另当别论。

就已建堤防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而言,主要是指对大堤地基(堤基)的勘察。洪水期间众多江堤出险实例表明,堤身与堤基均有险情发生。堤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渗透变形、崩岸、沉降、堤基滑移等;堤身的险情主要为滑坡、散浸、清水管涌、夹层渗漏、堤身单薄等。这里,我们有意识地将堤身险情与堤基问题分开,目的在于澄清地质体与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工程师们对地质体与水工建筑物的区别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我们在这里议概念问题是小题大作了吗?未必!《规程》对此就是概念模糊的。在《规程》中多处提及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对堤身和堤基的勘察,或将堤身与堤基的勘察相提并论,要求查明??,显然已经将本来

是水工建筑物的堤身当成堤基这样的地质体去实施“勘察”,混淆了天然地质体与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建筑物这两者之间的概念,能说是小题大作吗?

由于《规程》中的概念模糊或者概念不明确,以至于在工程实践中,产生了诸如将堤身的工程隐患当成工程地质问题,将堤身土体当成地质体去“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等等工程笑话,此类问题在我们审查过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比比皆是,不得不撰此拙文与同仁讨论。

我们说堤基是地质体,在此地质体上修建工程建筑物,需对此地质体实施工程地质勘察,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并根据工程建筑物的任务和特性对地质缺陷提出处理措施的地质建议,这是地质师的职责和任务。地质师利用有限的地质勘探手段(钻探、坑槽探、物探等),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应用形成地质体的基本理论(地层时代、沉积韵律、地质构造、岩性对比、岩相规律等等),辅以岩土体的物理力学试验,特别是结合地质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分析、判断、推论和论证,最后完成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任务,这是地质师完全可以做到的。

然而,对于已建堤防工程的堤身就完全不一样了。诚然,防洪大堤一般为就地取材修建的土堤(其它材料修建的大堤不在本文所述之列),是一“线状”水工建筑物,它的工程隐患具有随机分布特性,例如填筑土料的质量,勘察中发现堤身土中有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呈鸡窝状、局部层状或条带状、小范围透镜状等多种状态分布;填筑土的紧密程度也具随机性;而堤身中发现的施工杂物和生物洞穴的分布,其随机性更大。显然,此类随机分布的工程隐患问题,用常规的地质勘探手段来查明这些隐患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堤身的“勘察”之所以显得如此复杂,其原因就在于土堤是人类工程活动把扰动后的土填筑起来的产物,它的结构和质量人为因素较大,成因不受自然规律制约,不同堤段的填筑情况可能相差很大,加上后期生物活动的破坏,更无规律可循,即使对它进行“勘探”,也只能是对某一点的认识,不能结合地质师的任何经验,更不能应用地质基本理论,其认识不可能上升到宏观这一层次。因此,对堤身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提法就值得商榷。既然土堤是水工建筑物,对它的工程隐患进行检测或调查,则更为名正言顺无可非议。准确地界定问题的性质,有利于对症下药,事半功倍。至于土堤的检测或调查,要借用地质师的一些可行的“勘探”手段和“勘探”方法,或者将此项工作交予地质师来完成,地质师也是乐意的,但不要用“查明”这种对地质体的要求来明确任务,可以考虑用“分析、了解、判别、提出”等词语对隐患问题作出评价,或许更为合适。

2 关于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阶段问题

我们知道,就水利工程(多指枢纽、供水、灌溉等大型工程)而言,有其较为严格的勘测设计阶段划分。对于堤防工程,《规程》将新建堤防和已建堤防加固的勘察阶段分开,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规程》第1.0.5条规定:新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四个阶段。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必要时还可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地质条件简单或勘察目的单一的堤防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或审批单位同意,勘察阶段可适当简化。而在本条的条文说明中,对地质条件作了简单、中等和复杂三个等级的界定。对照堤防工程出险需加固的工程实例,地质条件都是中等或复杂级别,都达不到简化勘察阶段的条件。然而,《规程》另外声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原则上应和堤防设计阶段的划分相适应。??有时多采取一次性进场勘察完毕。??在某些具体条件下,也可以将勘察阶段简化,甚至不划分勘察阶段。这又是十分可取的原则。

堤防工程是线状工程,勘察工作拉开的战线较长,勘探队伍进场一次,转战南北实属不易,特别对于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由于不存在线路比较、重大方案调整等地质条件占有一定份量的多阶段循序渐进的勘察过程,一次进场勘察完毕就有其自身的客观合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理性。已

建堤防加固工程勘察的目的十分清楚,即重点查明出险堤段堤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界定发生堤基险情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此外,堤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说来较为简单,多为二元结构或多层结构的第四系土体;堤基的工程地质问题也相对明确,主要为渗透变形,受河势控制岸坡迎流顶冲产生崩岸等。这些地质特性都给一次进场勘察完毕创造了较为可取的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领会和理解《规程》的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化勘察阶段,缩短勘测周期,降低勘测费用,达到勘测队伍孜孜以求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勘察阶段简化后设计阶段并没有简化,一些需要专业协调方面的问题,还要认真研究解决。此外,一次进场勘察完毕之后,所提交的地质资料一定要能够满足工程概算的精度要求,否则将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这就要求勘测工作的深度要达到加固工程初设阶段其它专业的需要。千万不要屈解成简化了勘察阶段也降低了深度要求。

3 关于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深度问题

关于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深度,《规程》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工程审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规定可操作性较差,现分述如下。

(1)《规程》4.2.7中对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测绘提到“纵剖面一般沿堤顶布置,必要时应在堤内外加布纵剖面。横剖面的间距根据拟加固堤段长度及问题而在50~200m的范围选定。沙基管涌段、溃口段、扒口分洪段、较大渊、潭、塘段,崩岸坍塌段、堤基滑移变形段和天然沟口段应增加地质剖面。《规程》4.4.3中详细规定了加固堤防工程的钻孔位置。笔者最近参加了湖北省洪湖、监利长江干堤整治加固初步设计报告审查会,了解到整个洪湖、监利长江干堤225.88km几乎全线出险,其中由于堤基出险的超过90km,按《规程》要求,仅此90km出险段就至少应布置450个横剖面,其中外滩宽度大于500m,距长江河床最低位置大于700m而出险的堤段有48km长,故至少要打钻孔2310孔,这仅仅是对堤基出险段而言,再加上堤身出险段应打钻孔数量,总数实在惊人。事实上,在重要险工险段区,如果地质条件复杂,200m一个横剖面也根本控制不住,仍然达不到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目的,因此《规程》规定的横剖面间距最密可达50m,在我们审查过的堤防工程中没有一个勘测单位达到了这一勘探精度。

(2)《规程》4.2.7进一步规定,横剖面的长度在软土区应达到内外反压平台以远50~100m;在粉土、砂土区,砂卵石强透水段,应达到堤内外附近河(湖、海)床最低位置。这里“反压平台以远50~100m”基本可行,而“附近河床最低位置”这一规定在滩地较宽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行。例如有的滩地可达1000m以上,长江江面宽者为数千米,“最低位置”可能在江心或靠近江对岸,横剖面可能将长达3-5km,而且江河的最低位置还需做大量的水下测量工作才能确定,这实施起来可能吗!所以《规程》中的规定就值得研究。

(3)《规程》4.4.4中规定,当遇砂、卵石等强透水层时,钻孔宜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整个洪湖、监利长江干堤主要以表层较薄的相对弱透水层的二元结构地基为主,106km堤线上的钻孔深度均要大于30m,是否有这个必要?而真正需要的是控制住二元结构的上层土体的厚度与性状,下部砂性土的渗透特性,以便进行渗控验算,至于砂性土在某一深度以下也就没有追根究底的必要了。

4 关于堤基垂直防渗问题

关于堤基防渗问题,最近参加的工程审查中发现,许多工程都做了沿线大范围的垂直防渗设计,我们对此有些异议。《规程》和《规范》中对砂性土堤基的处理方法很多,提到了减压、防渗、截渗、防冲、振冲加密等处理措施,这些方法也都是多年工程经验的总结。但是对浅层透水堤基和深厚透水堤基普遍采用截渗墙和截渗槽进行垂直截渗的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浅层透水堤基常要求截断渗体底部达到相对不透水层,这样似乎就可以截断江(河)水向堤内的渗漏通道,但由于堤线不同于一般挡水建筑物(如

大坝),其特点是呈线状沿江(河)布置,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密切,如果截断了水体的天然联系通道,从长远来看,必然会破坏自然地质环境,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原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渗流场被破坏,仅仅是为了汛期截住江(河)水不向堤内渗漏,而在非汛期,堤内的地下水无法排出堤外,引起内涝将成为必然。而对于深厚透水堤基,由于只能做悬挂式帷幕,参考长江委对荆江大堤用悬挂式防渗墙典型断面的防渗效果分析结果:堤身出逸点高程与不作防渗墙基本相同,堤基后100m内垂直比降降低了1.0~10.3%,水平比降降低了11.1%,这说明设置防渗墙对削减堤后基础浅部渗透压力,保证堤基、堤身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造价也很高。鉴于此,在最近的一些堤防工程审查中,我们一般不同意垂直防渗方案。

关于堤基垂直防渗问题,大家可以讨论,我们这里也仅是一家之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原则是:一般情况下不宜提倡垂直防渗,在特殊堤段可以考虑,但应对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5 关于堤身隐患的工程处理问题

堤身是水工建筑物,不是地质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前面已经阐明了对堤身不宜用工程地质勘察这一提法,但是地质师确实能够通过调查以及一些地质勘探手段检测出堤身存在的隐患问题。应该说,对堤身进行检测是地质师的业务拓展,进一步展示了地质师的工程才能。另一方面,尽管我们这里强调堤身不是地质体,但构筑它的主要材料则是地质师十分熟悉的“土料”,土料的工程特性,地质师可以通过各种“勘探”手段或“试验”方法予以“查明”。更进一步地说,堤身隐患的工程处理措施,地质师有充分的发言权。

鉴于堤身各类隐患分布的随机性,完全予以“查明”后才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显然难度太大,也没有必要。工程上最为明智的办法是“包”,有点包治百病的味道,即采用一种技术成熟、造价低廉、易于施工,且适用于多种堤身隐患的工程措施,这就是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锥探灌浆”工艺。这一工程措施可以对堤身散浸、裂缝、生物洞穴、局部鸡窝状夹层状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的透水较性强的砂性土、堤身填筑质量差等隐患实施“全面补强”。因此,在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审查中,我们一般都建议对类似隐患的堤身实施大范围锥探灌浆。

许多对堤防工程有丰富经验的一线的工程师和地方领导,认为对堤身采取全线锥探灌浆进行加固是非常必要的,平时每隔几年也要普遍搞一次,因为生物洞穴具有再生性。我们则认为,尽管锥探灌浆不是解决堤身隐患的最合理措施,但却是较为可行、可靠、可取、最包得住、最易让人接受的措施。它较好地解决了随机分布不易检测到的堤身隐患等问题,符合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去弥补因获取隐患信息困难而遗留问题的工程原则,是十分可取的。

关于堤身的其它工程隐患的处理,本文暂不讨论。

6 结语与建议

98特大洪水给堤防工程敲响了警钟,也给地质师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做好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是地质师的应尽职责。

关于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和深度问题,我们认为应以客观、务实、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勘察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简化,以工程地质条件是否清楚,工程地质问题是否明确,工程概算能否控制得住为基本原则。所提供的地质资料应满足其他相关专业的要求。具体来说,应首先结合历史出险情况,特别是98特大洪水的真实考验,重点加强险工险段堤基的工程地质勘察,对堤防工程历史出险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出险位置,先针对片状和面状出险部位,然后针对线状出险部位,最后针对点状出险部位。要认真分析出险原因,不应全面撒网,没有必要对运行正常的堤段过多地实施地质勘探。对重点出险的堤段,可适当增加钻孔,加密横剖面。总之,一切以因地制宜,查明问题为主,切不可盲目

化、教条化。

关于堤基垂直防渗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地质环境的角度,还是从其本身的防渗效果与工程造价相比较来看,都并不理想,可以考虑诸如水平铺盖、减压井、排水沟等其他工程处理措施。

关于堤身加固,由于堤身的隐患不易查清,随机性很大,目前只有采取“包”的办法,而锥探灌浆正是一种成本低廉,施工方便,技术成熟的工程处理措施,对需进行加固的堤防工程,采取全线锥探灌浆是较为可行和可取的。

作为一个国家或行业的规程规范,它一旦颁布实施,就必需严格遵照执行,以体现其法规性和严肃性。行业主管部门以它作为工程审查的依据,而勘测设计单位则以它作为开展勘测工作和编写报告的准则。规程规范对审查单位和被审查单位的约束是双向的,也是平等的。但如果规程规范脱离了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勘测单位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则应该考虑修订。

规程规范要不断地创新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资料: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篇三:堤防勘察报告编写大纲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大纲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地理位置、现状、各类险情隐患存在问题、设计方案与意图。

1.2勘察工作概况

1.2.1 前期勘察

概述已有的勘察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存在不足。

1.2.2 本次勘察概况

介绍本次勘察工作的委托单位、内容、工作方法(测绘、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勘察方法的必要说明)、资源配置、技术要求、勘察完成项目和勘察工作量。

附表: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1.2.3 勘察质量自评

评价勘察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勘察质量控制情况。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概述区域上地形高差变化情况,植被情况,地貌形态特征、分布和成因,河流水系分布等情况。

2.2 地层与岩土体类型

叙述区域出露地层的岩性、时代、成因、分布等。

2.3 地质结构及区域稳定性

叙述区域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土体结构以及地应力等方面,主要应对区域的断裂、活断层,不同土体结合关系、空间变化以及岩体中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特征和分布进行描述,评价区域稳定性与地震。

2.4水文地质条件

应叙述区域地表水分布变化情况,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以及环境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

2.5 物理地质现象

物理地质现象是指对建筑物有影响的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其所产生的现象。对堤防工程来讲,本段应主要叙述区域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陆地流水地质作用、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对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地形起伏状况、地物和植被变化、所属地貌单元、水系分布等进行叙述。

3.2 地层岩性

描述工程建设范围内揭露的地层进行描述:细粒土层描述应包括时代、成因、颜色、含水情况、塑性、韧性、干强度、光泽、摇震反应以及包含物等;粗粒土包括时代、成因、

颜色、含水情况、颗粒含量、颗粒成分、密实度以及包含物等;岩石类应描述地层年代地层、岩性、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矿物成分和含量、硬度等。

3.3 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工程范围内地下水分布、变化规律、埋藏条件、深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以及水质侵蚀性,判定地下水位对建(构)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附表:水的腐蚀性一览表、土的腐蚀性一览表等。

3.4 地震动参数

按照《中国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有关地震动参数。

3.5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对工程范围内岩土体取样与实验成果进行综合,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E和《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5.4进行统计分析,给出设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建议值应该包括堤身土和堤基土的:天然密度,土粒密度,孔隙度,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渗透系数,饱和土的快剪和固快内聚力、内摩擦角,自然状态下边坡开挖容许坡度值等。

附表: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设计参数建议值表等。

4 已建堤防质量评价与新建堤防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本章应了解工程设计意图和工程任务布置,桩号应和设计一致。

4.1 已建堤防质量评价

对堤身滑坡、开裂、沉陷、散浸或渗水、漏水洞、蚁穴、冲刷、砂土和杂土堆积等问题的分布和范围进行叙述;

我们用了对地质体勘探的手段对人工填筑的土进行了解,同样我们应该类比对地质体评价的指标对人工堤防进行分析,了解已建其填筑质量,判别其破坏和变形形式。其评价可分为(1)堤身填土类型,特别是粗粒土、碎块石等大致分布范围;(2)堤身土的密实度;(3)堤身填土的的物理、力学性质;(4)渗透特性。如果旧堤段较长且差异较大,也应该分段予以评价,最后应对需要处理的堤身提出工程加固措施和建议。

4.2堤防工程地质评价

4.2.1 左岸堤防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堤线地形地貌、岩土层、堤基地质结构等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左岸堤段进行工程地质分段,分段力求做到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划分的工程地质单元(分段)同土层间物理力学指标差别较大的,应对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分开进行统计和分析(一般没必要分开)。

(1)桩号XXX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说明本段出现的堤基渗漏、渗透变形等现象,叙述钻探和踏勘所揭露的地层和厚度,明确堤基所在地层,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附录C和附录E.1进

行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评价堤基工程性质,对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述。

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附录E.2对该段堤岸进行评述,并进行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对新建堤防或护坡挡墙的基础持力层给出建议和处理措施。

(2)桩号YYY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

4.2.2 右岸堤防工程地质评价

同左岸叙述评价,此处略写。

5 穿堤涵闸和其他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对于中小流域治理工程,会遇到各类涵闸,防洪墙、排涝泵站等防洪工程,输水涵洞、虹吸管等输水工程,溢流堰、亲水平台等景观工程。这些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也会影响本次堤防工程的安全,因此需要评价。

5.1 XXX涵闸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规模较小可结合堤防工程一并勘察,规模超过50m3/s以上,应按照单项工程实施勘察。本章节可参考《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9.3进行编写,因规模较小,应适当简化。

(1)工程地质概况。

(2)评价。

5.2 其他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此处略。

篇四:地质勘查有关规范目录

地质勘查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细则目录

篇五: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探讨

摘要:文章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并结合英德市城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探讨堤防地质勘察。

关键词:堤防;地质;勘察

堤防指防洪堤,有别于水库坝体,堤防一般在洪水才发挥挡水作用。堤防工程的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的渗透破坏、堤基为软土层存在稳定问题、岸坡受水流冲刷侧蚀产生崩塌破坏影响大堤安全。新建堤防主要内容,就是要查明以上堤防的地质问题,查明天然建筑材料,另外堤防还有附属的建筑物水闸和泵站,需查明建筑物的地基情况,包括承载力、持力层的选择、渗漏等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

1堤防地质勘察的依据

目前,现有的堤防勘察主要依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93)、《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及《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执行。

2堤防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任务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是任务查明堤防沿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以下是英德城区堤防工程堤地基的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内容:

第一,查明地基地质结构,特殊土层、粗砾土层及腐殖土层等的分布、厚度及其性状;查明堤基土洞、溶洞等的分布、规模、填充情况及充填物性状,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的影响。第二,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特性及与江的水力联系,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其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第三,基本查明堤线附近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塘等的性状、位置、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性影响。第四,确定堤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参数。对堤基的渗漏、渗透稳定、

抗滑稳定、饱和砂土震动液化、震陷、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评价,并对堤线进行分段地质评价,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第五,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上面也可作为一般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内容,不过勘察重点还是因地而异。

3堤防地质勘察的一般步骤及技术控制

第一,根据堤防设计阶段,编写地质勘察计划书,说明勘察的任务及勘察的阶段。堤防设计阶段决定勘察的深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阶段的任务不同,但往往一步到位。第二,勘察现场, 测量地形图,布置钻孔,测量钻孔。①测量地形图,这是更好的确定钻孔位置,使防洪堤的位置和钻探的位置更好的结合起来,也能更好的对地形地貌进行测绘。②布置钻孔,根据规范,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阶段钻孔布置的密度不同,初步设计阶段钻孔纵向布置是200~500m,这给了很大选择的空间。英德市城区防洪堤共25km,初步设计阶段的钻孔孔距为250~330 m,主要是根据地形复杂程度布置,根据不同的地貌单元,适当选取钻孔。横断面根据防洪的断面,孔距以一般在30~50 m以内。③测量钻孔,主要是测量孔口高层,以及对钻孔进行定位,这是地质剖面图的基础。第三,开始钻探,编录钻孔,拍照,并做相关现场测试的实验,如标灌试验。钻探完毕后,要封孔。①钻探过程也是重要的,钻进是否漏水,反应土体的防渗性能。钻进的速度反应地层的结构状况,从钻进的速度及钻进的难度,很容易区分土层,淤泥、砂层,砂砾,河卵石层及基岩,反应基岩风化的程度,甚至土洞和溶洞,是地质编录的重要依据。②钻孔封孔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往往管涌通道,必需封孔处理。对钻孔封孔,采用钻机,回灌中度的水泥浆,让水泥浆和固壁的泥浆混合固结即可。其步骤为,泥浆固壁,回灌水泥浆,钻杆搅拌,封口待水泥浆固结。对于英德北堤钻孔及时封孔,一个钻孔封孔的水泥用量一般200kg即可。第四,收集资料,深入调查堤防历史资料,增补钻孔。调查防洪堤的历史,更好的掌握防洪堤发生过管涌和防洪堤地基的地质情况,这是钻探的补充,也更好的掌握古河道或人工改造过的历史情况,根据历史情况增加必要的钻孔,更详细的了解地下地层情况。

4地质勘察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4.1前言部分

①工程概况;②勘察的目的任务要求;③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的任务。

4.2区域地质

①地形地貌,通过地质测绘,或照片反应地形地貌状况。②地层岩性,通过钻探和室内试验,描述土层性质及分布情况,③地质构造与地震,通过调查现场和查找区域地质图,判别地震烈度。④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区域地表水情况和地下水渗流情况。

4.3堤防工程地质条件

①工程概况其中包括堤防情况及堤防历史损毁情况,包括管涌和坍塌的情况。②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形地貌;地下水特征;地层特征。

4.4堤段工程地质问题

堤段工程主要地质问题:堤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渗透变形、崩岸、沉降、堤基滑移等;堤身的险情主要为滑坡、散浸、管涌、夹层渗漏、堤身单薄等。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勘察的目的十分清楚,即重点查明出险堤段堤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界定发生堤基险情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渗透变形问题,即可能发生的管涌和渗透变形的可能性。

第二,抗滑稳定问题。①根据该类土的抗剪强度(直接快剪)指标标准值,计算防洪堤整体抗滑稳定性要求。②查明土堤对软卧土层,判别防洪堤滑移的可能性。③查明防洪是否临空状态,是否存在滑移的可能性。

第三,沉降问题,根据野外观察、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综合提出各土(岩)层岩土参数。 对于土层,一般要做以下表1的物理力学参数。

第四,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考虑地震对该地区防洪堤安全的影响。

4.5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天然建筑材料包括土方、石方、砂等。对于石要做抗压抗剪试验,砂要作做筛分,以做出级配情况,土料一般要做以下表2数据的相应试验。

查明料场储量,交通条件,开采条件,以及通过岩土料的物理力学性室内实验,判别天然材料的质量。

4.6结论和建议

该节是结论性的堤防主要问题和建议,分段对防洪堤地基做评价,对泵闸选址做出评价,对存在问题段进行评价并做出处理建议。对防洪堤料场的产量,质量,运输条件做出评价。

4.7附图和附件

附图和附件是地质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附图:区域地质图;钻孔柱状图;钻孔布置图;工程地质图、剖面图;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图;包括交通图和施工总布置示意图。附件:水质分析成果布告;物理力学性能统计表;岩芯照片;土工试验结果布告。

5结语

堤防地质勘察是很严谨的工作,不是要使报告写得很完美,需要真实有用的数据和中肯的阐述堤防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需要编写者不仅精通得勘探专业并且懂水利行业的相关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写出质量好的堤防地质勘察报告。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