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2:05 体裁作文
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体裁作文

篇一:《观潮》练习(含答案)

《观 潮》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 ) 雷霆( ) 艨艟( )( ) 奔.....

腾( )

乘骑( ) 如履平地( ) 倏尔( ) 一舸无迹....

( )

善泅者( ) 罗绮( ) 倍穹( ) 僦赁( ).....

( )

yǐn tínɡ ménɡ chōnɡ

bēn jì lǚ shū gě

qiú qǐ qiónɡ jiù lìn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自既望( ) (2)方其远出海门( ) ..

(3)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 ..

(4)吞天沃日( ) (5)艨艟( ) (6)...

( )

(7)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

(8)倏尔黄烟四起( ) (9)则一舸无迹( )...

(10)披发文身( ) (11)溯迎而上( )..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 ....

(1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

(14)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 ...既. 而.尽

①从 ②当??时 ③ 城墙 连接 ④用水淋洗

⑤战船

⑥一会儿 ⑦马 树立,举 ⑧忽然 ⑨船 ⑩画

花纹

(11)逆流 (12)巨浪 形容浪头极高 (13)加倍高 (14)

租用 即使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 )发( )身,手( )十幅大彩旗,( )

先鼓勇,溯( )而上,( )于鲸波万仞中,(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

湿。

披 文 持 争 迎 出没 腾身

4、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B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

C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D披发文身(文采) 画花纹V. ..

2.下列加点词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C )

A如履平地 n.--v. 踩 B披发文身 n.--v. 画花纹 ..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擅长 D鞭数十,驱之别院 n.--v. 鞭打 ..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C )

A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

霆。

C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D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下面各句中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B )

A 溯迎而上 修饰 B 而旗尾略不沾湿

C 随波而逝 修饰 D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修饰

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C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是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

B.天:天下之伟观也 世界 吞天沃日 天空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上百,形容数量多

D.而:溯迎而上 修饰 而僦赁看幕 但是

6.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C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

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

里间

5、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来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

豪。 过了一会儿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

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一会儿,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

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他们)好像

踩在平地上一样。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

音就像山崩了一样。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间也不容有。

二、阅读

(一)问题探究

1.《观潮》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

(今杭州)外观看 大潮的盛况。宋;周密;临安;

钱塘江

2.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首句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3. 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形、色、声、势 四个方面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水军演习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烟

消波静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动静相衬 写法,这种写法有 突出水

军演习的精彩,为下面吴中健儿水上弄潮表演做铺垫 作用。

5. 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

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

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

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

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形、色、声、势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水军演习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

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

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5.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烟消波静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

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

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6.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 矫健 灵活等特征。“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7.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8.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

么?

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

够充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6分)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

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

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

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人不对 ( 回答 ) (2)家富则市得良犬 ( 买 ) ..

2.翻译下面句子。(2 分)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

3.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2分)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

篇二:中考语文文言文优质复习含答案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落英:、甚异之 异:

4、豁然开朗 豁然:5、俨然 6、阡陌交通 交通:

7、黄发垂髫 8、怡然自乐 怡然:、具答之 具:

10、咸来问讯 咸:、率妻子邑人 妻子: 12、绝境13、不复出焉 复:14、无论魏晋 无论:15、延至其家 延:

16、处处志之 志:、欣然前往 欣然: 18、无问津者 津:19、便扶向路。 扶:、便要还家。要: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欣然规往。规:23、寻病终。寻: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

9、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

文) 。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陋 室 铭 刘禹锡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灵: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 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6、何陋之有? 何: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白丁: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

2、 文中点睛之笔是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4、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7、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

3、不蔓不枝。蔓: 4、不可亵玩焉。亵:

5、陶后鲜有闻。 鲜: 6、宜乎众矣。 宜:。

7、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 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核舟记 魏学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可:许: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盈: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修狭: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5、左手倚一衡木 “衡”

6、其两膝相比者 比:。7、珠可历历可数也 历历: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若:。 了了: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为: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11、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因:; 象:

12、尝贻余核舟一。 贻: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

14、雕栏相望焉。 相望:15、石青糁之。 糁

16、东坡现右足。 现:17、如有所语。 语: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19、矫首昂视。 矫:

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20、其船背稍夷。 夷:二、翻译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8、技亦灵怪矣哉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 亲:

3、不独子其子 子: 子:、男有分,女有归 分: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贼:。 作:

7、是谓大同 是:。 大同:二、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6、盗窃乱贼而不作。7、是故谋闭而不兴。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三 峡 郦道元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 2、夏水襄陵 襄:

3、乘奔御风 奔: 4、素湍绿潭 湍:

5、不见曦月 曦: 6、霜旦

7、飞漱其间 飞漱:8、属引凄异 属: 引:

9、或王命急宣 或:10、虽乘奔御风 虽:11、良多趣味 良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13、略无阙处 略:;阙: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夜分:15、沿溯阻绝 沿:溯:。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2、 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

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

印证理由的原句。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 俱: 2、晓雾将歇 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颓:。 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5、五色交辉 交辉: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 遂:。 至: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闲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盖:

5、月色入户 户:、欣然起行 欣然: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中心思想是什么?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

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篇三:观潮

- 1 -

- 2 -

篇四:第28课《观潮》

培养思维 启迪智慧

汇英中学八年级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观潮 》 第___一__课时 设计人: 韦锐 执教人: 教学预设时间:__

一、智慧准备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有所接触,对于一些文言词汇学生已有所积累。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但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的孩子整天跟大山打交道,虽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可那水,也只限于小溪、小河,大部分人从没见过大江、大海,也从没见过潮水,所以潮水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

相信周密的《观潮》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

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三)教学设计思路

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

二、智慧导学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三、智慧导航:

(一)情景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

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

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 阻塞)

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四)背景简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

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五)问题引导、整体感知

听音频朗读,思考后组内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巡视、点拨。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

篇五:第六单元测试题1

第六单元测试题1

一、基础题(12分)

1.给加线的字注音。(4分) 不见曦月( ) 素湍绿潭( ) 飞漱其间( ) 清荣峻茂( ) 艨艟数百( ) 如履平地( ) 雾凇沆砀( ) 藻荇交横( )

1.xī tuān shù jùn chōng lǚ hàng xìng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2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①正午 ②属引凄异 ②连续不断 ③沉鳞竞跃 ③潜游在水中的鱼 ④吞天沃日 ④冲荡太阳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①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向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江面上到处升起了黄烟,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更有比相公更痴心的人

二、诗歌鉴赏(27分)(一)(6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1分)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1分)

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2

分)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

快和归隐的自豪。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2分)

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

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7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1分)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2分)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2分)

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

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2分)

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8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2分)

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14.“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2分)

15.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

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6.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文言文段阅读(61分)

(一)三峡(13分)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2.文中与李白的《早发 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2分)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

夏________ 春________秋________ .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24.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2分)

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25.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2分)

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

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仅供参考)

(二)(12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6.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7.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4分)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8.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2分)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29.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列出来。(2分)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3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2分)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四)(14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随波而逝。

3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3分)

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3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2分)形、色、声、势

3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3分)

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3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______________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3分) (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_____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五)(11分)

崇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0.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 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分)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4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 下文作伏笔。

4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2分)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4.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