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第一次大围剿地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4:11 高中作文
篇一: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篇二:毛泽东--(9)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Against the First “Encirclement” Campaign
--to the tune of Yu Jia Ao
Spring 1931
Forests blaze red beneath the frosty sky,
The wrath of Heaven's armies soars to the clouds. Mist veils Longgang, its thousands peaks blurred. All cry out in unison:
Our van has taken Zhang Huizan!
The enemy returns to Jiangxi two hundred thousand strong, Fumes billowing in the wind in mid-sky.
Workers and peasants are wakened in their millions To fight as one man,
Under the riot of red flags round the foot of Buzhou Mountain!
篇三:毛泽东诗词全集A4-36首
毛 泽 东 诗 词 全 集
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毕业院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汪精卫也在武汉酝酿着事变,毛泽东敏锐觉察出危机日渐逼近,当时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苏联顾问鲍罗廷不但对蒋介石的反动气焰没有坚决打击而且对汪精卫的阴谋活动也一味退让,拒不接受毛泽东等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毛泽东深感失望,这种政治背景下,毛泽东登临眺望黄鹤楼,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写下了这首词抒发当时的感受。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赣湘两省的敌人探知,便联手调集四个团的兵力向山上进犯,我军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抗拒,终于打退了敌人,这就是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带领部队回井冈山途中,得知这一胜利消息,十分高兴,写下了这首《西江月 井冈山》词
,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此词作于1929年秋,在黄洋界保卫战之后,重阳节之前,9,10月间。此词主旨大约不再续写军阀混战,而在歌唱革命形势的发展。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此词作于1929年,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此词写了深秋战地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及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赣南,进广昌进军攻打吉安时,行军途中所作这首词。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首词上阙写于反第一次大“围剿”活捉张辉瓒的当晚(1930年12月30日)。当时,几个通讯员飞快地向黄竹岭指挥所跑去,边跑连喊:“活捉了张辉瓒啊!”毛泽东站在黄竹岭上,听到喊声遍野心情十分愉快,当晚,以胜利喜悦之情,写下了本词的下半阕。下阙写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第二次反“围剿”正式开战之前,大约成于1931年3,4月间。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将3万红军集结荫蔽在东固群山之中,1931年5月16日上午,敌二十八师和四十七师一个
旅,被我埋伏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俘敌4000余人,毛泽东指挥红军乘胜追击,从5月16日到30日,歼敌3万多人,蒋介石大骂其部属无能,痛哭失声,毛泽东即兴作词一首。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年夏,毛泽东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行军去瑞金途中重过大柏地时,回忆四年前与朱德在这里指挥红军打了打胜仗,而今故地重游,心情非常兴奋,于当晚写了这首词。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此词作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进行期间,1934年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在粤赣两省的几位干部陪同下,缓缓登上会昌山,纵目远眺,粤赣群山逶迤,郁郁葱葱,他不禁思从中来,感慨颇多,回到文武坝即兴写下了这首词。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此三首词,是毛泽东从1934年底到1935年春,在长征途中吟成的。第一首作于出入黔时,二三首作于1935年2,3月份或稍后些日子,好象是指横亘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包括苗岭大娄山等高山在内。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25日,红军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这次战斗,消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多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吟成此诗,当时娄山关战斗时胜利了,但
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英勇的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排除张国焘搞分裂的干扰,找到了红军安扎的大本营,长征胜利在望,正在此时,毛泽东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壮丽史篇,1935年10月2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通渭时,毛泽东曾为战士朗诵此诗。此诗当作于1935年10月1—2日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此词作于1935年10月2日至10月7日,由通渭向云盘山进军途中。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此词作于1935年10月7日,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百万大军即在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胜利的红旗飘扬在蒋伪“总统府”上空,当天下午毛泽东看到《人民日报》印有四个特大字号的“解放南京”消息,很高兴地写下这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江苏吴江人,诗人,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1926年5月在广州与毛泽东相识,1949年3月28日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七律一首,流露出归隐情绪。同年4月29日上午,毛泽东把这首诗送给他,劝他不要消极,还是留在北京,共商国事。
饮茶粤海未以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柳亚子原诗
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宣
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 用纪大团结这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篇四:毛泽东诗词
编者按:近日,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毛泽东》(毛岸青邵华合著、毛新宇刘滨整理)。书中记述蒋介石曾在能作诗填词的国民党成员中广为征集《沁园春》,最终国民党却没能拿得出一首“毛泽东级”的《沁园春》,摘编如下。
毛泽东手书自作诗词:《沁园春·雪》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由于过去对父亲所知甚少,加上国民党反动宣传的诬蔑,大多数人以为父亲不过一草莽英雄耳。“文如其人”,《沁园春· 雪》中所体现出的伟大胸怀、气魄和才思不能不令当时的文化人震动与敬佩,一时间,他们对父亲简直是“心向往之”了,而对国民党的无耻谰言更为蔑视。
蒋介石先是对这一唱和风潮不以为然,等到他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念给他听之后,他“茫然”问道:“这是毛泽东自己写的?”陈布雷说:“就连党内一些能吟诗作词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上乘之作,对毛泽东的胸怀学识产生敬意。现在很多人在为毛泽东的词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都在唱和着。我们的谈判才开始,毛泽东已在重庆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果实在令人堪虑。”蒋介石说道:“我们要在谈判桌上设置障碍,使他们无法接受,只要谈判一破裂,我就动手。”同时,他授意国民党政协把父亲的词比下去。于是,国民党政协暗中指示各地、各级国民党组织,在能作诗填词的国民党成员中广为征集《沁园春》,打算从中选出几首意境、气势、文字超过父亲的,以蒋介石的名义公开发表。然而,直到蒋逃离大陆时,国民党连一首可以拿得出来的“毛泽东级”的《沁园春》都没能写出来。这场可笑的活动只得就此收场。
由于国民党的这场活动是高度保密的,所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由参与这场活动的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
父亲词倾渝州,使国人了解了毛泽东,使民众了解了共产党,使谈判赢得了国统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得到了社会进步人士的认同,为四年后的政治协商会议打下了良好的人心、政治基础,也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爱国反蒋运动争得了进步文化界的理解与支持。这恐怕是蒋介石始料不及的。
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1927年) 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这一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联系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创
作诗的高峰期。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1930—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萧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显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五首:《沁园春·雪》 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
篇五:渔家傲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张辉瓒由此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实,这是张辉瓒的第二次名声大扬。早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他是红军活捉的最高级将领——中将师长,后违反俘虏政策错杀了他,南京当局褒扬他“成功成仁”,给予了优隆哀荣。对此,各大报章曾追踪报道,故当时红区白区已咸知其名。
口不离“剃了朱毛的头”
张辉瓒,字石侯,1884年生,湖南长沙东乡人,早年毕业于湖南兵目学堂,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辛亥革命爆发湖南光复,被推为湖南军政府参谋兼军需学校总队长,以后靠着湘省都督谭延闿的提携,历任省兵站总监、第4混成旅旅长、省警务处长等职。1923年随谭延投奔国民党,出任湘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6年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张辉瓒改任第4师师长,率部参加北伐。
“四一二”政变起,张辉瓒以“清党”有功,升为第2军副军长兼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第2军缩编为师,张辉瓒调任18师副师长,1929年9月升为18师中将师长,奉命开赴江西“剿共”前线,兼任南昌警备司令。
杂牌军出身的张辉瓒,对蒋介石的器重与提拔感恩戴德,以加紧“剿共”相报,频频出动部队袭扰苏区,短短一年里,就杀了千余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苏区人民对他恨之入骨,斥之为“张屠夫”。
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腾出手来对付红军,调集10万大军“围剿”江西中央苏区,令第9路军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剿共”总司令。张辉瓒也被委以重任——左路军前敌总指挥。一心想在“剿共”中立功的张辉瓒,事先亲自拟定了几条标语,令书记官抄写后分发至各连张贴。贴得最多的一条,是他视为最得意之作的“剃了朱毛的头”,“朱毛”指的是朱德与毛泽东。
1930年12月16日,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开始。张辉瓒打着“前敌总指挥”的旗号,率18师挺进在前,耀武扬威向苏区杀来,所到之处实行“三光”,遍贴“剃了朱毛的头”的标语;向部下训话时,也总不离“剃了朱毛的头”。红一
方面军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制定了“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带领主力向赣西转移,计划在地利人和的宁都县黄陂、小布地区集结,待机歼敌,故而以少数兵力边狙击边后撤,诱敌来追。
张辉瓒的18师长驱直入,没遇到多大抵抗。他以为红军不敢恋战而流窜,遂命令公秉藩的28师加速前进,限12月20日占领东固,与他的18师在那里会师。18师走了一天,张辉瓒突然传令休息待命。他与公秉藩本就不和,利用职权公报私仇,有意让公师独自先攻东固,借红军之手打公秉藩。公秉藩不知是计,伤亡了好几百人马,晓得上了张借刀杀人的当,心愤难平,所幸拿下了东固,遂夸大战果报捷。蒋介石信以为真,通令嘉奖,赏大洋两万块。
张辉瓒率18师姗姗来迟,临近东固时正值晨雾弥漫,双方都误以为遇到红军而开起火来,连小钢炮都用上了,直打到日高雾散,才知是自家人打了自家人。两人互相指责,乃至出言不逊,公秉藩一怒之下带着28师去了富田,留言张辉瓒:你胡乱指挥,畏敌不前,自伤部队,屁个总指挥!本师长不再受你节制,等打完了仗去南京评说。张辉瓒也负气不再与公秉藩联络。这时,张得到了大股红军在黄陂出现的情报,喜形于色,下令急行军,于29日进入黄陂不远处的龙冈,在群山环抱、峰峦重叠的龙冈圩宿营,命令吃饱睡好,明日决战。
“朱毛”正在捕捉战机,发现张师孤军深入,决定来个瓮中捉鳖,集中优势兵力歼灭18师,于是在小别山设立指挥所,各路红军在浓雾掩护下悄悄进入阵地。
全军覆没,张被生擒
30日上午9时许,迟来的冬日从山后升起,雾霭渐散。张辉瓒下令出发,并传下话去:攻占黄陂,歼灭赤匪,有击毙朱、毛者,赏洋5千;活捉朱、毛者,赏洋1万。
当18师先头部队52旅艰难攀爬至半山腰时,担任正面迎敌的红3军7师居高临下开火,拉开了龙冈之战的序幕。战至中午,52旅仍不能越雷池一步。张辉瓒并不慌张,计出奇兵,调53旅从两侧登山包抄红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被埋伏在两翼的红3军第8、第9师和红12军一部等个正着,给予迎头痛击。
18师在山下仰攻,一次又一次冲锋,均死伤累累败下阵来,至下午3时许已伤亡过半。红12军、红4军又按“朱毛”的锦囊妙计,分别从左右迂回到龙冈侧后,阻断了18师的退路,从背后攻过来。红军将张师紧紧围住,成关门打狗之势。
下午4时,“朱毛”下令发起总攻。本只存残兵败将的张师阵容大乱,官不顾兵,兵不顾官,或争相逃命,或缴械投降。
龙冈一仗,红军大获全胜,消灭18师师部直属队及两个旅,俘敌九千余人,缴获长短枪近万支、子弹一百余万发,并于一个山洞中俘获了张辉瓒。(民国史专家陶菊隐在《政海轶闻》中有这样的说法:张的失败,是红军情报人员截获张的
作战密信的结果。)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朱德离开指挥部下山看望前线指战员,谈笑风生正行走间,见男女老少眉飞色舞奔走相告:“前头捉到张辉瓒啦!”
“抓了条大鱼!”朱德笑逐颜开。毛泽东跟着笑了:“这人可是蒋介石的爱将,骄横得很,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成为我们的阶下囚,去会会他。”
先走一步的朱德来到集市大坪,见赤卫队员们围着张辉瓒叫骂,有的还挥舞着拳头。朱德拨开人丛,劝导大家遵守俘虏政策,不许打骂俘虏,还叫班长给张辉瓒松了绑。
张辉瓒忖度来者是个红军长官,佯装傲慢地说:“既然被你们捉住了,无话可说,要多少钱才能放我?”朱德的声音不高却显威严:“我们不是在和你做生意,你一向卖力反共,杀害了我们许多同志,这次又打头阵进犯苏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笔账怎么个算法?”
“你们要把我怎么样?”张辉瓒紧张起来。
“这要看你的态度啦,认罪服罪可以优待,假使顽固不化,就批判你,公审你。”
“总司令说得对,开大会斗争他,牵着他游街,看他再嘴硬不!”赤卫队员同声附和。
张辉瓒一听“总司令”三字,才知这位红军长官正是朱德!顿时气焰大挫,低着头一言不发。
“来看看我的湖南老乡!”毛泽东人未至声先到。张辉瓒先是一愣,随即一鞠躬:“润之先生,久违了,别来无恙。”他与毛泽东同是湖南人,北伐前还曾见面过。
毛泽东莞尔一笑:“总指挥先生,你气势汹汹叫嚷要剃了朱毛的头,请问到底是谁剃了谁的头呀?”张辉瓒一脸尴尬,连声“不敢”。
毛泽东叫人搬来一张凳子,招呼张辉瓒坐下,简要介绍了红军的俘虏政策。
张辉瓒听得很认真,还不住点头。此时此刻,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性命,见毛泽东、朱德和善待人,大着胆子要求:“请润之先生,还有朱总司令高抬贵手,格外开恩,放我一条生路。只要不杀我,要钱要枪都可以,还有医药也可给。”
毛泽东与朱德表态可以考虑,张辉瓒喜出望外。
还有紧张战斗在后头,毛泽东、朱德决定把张辉瓒暂交当地苏维埃政府看管,特地叮嘱:“严格执行俘虏政策,不要使张辉瓒挨冻受饿,不能虐待他。”
红军连打胜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毛泽东兴奋之余,龙飞凤舞,狂草了本文开头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反第一次大围剿地图)围剿失败,“剿共”总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向蒋介石报告:龙冈一役,18师片甲不还,张师长下落不明。蒋介石回电狠狠训斥了一顿,令疾速派人潜入苏区,打探张辉瓒的去向。为防动摇军心士气,蒋在“总理纪念周”上发表谈话:“赣省剿匪,18师稍有失利,此乃过程中所必然,各军更可多得经验,以达最终之胜利。”对张辉瓒,则称“受伤不知下落”。
然而,18师被全歼、张辉瓒被俘的真相还是传了出来,《大公报》披露:“张师七千余人牺牲,张被捕去。”再也难以自圆其说了,国民党中央社承认“张师长为匪所执”的同时,大肆渲染张师如何浴血奋战。张辉瓒的妻子朱性芳得悉丈夫被俘后,焦急万分,几次去见鲁涤平,又哭又闹,要他用钱物赎回丈夫。湖南军政大员程潜、唐生智、何键等致电南京,建议营救张辉瓒。
蒋介石为示对部属的关怀,令鲁涤平设法与中共方面接洽“赎张”,许以释放政治犯,付给20万块银元、20担医药为交换条件。 中共中央同意南京方面赎人,交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负责。周恩来选派军委副秘书长李翔梧、中央特科人员涂作潮为代表,随王信一去南昌具体会商办理,又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通知毛泽东、朱德作好释放张辉瓒的准备。
批斗被杀,首级顺江漂流
国共交战以来,张辉瓒是被俘的第一个国民党中将师长,军阶与职务之高前所未有,因此就如何处置他,苏区中央局作了专门研究。
会上,毛泽东、朱德提出,张辉瓒既已投降了,又愿输送武器金钱医药,就应按俘虏政策给予优待;甚至可以利用其一技之长,充当军事理论教员。然此时的苏区中央局尚在左倾冒险主义者控制下,正大张旗鼓“肃反”,连偶有错误言行的同志都无情打击,岂肯放过张辉瓒这个有民愤的国民党降将?称张罪大恶极,死有余辜,非杀不可。毛泽东据理力争:“实践证明,优待俘虏有利于瓦解敌军,壮大自己。张辉瓒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之有违我党我军的俘虏政策,给国民党诬蔑宣传以口实。总之是,杀之于我不利。”朱德也主张不杀张辉瓒,留着他可以解决根据地的困难,诸如武器装备、医药等,还可换回狱中同志。
反对者固执己见,坚持要杀。毛泽东愤然作色:“诸葛亮尚且能七擒孟获,化敌为友,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古人都不及,连两擒两纵都做不到?” 争论既久,难以统一,最后决定汇报中央定夺。
然而东固地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此时以张辉瓒民愤极大为由,背着毛泽东、朱德杀了张辉瓒,演出了有损红军俘虏政策的愚昧一幕——
1931年1月28日,东固苏维埃政府在富田召开公审大会。听说是公审“张屠
夫”,男女老少蜂拥而来,多至三千余人。口号声中,张辉瓒被五花大绑推上土台,干部群众抢着控诉其罪行,声泪俱下。因记着毛、朱“不杀”的承诺,张以为只是批斗一下让老百姓消消气,所以低着头还自称“有罪”。及至听到宣判死刑时,吓得面无人色,大叫“饶命”,却哪里管用?会场上“剥皮”、“抽筋”的口号此起彼伏。张辉瓒被推到乱坟岗里一枪了结。
苦大仇深的民众仍不解气,将张辉瓒的头颅砍下装进竹篓,用红布包裹,上书“张辉瓒首级”五字,固定在张氏宗祠木匾上,放进赣江,让它顺水飘到南昌去,给鲁涤平乃至蒋介石报丧。张辉瓒的首级随波逐流而下,4天后的2月2日,被驻防吉安的白军哨兵发现。
哨兵把张的头颅送往吉安城中,师长罗霖召来留守的18师官兵辨认,确认无疑,于是电告南昌的鲁涤平及坐镇督察的军政部长何应钦。鲁涤平闻报后失声痛哭,于6日派人至吉安,把张辉瓒的首级迎来南昌。何应钦将张辉瓒“成功成仁”的经过,添油加醋报告给蒋介石,建议厚葬优恤。蒋介石复电何应钦:中央以张师长死难壮烈,准予国葬,照陆军上将例褒奖抚恤,由江西省政府拨款1万元办理丧事。
因只有头颅而没有身躯,何应钦找来木工雕匠,限时制作了一个与张辉瓒一样胖瘦长短的树木肢体,与头颅连接起来,又定做了一口价值千余元的楠木棺材。9日中午,在何应钦、鲁涤平监视下,张辉瓒的人头木身尸体着装整齐,被放进棺材。 经由蒋介石核准,张辉瓒入土长沙岳麓山。张辉瓒的灵柩先移往九江,从水路运至汉口,转火车到长沙。何键在车站摆设祭坛、悬挂祭幛,焚烧纸钱香烛,召集了10万人迎灵祭奠。继而组织党、政、军及社会各界公祭,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星期。3月29日下午,张辉瓒的棺材抬至岳麓山半山处下葬。墓前竖碑,正面刻有蒋介石写的“魂兮归来”。
多年后,朱德忆起往事依然痛心:“按说真不该杀张辉瓒。如果当时留着他,不但可以解决根据地的不少困难,还可以用他做人质,换回许多狱中的同志,可是把他杀掉之后,蒋介石为了报复,立刻处决了我们许多被捕的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几次起义失败后被俘的军官??”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