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1949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28:47 小学作文
篇一:袁毅平经典作品东方红赏析(附图)
《东方红》赏析
袁毅平先生《东方红》您见过这样一幅摄影作品吗? 一个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 门的东方冉冉升起, 这是何等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啊!重读袁毅平先生《东方红》创 作于 1961 年《东方红》1962 年、1989 年获全国奖的这幅象征中华民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意境摄影作品,仍然使自己心灵感受着震撼。
《东方红》是一幅主题鲜明、完美的技术技巧、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摄影作品。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画面上 彩霞艳丽,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作品让人们联想起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 辉的日子,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也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 这座新生的古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亮声音。一轮红日透 过漫天的彩霞, 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 天安门城楼雄伟、 壮丽,画面构图合理,色彩冲击力极强,表现出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灿烂辉煌的意境。
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和中华民族,长期经历磨难,今天终于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打 烂了一个贫穷落后和黑暗的旧世界, 正在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建设一个文明强盛的新世界;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正显示着它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作者用用征和比喻的手法才能胜 任。这样可以状眼前之景物,表丰富、深远之意境,从而使作品含蓄蕴藉,以激发观赏者的 想象和联想,领悟画面以外更多更深的东西。在色调的处理上,作者借助于瑰丽的漫天红霞霞来烘托,渲染东方红这个意境。东方彩霞云集,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东 方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好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
《东方红》很贴切地以象征手法, 自然地反映了新中国解放的社会主题, 是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的热情讴歌。 从而获得了极高 的评价。这张照片在构图上处理上,让天空占了五分之四的面积,而天安门几乎就是剪影效果, 从而更衬托出那东方的宽广与之“东方红”磅礴气势!
作者有意识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融在彩霞的背景中,这样突出视觉效应,且让彩霞铺 满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画面,留下让人产生想象的广阔空间,不仅手法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 构图的大局……
《东方红》既寓祖国繁荣昌盛之意,又蕴人民祝福之情……构思中设定天安门与彩霞各自所占画面的空间比列,突出远近明暗的对比效果与视觉 效应,增强艺术渲染力和感染力,烘托主题,展示年轻共和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袁毅平老师前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拍摄 成功,可见其认真与虔诚的程度,这种执着的精神,尤其值得今天我们处于充满商业急功近 利的社会氛围的摄影人来说认真思考和学习。
篇二:《东方红节》节目表
《东方红节》目表
序 曲:
晚会进场
歌舞:《葵花向太阳》
歌曲:《东方红》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舞蹈:《苦难的年代》
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歌曲:《工友歌》
歌曲:《农友歌》(领唱;王昆) 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二场:星火燎原(1927-1934)
表演唱:《就义歌》
舞蹈;《秋收起义》
表演唱:《拿起武器闹革命》
舞蹈:《井冈山会师》
歌曲:《双双草鞋送红军》
歌曲:《井冈山》(领唱:寇家伦) 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歌舞:《打土豪分田地》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第三场:万水千山(1934.10-1936.10)
表演唱:《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舞蹈;《飞夺天险》
歌曲:《飞跃大渡河》
歌舞:《情深意长》(独唱:邓玉华)
舞蹈:《雪山草地》
歌曲:《过雪山草地》
歌舞:《陕北会师》
歌曲:《会师歌》
歌曲:《七律·长征》(领唱:贾世俊)
第四场:抗日的烽火(1937-1945)
表演唱:《松花江上》
(领唱:张越男、李光羲)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表演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表演唱:《到敌人后方去》
歌曲:《游击战》
歌舞:《游击队之歌》
表演唱:《大生产》
歌曲:《南泥湾》(独唱:郭兰英)
歌舞:《保卫黄河》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1945-1949)
表演唱:《团结就是力量》
歌曲:《坐牢算什么》
舞蹈:《进军舞》
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舞蹈:《百万雄师过大江》
歌舞:《欢庆解放》
歌曲:《解放军的天》
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1949.10.1)
乐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舞:《伟大的节日》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曲:《赞歌》(独唱:胡松华)
新疆舞
歌曲:《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独唱:才旦卓玛)
民族舞蹈
歌曲:《歌唱祖国》
全场合唱:《国际歌》
篇三:摄影鉴赏 东方红
《东方红》是一幅主题鲜明、完美的技术技巧、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摄影作品。他是袁毅平先生创作于1961年,曾获全国奖的一幅象征中华民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意境的摄影作品。
作者为了完成这幅《东方红》作品,从立意、构思、酝酿和深化主题,直到拍摄完成将艺术意象物化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大约延续了两年的时间,其中经过一些曲折的过程,才完成的作品。
一个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 这是何等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细细品读这幅摄影作品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而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
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和中华民族,长期经历磨难,今天终于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打烂了一个贫穷落后和黑暗的旧世界,正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一个文明强盛的新世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显示着它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作者用用征和比喻的手法。像这样比较抽象的内涵,一般是很难用摄影这样的视觉艺术在一个单幅画
面里形象的表达出来的,只有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才能胜任。这样可以状眼前之景物,表丰富、深远之意境,从而使作品含蓄蕴藉,以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领悟画面以外更多更深的东西,进行再创造。
气势磅礴、意象万千、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东方红》是袁毅平的代表作。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画面上彩霞艳丽,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作品让人们联想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辉的日子,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也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这座新生的古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亮声音。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天安门城楼雄伟、壮丽,画面构图合理,色彩冲击力极强,表现出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灿烂辉煌的意境。
画面形式和色彩表现,它对未来作品中艺术意象的物化,艺术形象的表现,艺术意境的创造,也都起着成败优关的重要作用。这幅作品主要应用红色,因为只有“红”才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只有“红”才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主题。所以作者用彩色胶片拍摄,这样色调冷些,才能以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出金红的朝霞、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浓浓地渲染作品的主体和意境
《东方红》在色调的处理上,作者借助于瑰丽的漫天红霞霞来烘托,渲染东方红这个意境。
东方彩霞云集,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东方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好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东方红》很贴切地以象征手法,自然地反映了新中国解放的社会主题,是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的热情讴歌。从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这张照片在构图上处理上,让天空占了五分之四的面积,而天安门几乎就是剪影效果,从而更衬托出那东方的宽广与之“东方红”磅礴气势!
构思中设定天安门与彩霞各自所占画面的空间比列,突出远近明暗的对比效果与视觉效应,增强艺术渲染力和感染力,烘托主题,展示年轻共和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神韵。
作者有意识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融在彩霞的背景中,这样突出视觉效应,且让彩霞铺满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画面,留下让人产生想象的广阔空间,不仅手法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东方红》既寓祖国繁荣昌盛之意,又蕴人民祝福之情……”
如果不借助于瑰丽的漫天彩霞来烘托,渲染,而光是拍摄一个太阳空荡荡地在天安门东方升起,也许也可以命题为“东方红”,但那只能是一种概念化的图解,就毫无感染力可言,就不能叩动别人的心弦,所以作者为了成就《东方红》这幅优秀的作品,等待瑰丽的漫天彩霞将近三年,才终于完成。
《东方红》这幅作品,无论是从袁毅平老师前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拍摄成功,这种认真与虔诚的执着的精神,还是从他所蕴藏的爱国意象中,都深深的深深的触动着我们,而那份执着与爱国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篇四:东方红解读
《东方红》解读
《东方红》原作者是贫农李有源,同时又知道在这首歌曲创作之前,他从上级的的笔记本里看到了“东方红”三个字,到了县城里,又见到了“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那条标语,于是他就唱出这首“东方红”的歌。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来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后来改写为“谋幸福”), 他是中国人民大救星。”
这首歌的含意和这首歌作者的社会阶级地位(贫农)是十分相称的,虽然当时已接近二十世纪中叶,而且在最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生产落后的中国农民(延安边区比其它经济中心自然更落后些),还是靠天吃饭,望天打卦的。他们如果能够揭竿而起,他们的理想也只寄托在“真命天子”身上,如果有一个“天命所归”的毛泽东,他竟然领导农民造反,打天下,那么他当然是东方升起来的红太阳了。 “东方红”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只有在陕北那个环境和李有源那个农民的思想与才能中,才能产生出这个光辉的名歌。因为陕北是个民歌非常丰富的地方,流行着许多优美的民歌,像“骑白马”等等。农民们在劳动时,走路时,唱着他们所喜爱的民歌。有名的歌剧“白毛女”,便从陕北的民
歌中汲取了营养。
今天,谁都熟悉“东方红”这首名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它是从何时起开始唱的呢?
这首歌,是一九四三年首先在陕北的葭县唱起来的,是由农民首先唱起来,秧歌队唱出去,极受大家的欢迎,很快便流传到全县。在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的过程中,唱的人便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成“他为人民谋幸福”,因为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不只是为人民谋生存,而且要实现更高更大的理想,要建成一个富强康乐的新中国,所以便有人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了两个字,变成“他为人民谋幸福”,这样便更合乎实际、更有意义了。李有源也觉得改得恰当。同时,也是在流传、演唱的过程中,陕北的群众和音乐工作者,又逐渐添了第二段和第三段,也便是我们现在所唱的全首“东方红”,大家耳熟能详。
“东方红”这首歌,陕北农民李有源开了个头,而由人民完成了它。人民以最真挚的感情唱出了最朴实的心声。 “东方红”的曲调,是陕北民歌的白马调。虽然我们无法考查它的起源,但却可以肯定,它是经过无数民间歌手的演唱而发展成的最精炼的乐句,所以调子虽然简单,却百唱不厌。它是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高尔基说:“民歌——人民的口头创作,是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上的反映。”
又说:“从太古以来,民歌总是亲切地伴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不了解人民的真正历史的。”这个意见很正确。一部音乐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从民间音乐中滋生长出来的。
“东方红”注明为“陕北民歌”,它不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同时也概括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那里会有新中国,那里会有强大的新中国呢!
《红梅赞》解读
《红梅赞》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红梅赞》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曲自1964年问世,在大众中广为传唱,流传至今。这是一首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的革命烙印的红色歌曲,集中表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面对革
命斗争的严峻形势,奋力抗争、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能够超越革命宣传的政治藩篱,穿越时空,拥有广泛的歌众,并在新时代新世纪的音乐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得益于《红梅赞》歌曲自身具有的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这正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此曲描写了以江姐(江竹筠)为代表的一批战斗在秘密战线和敌人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的一生, 是国共两党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斗的一部分。在这个光明战胜黑暗的独特战场上, 面对叛徒的无耻出卖和敌人的威逼利诱, 江姐就像是一位通身透明的光明使者, 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 不怕手指被钉竹签的残酷折磨, 仍然坚贞不屈, 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1949年11月14日, 当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 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 却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象征解放的旗帜。
但这时, 年仅29岁的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 然后用镪水毁尸灭迹。她用铿锵誓言和沸腾热血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生命的辉煌,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 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它迎雪吐艳, 凌寒飘香, 有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纯洁坚贞的豪迈气节。此曲以梅花来表现江姐虽为文弱女性, 却有男子的壮志豪情、铁骨铮铮。《红梅赞》用优美动人的旋律, 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心灵和壮丽情怀直接浸入亿万听众的心田, 激励他们以英雄为榜样,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而忘我奋斗。
《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 齐开放
篇五:建国60年 中国大事记1949年
建国60年 中国大事记1949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 放台 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 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 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1951年:
西 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 国被迫在朝 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 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 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周恩来访问印 度、缅 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 机(歼5型歼 击 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 放台 湾的思想。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 队。
1958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大庆油田建成。
1961年: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0年代初:
西 藏完成民主改革,废 除封建农 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64年:
6月,中近程地地导 弹飞行试验成功;
10月,第一颗原 子 弹爆 炸成功。
1966年:
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装有核 弹 头的中近程地地导 弹发射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 弹。
1967年:
林彪、江青等诬蔑2月前后老革命家对文革的批评和抗争为“二月逆流”;
1970年:
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1年:
粉 碎林彪反 革命集团;
研制成功导 弹驱 逐 舰;
美 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
美 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日 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4年: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 潜 艇。
1976年:
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抨击“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毛泽东逝世;粉 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
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80年: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1982年: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中英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6年:
提出和制定“863计划”,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澳门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3年: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被称为“汪辜会谈”。
90年代:
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业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1995年:
江 泽民提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996年:
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1,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