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结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8:51 高中作文
篇一:高层建筑吊脚楼结构设计漫谈
高层建筑吊脚楼结构设计漫谈
摘要:在地形特殊的地区,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也具有特殊性。吊脚楼适用于山地等特殊地区,其建筑和设计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在符合特定标准的基础上,高层建筑吊脚楼建造应当满足一定的流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楼层计算、施工结果论证和施工进程方面,注意避免一些常见错误。高层建筑吊脚楼的建造目标是实现建筑物设计方式的体系化和简单化,并为同类建筑工程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层建筑吊脚楼;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吊脚楼,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被广泛适用在山地地形的城市中。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处理,能够有效解决山区地势差距较大、人群密集等问题,又可以降低开挖土石的数量。我们对某一高层建筑吊脚楼工程进行了调查,这一工程所在场地的地貌多样,建筑物靠近主要道路,处在某一倾斜的山体上,吊脚楼的整体都位于这一山坡上面。工程设计的标高与地面相距10米左右,与山坡脚下相距20米左右。这一高层建筑吊脚楼工程,难点在于构造设计和边坡整理方面。截至目前,关于高层建筑物吊脚楼构造的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
1、吊脚楼建造概述
某一高层建筑物吊脚楼属于民用建筑物,总体建造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楼高约100米,共分为33层。建筑工程的基准设计期限是50年,建筑物构造能够有效使用50年。吊脚楼对于地震的抵抗程度为6度,划分在第一组中,抵抗地震的加速度为0.05克,
场地被划分为第二类,抵抗地震的预防构造为丙类。建筑物所在场地的粗糙程度为二类,建筑物的体型、风振、风压和高度系数都设置成规范的数据。建造在坡面上的吊脚楼,坡面顶部的地形修正系数为特定数值。建筑物标准层和坡面都按照规定方式进行设计。
2、地基建造方式
高层建筑物吊脚楼位于丘陵和山坡地区,吊脚楼顶部相对平坦,局部建筑物的倾斜角度超过了40度,坡度相对陡峭。场地岩土构造主要成分为素添层、粉质层、砂岩和泥岩层等。风化之后的泥岩质量达到三级或四级,对于压力的抵抗强度以及承载能力也符合标准。建筑物所处的场地内部没有滑坡和塌陷等威胁,吊脚楼地基的稳固性也比较好,基本上能适应建筑工程施工需要。总体上看,建筑物场地条件满足了要求,但是处在坡面上的建筑部分不能有效抵抗地震。
在具体进行工程设计时,发现施工现场覆盖的土层厚为两米,土层下面就是基岩。因此,我们利用风化程度一般的泥岩作为承受层,采用了宽度较大的挖孔灌注桩进行设置,桩体的顶部有拉梁,核心筒设置成筏板的基本构造。工程勘验报告上载明的地基承受能力比较差,按照特定标准来计算,发现桩体的横截面和嵌入岩石都很深,筏板的基准部位与桩体的基准部位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给施工活动增添了难度。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出地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侧限情况下的潜力,结合当地地貌和施工实际,我们设计了岩石承载负荷的实验,确定了风化泥岩承载能力和桩体侧面阻力的具体数
值,将地基的承受能力有效提升近一半,增加了地基设置的科学性程度。
处在山坡斜面上的桩体岩石,嵌入的距离不应当小于3米,这是从岩石的破裂层面向外计算的。相邻两个桩体之间底部与水平方向的连接线应符合一定的角度,其中泥岩角度至少为45度,而砂岩角度至少为60度。为了确保岩石坡面的构造稳固,我们在最靠近山坡的桩体周围设计了隔离层,将嵌入部分上面与岩石本身隔离开来。
3、吊脚楼自身构造
通常来讲,山区坡面的建筑物和斜坡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悬挑式、吊脚式、退台式等。依据光线的照射方向,可以分为顺坡、平坡和点式的连接。在调查的工程中,采用了点式的连接方式。
3.1 演算模型
这一工程建筑物有33层位于斜坡顶部以上,斜坡顶部以下是15米的吊脚楼,斜坡高达20米左右,地貌基础为风化的岩石。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推断,为了缩短吊脚支柱和剪力墙支柱的长度,我们设计了高度为3层的竖直方向拉梁,每层高约为5米。施工现场地形多样,依据实际施工进程,对吊脚楼的高度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尽量使其与拉梁同样高度,这样有助于受力的传递。 同时,在与斜坡非常接近的地方,都设计了横向或纵向的构造拉梁。高层建筑物两侧宽约5米的范围内,运用了锚索构造来支撑柱体,确保边坡的安全指数超过1.6,这样才能保证加载陡坡之后整
体构造的稳定。在规定的地震抵抗范围内,来自吊脚楼和建筑物的受力作用可以迅速传送到地基内部。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简化,设计成坡面上33层,坡面下3层的演算模型,并将靠近斜坡的拉梁当做侧向的支撑构造。
3.2 楼体抗震能力
首先要分析楼体结构对于振动周期的作用。比较每组计算数值可知:楼体构造主要作用在第一个振动周期中,保持建筑物的整体高度不变,在斜坡下面设计侧面的支撑,降低一定数值的自振周期。楼体底面的刚性程度数值增大,主要原因是拉梁的构造小于上面的标准层,同时剪力墙的强度增大,侧面的支撑作用明显。
再次要分析楼体结构对楼层之间位移角度的作用。斜坡下面的位移要比标准层产生的位移小很多。由于吊脚构造以及楼层比较多,斜坡顶部第一层之间的位移发生突然改变,整个层面变得十分薄弱。这一层次和临近层次之间的角度位移也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建议在设计方案中加入抗震相关的技术措施。
3.3 构造抗震实施方案
当斜坡岩石比较陡峭时,支护结构的设置要十分科学,着眼于提升坡面的稳固程度。当斜坡主要由土层构成时,应当有效整合支护构造和建筑物主要构造,可以将土体的受力分析作为补充形式的计算。这样做能降低地震对吊脚楼的破坏性,有助于减轻坡面以下构造的地震影响力。
当选择了短墙肢和筒状结构共同组成高层建筑构造时,如果吊脚
高达5米以上,那么就要对剪力墙的力矩进行合理控制。要设计一个专门的拉梁构造,以便增强建筑物底面的抗移动性能,并提高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采用吊脚楼方式建造高层建筑,可以迅速传递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并形成多条作用力的传输途径。筒状构造的剪力墙最好使用筏式的地基,底部的应力不能为零,也不应当形成与吊脚类似的建筑构造。另外,吊脚结构中的竖直方向构件连接应当与斜坡的基础部位相连,构造的主要部分采用侧向的支持结构。 结语:
在山坡地带建造建筑物,要充分顾及到岩土斜坡的地貌状况,在构造方面多采用边坡支护架构,保证坡面的平整稳定。在具体设计这类吊脚楼时,要首先研究楼体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和模型来计算。要重点设计构造中的薄弱地带,利用增加墙体芯柱、侧向支撑等方式来平衡整个结构。在对吊脚楼进行建造时,要侧重研究构造基础和边坡之间的作用状况,考察相互受力程度。在符合建筑物主要构造部分稳定、不产生滑脱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掌控岩石的嵌入深度和坡面移动距离。另外,要强化施工过程的监测,确保吊脚楼质量达标。
参考文献:
[1]龚国琴,徐革.重庆某高层建筑吊脚楼结构设计 [j].重庆建筑,2009(05).
[2]朱广磊.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j].现代企业教育,2012(09).
篇二: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一、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实用性”
重庆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重庆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重庆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
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一、二、三层,无论虚实,在外观及内涵来看,合理、实用、适度。而在房屋结构的处理上,采取在两旁立帖中加柱和增加楼板的厚度,增强房屋的承重能力及稳固性。
“降温、除湿、防雨、通风”是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民居的要求,吊脚楼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松杉、杂木、山石、黄土,辅助泥、茅草、秸秆,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凿崖为坪。房屋结构大致有穿斗式,捆绑式和土石墙搁檩式。木结构穿斗用料细巧,捆绑多用竹木,以竹篾、棕绳扎牢。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壁墙,双面或单面抹灰,构架采用较小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接承攘密栽成排架。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竹笆抹以泥灰而成。屋顶材料也极为丰富,小青瓦、树皮瓦、泥顶、草顶等,所有建筑用材都就地取用,通气性能好,高湿度季节室内地坪不会结露,成为“可呼吸”的墙体和屋顶。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重庆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
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或利用边角,加设披顶;因地就势,增建梭屋??”山地地形的狭窄险峻,经过巧妙利用而成就了吊脚楼建筑造型的出挑错落之美。
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屋顶,屋坡不大,却出檐深远,为了减轻视觉上的头重脚轻之嫌,屋顶的正脊在覆盖脊瓦时,两山头加瓦起翘,横向观察成为弧线,彰显了吊脚楼的流动与轻盈。“悬虚构屋”,底层吊脚架空,运用虚实对比,突出其“虚”,使本来造型轻巧的建筑,远远望去好像漂浮山间;采用穿斗式纯木结构的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顶覆盖小青瓦,外墙和隔断墙面采用竹编夹壁墙,两边用泥包裹,既减轻重量,节约空间,又能起到隔热保温效果,所用材料都是天然生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乡村气息浓郁。在外露的青灰色瓦顶、棕色穿斗式屋架梁柱构件和本白色的墙面,使得建筑体的整个色彩较浅,色调和谐,在视觉上清新淡雅。
沿地形高低差层层布置而形成层楼盛宇的吊脚楼群落,依山就势,采取分街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形成起伏变化、表现力很强的轮廓线条和特有的建筑群体风貌,总体空间丰富,天际轮廓优美。
重庆吊脚楼的单体、群落、总体空间布局,俯仰皆成图画。位于地势高处的建筑形成突兀俊俏,与地势低处的建筑相映组合,形成了“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动态美感,注重屋顶平面的造型与构图,配合地势低处的建筑,在前后顾盼之余,更错落成“高低俯仰皆成画”的立体美感。
除与山体空间俯仰和谐,重庆吊脚楼建筑对环境的充分利用可谓“借景”之楷模:建筑周围之树、林、泉、岩壁、山石均不随意砍削、毁损,随坡就势的吊脚楼群,形成奇妙的线性道路空间,徜徉其间,步移景异。再加上吊脚楼的建筑色调保持建筑木材的原色,不施朱粉,乡土调浓郁,配合山林木石之自然光色,粗粝、朴实、古拙、豪放。曲折小径穿梭,道道涓溪流淌,建筑与自然,盎然生机。
在符合中国传统民居选材、构造的基础上,重庆吊脚楼建筑的最大特色是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的“中和之美”——与山水环境的生态共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发展为“风水学”被广泛应用,从建筑的选址与周围山川自然环境协调的宏观把握,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观体系。
重庆吊脚楼民居从“三段式”格局的“虚”“实”配合,屋顶、屋面、台基的端正与立体,楼体与崖壁的巧立配合,到色彩同山体的对照掩映,群落与大空间的俯仰成画,无不诠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默契融洽。重庆吊脚楼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神庙、园林,无法拥有细致规划、选址、设计、造型的充足空间与装饰,在苛严的自然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吊脚楼,其所呈现的是对严酷自然环境的回应,其所诠释的是融外在造型、内在组织、文化含蕴于一身的严整建筑理念,是对“形式美”的落实与拓展。
篇三: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房屋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
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民族特色
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在 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一带,前临古官道,后悬沱江上。吊脚楼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占建筑群之一,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形成原因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结构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
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堆,堆积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 “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特点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吊脚楼结构)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结构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瑶族吊脚楼
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这些吊脚楼,以分散的、朦胧的、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乐,像憨厚纯朴的瑶家汉子,像恬静害羞的瑶家女儿,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内涵之美感染着人们。
记得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人文景观视为丰富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我想,这瑶家吊脚楼便是植根于南岭山脉中,横亘千古、隐蓄已久的千古绝唱。它深沉凝重地吟唱牧歌、月光曲、摇篮曲,淡淡的旋律背后,蕴蓄着力度极强的动听故事,所以它千年流唱,屹立不衰。
难怪,古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地纷纷来探访吊脚楼,并为之留下了无数诗画、美文和音乐。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画家王孟义,一生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他笔下的吊脚楼静若处子,美似仙境。读之似有生命在其中汩汩流动。他的成名作《边寨》、《霜晨》,吊脚楼在他的画纸上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我想,画家兴许也是这吊脚楼的知音之一,吊脚楼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在画家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激清与潜能,于是他下笔传神。
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瑶民们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向往城市,走出了大山,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城镇居民行列中来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因此受到冷落。走进瑶山我常常有感于这样的景象,在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的现代砖瓦小楼之间,总有那么几幢破陋的吊脚楼,在斜风秋雨中默默守望,隐有几分难以支撑的局促和飘摇。于是我的心中就不禁一阵酸苦;须知那一栋木屋就是一道历史镌痕,一个往昔的故事啊!你可以想象,当年它定然是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成员们相依为命,一代一代,春播秋收,艰苦度日,有多少辉煌或黯淡,平凡或奇特的生命的第一个足迹就烙印在这里了呀。屋内主人即使年老了,也常常回忆起那段艰难而温馨的生活,浑浊的眼神常常盯着那正在啼哭的生命,皱纹里便渐渐泛出了笑意,那是自己的希望啊。他们是被生活的风风雨雨剥蚀得如历经沧桑的吊脚楼一样苍老了,然而,谁能否定他们那被岁月剥蚀得发黄的创业史呢?谁又能忘记那盛满泪水和欢乐的摇篮曲呢?那儿是瑶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祖先们遗留下了许多传大的建筑艺术作品,据有关专家指出,像瑶家吊脚楼这样的优秀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适应性最强、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建筑体系,人们应当对它有所认识。诚然,吊脚楼的美学价值应是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渊厚,应是古今的接续和延伸,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今天瑶族建筑的审美思路发展,它留给后人的是人类文明演变的足迹,是永恒的民族精神气质。 壮族吊脚楼
平流古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距隆林县城约100公里,坐落在海拔1819米的金钟山东南山麓,与我国唯一的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为邻,往西5公里即是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库区。古寨105户445人,是隆林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壮族吊脚楼群, 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平流古寨坐北朝南,村后的“来龙山”蜿蜒起伏,从远方奔腾而来。寨子左边的“青龙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寨子右边的“白虎山”,层层梯田稻谷正黄。寨子前面的山脚下,平流河静静流淌,河两岸株株绿树,野花点点。村落选址,完全符合风水观念中“山环水抱,
藏风聚气”的基本原则。
平流古寨地势前低后高,一条卵石铺砌的台阶小路,自下而上穿越寨子。小路两旁,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呈“丰”字型向上层层排列。漫步寨中,一座座精美的吊脚楼,褐色的传统瓦片,泛黄泛黑的柱头、梁枋、面板和栏杆,给人一种自然、古朴、宁静之美。 平流的吊脚楼,柱头全是青一色的松木——松木油分重,具有防潮防蛀功能,剥去表层软木,木芯更加坚固耐久,上百年不蛀不腐。整幢木楼,以中柱为最大,一般要十至十二人才能抬得动。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木楼,中柱和二柱是方的。为什么用方的?村民们说:“圆木太大太重,只需木料的?芯?就行,强度不减而施工方便。”
平流的吊脚楼,在柱子的2米处和4米处分别凿洞安枋,铺上木板或竹片,形成“三层楼”的格局。各层的功用:一楼为“畜牧局”,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二楼为 “人事局”,是人住的地方,安排客厅、宿舍、火房,正门有护栏、廊道和平台;三楼为“粮食局”,是存放粮食的粮仓及储物间。
平流的吊脚楼,工艺最大的亮点是采用榫卯结构,柱子与梁枋等结合部,全用榫卯嵌合,不用一颗铁钉。据说平流的男人,10岁就开始学木工,个个是能工巧匠,木楼的封檐、骑挑木瓜以及门窗,那古朴简洁、韵致十足的绣球、祥云、波浪、花鸟、灯笼等图案,全是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把斧头、一把凿子雕刻出来的。
考古成果表明,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就出现干栏式建筑了。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南方壮族先民居所为什么选择干栏式建筑呢? 专家说,干栏式建筑是壮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南方地区气温高,雨水多,湿气大,林中蛇、兽出没,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一是抬高房屋地板,利用下部空间,满足防潮防洪、防虫防兽的需要,也解决了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的问题。二是屋顶盖瓦或茅草,“人”字形结构便于排水,遮挡日晒并保护木制外立面不受雨水侵蚀;两头的小屋檐,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也使木楼外观显得更加古朴、美观。
顺着横七竖八的村道,参观一幢幢百年木楼。许多木楼一层的圈舍里,老牛在安祥反刍,牛犊在静静吃奶,一旁有觅食的鸡群;猫儿眯着眼睛,躺在墙头上晒太阳,门前的看门狗,陌生人来了也不惊不诧,有的还轻轻摇着尾巴。阳光穿过窗棂,照进二层的房间,织布机在“吱吱嘎嘎”欢叫,机上挂着未完工的精美花布。
寨中的老人说,平流的女人8岁就开始学习织布缝衣,人人会挑花刺绣。村里至今还保留纺纱织布的传统,村民身上穿的传统服装、床上的床单被套都是自己制作。记者看到,村民的民族服饰以蓝靛染制,颜色与那坡的黑衣壮相似,但衣领及袖口处绣有青色或蓝色花纹,领口饰有两个分别由十余个小银球串成的大银球,工艺十分精湛。
正与老人们聊着,不知从哪一座木楼里,飘来一声“呦啊呦”的歌声,婉转悠扬,缥缥缈缈,给人一种“此曲只需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震撼。老人们说,平流山歌因以“颠罗颠罗那”起唱,所以也称为“颠罗颠罗那”,是南盘江两岸的壮族、布依族所特有,内容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爱情,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四:重庆吊脚楼
序言
吊脚楼是山地建筑特有的城市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的起源来自哪儿,重庆吊脚楼带给我们的美感,在当代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改建。
山地——重庆吊脚楼起源
说到重庆的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山城“地势刚险”,但皆“重屋累屋”,在南北朝“成汉”时期,大量的僚民从贵州迁入,使干栏吊脚楼形式在川内兴盛一时,形态长盛不衰历代未曾断绝。
1-1
对吊脚楼的认识
巢居,穴居,庐居,是中国建筑的“三原色”,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半巢居形式,它是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干栏”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北史?南蛮传》),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旧唐书?南蛮传》),“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了明代,“干栏”式的建筑已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 干栏是全部用木结构的架空建筑,而吊脚楼则是半干栏建筑,一部分为柱支撑,一部分则搁置于崖体。吊脚楼这种倚坡筑屋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并且兼顾了人与家畜的共生,有着灵活的建筑风格。
干栏到半干栏的形成2-1
我国的木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吊脚楼的结构体系是属于穿斗式木构架,它的特点是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它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吊脚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重庆吊脚楼形式的美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重庆的吊脚楼也是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矩形的构架和三角形的屋顶。重庆的吊脚楼集中在市中心的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只靠几根木桩作支撑,竹席为墙,在木桩顶上搭建与江岸连接的平台,建筑层高不超过两层,远看就像悬空的房屋,与现在重庆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的对比,吊脚的部分,连续运用和重复出现的有组织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建筑构图中这种连续韵律的手法,能够加强立面的效果。由于吊脚楼材质为天然木材和竹子,所以颜色纯净朴实,尽管没有皇宫金碧辉煌的华丽,但是有小家碧玉的端庄,选自大自然的材料,与大自然和谐的美也浑然于一体,使人不由产生回归自然的亲近感。
3-1
重庆吊脚楼建筑保护和改造
吊脚楼曾经是重庆成为现代化都市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迫切现实的意义,我们需要追求的是特色和发展,老建筑和城市建设兼顾的发展,不能把他们当作矛盾来看待。所以现在重庆因吊脚楼迅速减少而开始考虑为其设立保护,但是由于吊脚楼修建材料简陋,容易潮湿发生霉烂,木质材料也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对于吊脚楼的保护和改造工作比较繁琐,目前的保护工作有修补破损结构,用现代的防水,防火涂料刷在表面。
重庆吊脚楼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这段历史的展现,位于嘉陵江岸边的渝中区沧白路旁的洪崖洞,看起歪歪斜斜,风吹欲倒,实际确屹立了2300多年,洪崖洞就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庆城市精神的象征。2005年,重庆政府仿当初洪崖洞吊脚楼的形式修建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成为最具层次与质感的城市景区商业中心。
4-1 洪崖洞 4-2洪崖洞
对于重庆山地,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地形变化,既不用破坏地貌,保证了原生态性,也减少了土石方施工,所以这种形式加以改良可以延用至今。吊脚楼建筑见证了重庆的发展,也是老一辈重庆人对于重庆的记忆,所以保护和改建吊脚楼是当代重庆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文化、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为了保障传统吊脚楼保护和改造的持久性、经济性和完整性,保护和改造方案要加以进一步研究。
篇五: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图(1)
设计学院:政史学院
姓名:阳良雁
学号:201102407120
指导老师:韦学飞
时间:2012年12月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 吊脚楼的结构
二、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 建筑传说
二、 历史发展
三、 民居的优势
四、 文化内涵
《五》.、结语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 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
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
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 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图(2)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
《三》、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建筑形式
一、结构
一般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的结构是: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二、建筑特色
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湘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木楼的地板高于室外地面6O厘米左右,有时悬空达1米。这样使木楼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最早)。图(3)
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湘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三、建筑形式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