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境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1:58 字数作文
篇一:阅读是一种人生境界
阅读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吕婷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53-01
读罢一位老同志自编的"岁月诗文集",脑海立即涌出王国维着名的境界说,不知怎么就走到阳台,举目远眺。时正黄昏,"西山欲衔半边日"。那一轮红日,竟是那样硕大无朋,红得那样纯正,那样鲜艳欲滴,那样富有穿透力度,将周边正欲黯淡的云团,一股脑儿氤氲成万道霞彩。回首东望,整个天空,也被这红日和其周边的霞彩镀上一层明亮的淡红,山河大地,通衢小巷,行人车辆,一皆平添几分亮丽。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清晨,中午,黄昏,每个时段的太阳也都是新的,美的,各美其美,相映互美,美美归一,太阳永丽。
于是随口诵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就觉得,王国维三种境界说,应有两种理解:一种,追求真理和干事业的过程一般都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立高远之志向,定重大之课题;第二阶段,苦苦追求,无怨无悔;第三阶段,终于求得正果,建不世之功。这是传统的理解,把三个境界视为一种递升的进程。其实,还应有另一种理解:真诚地沉醉于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一种诗意的栖居,都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你看:凛冽西风,万物尽凋,当此举世阒寂之时,却毅然特立独行,举目天涯,树卓尔之志,定邈远之向,这是何等高迈之境界。你看:不论遇到何等挫折险阻,纵使"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只要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也要追求不已,深情执着,万难不辞,这是何等雄毅之境界。你看:孜孜矻矻,寻寻觅觅,最终,却不是于锣鼓喧天之处,花团锦簇之中得到,而是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是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孤舟蓑笠,独钓寒江,这是何等高洁之境界。这两种理解其实并不矛盾,都是志士仁人生命价值的准确表述。乍看来,从立志一开始,"会当凌绝顶",我们就是在向更高的境界攀登,一步一步,一段一段,最后攀上峰巅,"一览众山小"。但这绝不是说,我们是在走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后一步总比前一步好,后一种境界总比前一种境界妙。没那回事。丰硕的成果固然令人惊喜,过程更是回味无穷。"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是唐诗中的名句。"逝去的都是美好的。"这是普世的人生箴言。只要你是向真向善向美,每迈的一个步子都是一句诗,每经的一段岁月都是一首歌,移步换境,境随步生。
其实,不仅大人物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平常百姓度平常岁月悟平常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近年来,人们都爱拿佛说事,这里也谈点佛吧。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有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感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认为佛不在名山古刹,不在青灯黄卷,不在磕头烧香,西取东寻皆不是,蓦然回首,却原来:佛即我心,我心即佛,心具大悲悯者即真佛。
据此,怀大悲悯之心,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即佛,成小事业小学问者亦佛,即便被世俗视为"一事无成",种田打工,引车卖浆,也是佛。佛者谁耶?佛即终生怀一颗赤子之心,无论身处何境,一皆不问功名成败,不管善报恶报,向真向善向美,义无反顾,矢志不渝之芸芸众生我辈也。如此,则人生每一个时段--天真烂漫之少年,倜傥风流之青年,身强力勃之壮年,巍巍龙钟之老年,在岗之时,离退之后,一皆高境界大境界也。有过挫折,有过难堪,遭过纷然谣诼,遭过莫名误解,但佛居我心,"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太阳底下无阴霾,丹心一片耀汗青。夕阳下,回顾一生,心地坦然,歌之舞之,可也。记之载之,亦可也。--用蔡伦发明的纸可以,用西人发明的电脑也可以。在老友之间交流,甚好。请忘年交们瞧瞧,亦甚好。让儿孙与家谱传之久远,尤其好。只要把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生境界传下去,怎么做都好。
不知这位老同志是否出于这种考虑,自编了这个集子。有这种考虑,集子会编得旨意凸显,很好。没这种考虑,于无意识中凸显岀具有普世性的人生感悟,甚好甚好。有耶?无耶?没问。也无需问。因为开读之时,笔者即觉着是在阅读一种人生境界,读着读着,便于不知不觉间,参禅入定,坐化一尊释迦牟尼佛矣。
改定这篇小文,又是一个灿烂的黄昏。读这位老同志的岁月诗文,笔者也已然步入老境。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接旧人。人生三境界,代代接着来。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篇二:读书是一种幸福
读书是一种幸福
2014年12月22日 09:23
? 赞(2)
? 转载
? 分享
? 收藏夹按钮收藏
来源 : 求是理论网14小时前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能力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可谓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拉开书幕,你能领略到远古的文化幽幽,看到人类文明的思想碰撞,想象出千百年的人世轮回,触摸到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打开书的扉页,融入书的海洋,你可以和远古亲切对话,和现代细诉衷肠,能使生命顿然领悟,能让心灵得到滋养,思绪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便悄然进入一种清静清醒清幽的幸福境界。
读书是一种责任,承载的是信念,坚守的是忠贞。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没有责任,读书作文不免沦为“小计”,而为了责任,读书人投笔从戎,亦是快意之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对读书人而言,读书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读书是为了践行责任,践行责任的最好方式是读书报国。千百年来,无论民间疾苦,还是道统存废,抑或天下兴亡,读书人的书向来是沉甸甸的。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读书人在风雨飘摇之中,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或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显出熠人的光辉。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也许正是因为这点脾性,读书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坚守和忠贞。
读书是一种心境,远离的是尘嚣,放下的是名利。“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为福,读书为乐,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雄
读书,春花满;散朱碧,点班管。胤读书,夏风凉;若无膏,萤取囊。符读书,秋月随;新凉人,亲灯火。康读书,冬雪厚;就以映,字如昼。”读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致力于构筑灵魂的金字塔。打开一本好书,内心便不由平静下来,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书香做伴。一窗灯火,百卷著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含英咀华,沉思遐想,聆听智者教诲,感悟生活百味,实乃人生快意之事。此时,读书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净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扫而光;读书的感觉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动,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如达摩面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如此读书才能收获“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的乐趣。
读书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功夫,升华的是境界。著名学者王国维描述过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达到这三个层次,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高远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风”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以苦为乐;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要多学善思、思有所悟,只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她在“灯火阑珊处”。《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可见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了读书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思维层次,悟通经世之道,在感受艺术浸润带来愉悦的同时,身上不由会多些书卷特有的香气,生命的内涵会因此更加丰富,沿途的风景会因此更加多彩。
读书是一门艺术,品位的是奥妙,饱览的是风情。读书是一种美丽的享受,细品百味人生,饱览世间美景,在审美体验的同时,情满意溢乐不知返。“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能够用读书来打磨时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语言是一笔不朽的财富,能让你领略到更多彩的人生。“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天空滴溅在心灵上的泪珠只属于你;“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此番感悟能赋予生命更多的理性;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让你拥有潇洒怡然的生活态度;就连眺望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诗句,也能激起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夜守书斋,远离城市的喧嚣,避开尘世的烦扰,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一盏台灯洒下静谧橘黄的柔光,安然静怡,宁神展卷,书中那智慧的生灵又在娓娓诉说着耐人寻味的衷肠。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品位,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精神,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就等于和幸福结缘,就会一步步走向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篇三: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如品茶,似喝酒,若弹琴,像下棋。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戚继光有句名言:“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只有沉浸其间,方可体味得出其中滋味。 今天我看了一篇母亲教育儿子的文章,很让人感动,不得不惊叹这位母亲的伟大。第一次考试后。儿子的老师叫去父母,说他的儿子考的是全班最低的,很可能是智力有问题,母亲听了很失望,但是他回到家看到儿子的眼神,却对儿子说:“老师说你很聪明,只是做作业慢了点,你改正这个毛病后,一定会有进步!”儿子听了眼睛闪着光芒,从此儿子更勤奋了,第二次考试后,老师又叫母亲,虽然有了提高,但还是很差,这回母亲也没泄气,回家告诉儿子说:“老师说你很有进步!”儿子听后更加有信心,也更加勤奋了,儿子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初中,最后竟然考上了重点高中,最终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后来儿子对母亲说:“妈妈,其实每次你从学校来,我都知道情况,是你的鼓励成就了我!”正是母亲对儿子的信心成就了他。
这就是说,不管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信心,作为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有自尊,也才能自强。那么我们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读书是一种享受
人们常说的享受,大多指的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这并没有错。其实,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读书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满足精神方面的享受虽然不如物质方面享受那样直观、实惠,但在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精神方面的享受对于人们更加来得珍贵。
据说在英国,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坐在小路旁的椅子上看书,金发低垂的女子端坐在树下读书,一些人还自带地毯和饮料躺在阳光下尽情阅读;那些忙碌工作的青壮年们,挑灯夜读成了习惯。
读书闻道,读书立德。一个人读书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广,眼界越开阔,思想越充实,境界就会越高。特别是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不进则退,不读书就会被时代淘汰。大凡作出成就的人,他们都热爱书,从书的海洋里吸取精神和知识营养。
如今读书的条件好了,多数家庭都有书房。许多人抽出时间读书,用取得的理论和知识指导生活,读书时只要深钻细嚼,准确地把握科学理论,就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但也有的人,读书时习惯于自己的思维和陈旧观念,结果交不完的学费,摆不脱的缺陷,收益甚微。更有甚者,有人借口工作忙不读书,把大好时光用在舞厅酒吧,围着石榴裙转昏头脑。这种不读书的人,总之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
对于老年人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享受,而且还能益寿。现代医学专家指出:只耽于接受而不再动脑的人,往往反应迟钝,易患痴呆症。古人云:养心不如静心,静心不如读书。只要捧起书本,必然会被书中内容吸引,内心与其交流,思维变得敏捷。老人每天能坚持几个小时读书,对身心健康大有益。
我今年70岁了,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写作,有选择地读些伟人的著作。我看完了“四大名著”和鲁迅先生的杂文集,还征订了三报两刊,每天保持两三个小时读书看报。有时外出走亲访友,候车等船时也看上几页。我有亲身体会,只要善于读书,勤于动脑动笔,精神必然能保持年轻。
读书在于应用。我把读书学到的知识,结合社会上热点问题,写些稿子寄给市内外报刊,为新闻事业作点贡献,已连续19年被金华日报社评为优秀(积极)通讯员。近年来我积极参加《金华市志》、《金华公安志》、《金华军事志》的编写,10年中写就了百万多字的手稿。
读书的人永远20岁。读书、写作丰富了我晚年生活内容,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虽到古稀之年,但我精神充实、思维活跃、四肢灵敏,感到自己还年轻。
■杨德春
小学老师这个行业确实辛苦,尤其是教主科的,我从师范毕业就任西门小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天平均有二到三节课,最多时一天有四节课,还要管理班级的其它事务,小学生年少无知,自控能力差,小毛病不断,一天下来,常常是心神俱疲。刚工作时一个人还好,结婚后有了孩子,再拥有了柴米油盐等无休止的家庭琐事更是让人烦躁。
人生虽短,但也难哪!
疲惫、烦躁,唯有心灵的洗礼才能将之荡涤,给生命注入无尽的动能。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临睡前半躺床上半小时的阅读,是最美的享受,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翻开书本,与前贤先圣的思想交流,令我犹如醍醐灌顶,感悟沉深;读当世精英创业的茫然磨难,功成名就后的叱咤风云,深知天道酬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都市里的打工者、受疾病及突发事变而堕入悲痛深渊的苦命人,令我唏嘘不已,才知生命如此,已是老天的恩赐。
读书令我有了知足常乐之怀,时时有感恩之念,每日里的不快、烦闷瞬时一扫而光。仅仅有了这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每个清晨,迎着朝阳,我步伐轻快,忙碌了一天,在金黄的余晖下返家,我依然神清气爽。
朋友们,与书为友吧,让我们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教师读书的快乐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快乐读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
王书爱
(湖北 监利 433301)
[摘要] 快乐读书,是补充教师生命质量的元素,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行公共阅读,尤其要读教育名著、专著,广泛地接触学问。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如潮,教学理论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跳出教育以过去常规的教学思维圈子,要不断地去读书、研究;另一方面要提升众多教师在理论层面上的水准,并能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进行重组、运用,逐渐彰显出有个性、有品味的课堂教学特色。
[关键词] 快乐读书;教师教育;理论建构
教师,人生的事业以崇教为“天职”;教师,专业发展以读书为依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先导者。由此可见,这就要求教学的特殊性势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性知识,并掌握与专业知识相链接的教学信息资源的水准,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自由与自主。
然而,教师的专业成长,知识结构的更新,其终极目标的实现,靠什么?笔者认为,靠
每一位从教者首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乐学是帮助教师拓展、提升与之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快乐读书,是补充教师生命质量的元素,是调节工作、生活的情趣和众生情怀的心理状态。“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1]这是管建刚老师的读书体验。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朱永新)看来,教师要想成为拥有知识的“精神贵族”,掌握较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本领,应树立“立身以立学为主,立学以读书为本”的思想。真正的知识分子,其职业的作风是把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二者结合起来,变成自觉行为,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本文试从教师读书的层面与同行进行互动与探讨来谋求共识。
首先,要明确教师职业不学习的危机意识,增强读书的紧迫感、使命感。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教育总是伴随社会的每一次变迁而面临着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当人类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如同高速列车疾驰而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从理念到内容的逐渐转型的新课程目标体系,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纳,这无疑对教师知识的优化,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并向传统教师地位,传统的简单化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对于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广大一线教育者来讲,显而易见对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考验。新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然而,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有专家所言,就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当下从教者的普遍困惑,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相对比较突出。故此,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教学压力下,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应把读书看成职业要求下专业成长的需要,在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教师思想启蒙和专业自修的过程。孟子曰:“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则居不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君子依循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深造,目的是希望自己自觉地获得学问。孟子的教导,对当今教师的专业深造有积极影响。教师作为职业者,只有在读书中获得学问,在实践中躬身践行,才会体会到:要想改变外物,首先要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才能改善教育。喜欢读书的教师,不单单是指对知识的渴求,更渴望通过努力成为下一代精神成长的路标。
其次,把握好读书的方向,侧重于阅读,精读教育教学理论文章。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繁忙而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把握读书的方向?又如何通过读书来提高本位学科领域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间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3]管建刚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教师读书的意义:“一个老师肯读书,善读书,加上愿思考,勤思考,他就能从教匠的行列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练内功,不把内功练好,思考就零碎、肤浅,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4]读书是源,教学是流。有了“源”,才能有不息的“流”。与之相反,读书很少的老师,小进即满,维持终日,并没有用心地去聆听教育变革的诉求和反思自身处在教育地位的苦乐忧欢。然而,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显然是妄谈。所以,教师越是工作繁忙,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进行理论阅读。正因为新课程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论做支撑。如能在读书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取到“真经”,在自己的教学模仿中找到感觉,寻找到自信,才能不断产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从教学的方方面面规避教师不该存在的感性行为。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行公共阅读,尤其要阅读教育著作、阅读经典,广泛地接触学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从教者去做好自己的事业。
很显然,教师所肩负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提倡对“人”的教育。我们怎样进行“人”的教育呢?这种“人”的教育显然不是千方百计的技术所能解决的。对于一个人的问题,技术问题永远是表面的东西。人的教育本质上还是靠人——有思想的好老师,有相对完整人格和深刻心灵层次的好老师。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育人又育己,在学养(挖掘个人潜能,展示人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秉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用“心”施教)的双重建构中,更能执着地坚守在理论中去求索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大家撰写的经典专著中去“游走”;在阅读与研究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教学实践论文中去吸取营养。通过长久而不间断地阅读,才会日益精进,逐渐将他人经验吸收、提炼、移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恰当地灵活运用。在实践的岁月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至少领悟到个人实践的目标与课改之间的距离是渐行渐近。当教师从乐此不疲的读书中对教育的认识有更高的境界时,就会用新的眼光看待似乎熟悉的教育世界。
再次,在读书中注重学用结合,在实践中活用理论知识。学用结合,是指以提升实践能力的需要为尺度,来提取、吸
收有适用性的理论知识和众多教师所登载的成功的课堂教案经验文章,在长时间的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用结合,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教育者施教的一贯作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立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思并用”,指出读书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将所学知识能充分地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因此,孔子是一个将学思并用、知行统一的观念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古圣贤尚能如此,何况今天的我们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要实现根本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有责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与改进,起码要认定教学行为是一个双边互动、合作探询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巴西?保罗?费莱德)显然,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观念,学生掌握知识不完全归功于教师的精讲多练和全心灌输,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的优化教学手段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现代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参与各项学习实践活动,我们的教育者如能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寻,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为乐知而知,为乐学而学,为乐做而做;教师是为会教而能,为善教而强,为从教而荣。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无非是指理论水平专业和践行技能专业的结合。既然如此,快乐读书,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如潮,教学理论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跳出教育以过去常规的教学思维圈子,要不断地去读书、研究;另一方面要提升众多教师在理论层面上的水准,并能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进行重组、运用,逐渐彰显出有个性、有品味的课堂教学特色。
探寻永无止境,成就始于足下。如果每一位从教者能为职业的人生而读书探寻,为敬业的崇高而完美人生,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快乐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不做教书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3]同“[1]”
[4]同“[1]”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
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读书是一种快乐
——读《影响人生的五句话》有感
泸县六中 洪林
读书是一种快乐!
快乐之余,读书。调整心态,改变心境。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它是一种内在的涵义,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表现出的习惯。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好的习惯是经过反复重复形成的,比如说按时上下班,你一直都坚持,连续坚持20几年就形成了习惯!
还有人说:生命是一种过程。从杂志上了解到,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学生早恋,总是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早恋中的100对里有90对最后会分手,最后结婚了的还有一半会离婚。你说爱情能永恒吗?所以最真实的说法是:"我今天,此时此刻正在真心地爱着你。"明天也许你会失恋,失恋后我们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这种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最令人深思的是有人提出了“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不过,我们和别人说话还是需要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要学会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自己很成熟,很不错,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我们做数学考试题,一定要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是我们走路,从A到B,明明可以直接过去,但所有人都不走,你最好别走,因为有陷阱。在中国办事情,直线性思维在很多地方要碰壁,这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处事智慧。
最后在书上读到: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也就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分给别人,尽管表面上你失去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另外五种不同的水果、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颜色和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篇四: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一种享受
无聊时,捧起一本轻松幽默的好书,坐在桌前细看,不一会儿,便会被书中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吸引,不知不觉中无聊已被一扫而光,留下的只有快乐。阅读,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让我们在枯燥乏味的学习、工作之余感受轻松与愉快。
悲伤时,捧一本格调高雅的好书,坐在桌前细品,不一会儿,便会被书中开朗豁达的语言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悲伤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平静。阅读,是生活中的一粒开心果,让我们在悲伤颓废时驱散阴霾,享受快乐。
孤独时,捧一本语言优美的好书,坐在桌前细读,不一会儿,便会被书中优雅美丽的语言所陶醉,不知不觉中孤独便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闲适。阅读,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让我们在优美流畅的语言中,忘却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寂寞。 愤怒时,捧一本幽默风趣的好书,坐在桌前细阅,不一会儿,便被书中闲适宁静的氛围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愤怒便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舒畅。阅读,是我们生活中的安定剂,让一切愤怒与怨恨都在平和面前妥协,让心灵得到一种解脱与释然。 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海伦.凯勒传》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当获得成功与荣誉时,《远大前程》让我们学会了谦虚;当我们独处于冰山雪岭,《爱的教育》就是那暖暖春意,让我们从中学会真爱;当我们迷失于茫茫雾海,《心灵咖啡》就是那明亮的灯塔,为我们拨正航向,让我们学会辨别是非。
同学们,如果我们是雄鹰,那么是读书给了我们搏击长空的翅膀;如果我们是猛虎,那么是读书给了我们呼啸山林的豪放;如果我们是骆驼,那么是读书给了我们跋涉大漠的坚忍;如果我们是游鱼,那么是读书给了我们畅游大海的力量!读书,指引我们大步向前迈进。
同学们,让我们热爱读书吧!让我们时刻铭记:读书,是一种享受!
篇五:读书是一种乐趣
读书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读小说、杂志、幽默笑话,但很少读教育专著,总觉得那些太过于枯燥无味。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读书任务,我读了吴非写的《不跪着教书》这本教育随笔。其中《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永不凋谢的玫瑰》、《善良的心是一盏灯》、《读好书如播种》等文章都深深打动着我,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边看边与平时的教育相比较,有了很深的感触,这本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感悟一:做一个人格独立,有思想的教者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看了《不跪着教书》,使我明白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的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吴非在序言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语。”
作为一个教者,应该尽力于思想得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我们的思想是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己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教者,要追求真理,独立思考,保持个性,而不应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越来越狭窄的“教书匠”。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带给我们的教育以清新的春风。
感悟二:做一个把握时间,好读书的学者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领导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事情多、忙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认真地读书,
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感悟三:做一个善待他人,有爱心的仁者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善待自己的学生,才会培养出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才。书中说:“给下一代留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只要种下这粒种子,它就能倔强地成长,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也能保存着;反之,邪恶的种子一旦植入,迟早也会将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