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迈向新世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4:14 小学作文
迈向新世界小学作文

篇一:“两轮”甲子

“两轮”甲子

作者: 文/路康乐、译/陈晨 | 发表时间:2016.02.01

刊发于总2146期《中国经营报》[先锋话题]版 0条评论 被32次查看 收藏

整整120年前,即1896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了一幅石印画,内容是描绘骑着自行车的外国士兵遭到一群狗的攻击。据所附文字说明,那是德国军队正训练军犬区分友军(德国、奥地利)和敌军(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让军犬追赶撕咬那些敌军,作为保护己方自行车部队的措施。

数年后,《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脚踏车将来必盛行说”的文章。作者声称,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梅嘉乐(Barbara Mittler,著有《一份中国的报纸:上海新闻媒体的力量、认同和变化(1872~1912)》)所概括的那样,“在各种交通方式中,自行车最为快捷、方便且价格实惠……正像许多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旅行者展示的那样,骑着自行车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并有益于健康”。 这一切都显示,19世纪90年代晚期,中国人对自行车兴趣日浓。而其大背景,则是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1894~1895)中战败,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重大改变,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体系,骤然让位于能够接受各种新事物的开放意识。

“进步”“摩登”自由车

小小的一辆自行车,在近现代中国急剧转型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对百余年前中国人日常所用的个人交通工具有所认识。 19世纪晚期的中国,仍处于“行人社会”,大多数居民徒步出行。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有几种可以替代步行的交通方式。一种是轿子,14世纪时已开始在中国使用;另一种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发明——人力车。这种由一个人手拉的两

轮车,19世纪60年代晚期在日本发明,很快中国人就予以仿造。在中国和日本,相比于轿子,人力车代表着巨大的技术进步。它不仅速度更快,移动更便捷,而且更省力,比抬轿子更人道。

自行车提供了替代步行的另一种选择。19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清朝派往国外的外交官和留学生最早见到自行车,他们也是最早骑自行车(或自行车前身)的中国人,当然只是个别人尝试这样做。可能是受1873年出版的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激发,19世纪80年代晚期及90年代,几个西方冒险家曾骑车穿越中国,这是在中国本土最早出现的自行车。

在中国的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的传教士发现,自行车对于他们的出行很有帮助。正如一家澳洲自行车杂志驻中国记者1899年所写的:“自行车为在中国的传教士提供了极大便利。路况很差,但骑自行车行进百里,不是难事。”1904~1905年,晋中太谷县的美国医务传教士海明威,就骑着车去探访边远乡村的病人。因此,那个年代提到自行车,大家首先会想到西方人。20世纪初,市面上出现过一种描绘上海租界新奇事物的“新出夷场十景”木刻版画,其中一幅是两个西方人(其中一名女子穿着灯笼裤)骑自行车的场景。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如同此前十年,甚至更早时的西方一样,自行车开始被视作进步和摩登的标志。建于1900年的上海富丰面粉厂,是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现代面粉厂,他们将最畅销的产品冠以英文的“Bicycle”(脚踏车、自行车)的品牌,以凸显它的生产技术最为先进。

在中国最时尚的大都会上海,出现几个率先接受自行车的中国人群体,这不足为奇。其中一个群体,由在国外生活、留学时学会骑自行车的人组成。宋耀如在美国度过了8年的童年时光,1886年以卫公理会传教士的身份返回中国。不

久,他成了极成功的商人,也成为即将权势显赫的宋氏家族的家长。宋耀如不仅自己喜爱骑车,1900年长女霭龄10岁生日时,他就送给她一辆自行车。宋霭龄常常陪父亲骑着车,穿过上海公共租界的大街小巷。

1904年,陈冷创办了上海重要的日报《时报》,此前他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极力推动如美国历史学家季家珍(Joan Judge,著有《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所描述的“大都会氛围”。包括剪去满人所强加的辫子,留起短发;身着西式服装,头戴鸭舌帽,口衔烟斗;在自己的婚礼上,提供西式食品。特别的是,他还骑着一辆自行车。正如陈冷一位下属回忆,他“不坐人力车,脚踏车又快,又便,又省钱,随心所欲,文学家称之为自由车”。

骑车“迈向新世界”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1905年废除后,上海新式学堂里的师生们,是早期骑自行车的另一群体。1907年,在南通师范学堂的运动会上,几个学生骑车在运动场上环行,每人拿着一块提示下一个比赛项目的标语牌。同样地,西式学校的教师们也努力学习骑行,以免在他们的学生跟前丢面子。

上海的邮递人员也很早就接纳了自行车。1911年,受英人管控的邮局,购买了100辆自行车以投递信件。

交际花则是上海又一个较早接受自行车的群体,她们将自己同这种摩登的标志联系在一起。江苏常州籍作家张春帆的小说《九尾龟》,描绘了清末民初城市交际花的生活与爱情,书中的一位女主人公“决定骑车去勾引一位富有的主顾”。美国的文学史家曾佩琳(Paola Zamperini,著有《身在衣外——晚清上海的时尚和认同》)如此描述这一场景,“在旁观者着迷的眼神中,交际花在街道上开始了自行车之旅,交际花骑车驶过时,出现了众人鼓掌欢迎的场面”。1909~1910

年间,上海《图画日报》至少刊登了两幅表现交际花练习骑车技能的石印图画。 自行车也传到了上海以外的其他开埠口岸以及内地市镇。在沿海的广州,1905年时自行车已经家喻户晓,那一年发生的抵制美货运动期间,自行车在抵制货物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1906年,一位美国贸易代理人从中国南方报告,“在通商口岸和内地的中国人,对自行车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人越来越欣赏自行车的娱乐性以及商业用途的实用性。”在内地的四川省,传教士启尔德早在1903年便写道,“自行车已是成都街道人们熟悉的一景,至少有一辆属中国人所有。”事实上,据1909~1910年间印行的一本成都指南记载:“脚踏车能骑者亦不乏人,外洋制造者亦能购得。”

这一时期,自行车常常出现在年画等受欢迎的出版物中。1910年左右,四川绵竹刊印了一幅年画,画中的年轻女子身着长款开衩上衣及长裤,缠足,骑着老式自行车(前轮很大的那种)。美国历史学家卢斯特(John Lust,著有《秘密会社、民众运动与辛亥革命》)认为,这幅描绘自行车和骑车人的年画,标志着“从旧社会迈向新世界”。河北杨柳青的一幅年画,画中有自行车—— 一位穿着时髦、带着西式帽子的中国妇女骑着车——旁边是马车和人力车,行进在天津子牙河的新建浮桥上。

中国早期的自行车,不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所骑的,都从国外进口。19世纪90年代晚期,当西方的“自行车热潮”接近尾声时,各国自行车制造商除在本国内降价外,还向国外倾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日本、德国是向中国出口自行车的主要国家。据1912年贸易额统计,中国进口的自行车总量中,来自英国的占39.8%,日本占23.3%,德国占12.8%。自行车的进口及销售均由洋行承揽,典型代表是天津的仁得利洋行。

1916年,天津《大公报》刊载大幅广告,是配有橡胶轮胎的辐条车轮的特写,广告所宣传的仁得利洋行位于这座通商口岸的日本租界,该洋行提供“欧美各国各厂男女飞车各样”,并销售“自行车用各样零件”。

到20世纪头10年的后期,自行车在中国已使用了20年,尽管普及程度在增长,但总数量还是有限。主要是因为很容易叫到人力车,而这时人力车已经取代了轿子。1918年2月,对上海公共租界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所做的交通调查统计显示,共有人力车14663辆,马车942辆,没有轿子,自行车则只有772辆。该调查还统计出,汽车有1863辆。

三“车”鼎立北上广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7年),是中国国内分裂的时期,军阀、国民党及共产党为掌控政治和军事而混战。尽管国内政治不稳定,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轻工业仍在增长。

至20世纪头10年后期,正如上海交通情况调查显示的那样,汽车作为进步和摩登的标志,可能已经超越了自行车。张学良是“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平民教育运动的资助者之一。1926年,张学良在北京发现,平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与领导者晏阳初骑着自行车,他坐立不安,次日送给晏阳初一辆新式法国汽车。晏阳初不愿改变生活方式,出于礼貌,他收下了这一礼物,然后就将汽车停放在朋友家,并未使用。

尽管如此,此事透露出的信息很清楚:汽车,而不是自行车,将成为未来的交通工具。20世纪头10年,在中国的大众报刊上经常有自行车的特写画面,但二三十年代自行车从这些出版物中消失不见了。然而汽车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富人才能买得起、开得起。

篇二:人与科技

人与科技共同进化

一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的开篇说:“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接着作者对两种游戏作了界定和比较,并将自我、政治、社会、文化、权力、语言、性、疾病、死亡、战争、自然、机器、宗教、神话等诸多理念放在他的概念框架中做了深刻有趣的分析。卡斯提出的“无限游戏”是个颇具创造性的概念,但他似乎限于学术背景,停留于叙事性的分析,没有进行更广阔的挖掘,这大概是学术人的通病。

我想借用卡斯的概念做些发挥。国家政治是权力的有限游戏,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不服从的创造者们(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在这有限游戏之外做着冲撞边界的无限游戏,他们“试图(为世界)提供一种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图景”。如果把人类在世界中的各种活动当作游戏来理解,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图景是,历史一直为有限游戏所主导,特别是主宰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充斥着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争夺权力和金钱的有限游戏,谁得着了谁就是游戏的胜利者,为此不惜踩踏他人的生命。在人人自私和资源稀缺的理论前提下,生存变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资源争夺。限制的边界不曾被打破,创造者们是界限之外的边缘人,他们在游戏中嬉戏,自得其乐,沉迷于语言和思维的乐趣,但对现实往往感到悲观、无力。

如果说主导今日社会的是权力、资本和传媒,那么对于一个渴望改变世界的思考者,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这些界限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打破界限进而开启创造之自由的无限可能。我关心的是我们所拥有的可能性,因此追问:是否存在作为无限游戏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呢?有无可能让规则/结构/秩序活起来?或者说怎么让无限游戏在这世界转动起来?任何游戏都需要参与者才有意义,因此生存空间的存在、生命的延续是游戏的基础,只有活着才有参与游戏的机会,而有限游戏潜藏着毁灭世界、终结游戏的危险,这样的危险封闭了游戏的可能性,会让参与者与游戏一起消亡。同时基础并不等于意义,生存不仅仅是为了活命,人可以超越本能,游戏的乐趣才是活动的目的。生存的意义不在于竞争或取胜,而是无限的创造和进化,这正是对重在参与的游戏精神的贯彻。无限游戏的规则所主导的世界是唯一有希望的世界,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宇宙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以有限搏无限是向死而在的人最深的渴望、最高的梦想。规则需要被修改,世界需要被改变。

二 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我认为人类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可以理解为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首先是文明之初的自然、混沌,这时的人类与自然尚未分离,表现着天然的素朴和野蛮,大部分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已能制造一些生存所需的简单工具,但不会对自然环境发生大的影响,而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满怀敬畏。然后是自我意识觉醒而能力渐增的人类在文明世界中的发展与异化,这时的人类逐渐与自然分离,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开始将自然对象化为受支配的物件,相信人定胜天,工业化进程更是推动了我们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在取得非凡进步的

同时我们给世界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第三阶段则是理性与理想的自觉,这时的我们将与自然再度合一,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的合一,领悟自然的我们会知道,世界并不需要被征服,而是需要被改变,自然并无可能被支配,而是需要我们怀着惊奇与热爱去探索、遨游。我们从自然中生长出来,并终将复归自然。“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自然,它是成为自然的一种自由,也即以我们自己的自发性来与自然的自发性相应答。虽然我们能够自由地成为自然,但我们并不是通过自然变得自由,而是通过文化和历史。”(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第83节)

我们处于第二阶段的晚期,正向第三阶段过渡。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现了迈向新世界的文明曙光,同时也暗藏危机。我们正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人类历史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人类并未获得和实现自身,被虚无笼罩的人类仍为外物奴役,在对工具和手段的使用中反被工具支配,在权力和物欲中迷失了自身。现代民主和科技是对旧世界的第一次强烈冲击,也把全人类卷入更大的游戏场中,全球化时代的我们确实是同呼吸共命运。民主政治对绝对权力形成了一定的有效限制,并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心智,科技的进步更是使人类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力越来越大的人类,责任亦愈发沉重,危险与机会同在。在此历史的节点,选择怎样的未来格外重要,这取决于我们的视界及其决定的行动。

三 人与科技共同进化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科技已经明显超过了我们的人性。”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我们的心智发展却落后于科技飞跃,迷失的人类使得技术失去我们的控制。人类发明制造机器的时间并不长,近代科学刚刚发展之际,人类对技术的运用还不纯熟,加之我们未能很好地洞彻自身、领悟自然,因而创造了一些有用但不美的机器/技术,近代的许多机器丑陋、粗糙、笨重、噪音、污染、破坏,这些奴役人类、破坏自然的大家伙看起来像是弗兰肯斯坦般的机械怪物。这是人性与科技的分裂造成的。

但不要由此局限对机器的视界,我们同样可以做出漂亮的、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机器。在新的发展阶段,人类可以更纯熟地运用科技,创造出漂亮的机器、美妙的事物,人与机器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加和谐美妙。不是由着控制欲去支配自然,而是在领悟自然中创造。乔布斯把iPhone当艺术品创造,德国的制造工艺令人赞叹,新技术使我们创造出电影、摄影等新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领悟自身领悟科技领悟自然,发掘人性的善和美,并将之注入世间的事事物物。用我们的创造之手让机器活起来,让世界活起来。

科技是否价值中立?我认为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这是科学真理的价值无涉,但考虑到哥白尼革命对当时世界观的颠覆,似乎又没有这么单纯,因为是人在发明/发现科学和解释/利用科学,科学展现为力量和权力。而且科学在今日已很难获得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作为科学的应用的技术则更难说是价值中立的,无论对于创造者还是使用者,它都被赋予了某种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创造出来被设定了某些功能,使用者则可据自身需求使用某些功能乃至做出破坏或改进,技术总是处在与人的牵涉之中,价值实现的好坏是衡量技术的标准。何况在当代,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我们面临技术失控的问题,反乌托邦者担心我们将被技术吞没。

人类对技术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自身的恐惧,技术时代的异化实质反映的是

人自身的衰弱、颓废和扭曲。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唯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获得自身,掌控自己的力量,我们才能冲破界限、释放潜能、飞向未来。当我们把不合法的东西从形而上学中清除出去后(这个大话题需另谈),当机器取代人力从事那些枯燥的工作之后,人类将面对最彻底的虚无,并在对这种虚无的痛苦体验和深刻反思中重建自身的存在。我是谁?人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切外物都脱离后,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最本质的问题。科技作为一种遮蔽在迫使我们面向自身,使存在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根源处思考,我们更能洞见自己的本质。

科技是人的延伸,它使我们能够超越自身和外在的限制,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显现存在的光明,与自然一起游戏、飞翔、创造,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与万物融为一体。进化的阻碍无非天灾与人祸两点。自然灾害可由技术进步来突破,而人祸的克服则有赖于人性的进化。科技使我们突破物理限制,解放人的身体,打碎一些外部限制;灵魂的飞跃使我们突破精神的限制,实现人类心智的内在解放:科技与人性共同进化,科学与生命相沟通,两者并飞才能实现最高的进化。人类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突破才能迈向新文明,纯净的心灵加上尖端的技术,这爱与力的极致交融可令人类不断突破极限、无所不能。最后也许我们可以一种超越的形态在宇宙中遨游,与宇宙和谐。生命/宇宙是个无限游戏,我们要把游戏精彩地玩下去。

篇三:新星耀光谷方案(OK)

“新星耀光谷”系列报道方

一、报道背景

1、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谷”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坚力量。二月中旬,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率团访美,光谷与硅谷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揭开光谷迈向新世界的新篇章。

2、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主流媒体联合政府,以前瞻与敏锐的视角,对为光谷发展作出创新实践的企业(事和人)进行相关系列报道,是媒体时代责任的主动担当。

3、绿色——是一种新秩序、新规

迈向新世界

划、一种发自内心的变化。最新消息是,新世界地产在武汉的两个写字楼项目获得LEED金奖认证,此前华中地区的写字楼均未获得这一认证。在“绿色”就是“创新”的当下,此举是武汉“创新实践”的骄傲,也是为光谷跻身世界一流产学研创新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报道名称

“新星耀光谷” 三、主办单位

东湖高新管委会 《楚天都市报》 四、协办单位

光谷新世界 五、报道意义

1、主流媒体营造的良好舆论氛围,有利于东湖高新区和武汉市,

2012年以及“十二五”后续几年的产业经济发展。

2、2012年是新世界地产(华中)的“品牌年”。以协办单位身份参与此次报道,能够充分利用此前LEED金奖认证的契机,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世界”在地产领域的“时尚”、“国际化”等品牌感受;另一方面,提升“光谷新世界”项目在光谷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项目销售。此外,还能够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近企业与本地各级政府机构的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六、报道时间

2012年4月—6月 七、具体计划

以新世界地产有关项目获得LEED金奖认证为本次系列报道的新闻源起,以本报经济新闻版为报道载体,创设系列专栏,以“新闻加知名人物点评”的方式,聚焦10—16家光谷最具创新实践、最具世界眼光的企业,形成舆论关注重点。最后,组织武汉市及东湖高新相关官员、知名人物、专访企业代表及新世界地产(华中)代表围绕报道主题进行座谈,会后三个工作日内,本报发布座谈会的大型报道。

具体如下:

八、座谈会组织

1、时间

拟选在6月的中、下旬。具体时间由主、协办方商定,并兼顾重要嘉宾的时间安排。

2、地点及现场环境布置 地点:光谷新世界

现场环境布置由新世界地产负责。可考虑在座谈会后增加酒会环节,其现场环境布置亦由新世界地产全权负责。

3、参会人员 武汉市相关领导 东湖高新管委会负责人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领导 新世界地产(华中)代表

“新星耀光谷”系列报道点评专家代表

“新星耀光谷”系列报道的受采访企业代表 4、流程

主、协办方商定完上述会议举办要素后,在座谈会召开前一个星期提交。 九、费用

总计:60万(人民币陆拾万元整) 支付方:新世界中国地产 此费用包括如下内容: 系列报道的启动和采访费用 点评专家的润笔费用 专访版面的购买费用 政府机构公关费用

此费用不包括座谈会现场及后续酒会现场的任何费用。 十、增值邀请

我们将努力邀请武汉市市级领导出席座谈会或酒会。如得到确认,协办方需额外支付政府机构公关费,具体事宜另行商议并签订合同。

篇四:品味北屯之美

品味北屯之美

黄孟全

今夜,在几千公里外的山城,我喝醉了,又想起了你——北屯。 喜欢并爱上一座城,是要有足够的理由的。有的人是看这个地方是否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有的人是看这方水土是否钟灵毓秀,是否有着传奇的动人故事。而我,则看重这座城是否有视觉的享受,心灵的体味,更在乎这座城是否情景交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北屯虽小却做到了,所以我喜欢并恋上这座西北边陲小城。

我爱北屯厚重的美。先前,对兵团只是偶尔听人们讲起新疆建设兵团,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脑海当中也无法勾勒出比较形象的画面。陌生与模糊一直伴随我三十多年。当然,对兵团其中一份子的北屯更是闻所未闻。直至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北屯新闻中心的朋友开车送我到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一团机关报到,我才对兵团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组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深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想说不深入其中,怎得其里? 7月1日,我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就很幸运地穿上迷彩服,戴上钢盔,拿着警棍和盾牌,全副武装坐上大军车,抽调去参加师市组织的反恐训练,真正成了兵团的兵。一个星期的剧烈训练,十几天的全城早、中、晚巡逻下来。让我这个皮肤白皙的江南小伙,完成了一次从白净、青春、阳光到古铜色、成熟、稳重彻彻底底的蜕变。正因为

有这段经历才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兵团,什么是兵团的兵,什么是兵团精神,什么是兵团的三大作用,兵团有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正因为有这段历程才让我懂得古代历史上的北屯,更是浓墨重彩。原来北屯是探寻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北屯与世界沟通的国际名片。还是成吉思汗六次点兵点将,然后西征的地方。西征,使成吉思汗闻名于世界,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对东西方文化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注定了北屯的古老而充满魅力。

我爱北屯含蓄而柔软的美。在北屯有一条河,叫额尔齐斯河,是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共同的结晶和美的化身,它犹如一位身姿曼妙女子,自阿尔泰山脉蜿蜒而来。她将最美丽的身段留在了北屯境内,她的不经意和稍不留神就制造了很多浪漫的传说。它的轻描淡写稍作点缀,就孕育了一种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胡杨树,且诞生了一个中国杨树基因库。它的一个欲走还留,沿着戈壁华丽铺开,就成就了一个综合性的湿地风景区,如果有条件你可以乘热气球欣赏湿地全貌,让戈壁、草原、丛林在你的脚下乖乖地伫立着;你还可以携家人在额尔齐斯河里泛舟高歌,她虽没有长江汹涌奔腾的雄浑旷达,气势磅礴,也没有黄河的高高在上从你头上流过。可她有着幽远静谧,像母亲一样用宽广的胸怀赋予北屯别样的柔情和独特的美丽。周末的时候你可以邀约上三五个朋友额河边来上一次完美的野炊,兴之所至时还可以跳进河里与她来次肌肤之亲,共享天伦之乐。野鱼、野餐、野味,野游、野浴、野性情,让你尽情享受,等你玩累了,疯够了,她会静静地,同你挥挥手向着北冰

洋缓缓的流去。这水,这情,这人,给明快爽朗的北屯又多了一丝婉约和国际范,直抵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真可谓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我爱北屯的包容美。除了大自然的美丽馈赠和北屯本身沉甸甸的历史人文,这个城市还浓缩了诸多的概念,海纳百川,让她彰显大气。她容留了小:她小到街道上每天有多少人行走,你都能数清,但她小得精致,小得干净,小得缠绵,小得玲珑剔透;她容留了猛:她的发展猛得如下山虎,如瞬间下地的闪电,让人势不可挡就拥有了奔驰、奥迪在马路上往来穿梭;她容留了多元:她多元到将兵团和地方在这里和谐完美的结合,将各个民族紧密的团结在整个城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在这与汉族同胞情如手足;她容留了精:她精如猴子,她精如脱兔,她既有沙场秋点兵的强悍,又有琅琅读书声的洒脱;她容留了色:她色彩艳丽、她色彩丰富、她色得近乎疯狂,她容纳了时尚的妩媚、都市的繁华。她保留了土气:她土气到大街上随处都能见到脖子上戴着比指头还粗的彩石项链男女;她容留了粗糙:她粗糙得没有光洁度,直接裸露着土丘和山脊……

我还深爱着北屯的季节美。在内地,春天让你浮想联翩,柔情万种,美不胜收;可夏天始终让你急切等待,期盼秋阳。整个季节你都在全身粘糊糊,汗流浃背,不开空调无法入睡。在北屯,老天爷慷慨地将季节的美让世人分享。夏天全是诱惑,这种诱惑让你活力四射,青春焕发。放眼望去满眼、满街、漫山遍野的清风让你心静、心安,心旷神怡,这都还不算什么,更让你难以忘怀的是晚上睡觉要不盖上

被子,有可能感冒的那种惬意。这种享受,如琼浆似玉液唯天上才有,让人不忍牛饮;这种享受随呼吸转换中,沁人心脾,顷刻又充盈到四肢百骸。在内地的冬天,早上脚伸到哪儿哪都是冰冷的,谁也不愿意起床,只想蜷缩在被窝里不动。连我的最爱——书法,随着满手的冻疮都得搁浅。在北屯,虽然室外的温度是零下几十度,一旦你进入房间,瞧去,窗台上的各种草,生机盎然,各样的花开得争奇斗艳,满屋子洋溢着春的气息。人们都不 想出去劳作,穿上薄薄的一件衣服,趿着一双拖鞋,或踱来踱去;或坐着、躺着看看书,看看电影;或邀朋友小聚聊聊天,打打牌、喝喝酒;年轻人上上网。我下班回宿舍后,依旧铺纸挥毫,挥洒自如。大家都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与和谐,安逸而舒适,其乐融融。

北屯这个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馈赠的一个天然大氧吧。它的过去我不胜了解,至善者,上善若水任方圆,它的现在,在勤劳、正直、勇敢的兵团人坚持奋斗,不懈努力下,发生着日新月异,飞速惊人的变化,不断在蝶变中涅槃,在前行中熠熠生辉,正大步迈向新世界!我虽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北屯人。但这美得自然,美得朴素,有着独特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北屯,无时无刻不对我的精神有一种鼓舞,随便溜达溜达都能找到我醉氧的地方。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都给予我对北屯有着一种别样的,无法割舍的情怀。北屯的过去我不曾参与,但北屯的现在,将来我都将与之同行。我深爱有着传奇色彩的老北屯,我更爱眼前美丽而又充

满着活力的新北屯!我要和这场美丽的相逢一直相约、相依到底!

篇五: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文昌中学八年级求真课堂历史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姓名 设计 历史组 审核人 时间 2014.04.28 编号 16 课题:课 课型设置【自研·互动+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知道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知识。通过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增强学生对外交工作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第的认识能力。

(2)通过了解世纪之交中国的外交成就,认识成功的外交活动使中国的困际志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重点: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难点:恐怖组织的概念。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