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审美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27:13 字数作文
关于审美的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琨章

来源:《学园》2015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与作文教学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鼓励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18-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语文”,“语”即“说”,就是表达能力;“文”即“写”,就是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审美教育以不同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似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是两种不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作文训练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 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下笔如有神,做到真情流露,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

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 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的。作文是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累积。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有一个“作文难”的问题,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不少学生觉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确立一个中心点,无从下笔,或者无话可说,只能泛泛而谈,硬凑字数,造成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就在于素材积累的缺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体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只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而造成素材积累的匮乏,写作时无材可用、无话可说。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生在素材积累的训练方面,有一个方向就是留心观察那些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使人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获得美感的体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各种美存在于自然,比如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除了朦胧的色彩,还带给我们清新怡人的感受。又如溪水流过的潺潺声,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间符,带给我们活泼动人的感受。美还存在于艺术创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把这些美的写作素材恰当地运用于作文写作中,让写作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在积累此类写作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感受,同时得到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因此,作文教学融入了审美教育,反过来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美育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具有愉悦性,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学生喜欢上美术、音乐课,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生也渴望创造美,因此,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美融入作文当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而反过来作文教学也可以使审美教育形式更加多样。美术、音乐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等直观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常用形式。而作文教学则可以利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作用,它使审美教育在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多去发现美、体验美,让美的感受徜徉在作文的一字一句中。 〔责任编辑:林劲〕

篇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作文写作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作文写作

作文本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变得枯燥乏味。对此,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作文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1. 帮助学生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提高作文的美学色彩

在语文课堂上,关键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使课堂充满生机。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仅限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讲此文时,先请学生听名家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想象画面内容。如读到“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象中呈现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然后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

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也得到审美的享受。

课下,我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等多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结果,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 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提高作文的内涵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美的内容。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在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影响他们,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语文教材中感人的文章很多,我常采用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

一段,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然自得,其乐无穷。这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像这样的美景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净化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朗读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并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

之情。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4.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从美学的观点看,现实美虽然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常常只是片刻的感受,它不能圆满地、深刻地、集中地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文学艺术家经过艺术创作,把生活中片断的美集中起来,提炼出来,使它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美,可以学习作家们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本质以及他们的创作技巧。有的同志把欣赏文学作品看成只是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的事,认为写普通文章,用处不大。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叶圣陶曾说:“普通文与文学骤然看来似乎是两件东西,而究实细按,则觉它们的界限不很清楚,不易判然划分。若论它们的原料,都是思想、情感,若论技术,普通文要把原料表达出来,而文学也要把原料表达出来。曾经有许多人给文学下过很细密很周详的界说,但是这些条件未尝不是普通文所期望的。……至于议论事情,发表意见的文字,往往被认为应付实际需要的。然而自古迄今已有不少这类的文字被认为文学了。……我们始终承认它们的划分是模糊的,源泉只有一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355页)当然,一般文章比文学更易于模仿和接受,但文学比一般文章的技巧更高超,况且人们早就公认文学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山河景物的描绘,人物史迹的陈述,风土人情的记载,社会矛盾的展现,无不语言精妙,刻画尽致。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可以此启发诱导学生。

篇三:强化作文的审美结构

强化作文的结构审美

强化作文的结构审美,是作文的根本即“表达某种思想”的必然要求。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下。

一、巧冠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是文章思想内容最集中、最凝炼、最高度的概括,它是最先给人印象的文字。好的文题,能显示出作者活跃的思路、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和聪敏的智慧。它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论何种文体,在具体的拟定过程中要考虑以下情况:

①文题要体现文体特征

记叙类、抒情类的题目一般是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主,如《海滨仲夏夜》《故乡》《孔乙己》《祝福》等,而议论类的题目一般是以直接或间接来表明观点的为主,如《张开双臂,拥抱诚信》《捕捉理性的灵光》等。

②文题要具体

A、忌讳题目远离话题中心

如,围绕“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话题写作,有的考生拟题为《学会生存》,从内容来看,考生意图是“相信自己、听取他人意见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立意紧扣话题,但题目“学会生存”,与文章的“信人信己”的观点远了一点,它拐了一个“弯”,多了一层障碍,不如改为《信人又要信他》。

B、忌讳题目空洞

“空洞”不同于“远离”,“空洞”是不知所云,是大而空。如围绕“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话题作文,如果拟题为《同行》《回家》《信任的天平》《云》等,根本不知所云。正确的方法是:加上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表意具体、明确。如《信人与信己同行》《“自信”带上“信他”回家》《自信信他的天平不能倾斜》《天上飘着“自信与听取”的云》等。 ③文题要新颖

题目的新颖,指的是拟定文题时,要做到新、巧、奇。即形式要新,构思要巧,表达要奇。 具体方法有:采用新奇的比喻,如《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采用鲜明的对比,如《选择理智,屏弃感情》;采用词语的反复,如《诚信啊,诚信》;采用巧妙的象征,如《给感情一把尺子》;采用语意的回环,如《信己与信他》;运用倒装句,如《闪光吧,理智》;运用拟人化手法,如《诚信在呼唤》;引用或化用得当,如《天上飘着“自信与听取”的云》等。

二、巧饰凤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文章开头有两个要求:切题与生动。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开头的方法大致有3种——设置疑问,引人入胜;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引用诗词、歌曲、谚语、成语、民谣等。凤式开头,多种多样,但切忌起笔太远,迟迟不能入题;切忌空洞抒情,写景不当,游离主旨。

1、记叙体——抒情点题

含蓄,本是记叙文的一大特点,但太含蓄,就会使人费解。如果在记事或写人的前后,以抒情的语句入文,情与事过渡自然,月华无痕,情与事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所叙之事所打动,被所抒之情所感染,就使人对表达的思想一目了然。

如,2004年高考(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优秀作文《山水相依》的开头就是抒情点题:“相信自己见解是山,它在人心中挺拔;听取他人意见是水,它萦绕高山潺潺而

流。大自然孕育了山和水,山水相依,大自然才如此丰富多彩”。中间叙述故事:父亲坚持种地(收入差)——父亲(听人意见)外出经商、折本——父亲回家经营馒头房(成功)。结尾也是抒情点题:“真庆幸,父亲有‘山’,真庆幸,父亲有‘水’。”

2、议论类——开篇入题

议论文除了文题可以是观点之外,在开头也应该迅速入题,简洁明了地表明观点,也就是所谓的“提出问题”,以便下文论证起来能够做到目标明确、论证充分。

3、散文类——一线穿珠

适宜采用比喻或排比句开头。

以比喻或排比句开头,尽管选择类比的事物较多,但因围绕话题,围绕主题,所以既给人以形象或气势强烈的美感。

如:①你是大山,你应有大山的雄伟;你是小溪,你应有小溪的清澈;你是大海,你应有大海的壮阔;这是你的本质,这是你的个性,相信自己,相信个性,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②昙花不在意别人的讥讽只惊现一刻,它相信自己,并聆听气节的召唤准时开放,舞动起生命的辉煌;小溪不在乎自己的微弱只是潺潺而流,它相信自己,并听取大海的呼唤,一路放歌,奔向大海的怀抱。

4、正文前“题记”的运用。

在题目后正文前用“题记”的形式写上或点题、或哲理的一句话,不论哪种文体,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巧布主体

1、议论文的结构主体主要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并列式是指: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分论点)、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对照式是指: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

层进式是指:在论证中,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意改动。一般是“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总分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2、记叙文的结构主体总的来说应做到:“跌宕起伏”,即常说的“文似看不喜平”。常采用设置悬念、运用伏笔、借助渲染、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欲擒故纵、铺垫蓄势等方法。

3、抒情散文的结构主体一般是扇形结构,即多角度(或类比联想、或对比联想、或空间转换、或时间为序、或纵深为序)抒情。

四、巧收豹尾

“豹尾”总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余音绕梁”,常见的方法有3种:

1、含蓄

就是把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意不明说出来,而是采取暗示、旁衬或隐晦曲折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象外之旨、音外之意来。如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满分作文《无题》(诗歌体)的结尾是:“拉开窗帘 /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 如果是 / 那么撑起帆 /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该文结尾就含蓄地告诉人们:只有理性地去看待事物,才会认清其本来面目,才能不被假象“打翻”。

2、象征

就是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观念的艺术手法。象征性的结尾是不以毫厘不差的明白语言揭示思

想的底蕴,而是托物以言志、意味深长地结束全文。如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满分作文《一地梨花》的结尾就是以梨花为象征来赞美父亲诚信的美德:“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

3、哲理

哲理本身就耐人寻味,给人多方面的启示,所以用哲理的语言收尾,就更有警醒的力量,收到言近旨远的效果。如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优秀作文《情感?认知?文化》的结尾是:“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总之,含蓄、象征也罢,哲理、呼应也罢,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收尾时及时的点题,结尾点题对任何一类文章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篇四: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作者:张计尧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4期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语文老师要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明确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掌握方法。做到: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10-02

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习中美育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美育的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

学生写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是一个创作性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推断出作文活动存在着大量的美育基因,作文教学和活动含有许多美育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努力渗透美育于写作中,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这样最终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

一、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认识到审美教育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1、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不假,许多发明创造全开始于想象。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从水车转动到飞机螺旋桨的问世 ;从带着扫帚去扫雪到电动除雪器的诞生等等,全缘于想象。想象是审美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大胆想象地引导,学生才会写出立意新颖文彩斑斓的好文章来,只有松开

学生心中各种顾虑,放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脑海中才有可能流绘出五色缤纷的梦想汹涌澎湃的抱负,此等思绪此等胸襟成文,定不会只是小花小草般狭隘偏激,相反,大江大河的气度和心系人民情牵祖国的情怀才会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2、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常说:“美无处不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自然,并领略到其中之美进而表现在作文中呢?我认为:课外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视野,让他们到风景悠美的地方去感受美 ;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去寻找美;到贫寒却充满真情的农家去品味美。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矫正对美的偏见。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对换角色,真真切切地贴近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定会有所发展,到那时,他们跳跃的笔下定会是一片锦绣、一片灿烂。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从过去狭小的技能训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向审美教育。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必然给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景。

1、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的人、事、物,对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和艺术美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对美丽人生的追求与创造,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但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美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熟悉的地方挖掘出美来,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无处不在的“美”。

首先,引导学生捕捉自然之美。我们生活的大地处处充满诗意:色彩斑斓的花朵,形状各异的树叶,蔚蓝深邃的蓝天,洁白飘逸的白云,波浪起伏的山峰,曲折蜿蜒的山路,波澜壮阔的大海,悠然澄澈的小溪……经过仔细观察,抓住稍纵即逝的各种美,就可以披美入文,让沁人心脾的美涌于笔端。

其次,引导学生捕捉人情之美。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就能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情之美来。在《我的母亲》中,学生这样写道:“一天,我在厨房里做饭,母亲扛着煤气罐进来,一不小心,煤气罐轻轻碰了我一下,母亲马上揉着我被碰着的地方不安地问:碰伤了没有?在确定我没受伤之后,她才觉察到她的腰被扭了。我心里一热:母亲首先想到的,永远是他的儿子。”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一旦被捕捉到,便成为父亲无声的真爱、母亲溢于言表的慈爱的最好诠释。

再次,引导学生捕捉艺术之美。大街的艺术广告、公园雕塑的造型、美术馆的画展、展现力与美的舞蹈、商品的商标、运动会的会徽……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是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绝妙载体。

关于审美的作文

2、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青少年对美的向往是他们共同心理。因而把审美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发掘美育的因素,把学生带入社会,带进大自然,欣赏日月星辰,大千世界,让学生的耳、眼身心获得真切的美的感受。因为大自然集结了一切神奇美妙的东西,它的壮美秀丽将对学生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既深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写作欲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惠宏涛《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美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

[2]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篇五:在作文中培养审美感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隆碧波

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内化了学生自身的行为。进行审美感受的教育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与表现力

关键词:审美观点,审美原则、审美手段

审美教育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内容涉及很广的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 在学生感受美的世界中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往往是在从指导学生观察描写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譬如写一篇题为《秋天》的命题作文,可以写金色的田野、丰收的喜悦;也可以写萧瑟的秋风、秋雨和落叶。只要有景有情,都未尝不可。布置写一篇状物散文,有人写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用花朵的艳丽,展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信心和愉悦。有人写了混浊的河流、枯萎的树木,表示了心中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无限忧虑。借景抒情,有感而发,也不错。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的注视“袅娜”两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公园里迎风飘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盈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而对于一个想象力欠丰富的人来说,感受可能

截然相反。因此,当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每种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都能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被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愉悦。

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出现波动和反复,这时正是需要教师精心指导的时候。譬如写一篇以“春”为话题的作文,则可以写春雨的温柔、花草的娇嫩、潺潺的流水,也可以写肆虐的沙尘暴等,当然不管学生写什么,应指导学生朝着“阳光、健康、高尚”的路上走,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去体悟美的生活,美的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取审美愉悦,我常常带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生活的美,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关注媒体,诵读美文,与他们一起切磋交流,一起写好生活随笔,引导他们获取快乐,得到熏陶。使他们感受“真、善、美”产生创作的冲动,获取创作成功的愉悦。

二、 在学生学会美的构造中进行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学会美的构造,第一要充分利用课内外一些典范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文章美的结构带来的意外惊喜——读者的审美愉悦、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第二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在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空间以后,引导他们在文章体裁上,表现手法上,美的意境上,此外还有设置悬念、改变叙叙述顺序、安排材料主次、巧设画面层次等方面进行训练。第三对学

生的优秀习作展开交流,让他们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经过长时间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文章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异彩纷呈。有位学生在随笔中身有感触的写到:同样的黄沙、石子、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为什么能造出形态各异、风格千秋的建筑物呢?原来是结构在起作用啊。因此,写文章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构思、去写作。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想写出高水平的作文,简直是空谈。

三 在学生领悟美的情理中进行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对美的感受,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到让学生领悟美的情感,美的哲理上去。如果表现在文章中则为健康的主题、生活的真谛、美妙的意境、哲理的思辨……

我们常叹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就其根源,就是学生生活范围小,接触社会少,生活经验缺乏,加以升学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泉源源不断的流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我要求学生走进电视,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走进社区,看社区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体验;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就某一论题展开辩论会、调查当地的资源情况、走进父母的童年、推销一次商品等活动,引导学生真切的感悟生活,领悟美的情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笔下的文章便渐渐产生出声、形、

色,画面感强了,情感也有了依附,立意也渐渐深了起来。

四 、让学生写出美的文字,是作文的目的

美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艰难的磨练过程,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养成过程。在训练中,我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提高文化积淀、艺术修养的能力,每周抽出专门的实际那让学生在校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并养成及读书笔记的习惯,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或值得玩味的东西记下来,常常去翻动他,体悟他。二是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巧用修辞、妙拟文题》《美在身边----谈选择材料》让学生领悟一些写作表达技巧。三是写生活札记,训练学生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作文质量。仅以一次考试为例,作文题目为“……的爱”首先补充题目,然后写出自己的心声。在标题的补充上出现了许多优秀标题,如“纯朴的爱”、“来自远方的爱”、“永不消逝的爱”等;在审美表达上,也出现了许多或大气磅礴或委婉细腻的文章。许多学生写出了爱的博大、爱的真诚无私等。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审美观点,审美原则、审美手段进行审美教学,即落实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内化了学生自身的行为。进行审美感受的教育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与表现力;进行审美结构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文章的布局谋篇;进行审美情理的教育与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此举训练有利于审美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时间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

育,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