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先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3:13 字数作文
篇一: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张颖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
三、挖掘材料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的材料,继续深刻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品质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搜集材料,加以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写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主持人导入: 女: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一头短短直立的硬发
男:浓密的隶书一字班的胡须,清瘦发白的面孔
合:他就是鲁迅
女:不屈的身躯,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
男:满腔的热血,情愿“俯首甘为孺子牛”
合:他就是鲁迅
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男: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诚的民族英雄
合:他就是鲁迅
女:满怀回忆和思念,我们走进鲁迅
男:饱含深情和敬佩。我们走进鲁迅
二、 走进课内的鲁迅
1、 我是鲁迅的小伙伴闰土??
2、 我是鲁迅救助过的车夫??
3、 我是先生的女佣阿三??
4、 我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
5、 我是卖票的青年阿累??
(学生转换角色,通过再次走进课本中的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三、 欣赏鲁迅故事、畅谈感受
(弃医从文)(妙对独角兽)(吃辣椒读书)
(学生在搜集整理鲁迅故事的同时,也较全面的了解认识鲁迅的精神品质。孩子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搜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整理资料。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用笔做武器,唤醒国人的爱国思想和鲁迅先生酷爱读书的品质。)
四、 分享鲁迅作品、畅谈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祥林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感受到对丰富生活的向往,之后的三个作品,孩子们都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民众的麻木,以及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抨击,同时也认识到了鲁迅是一位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
五、 名人评价
通过各位名人:萧红、毛泽东、瞿秋白、何满子等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上的造诣。学生不仅谈到评价,更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六、 畅谈收获
书法、手抄报、读书感受、搜集诗歌
孩子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展示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通过写、画、读等不同方面,从内心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七、 学习鲁迅名言
出示鲁迅先生的名言,在朗读中加深记忆和感受。
八、 总结
篇二:走近鲁迅
走进生活中的鲁迅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解读作品的内容,说实话,以前自己从来也没有尝试过,更是压根从心底也没有萌生过去尝试的念头,且不说,要解读名家的名作,就说目前我们解读自己所教的课文有时也未必解读的很到位,所以,当学校将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中语组时,着实我的心里是有压力的。不过,我想就把他当做是一次尝试一次挑战吧。
? 我今天解读的不是名著,而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人——鲁迅。其实说不上解读,只是和大家交流而已。
鲁迅难以“亲近”,鲁迅作品难懂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今天让我们真正认识文学大师鲁迅的真面目,走近真实的鲁迅世界。
? 鲁迅与许广平唯一的孩子周海婴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就不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先生在他的诗歌《自嘲》里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说明鲁迅先生是爱憎分明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可以肯定的说,
? 鲁迅是一个伟人的同时也是一个凡人。 鲁迅首先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其次才是万众敬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也和所有普通民众一样,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令他痛苦的事情。
1、比如说在他的童年时期,他的家庭究竟遭遇到怎样的变故
2、过早的生活重担,精神压迫对鲁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 而令他终生痛苦的那场包办婚姻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4、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曾经被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为什么最后会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
5、一对最亲近的兄弟变成冷漠宿敌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6、导致鲁迅英年早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 13岁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鲁迅的祖父因参与考场作弊事件被判“斩监候”,相当于今天的死缓。为尽量延迟缓刑,必须花钱打通环节。年复一年,家中濒临破产。这次家庭变故对鲁迅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才有了鲁迅那句著名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次变故,使、得鲁迅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因为家里他是长子, 必须撑起家庭重担。里里外外就得帮着大人为家里做贡献. 也使得他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克制自己.鲁迅小时候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情.他父亲有病,鲁迅常常替父亲抓药,耽误很多时间,所以有一段时间上学迟到,于是鲁迅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据说鲁迅就变得更加克制,以后很少迟到. 使他变得十分坚强、冷静
和富于同情心.鲁迅的家族本来一个大家庭很富裕,可是后来变得衰落困苦,这不仅使得鲁迅变得很坚强,而且看到了很多的世态炎凉,使得鲁迅养成了爱憎分明的性格.他过早的体谅到了生活的艰辛.这对以后鲁迅生活一直比较简朴,从不铺张浪费.都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他过早的体验到人间的冷暖,使得他过早的思索人生,思索社会,所以后来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深刻的文章,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与他小时候的遭遇有很大关系.
在晚清,像鲁迅这种出身的青年最大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其实鲁迅几兄弟参加过科举,鲁迅后来离开家乡,先后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南京路矿学堂学习。犹豫成绩优异,后来鲁迅又考取了官费的留学生,
? 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鲁迅在日本最初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了在以后
能救更多像他父亲那样的患病的国民。也可见鲁迅先生心系天下,体系民间疾苦。后来他在日本留学学医之时,偶然间在电影里看到中国民众麻木的状态,于是他想拯救国民的方法是应该去唤醒那些正在沉睡麻木的民众,中国才会有希望。中国在被帝国的瓜分下,就算自己医治更多的人,中国民众不觉醒,就一直受帝国的压迫,中国也就没有了希望。所以他弃医学文,希望用自己的呐喊声唤醒那些沉睡麻木中的中国人。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他希望人们振作起来,希望清醒的中国人民能够唤醒麻木的其他民众,故而以呐喊为名。
因此,鲁迅是不认同清政府,在东京留学时,他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 在留学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鲁迅一生性格和命运的重要事件,那就是
婚姻。
其实早在1899年3月,尚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的鲁迅接到了家书,他被告知,家里已为他聘下了一门亲事,姑娘名叫朱安,出生于一户商人之家。1906年,还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家中来的电报说:母病速归。回到家中,看见家中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鲁迅明白了迎接他的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他将要娶一个他素不相识从未谋面而且更谈不上爱的女人。鲁迅虽有不愿,但为了不伤母亲的心,被迫应允了。1906年7月26日,即光绪32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朱安嫁给了鲁迅, 鲁迅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结婚后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3年! 直至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暂时在杭州任教。后来鲁迅就跟随到了北京。从此鲁迅在北京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
? 这桩婚姻有名无实,在那个时代看来,这场婚礼只不过是一对新人普通
生活的开始,然而这却是历史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悲剧的开始。
? 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说: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
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身前朱安留下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句句都耐人寻味。 ?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自鲁迅及其母亲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贫困至极。因此,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
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得知鲁迅藏书有可能被出售,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信中说:“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从信中可以体会到这位毫无谋生能力小脚女人内心的无奈与着急,她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长期窘迫的生活,又加上对上海方面的误会,在来客面前,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悲怆的呐喊。我想,从她的内心来说,一定也不愿意卖掉鲁迅的藏书,她之所以同意这么做,恐怕也存着这样的心思——希望借此提醒人们她这个“遗物”的存在。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1919年11月,鲁迅绍兴老家的屋子卖掉之后,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母亲和朱安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分住。全家虽然团聚了,然而鲁迅与朱安仍然形同路人。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有人要问,具有新文化思想并勇于指责旧道德的鲁迅先生,既然不喜欢这次婚姻,为什么不拒绝或者干脆出走呢?如果鲁迅拒绝或出走,或许能避免朱安的一生的悲剧吧?
鲁迅没有出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自己在孝道面前的软弱有一定关系,可这样做也未必使朱安摆脱这样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即便当时选择拒绝或出走,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和朱安的婚姻也已成事实,中国的传统习俗总是重面子不尊重人性。所以这次婚姻悲剧,只能是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的罪恶,鲁迅和朱安一样是这个罪恶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强大的习惯势力面前,受过西方教育的充满反叛思想的鲁迅也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况且以朱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深刻程度和那样的性格,即使鲁迅冲出去,她也会自觉自愿地继续忍受这个悲剧的事实。
? 也许,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总能等到周家
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鲁迅曾经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把传统的“二十四孝”批的体无完肤,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也揭示极为深刻,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特别是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作家毕竟无法脱离他生存的时代背
景和文化环境,在女性的尊严和孝道面前,他选择的仍然是中国的孝道,不惜牺牲原配妻子朱安的一生幸福,来成全他对母亲的孝心。尽管在面对古老、腐朽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文化时,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斗士,是一把敢于解剖一切蒙昧与落后的匕首,但面对着年纪轻轻便已经历了夫亡之痛的母亲,他退缩了,鲁迅先生一生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本对爱情已经死心的鲁迅,可在遇见许广平之后彻底动摇了。鲁迅与许广平走到一起似乎是必然。尽管许广平比他小十八岁,是他的学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让他们彼此欣赏和心动。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一言一行都会倍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已有妻室的事实也让鲁迅决定放弃追求爱的权利。但是最终鲁迅也没有逃离这爱的包围圈。
? 1927年,他们的关系才得到公开,近50岁的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照了
结婚照。
因为许广平的出现,照亮了鲁迅的那个涂满黑色的情感世界,因为有了许广平,鲁迅才开始感受着爱情的滋润,感受着真正的婚姻与家庭的天伦之乐;因为有了许广平,才使得鲁迅的生命里除了浸染着斗争的残酷与悲壮外,也洋溢出一缕缕爱的芬芳。
自共同生活之日起,鲁迅便对许广平投以感激,部分是因为许广平让他领受到了真正的爱的甜蜜、家的温馨,但更多的还是许广平毫无怨艾、任劳任怨地料理家务,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的家,更好地照顾鲁迅的日常生活,更好地给鲁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他的工作,许广平心甘情愿地顺从了鲁迅的建议,充当起家庭的“保姆”和鲁迅事业上的助手,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无不是她自己亲自去做。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无疑也渗透了许广平辛勤付出的血与汗。诚如当今的一句流行的话说的那样,“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鲁迅先生最后十年里创作的作品当中,尤其是当鲁迅身染重病之际,她更是不嫌不弃,给予鲁迅精心的呵护。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学习上的朋友。
? 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这样评价他们的婚姻,他说,在我眼里,母亲与父
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
当然,在当今时代,人们对鲁迅的婚姻有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无论怎样说,事实上鲁迅是犯了“重婚罪”。这种看法的意思是说无论你对于鲁迅的评价如何,无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都无法否认重婚这个事实。持这一观点的论者无疑是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法治社会加强法制观念,利用法律工具来评判是非,分析民事或刑事案例,这无疑是极为正确的。
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们以前只是看了鲁迅勇猛的、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则被人们所忽视,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我们从鲁迅的只言片语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金钱的问题,那么鲁迅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对于金钱这个问题,鲁迅是如何看待的呢?
? 鲁迅清醒的金钱观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的金钱观,却很清晰,鲁迅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
所以他非常看重钱。1919年11月,鲁迅绍兴老家的屋子卖掉之后,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母亲和朱安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分住。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鲁迅当时的薪水是多少呢?鲁迅靠什么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呢?
鲁迅的收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讲课费,一是他的稿费。这是三笔主要的收入。这三笔收入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依靠写文章拿稿费生活是不稳定的,因为稿费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在这个薪水之外,鲁迅还到处兼课,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看来鲁迅挣钱也是有一点点贪婪的,是到处走穴去上课。当然那个时候讲课费比较高,讲一次课薪水是比较多的。鲁迅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鲁迅那时候在教育部每个月可以拿300大洋,今天说300大洋,大家没有概念。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清洁员,他每个月有两块大洋就够生活了。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怎么样的呢?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一块钱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当然很重视他这300大洋。
鲁迅很看重钱,他不怕人家说他爱钱,看看鲁迅的日记,鲁迅日记写得很枯燥,没有抒情议论,从来不写今天晴空万里这些事,他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我的钱可不行。
? 鲁迅曾经在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便充分表达了他的金钱
观。“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挨饿或是处在不饥饿的状态下,他才
发清高之论,先饿他一天看看,他就不这样讲话了。他是个思想很深刻的思想家,其实讲的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所以呢,我觉得鲁迅是一个比较坦诚的人。
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上。
? 鲁迅有句话:“愈有钱,便愈不放松,便愈有钱。”这里的愈不放松,可
作勤俭节约、会打理家财等解释,由此可见先生的勤俭态度。先生对待钱不仅睿智通达,而且坦诚实在。
篇三: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
虽然从初中开始,几乎每册语文书里都会有一两篇鲁迅的文章,但头脑中对鲁迅这个人依旧很模糊,只是星星点点的留有一些记忆的断片。本不想看,他那带有文言文遗风的文字读起来往往要用掉好长时间,但转念想想,若是不看,错失了进步的机会又太可惜。于是便从朋友那儿借来几本鲁迅文选,试图走近鲁迅,由原来的遥望进一步去近观。
翻开书,第一篇是《狂人日记》。虽对鲁迅不是很熟悉,但对于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还是有所耳闻的,只是未曾读过罢了。细细读下去,才发现原来鲁迅的文章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尽是些大道理,令人厌倦,反而是情趣盎然,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的笑??“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一笔笔生动的刻画,如同将一个活脱脱的狂人置于你的眼前,并且将“狂人”的心理躁动剖析得淋漓尽致,也彻底的揭穿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被他笔下精彩的文字所吸引,于是,在兴趣的趋动下,欣欣然地读了一篇又一篇,没有老师定任务的强迫感,单纯的只是因为自己已经开始喜欢。常常会一遍遍地重读同一篇文章,在反刍中去琢磨其中的含义与奥妙,并一步步的探索、走近鲁迅。尝试着在头脑中塑造一方舞台,把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搬上舞
台,在想象里演绎文中的画面:吃着乌鸦炸酱面时嫦娥极其厌倦的表情;“豆腐西施”中年后长脚圆规式的体形;涓生重回一人世界后的悲凉凄清;华老栓拿着多年积蓄换来的血馒头匆匆回家的身影??在想象的过程中,也感受着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悲凉,对麻木心态的深恶痛疾,对广大受压迫的可怜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他欲要穷其一生改变中国现状的心情。
如今,只要闭上眼,鲁迅笔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便会走马灯般的浮现在眼帘:被人揍了还自我安慰“儿子终于打过老子”的阿Q;“只有眼珠间或一轮”的祥林嫂;饱受社会黑暗压制的中年闺土;整日歇斯底里,满脑子是“吃人”这两个字的狂人??从前关于鲁迅记忆的断片开始慢慢连在一起。
他以敏锐深刻的目光洞察社会的黑暗,以笔代鞭,猛烈地抽打着存在了几千年的腐朽封建;以笔代刀,欲把敌人的咽喉刺穿;以笔代药,治醒一批批铁门中沉睡的国人。他呐喊,喊出心中的悲愤与痛恨;他彷徨,却从未丢失终会光明的希望。他鞠躬尽瘁,但死而后已。他拿起笔记录下社会的黑暗与自己的思考,为后人做引导,并鞭策着后人不断前进,激励后人把他爱了一辈子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中国振兴。他是一根骨头,一根中华民族灵魂的骨头,纵使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依然改变不了,摧毁不了的骨头。
在《自嘲》中他曾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是一句空话,他已用他的一生对其进行了印证。在敌人面前,他昂首挺胸,怒目相视;在人民面前,他甘当“孺子牛”。当他得知身
边有革命的火种,便热情地去关怀爱护,也正是这使阿累在时隔多年后依然清晰记得那曾经的一面。
在一点点的联系拼结中,我感到鲁迅的身影越来越高大,也感到自己在一步步的向鲁迅走近。走近鲁迅,走近我们的中国,在鲁迅的引导下,思考今天的生活,反观今日的我是否也存在着那个时代的麻木,也在像阿Q一样自欺欺人,对自己进行鞭策,从而提升自我。 走近鲁迅,在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中看清生活。
走近鲁迅,在物欲泛滥的今天反思完善自我。
走近鲁迅,在沧海横流中细视英雄本色。
走近鲁迅,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我和鲁迅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也被我惊觉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他的脸好瘦,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竖着,那胡须十分引人注目,像隶体“一”字,竹枝似的左手指夹着一根纸烟。噢,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着招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真的是那样慈祥和蔼。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
“鲁迅先生,我是21世纪的,虽然我与您相隔近百年了,但是我非常关注您,这次非常荣幸能与您交谈,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鲁迅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新一代是祖国的命运,是祖国的灵魂,能培养新一代是我们上一辈荣幸。”
鲁迅先生的话里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关怀,这使原有一丝害怕的我变得稳定自若。我细心地倾听鲁迅先生给我讲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松松散散地过日子,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过去犹如行尸走肉,没有前进的目标,更不用说有前进的动力。我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刻刻我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不容因自己的松散而在这场比赛中落后,我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一直都坚持不懈。正如每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书,又如当别人找我聊天或闲扯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也毫不客气地对他说 :“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
吗?” ??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我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仿佛有所感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曾经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过,但为什么我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日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我一天两天去珍惜时间所得到的结果,我的成功是我付出了我一生的代价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会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这你应该领悟到了成功的要诀了吧!”
“鲁迅先生,请问??”当我再想问鲁迅先生时,他突然消失了。
在与鲁迅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我好像明白了鲁迅先生他成功的“捷径”,它使我终于明白成功是靠我们去争取,靠我们用时间去拼搏。鲁迅先生他的话使我知道了去拼搏的“子弹”——时间,是要我们珍惜的,也唯有我们去珍惜我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篇四:作文素材——鲁迅专题
走近鲁迅专题
一、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 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 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年9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142人中排68名。1906年3月、4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独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都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
三、鲁迅的老师
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先生”之中,他写过的,自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有三位:
第一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第二位:《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藤野先生介绍: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第三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四、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五、鲁迅先生的几个特点
1、勤奋博学
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2、 关心青少年。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4、毛泽东称赞他的三种精神:
六、学过的鲁迅作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同样,也表现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无趣。
2《社戏》
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任命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主要讲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篇文章,反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4《故乡》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5、《风波》
小说描写了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出当时农村的真正面貌,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自嘲》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
俯首听命。
《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七、作文片段
1、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停止思考,永远闭上了眼睛。然而——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辉里,无时无刻不会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一生战斗不息,以笔为枪,不倦的向旧势力发出挑战;他伏首甘为孺子牛,对青年人总是无私的呵护。人们诵读他的着作时时常感到惊悚,因为在作品里人物的身上经常发现自己的影子。它象皮鞭一样考问着人们的良知,“仿佛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诗人臧克家赞美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广大的人民心里,他代表了民族魂!
2、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3、(请摘抄《详解》九下第五单元提示):
八、结束语:
走近鲁迅,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家族是怎样从小康堕入困顿的;了解他的亲情和爱情。 走近鲁迅,我们看到了:先生是一个多么勤奋刻苦的求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有着怎样的感恩和怀念。
走近鲁迅,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原来鲁迅先生是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多面的普通人。 走近鲁迅,我们从他的交际中真切的感到:他的确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 走近鲁迅,我们会再一次拜读先生的作品,重新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篇五: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
一、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也是在长达十年文革期间的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世人对先生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
三、关于先生的对联(由于本人知道的太少,由网上整理)
1、30年代初,鲁迅和瞿秋白交往密切,两人朝夕相处,结为知己。鲁迅非常看重这种友谊,1932年3月,鲁迅赠给瞿秋白一联,并在联上题“疑众道兄属”,下联落款:“洛文录何瓦琴句”,联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联原为清代金石篆刻家何瓦琴所撰,鲁迅借古人联语,表达他与瞿秋白之间殊深的情谊。后来崔秋白牺牲了,鲁迅撰写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1935年,鲁迅书写夏曾佑诗中一联,并在联上题字,“此夏穗卿先生诗句也,故用僻典,令人难解,可恶之至,鲁迅”。其联云:帝杀黑龙才上瘾,书飞赤鸟太平迟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参加过戊戌运动,曾在教育部任司长,是鲁迅的“上司”,此联是在戊戌变法前写给梁启超的诗句,表达对当时局势的看法。鲁迅还书写不少幅字联结友人,其中,他曾集清人郑板桥句赠给一位友人: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2、挽联
一生反封帝;至死不宽容。——上海著作人协会挽鲁迅
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挽鲁迅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章乃器挽鲁迅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挽鲁迅
返国空余挂墓剑;斫泥难觅运风斤。——郭沫若又挽鲁迅
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孔祥熙挽鲁迅
侠骨柔肠,横眉俯首;胸中海岳,笔底风雷。——钱昌照挽鲁迅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挽鲁迅
救亡阵线中,失一重镇;学术思想界,见此完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挽鲁迅 呐喊如狂人,为国为己;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劳动生活》社挽鲁迅
熄灭,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上海学生剧团挽鲁迅 死者赶快收殓,埋掉拉倒;生的主张宽容,那才糊涂。——王造时挽鲁迅
笔耕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墨洒长河,夜度春秋慨而慷。——蒲公悼鲁迅
倡民族复兴,像土国凯末尔;在文坛驰誉,如苏联高尔基。——《景光》文艺社挽鲁迅 浩气冠中华,血沃杂文墨作泪;铭言留后世,自嘲小品恨如哭。——蒲公悼鲁迅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曹聚仁挽鲁迅 荷戟独彷徨,岂惜芳心遗远者;大圜犹酩酊,如磐夜气压重楼。——罗庸挽鲁迅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 译死魂灵,竟成恶梦,归化十月;作自由书,长留热风,去无二心。——陈适挽鲁迅 至死无妥协心,百战不挠真勇士;一生反恶势力,万身莫赎此伟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挽鲁迅
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青年文化》社挽鲁迅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日本佐藤村夫挽鲁迅
热烈情绪,冷酷文章,直笔遥师菿汉阁;清任高风,均平理想,同心深契乐亭君。——马幼渔挽鲁迅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郭沫若再挽鲁迅
以赤热心,作冷静语,莫谓遗言犹讽剌;含慈母泪,写沉痛书,共知长翰有深期。——倪文宙挽鲁迅
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胡子婴挽鲁迅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郭沫若再挽鲁迅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美国友人)、姚克(姚莘农)同挽鲁迅
现文坛之曙光,社会先觉,长才未竟先归去;留著作于世人,精神不死,圭臬常存总可传。——“光明读者会”挽鲁迅
方悼国际大文豪殒落,光明大地正哀痛思慕;又哭中国高尔基窒逝,血腥奴场更悲愤欲绝。——周瑞松挽鲁迅
这世界如何得了,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身躯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沈钧儒挽鲁迅
妻子莫痛,朋友休悲,且遵遗嘱,管自己的事,越专越好;民族将亡,奴隶更苦,若求
生存,学先生榜样,不屈不挠。——施佳挽鲁迅
不做空头文学家,死者已用了铁笔铁肩,挑过民族解放的担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要拿出赤心赤血,赶走压迫中华的敌人。——俞庆棠挽鲁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陈毅挽鲁迅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魔王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北平《风沙文艺》社挽鲁迅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唐弢挽鲁迅
四、我对先生的印象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也是唯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五、关于先生的作品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
2、《一个人的爱与死》林贤治
3、《鲁迅的最后十年》林贤治
4、《鲁迅评传》曹聚仁
5、《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批判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6、《鲁迅与周作人》孙郁
7、《鲁迅与许广平》倪墨炎(长篇传记连载)
8、《鲁迅与朱安》叶卉(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9、《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
10、《有的人》臧克家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0课
11、《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12、《谨记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
13、《惜别》太宰治
14、《鲁迅自传》(现已入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5课)
15、《鲁迅诗编年笺证》(约63万字)。青年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阿袁(即陈忠远)撰著的《鲁迅诗编年笺证》,由人民出版社在2011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纠正了鲁迅先生自身的一些笔误、以往鲁诗研究中的大量讹误和《鲁迅全集》中一再被延续着的错误[2]。
16、《鲁迅先生的心里话》青年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阿袁(即陈忠远)所纂辑的《鲁迅先生的心里话》,由人民出版社在2011年7月出版;书中纠正了以往鲁诗研究中的不少讹误,如把并非鲁迅先生的话语甚乃论敌的话语竟然也当作其“名言”或“箴言”的,等等。此外,此书是目前所见内容最详尽和考证最确凿的鲁迅“箴言”。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侄女周晔写。
六、我学过的先生的课文里面对文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孔乙己,他的形象是一个落迫的知识份子,全文说的是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上演的一场悲喜局。知识分子的清高、自负完全集中在孔乙已一个人身上,他算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孔乙已深受科举制度毒害,却又耻于和“短衣帮为伍”,他的悲剧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且以“君子固穷”自居自慰。
字数作文